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住坐臥的妙方

文/普田精舍夜間研經禪修班學員 法聖

從初初走進普田精舍至今將近四年期間,因種種的因緣不具足,未能有機會參加禪七活動。感恩有幸獲得《禪七開示2》,即趁著農曆新年連假期間反覆地精讀。此法寶整理老和尚在民國八十六年主持僧眾精進禪七的開示,透過文字的導引,彷彿帶領我親臨老和尚主持的禪七會場,內心感到十分攝受。

  釋迦牟尼佛說:「奇哉!奇哉!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」每個人都期待擁有一帆風順的生命旅程,然而生活中總有不容易突破的關卡,因而產生成敗、得失的強烈感受,不知道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妄想執著。面對這些生命經驗,有些人從容不迫;有些人卻憤恨不平。兩者最大差異,在於面對這些事件的知見與態度。面對事件時內心保持清楚明白,不起分別心,從而能從容以對;反之,若隨順自己的意識與感官經驗進行判斷,則常出現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煩惱。因此,想要改變人生,就必須轉識成智,將自己的妄想、執著透過修行一點一滴地轉化。

  修行,即是了解到正確的知見觀念之後,進而積極地反省、修正與踐行的過程。所謂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。」老和尚教我們要以信願行來開展我們的修行旅程。首先要確信有本具的佛性,及深信因緣果報、緣起性空的道理。有些人認為自己再怎麼努力仍舊是凡夫,因此失去開悟的契機。很慶幸自己上了禪修班,體解自己佛性本具;而學習因緣果報的道理,讓自己知道積極在因上用功,不在果上追求;皈依、受戒讓自己在行事上有所規範,安住身心。

  進一步要發大願,祈願自己、親冤、乃至中間人都能夠修習佛法、得證佛果。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修行是自利、利他的過程。從現實面來看,個人無法僅由自己的力量完成修行,如同舉辦一場禪七,必須仰賴眾多因緣始能成就。因此,除了心存感恩外,還要幫助更多人在道業上成就,這就是報恩的具體展現。

  最後,即為「踐行」,老和尚開示的法要面面俱到,並非只能在靜中修,也能藉生活的種種情境動中修。特別在現代社會中,大眾常處於緊張、焦慮狀態,因此調身、調心及調息顯得格外重要。如自己練習數息觀及觀息後,就比較容易讓心靜下來,進而察覺到自己的內心狀態。時常懷抱慈悲的心,帶給人愉悅的心情,也是具體的修行方式。日常排定修行功課,修定、修慧,例如早晚課誦、靜坐等種種法門,則能累積資糧,最終契入中道實相。

  讀完開示內容,感覺老和尚是用短短的七天,帶領大眾實際演練《金剛經》上教給我們的修行方式,行住坐臥任何時刻都應無住生心,無住無著,內心自然平靜、安定且有力量。最後以老和尚開示完畢後勉勵大眾用功的法語,與大眾共勉: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