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其它主题
 
 


永恒的黄金屋
文/见庄法师

阅读人的迷思

  人的一生中,从最初的开始,直到最后的结束,始终是在形形色色的方盒子中进进出出。

  多数的人们一辈子汲汲营营,只为了拥有大一些、美一些、多一些的方盒子。不论时局是升平或是衰颓,人们总有许多理由趋使着自己追逐世间的名利财色。所谓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,为了营谋梦想中的黄金屋,于是,从小到大,我们不断地学习种种知识和技能。

  年轻的岁月中,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是沉甸甸的书包里的教科书和参考书。一张耀眼的学历,虽然不能保证一辈子的顺遂,然而在现今的社会当中,却是出人头地的凭藉。从阅读当中,我们从无知渐渐累积各种知识,由少渐多,由浅入深,然而,如果这些知识是用来谋取个人的名利,那么,就如同孟子所说:“上下交征利,而国危矣!”

善用知识方为福

  “读书”这件事,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,几乎也就等于是准备大大小小的考试。若迷失了学习的目的,那么,不论学子们的知识堆叠聚积得多么深厚,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,对于个人、社会、国家乃至于全世界来说,这些锐利得可怕的知识,或许并非是福,而是祸。

  邪见纷歧的现代,有些人们阅读的习惯,不是为了陶冶性情,更不是为了涵养品德,却是一种纾遣。生活步调紧张,稍有余暇也只想解闷寻乐,因此出版品中,愈是扭曲、颠覆的题材,就愈是能够吸引群众的关注。大众以为消遣性的阅读无伤大雅,却忽略了潜移默化的力量。所谓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长久受到声色暴力的薰习,谁能染而不污?

寻求生命的解脱之道

  五欲声色之享是人们所企求的。一生当中,前二十年的焚膏继晷,中间二十年的披星戴月,终是免不了最后二十年的发白齿摇。拚了一条命,去谋取转眼成空的名利,是这人世间的迷惘。

  如果有那么一个人,洞察了人命的无常和世荣的虚妄,当他开始试图寻求生命的解脱之道,那么,他该如何找寻最究竟的解答呢?

  世间浩如烟海的书籍当中所陈述的学问和知识,无法超越人类经验的范畴。一切的学问,只能依据人世间的经验法则进行归纳和推演,难能提供出离之道。

  孔孟思想是人类智识的精萃,简质的言句当中蕴含着精微的义理,静心于微言大义之中细细省思,会解其中道理并且行之不懈,即可建立崇高的人品,而实践《大学》之修齐治平则可进而使家国安康。然而,儒家思想虽然指明中庸之道,却以为“中庸不可能也。”孔孟学说虽然蕴含着出世的初津,若不藉由大善知识的指引,世间人殚精竭虑也难觅蹊径。

打造万德庄严的黄金屋

  生生世世,我们漂泊在三界之内,如同无根的浮萍般,沉浮流浪。业风往那儿吹,便要往那儿去受报,容不得我们说一声“不要”。世世生生,我们身陷于火宅之中,犹如无知的稚童般,以苦为乐。厌苦求乐,复造苦因,是以无法摆脱业力的牵缠和轮回的命运。

  生,必有接踵而来的老、病、死。再大、再美、再多的黄金屋,百年之后,人去楼空。

  人生在世,唯有藉由善知识的引导和佛法的薰修,将人欲之私和五欲之过于自心中革除,才能进而悟明自己不生不灭的本具佛性。如同大和尚所说:“菩提涅槃之因,即检讨反省。”止恶行善,澄清心水,待心垢尽净,不假外求,这一座永恒的黄金屋,自然现前。

  追寻永恒的黄金屋,先要明了这屋子是本具的,人人都有。进一步“安住大乘心,善开方便门。”安住本觉,不染尘境,运无缘慈,兴同体悲。悲智双运,由大悲心,起大用,行大行,于红尘中广行六度,修一切善,不执着一切善,在他受用之中透彻自受用之理,即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。

  修三观、破三惑、证三智、成三德,即能打造万德庄严的黄金屋。

 


>>阅读相关文章

光明人生的灯塔──正知正见 觉大和尚开示

正知正见就像人的眼睛一样,因为有锐利的眼睛,能将事物看得清清楚楚,即使远行,也不会在途中迷路。正确的知见也像一盏明灯,能够照亮黑暗,在人生路上才不致迷失方向。

择书的智慧
见旆法师

所谓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”书是人生的经验、阅历累积记录而成,若懂得用心品尝,可以丰厚我们的人生,增广见闻。

如何藉读书以提升心灵 见译法师

能够解除烦恼,开启智慧,点燃本性的智光,可以自利利他,即是好书。例如中国的四书、五经,揭示了人伦之常、圣王之道;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,更开展出宇宙的真理,令人出离生死苦海,皆是传世不朽的典籍。

读一本光明的书 见涌法师

看着桌前的《禅宗法脉》,发一个至诚恳切的大愿,愿一切众生都能从听经闻法中,找到自家珍宝,契悟自性光明。

佛法典籍的传译 编辑部

晋宋齐梁唐代间,高僧求法离长安,去人成百归无十,后者安知前者难。
路遥碧天唯冷结,沙河遮日力疲殚,后贤如未谙斯旨,往往将经容易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