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迷失幾許春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受法師

當讀到《禪七開示3》起七法語「不知迷失幾許春」時,心中有著許多體會與感觸;回想起自己遇到病苦的一段經歷,著實像是作了一場大夢。

  生病苦嗎?當然,有身皆苦。但更令人擔憂的是,過程中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心念和言行,愈來愈沒有「心繫道業,存念三寶」,反而隨順著過去的習氣,在五欲六塵中逐漸渾沌、沉溺、迷失。

  老和尚在書中開示:「所有一切病痛,表面上看起來是生理上的問題,其實追根究柢,還是由於起心動念產生的心結所造成;心裡面有煩惱,心水就臭掉了,身體一定不健康,實實在在是如此。所以在佛法當中,心性是最重要的,心性就是菩提心、涅槃性。」要如何化解這些心結、煩惱?先要了解菩提心的道理。菩提心是什麼?老和尚說:「『菩提』就是『覺』,這個覺悟的心時時刻刻都要存在,清楚明白,這就是覺性。」為什麼菩提心這麼重要?因為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。要如何契悟菩提心?老和尚更慈悲提醒,先從修善法、持戒清淨、養成大慈悲心開始,於是我惕勵自己一定要在生活中力行。

  日常存在各式各樣的挑戰,令人感到心力交瘁;「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」,面對種種境界「不理它」,並不是否定它們的存在,而是要知道一切皆是因緣和合所生,畢竟空寂。不是因為境界引發了苦惱,而是錯誤的觀念、想法造成身心不得自在,不要搞錯方向,見思二惑,才是苦的真正原因。

  不同的態度、言行會造成截然不同的成果,如何面對種種善惡境界,使逆境化為成長的契機與動力?「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」是很精準的努力方向:培養定力、徹見心性,同時廣積福慧資糧。面對一切變化、衝擊或是掌聲、榮耀時,以恭敬、清明、靈活的心來做人做事,老和尚提示我們:「修一切善法,是俗諦。知道一切法因緣和合,都是空性,這念心安住空性,是真諦。這念心不住空、有兩邊,即是中道實相、中道第一義諦。」原來,圓成三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,而是實踐佛陀教法的必然成就。

  「動靜順逆能作主,不動腳跟轉法輪。」這段《禪七開示3》的解七法語讓我體悟到,無論遇到任何境界,都要以正念面對,身體力行。應當堅定意志,安住實相,為上求下化而努力;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,朝成佛的光明大道邁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