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目王施眼因緣(一)
文/傳道   圖/傳膏


 
姓名:

Email:

單位:

心得:

   
 
 
 

有一天,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裡,弟子圍繞著聆聽佛陀說法;城中有許多歡喜聽世尊說法的人們,也都紛紛趕去前往聽法。這時,街道邊坐著一位盲眼的婆羅門,雖然雙眼看不見,然而他清楚的聽見許多人急切走路的腳步聲,便問路人:「這麼多人急切的往前走,是要去哪裡呢?」路人回答他:「你不知道嗎?成就無上正覺的佛陀在這世間度化眾生,是多麼稀有難遇的事;而今佛陀正在我們舍衛國,開敷演說無上大法,以教化眾生,大家都是要前往聽佛說法。」

這位盲婆羅門能聽聞、辨別一切眾生的聲音,並由音聲就能洞悉此人的性情好壞與貧富貴賤。一切眾生的聲音可分為八種,第一是烏聲,第二是三尺烏聲,第三是破聲,第四是鴈聲,第五是鼓聲,第六是雷聲,第七是金鈴聲,第八是梵聲。所謂「烏聲」之人,不知感恩孝養,心志不能廉明高潔;「三尺烏聲」之人,性情凶暴,喜歡殺傷、迫害他人,無有慈愛和順;「破聲」之人,男人的聲音猶如女人,女人的聲音猶如男人,這類的人福德淺薄且貧窮卑賤;「鴈聲」的人,能力敏捷、有才幹,擁有眾多的親友,並廣結善緣。「鼓聲」之人,辯才無礙,學問通達,能解釋世間一切道理,輔佐帝王;「雷聲」之人,智慧深廣高遠,分析法理清晰透徹,能承擔教化天下眾生的責任;「金鈴聲」之人,財寶富饒,能積聚千億兩金;「梵聲」之人,福澤深厚無量,道德高遠,若是在家,必作轉輪聖王統四天下,若是出家學道,將能成就無上正覺之佛道。

盲婆羅門告訴路人:「我能分別所有人的聲音,若真的是佛,應當有梵聲,你可以引領我一同前往,讓我來識別他真的是佛嗎?」路人於是牽著他一路前往,當他們漸漸接近佛陀說法的地方,婆羅門聽到了佛陀的音聲,具足無上清淨梵音,義理深遠而文辭流暢。婆羅門內心生出無比的歡喜,雙眼頓時恢復光明,看見了佛陀的紫磨金身,具足三十二相,光明朗耀如昊日當空,心中充滿無限歡喜,立刻頂禮佛陀,佛陀於是為他說法,他專注一心,諦聽信受,頓時破除累世無邊罪業,即得須陀洹果。婆羅門即向佛陀求出家,佛陀答言:「善來!」婆羅門當下就現出比丘相,佛陀又為他廣說無量妙法,婆羅門隨即又證得阿羅漢果。

大眾對婆羅門得道的因緣都感到驚訝,疑惑不解。這時,阿難尊者從座位起身,長跪合掌恭敬的問佛陀:「世尊,您於此世間成就無上正覺,悲智饒益無量眾生,濟度群生於無明黑暗之中,恩德普覆,無有邊際;您讓這位婆羅門肉眼重見光明,慧眼清淨,您對此人的恩德為什麼如此深厚?」佛陀告訴阿難:「我給他眼睛,不是只有今日,在過去生中,我也曾經同樣給過他眼睛。」阿難又問:「世尊,您說在往昔也曾經給過他眼睛;唯願世尊慈悲為我們宣說過去宿世的因緣?」

佛陀於是告訴阿難:「在過去久遠劫前,在閻浮提裡,有一座大城,富迦羅拔,當時的國王名叫快目,因為他的眼睛無比的清澈明亮,可以看穿城牆垣壁,遠觀四十里。快目王統領閻浮提內八萬四千國,六萬大小山川,八十億個聚落;有兩萬個夫人及侍女,一萬個大臣,五百位太子。其中最大的太子名叫戒賢。快目王心性仁慈,憫念一切,照顧人民,長養萬物,猶如慈父以善法教化眾生,臣子與人民皆順從快目王的治理教化,氣候風調雨順,四季安和舒適,國家富足安樂,百姓生活安穩。

有一天,快目王想:『我因為過去宿世福報所感,今世得為人王,具足無量財寶,受用五欲,快樂滿足,富有過於四海,說話教化天下,猶如風吹草偃,臣下與人民都能信受服從。今世因為因緣會遇而受用過去宿世的福報,如果沒有繼續精進勤力修福,恐怕來世必是窮苦,無有福分。猶如耕田之人,在春天多播穀種,秋夏收割時節必定豐收廣闊;如果下一個春天時節,卻身心懶惰懈怠,不努力耕耘播種,那麼隔年秋天想要五穀豐收就沒有希望。因此,我現在應該繼續精勤努力,廣修福田,不可安逸懈怠。』

於是快目王告訴所有臣子:『取出我庫藏裡所有的金銀、珍貴財寶及衣服、被褥、飲食等,放置在各個城門口,堆積在市集中,並且宣告天下所有人民,有所欠缺不具足的,都可以前來拿取。』同時也詔告他所統領下的八萬四千國,命令各國都開啟庫藏,布施給一切需要的人。所有的臣子奉行快目王的教導,竪立金幢,擊大金鼓,謄寫國王的慈悲教導,並遍傳閻浮提每個地方。所有的閻浮提的人民,沙門、婆羅門、所有孤獨貧困、痛苦災厄、年老疾病,全部所有的人,只要有想要得到的,都能夠隨心滿願。閻浮提內一切人們,皆因為快目王慈慈福澤所蔭而安穩滿足,自相娛樂無有憂慮,人民皆歌頌讚歎快目王的慈悲。(待續)

典故摘自:《賢愚經.卷第六(三二).快目王眼施緣品第二十七》

 

省思

福德從布施修善中來,行一分善法,得一分福報。此生富貴尊榮、眾人愛敬,是過去為善所感的善果。然而福報的受用,終有用盡之時;若自恃現前豪貴而不知行善、甚或倚勢造惡,待福報用盡,必將墮於貧苦困厄。過去因,現在果;現在因,未來果。因緣果報,絲毫不爽。快目王統領閻浮提八萬四千國,雖位高勢崇,而有深明因果的智慧,故能以其國珍寶,慈心普施一切,成就仁聖之德。若人心中常思因緣果報之理,自能知所進退、取捨由義,開啟步步光明的生命旅途。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