逢苦不憂

文/美國佛心寺中文研經禪修班學員 法永

身為一名全職的家庭主婦,鎮日為了一家子的事煩心,總想著修行可以等,定課也可以等,全然沒有「無常大鬼,不期而到」的危機意識。透過每週閱讀一篇《禪七開示3》,從中找回了法喜禪悅,靜下心來閱讀、思惟老和尚的教法,安撫了這顆焦躁不安的心。

  向來錯認只有在做定課,或在精舍出坡作務、參加共修才是「修行」,所以未將修行落實於生活當中,經常一誦完經,當小孩的言行不順己意時,還是會立刻發脾氣;或總是向外攀緣,看人不順眼……捫心自問,當境界現前時,不是應該先向內觀察、審視自己的起心動念嗎?怎是向外檢視別人?

  省思後發現,原來早已習慣落入對錯、善惡、是非等相對兩邊,去評斷身邊的人事物;正因為心不夠柔軟、寬容,所以經常與家人陷入緊張對立的關係,而身心俱疲。老和尚在《禪七開示3》中開示:「我們這個世界,所有一切都是相對的境界,既然是相對,就是假有,也不要執著。」於是思惟著,當我坐在臥房,臥房是內,臥房外的客廳是外;站在客廳,客廳又變成了內,而戶外的庭院變成了外;究竟哪一個是內?哪一個是外?所以內外並不是絕對的。唯有看清事物的本質,時時向內返照、改正錯誤,才不至於落入兩邊,心才能夠安定下來。有了老和尚法語的滋潤,原本粗糙、徬徨的心,漸漸變得細膩、柔軟,也強化了向內覺照的深度與廣度,找回平靜。

  老和尚的禪七開示生動活潑,字裡行間穿插許多公案,指引弟子如何將佛法內化,並於日用中實踐,慰藉這顆躁動不安的心,不隨境轉。這些公案成為自己與家人分享佛法的來源,除了讓家人了解佛法,也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,更為小菩薩們奠定了覺照與良知的基石。感恩老和尚開示這些發人省思的公案,讓我們在學佛路上建立正知正見,不會走錯路、走遠路。

  疫情持續至今,因為佛法,讓自己多了一分臨危不亂的定力,並沒有因此而焦躁不安。在疲憊無力之際,更提醒自己提念、轉念,逢苦不憂,除了照顧好家人外,更要感同身受他人的苦難,將誦經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。老和尚的法語甘露,涓涓滋潤著心田,讓自己更慈悲地對待他人。

  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。」時時刻刻念茲在茲,將修行落實於行住坐臥當中,覺察、覺照,反省、檢討,才不愧對老和尚的循循善誘與諄諄教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