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法相會 一直都在

文/普同精舍日間研經禪修班學員 傳來

恭讀《禪七開示2》各篇章裡的文字,一頁又一頁翻著,瞬時彷彿置身於莊嚴古樸的大禪堂裡,自己坐在當中靜心盤坐聆聽老和尚對禪七學員的殷殷教誨。三千多年前,佛陀住世要告訴我們的是「這念心」,云:「奇哉!奇哉!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」三千多年後,老和尚從靈泉到中台,要告訴我們的也是:「祖祖相傳的都是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的這念心」。

  從《禪七開示2》的起七法語到解七法語,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完整的修行指南,從第一日數息觀、第二日慈悲觀、第三日中道實相觀、第四日信願行、第五日參話頭、第六日修行的境界,乃至於到第七日萬法歸實相。隨文入觀,隨文行持,書裡的點滴都是老和尚的悲心化為文字般若,指引著自己在塵世中的動靜閒忙裡,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,提醒自己當下這念心要能夠時時刻刻作主,「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」。起七法語的「動靜閒忙在悟心」已不單是文字,而是心性的體悟。

  回想從前的自己,心容易靠在外境的成敗好壞而隨之有高低起伏,但再怎麼努力卻總有一種「跑錯方向」的空虛感。直到在老和尚的開示裡聽到了「這念心」,才發覺原來生命應該努力的正確方向不在外,而是「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」。一切的外境無非是心、境、業的感召相應而生,如果了知這念心人人本具、個個都有,要努力的方向就不是向外尋覓,而是要回歸這念心,薰修、運用佛法,將渾濁的心、煩惱的心轉化過來,即如《楞嚴經》說的「如澄濁水,貯於淨器,靜深不動,沙土自沉,清水現前」。

  老和尚常說「靜中養成、動中磨鍊」,平常不論在禪七或禪修課的聞思法語、攝心禪坐是「靜」;而這樣清明的心,亦需要在生活、工作、家庭的「動」中境界考驗看看心有沒有能夠時時作主?以自己來說,生命裡有多元的角色,面對家裡的老菩薩,我是女兒的角色;面對孩子,我是母親的角色;面對學生,我是老師的角色,每個角色都有其應盡的職責,當不同的角色衝突時,境界的考驗常讓自己身心疲乏。在中台的學習裡,我體會到「生活就是最好的道場」,也體會到《金剛經》裡佛陀以尋常的穿衣吃飯、洗足敷座示現無言說法:「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就是告訴大眾,應當於日常行住坐臥中「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如今,自己漸漸能以覺性來面對生活裡的高低,經常地返照自心,學習對境不生分別的心,學習以離相無住的心來面對學生、孩子、同修、同事、長輩,在每日生活道場的練習裡,覺性調柔了身心,穩定了情緒,把自己的心安好了,身旁的親眷友人也能感受到這一份安穩和合,這就是在動中磨鍊,把佛法的般若真理妙用於生活道場中。

  解七法語最後一句:「方圓動靜一指禪」。心不住大小方圓,也不住動靜閒忙,心若能處處作主即見如來,因為找回了這箇自家珍寶,動靜來去、穿衣吃飯、行住坐臥,生活裡帶著覺性,就能過著心安茅屋穩、心安世界安的日子。細細思惟書中的字字珠璣,這一刻心裡清楚踏實地體會到老和尚留下的開示法語,與佛陀留下來的法是不二的,用這念心以法相會,老和尚一直都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