識得自性 不虛此生

文/普民精舍護法會副會長 傳寧

過去喜歡追逐名牌,以為擁有了價值不菲的時尚精品,就能彰顯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,即使在擁有的那一瞬間,虛榮心得到了滿足,但往往因為攀緣、比較,又陷入無止境追逐物欲的漩渦……得不到是苦,得到了又害怕失去,於是常讓自己落入苦惱當中。

  在對於未來感到迷惘時,弟子有幸參加了人生第一次禪七,在老和尚慈悲殷勤的囑咐中,我終於明白,當前的苦境是來自於欲心的妄求。只因不識自性,不知自己這念心清淨本然,才會隨順貪心染習,向外追逐緣起緣滅的虛幻假有。老和尚直指人心的開示,讓我不再迷惘,更堅定了想要究竟解脫和契悟本性的決心。

反聞自性 得真常樂

  事隔多年,如今再讀到《禪七開示3》,彷彿老和尚在禪堂堅定的法音再度響起,開示錄中有一段話觸動了我:「不管外面的境界是有聲、是無聲,反聞自性,則背塵合覺,時時刻刻安住在能聽、能聞的這念心上……這一念心、這個聞性時時刻刻都存在、時時刻刻能都能作主,這樣用功,既聞自性,即見本來面目,就能成就無上菩提。」讓我體會到,原來自己對於六塵境界的執著,還是這麼地根深蒂固。不論是喜歡外在的美好音律,或是貪圖心中的寧靜感受,其實都是執著於生滅的聲塵。平時從這些音聲當中,產生了種種生活體驗,卻不知即便再美妙的旋律,也是心中所起的妄想。不論是感到悅耳動聽,或是不堪入耳,種種因攀緣音聲而有的感受,最終也將隨著聲塵的幻滅而消失。不覺如斯,原來,我還是溺於有聲、無聲之境,跳不出識心所疊架的生命感受,隨之起伏其中。然而,若能時時反聞聞自性,安住在能聽聞的這念心上,不隨好壞音聲念念遷流,就能超越苦樂感受,契悟菩提自性,得到真正的清淨安樂。

收攝六根 安住本心

  《法句譬喻經》中有一則公案。過去佛住世時,有一比丘遠離塵囂,過著寂靜向道的生活。這位比丘看似無求,但身靜意遊,未曾寧息,心念隨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外境起伏不定,始終無法安定下來。一日,來了一隻飢餓的水狗,急於覓食,一看見河邊的烏龜,張口就咬,烏龜為了保全性命,急忙地將頭、尾、四肢往殼內收。水狗撥弄著龜殼,莫可奈何,便放棄遠去。「藏六如龜,防意如城,慧與魔戰,勝則無患」,這是經典告訴我們的,也讓我深刻反省,求靜之徒,若六根仍然攀緣不止,則非真正的清淨,只是徒然將自己暴露於生死之患中。

  以往自己也如同這公案的主人,看到境界就向外攀緣,有了煩惱便直接歸咎外境。老和尚於《禪七開示3》中提醒我們:「要從六根門頭上去契悟,把本心本性從六根門頭一下收回來,一念不生,就是菩提、涅槃,就是這麼簡單。」透過聽聞佛法,在靜坐中收攝六根、降伏妄想,慢慢熟練了,在日用中也能把這念心不斷地向內收,反省檢討,一起念就練習覺察、覺照,反聞聞自性。由此,才慢慢地明白《楞嚴經》所云「想相為塵,識情為垢」,原來一切外境塵勞,都是意識心所現,虛妄不實。

  人生的路途,雖然不一定都是直坦平順,有時也會有污穢泥濘、高低顛簸的歷練,但這些起伏順逆,猶如聲塵來去,不實如幻,唯有覺知順、逆的當下這念心,始終超越順逆等相對境界。故經云: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,行者應如是安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

  感恩老和尚苦口婆心,明示這條不再流浪生死的要徑,為的正是使一切眾生皆能識得自性,不虛此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