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大布施的須大拏太子(一)
文/傳欣  圖/傳樺


閱讀感言
 
姓名:

Email:

單位:

心得:

   
 
 
 


各 期 連 結
  • 行大布施的須大拏太子


昔日,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無數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聚會一處,四部弟子恭敬圍繞。此時,佛陀展顏慈笑,口中放出五色光明。阿難見到此景,即從座而起,整衣合掌,長跪向佛稟白:「世尊!弟子為佛侍者,承事世尊已二十餘年,從未見過世尊如今日這般微笑。世尊今日微笑,是因憶念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?或是有其他特別的意涵?弟子等願聽聞世尊開示。」

佛告訴阿難:「我並不是憶念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佛,而是憶念我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中,行布施波羅蜜之事。」

阿難向佛請問:「世尊過去行布施波羅蜜,其事如何?」

佛便為大眾宣說:

「在過去無量劫中,有一個名為『葉波』的大國,國王濕波以正法治國,不曾枉害人民,百姓安樂無憂。濕波王有四千位大臣,治理六十個小國、八百個聚落,並有五百頭健壯的大白象。濕波王有二萬夫人,皆未生子。國王為求子嗣,親自向諸神、山川祭祀禱告,王后即覺懷有身孕,濕波王為其準備細緻柔軟的臥榻及飲食,十月期滿,便產下太子。宮中二萬夫人聽到太子出生,各個都歡喜踊躍、乳汁自然而出,因此為太子取名『須大拏』。太子由四位乳母養護,分別負責餵乳、懷抱太子、為太子沐浴及陪伴太子遊戲。當太子成長至十六歲時,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六藝悉皆通曉。太子承事父母,如奉事天神般恭敬。濕波王見太子長成,便為他別立宮室,供其居住。

太子從小就喜好布施,願使天下人民、飛鳥走獸,乃至一切眾生都能常受福樂。世間上的愚人,慳貪不肯布施,殊不知慳惜財物,對自己實無所益;有智之人,則能清楚了知布施的功德。若人能行布施,則為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佛、辟支佛、阿羅漢,所共稱歎。

太子成年後,濕波王遴選異國公主曼坻為太子妃。曼坻端正無雙,常以妙好琉璃、金銀、雜寶、瓔珞等莊嚴其身;與太子育有一男一女。

一日,太子思惟:『我欲行布施波羅蜜。』於是對國王說:『父王,我想要出城遊觀。』國王答應了太子的請求。太子出城後,帝釋天化現為貧窮、聾盲瘖瘂之人,近在路邊;太子看見了,心中十分難過,隨即迴駕還宮,憂悶不樂。國王見狀便問:『你出遊回來,為何悶悶不樂?』太子回答:『父王,我方才出遊時,看見路邊有諸多貧窮、聾盲瘖瘂之人,感到十分憂愁。我有一願欲向父王請求,不知父王能否應允?』國王告訴太子:『你想要什麼,儘管說吧,我都答應你。』太子說:『我希望能得到大王庫藏中的所有珍寶,放在四城門外以及市集之中,用以布施,只要有人前來求索,悉皆施與,不逆其意,使他們都能獲得滿足。』國王便說:『好,就依你所言,庫藏珍寶任你取用。』

太子得國王的應允,隨即吩咐身旁的臣子,將珍寶裝滿一車又一車,運到四城門外及市集中,布施百姓,四面八方的人都聽說了太子的功德善行,甚至有人從百里、千里、萬里之外遠道而來,向太子乞求所需。希望得到糧食的,太子便施與糧食;希望得到衣物的,太子便施與衣物;希望得到金銀珍寶的,太子便施與金銀珍寶,恣其所取。凡有所求,太子都順從其意、無有違逆。

葉波國有一宿敵,該國的國王聽說須大拏太子好行布施,舉凡有人前來求索,皆恣其所取、不逆其意,便召集朝中大臣及諸道士共同商議:『葉波國王有一頭行蓮華上白象,名叫須檀延,勇健威猛、力大善鬪。每當葉波國與他國爭戰時,這頭白象總是所向披靡、經常得勝。誰能到葉波國向須大拏太子乞索此象?』大臣們都說:『我們無法辦妥此事。』有道士八人向國王稟白:『我們能前往葉波國乞索此象,請供給我們路途所需的資糧。』國王便為他們備辦資糧,並說道:『你們若能得到此象,我必當重賞。』

於是道士八人便啟程出發,持杖而行,跋山涉水遠赴葉波國。當他們抵達須大拏太子的宮門前,便拄著木杖、翹起一腳,向門而立。守門的侍衛入內稟告太子:『門外有道士八人,拄木杖、翹一腳而立,說是特地遠道而來,欲向太子乞求所需。』太子聽後非常歡喜,便起身出門迎接。太子向八位道士作禮,殷切恭敬猶如子女見到父親一般,關心慰問道:『您們從何處來?這一路想必很辛苦!不知您們欲求何物,特地如此翹足而立呢?』八位道士回答:『我們聽說太子好行布施,無論人們求索何物,您都一概布施,滿其所願,不逆人意。您的名聲遠播,遍傳八方,上徹蒼天,下至黃泉;您廣行布施,功德難量,遠近歌頌,眾所皆知,人人都稱歎太子名副其實。太子若真能布施、不違乞者所願,我們欲向太子乞求行蓮華上白象,希望您如願賜與。』

太子便帶他們來到象廐中,讓他們牽取一象。八位道士說:『我們要的是名叫須檀延的行蓮華上白象。』太子說道:『須檀延是我父王最重視、珍愛之象,父王看待須檀延如同看待我一般。我不能把牠布施給您們;我若布施此象,很有可能會因此被驅逐出國!』太子隨即思惟:『我先前曾經發願,人們凡有所求,我皆布施,不逆人意;而今八位道士前來求索白象,若不順其所求而行布施,則違我本心。我若不能以此象布施,如何得成無上平等度意?我應當如其所願、布施此象,以成就無上平等度意。』於是太子便對八位道士說:『好!我願以須檀延白象布施給您們。』太子即刻命僕役為白象披上金鞍,快速牽來。太子左手持水瓶,為道士們淨手,右手牽著白象,把象交給道士。八位道士得到大白象,即祝願太子,並一同騎乘白象歡喜而去。太子又對道士們說:『您們請儘速離開!父王一旦得知此事,必定會立刻派人追上、奪回白象。』八位道士便迅速離去。(待續)



典故摘自:《太子須大拏經》

 

省思

「布施」為六波羅蜜之首,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門。透過布施,能化除自己慳貪的習氣,復能與樂拔苦、令眾生所求皆遂。

故事中,須大拏以太子之尊出城遊觀,於道旁目睹貧窮、盲聾瘖瘂之苦,以大慈悲心發起布施的願行,凡有所求悉皆施與、不逆人意,真正做到《菩薩戒經》所說「隨前人所須,一切給與」,無私無我,冤親平等,不計己身得失利害,但願利益眾生、令彼所求皆得滿足。志求無上菩提的菩薩行者,於布施時當檢視心念,以慈悲心、平等心、無我心,廣行布施;以願導行,必能開闊心量,增長慈悲,成就福慧圓滿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