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茶的心

文/普安精舍住持 見鍵法師

《禪七開示2》中,在解七茶會即將功德圓滿時,開山祖師問了一個問題:「我們禪七開始有一個茶會,現在解七又是一個茶會,我們第一次吃茶和現在吃茶的心,是一個?還是兩個?大家參得出來嗎?」

  悟到這念心,吃的就是「趙州茶」,這杯茶始終吃不完,用不盡,沒契悟吃茶的這念心,這杯茶就是一般的茶,就有苦、有樂、有生、有滅。

清茶轉趙州茶

  一路走來,這杯茶仍是清茶,對這念心的體悟,理雖略悟,厚重的妄想執著,則有待事上努力,因次第盡。感恩一路上所有的助道因緣,首先,感恩有因緣於導師座下披剃出家。回想當年,佛法薰修僅僅一年,更別提什麼上求下化的大願,只是一個「想出家」的念頭,導師不僅成就末學出家因緣,更給與法身慧命再造之恩。其次,感恩道場、感恩常住,感恩這是個有法有食的道場,不僅沒有物質的後顧之憂,更具有明心見性的圓頓大法,導師一場又一場的開示,無一不直指人心,人人心性本具,凡聖不二,只要能返照自心,不攀緣、不執著,當下即是,動念乖真。第三,感恩三環一體,圓滿的修行理念。佛法云:「欲成道者,必修三事:教理、福德、禪定」,導師依循佛陀遺教,以教理定知見,所以有僧眾教育、社會教育及學校教育;以福德為資糧,所以有種種的動中磨鍊;以禪定明心性,所以每年有僧眾七、學界七、大眾七。

  回想當年抉擇是否在中台出家,望之卻步的就是菩薩行,因為害怕與人互動,雖然現在還是無法完全坦然面對,但是已能了解,沒有福德,教理看不下去、讀不明白;沒有福德,雙腿盤不上去,如坐牢獄;沒有事修,又怎能檢視自己的妄想執著?所以感恩導師揭櫫三環一體的修行理念,讓末學可以解行並重,迴互用功。第四,感恩自己的提婆達多。因為提婆達多,看到末學的妄想執著。所謂的順逆好壞,不過是自己錯誤的知見,加上牢不可破的分別、執著建構而成,卻又在當中認定苦樂為實有,如蠶作繭,纏縛不斷,苦不堪言。因此,砥礪末學非修加行不可。修習七周緣慈,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,每每修觀,境界就轉,每每懈怠,逆境又現,強大的護法韋馱菩薩令末學精進不懈,因此成就慈悲心的增長與心量的擴展。反省檢討三業之因上作為,看到別人的問題,代表末學也有同樣的問題。朝禮萬佛,懺悔過去的無明無知,思惟佛名之德,以此檢視自己,落實學佛之身口意三業清淨。

實相無一點塵

  枯木禪師云:「門前自有千山月,室內都無一點塵。」萬有諸法乃因緣和合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虛妄名滅,猶如鏡中花、水中月,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看清,一點又一點地放下。面對事,因緣現前,把握修福,因緣滅去,隨順自在;面對害怕的人,以慈悲心體諒他人的苦,盡己之所能,慈心與樂,盡己之所行,悲能拔苦;面對討厭的人,以平等心珍惜相處的因緣,如此觸物起照,動中磨鍊,看清萬法的真實相狀,就能體悟自心當中本無一點塵。讀誦大乘經典、聆聽導師開示、研讀經教,也是繁忙的精舍作務之餘,必修的功課。靜中養成,睡前靜坐,沉澱一天之塵勞,一切念頭銷歸自性;起床後靜坐,三摩頭,發四弘誓願,開啟本具光明的心性,用善念、正念、無念來發心,如《楞嚴經》中云:「然彼諸魔,雖有大怒,彼塵勞內,汝妙覺中,如風吹光,如刀斷水,了不相觸。汝如沸湯,彼如堅冰,煖氣漸鄰,不日銷殞,徒恃神力,但為其客。」不妨客人常圍繞,但自無心於客人,就能在這菩薩行的路上,行得踏實、走得安穩,宴坐水月道場,大作夢中佛事。

  《禪七開示2》收錄了導師於民國八十六年秋季第一梯次僧眾精進禪七的完整開示,導師的開示,在這因疫情肆虐、無法舉辦禪七的這一年,滋潤了末學的心,相信只要依循著導師指引的明燈,信心堅、願力強、行到滿,佛階終將可期,這杯茶就是吃不完,用不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