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住則無苦

文/萬里靈泉寺護法會副會長 傳明

雖然聽經聞法、禪修靜坐已有些時日,然而當自己的六根接觸六塵時,仍然會心隨境轉,無法作主,心中有許多妄想煩惱。藉由研讀《禪七開示3》,希望能夠端正知見,體悟實相。

  書中,開山祖師開示:「每一個人都希望發菩提心、證菩提心,『菩提心』就是師父說法,大眾聽法的這念心,清楚明白,也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無住心。」於是發願,自己也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佛法,親自體悟這個「無住心」。

  在職場上,有一次海外主管讚賞公司的績效卓越,並感謝同仁的努力,當下覺得自己受到肯定,所有的努力與辛苦都沒有白費,感到非常喜悅。然而,同樣的績效卻受到現任主管的指責與要求,於是感到很挫折,覺得主管不明白下屬的付出與辛勞,內心充滿委屈與無助。

  仔細想一想,為什麼同樣一件事,面對不同的看法,卻產生如此天差地別的感受?這正是修行很好的考驗。當下返照自心,終於發現:「住」則有苦,「無住」則無苦。原來,不論是讚賞或指責,如果遇到讚賞就生愛著,聽到指責就起憎恨,那麼這念心始終住著在塵境中,不斷地生滅起伏,相續不已。倘若自己不能放下,無量的苦將隨之而來,無有止息。

  《金剛經》云:「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原來,心攀緣於相對的境界中,隨著塵境而起心動念,就是心「有所住」,這個「有所住」的心,如客塵般來去生滅,虛幻不實。然而,若能在境界現前時,明白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,如如不動,無所執取,便是「無住心」。

  開山祖師於書中勉勵我們:「靜中養成、動中磨鍊,修行一定能夠落實。」期許自己,靜坐時萬緣放下;日常生活、待人接物時,要提得起。修行除了要發菩提心,更要發長遠心,鍥而不捨地在因上努力,返照自心,一步一腳印,直至這念心站得住、站得長。相信因地修行圓滿時,菩提果自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