閱讀其它主題 |
|||
信──成辦道業的原動力 舉凡我們會產生欲望,想去實現某一願望或事物時,總是對該事物懷抱著幾分信心,而這個信心的來源常常是我們對該項事物的理有幾分信任,認為它是合情合理的,符合我們的邏輯思考模式。如果,我們對該項事物的道理根本不認同,認為它是子虛烏有的,那麼壓根兒就不會有想去完成它的動力。所以,「信」是成辦一切事物的原動力,就好比車子引擎的發動器,沒有了它,車子就無法發動,更遑論行千里路了。 同樣的,在修行的路途中,「信」對每一位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,它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根本與入手處。所謂: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」修行,從最初的信佛所言,進而行佛所行,廣修種種善法,積聚福德資糧、增長善根,使我們日趨於正道,乃至最後圓滿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,都需要有「信」的根柢方能成辦。古人說:「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。」有至誠懇切的信心,任何事都能成就。然而,一般人的毛病患在信心不足、疑心病重,因此在修行的路上多半是進進退退、搖擺不定,追究其原因,乃是對於道理的了解不足。 建立信心 解行並重 佛法不同於一般世間的記問之學,只要懂得道理而且能應付考試就好,更重要的是必須親身體證。如祖師大德所強調的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,由信起解,再由解起行,從力行當中印證實理,有一分的印證便有一分的體會,有一分的體會必能增長一分信心。倘若沒有身體力行,「信」則無法生根茁壯,當境界風一來,就容易被吹倒而退失菩提心。因此,信心的建立是來自於理的實行,唯有解行並重、實際印證,才真正能建立起對佛法的深切信心。宋理學家王陽明先生教導後人「知行合一」,可見做學問除了理上的了解外,還必須把理落實於日常生活當中,由力行而印證道理,如此迴互用功才能達到真知,建立對修行的信心。當信心達到滿分時,一切事務必然能圓滿成就,誠如經上所云:「信滿成佛」。 「信」隨著修行用功的程度不同,可分為初信、正信、深信及真信四種。例如,初接觸道場時,所憑藉的信心是對於三寶外相的莊嚴攝受,對佛法的道理仍是一知半解,是善根剛萌發的階段,這屬於有事無理的初信。因為對於道理還未深入,很容易因外境的影響而退失菩提心。所以,必須進一步至道場聽經聞法,對佛法中的因果、緣起性空及人人本具佛性的道理有了正確的認識,並於事上、理上都能信受佛所教敕之理,此是屬於具足事理的正信。慢慢的,日久功深,漸入佳境,最後因緣成熟即能契悟人人本具的佛性,對佛法的道理達到深信的階段。這時信心不再受外界的影響,就算世界所有人都質疑佛法的真實性,仍不為所動。修行若能循序漸進地用功,使信心生根,進而一心專注,繫念於道,於過程中永無退失、懈怠,最後一定能徹悟本具的佛性,圓滿無上菩提。 堅定信根 入佛智海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,證悟實相,成就佛果,揭示了一切眾生皆有本具的佛性。之後於靈鷲山拈花,將此一脈心法傳予迦葉尊者,從此以心印心,代代相傳而至今日,無有間斷,這在在證明了人人皆具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的機會。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。」又云:「信如手,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;有信亦如是,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,自在所取。」由此可見,成就道業所需具備的先決條件是「信」,只要深信佛陀所說的道理,依之而修,無量的自性智慧、功德法藏自然能顯露出來。
信心 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 信心的重要性 見擔法師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