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度瓶沙王记(二)
文/编辑部  图/传怡


阅读感言
 
姓名:

Email:

单位:

心得:

   
 
 
 


各 期 连 结
  • 佛度瓶沙王记


佛又问瓶沙王:「大王所居的宫殿房舍,建造至今多少年了?」瓶沙王转头问身旁的大臣,大臣回答:「宫舍建造已有七八百年。」佛问大臣:「期间一共经历几位国王呢?」大臣回答:「二十多位。」佛问瓶沙王:「贵国二十多位先王,大王都认识吗?」瓶沙王回答:「我只认识我的父亲,并不认识过去的先王。」

佛藉此为瓶沙王开示:「人的生命是短暂、无常的。如果一个人懂得爱惜、尊重自己,就不应当杀害生命,不应当诽谤有道之人。众生之所以堕落生死,都是由于恩爱所致。做父母的总认为:『这是我所生,是我之子。』事实上,孩子出生为人,并非其父母所致,而是由于他前世持守五戒,今生才能投生人道。反之,若造作恶行,死后便会堕入地狱、畜生、饿鬼。个人所受果报,都是自己过去造作的业行所招致,而不是由他人所生。罪福因果判然分明,请大王仔细思惟!」

佛又问瓶沙王:「孩子在母胎中,若有盲、聋等疾,他的母亲会预先知道吗?」瓶沙王回答:「实在无法预先知道。」佛陀开示:「这是孩子过去生中所造的罪业使然,并不是父母的过失。同理,孩子在母胎中,若具备圣智聪明,他的母亲也不会预先知道;这是由于孩子过去生中戒行清净所感,而非父母之力所致。这些道理都是昭然可见的,请大王善加思惟!

世人之所以招致罪愆,多半是由于三种恶行:口出恶言伤害他人、身施暴行加害于人、对人心存嫉妒仇恨。如果能舍除这三种恶行,即便未能证得涅槃,亦能生于天上人间,得豪贵自由之报。推究人之为人的根本原由,是因无明愚痴造种种业、随业力牵引而入胎,由此胎形渐渐生成六根,六根对境而生情识,识心分别取舍而生欲,从欲而有父子,从父子而生恩爱,从恩爱而生忧悲苦恼……如是不断于五道中轮回生死,无有止息。然而世人并不知道生从何来?死向何去?未能明白生死的根源,只是在假名、假相上执着,认定此是父、此是子;唯有得道之士,才能了达根本。众生生死,是由心中的无明愚痴而起,世间一切皆是无常。这是真实的道理,大王应当受持。」

佛再问瓶沙王:「假使国内有良善之人,谨慎和顺、忠孝贤良,清廉贞洁、恭敬谦让,才能广博、智谋高远,且诚信正直不犯王法,然而他并非出身贵族,大王会如何对待这样的人呢?」瓶沙王回答:「我将择能授任官职,使其为国效命、姓名显达。」佛告诉瓶沙王:「在佛法中也是如此,至道之法没有亲疏之分,唯有善法能资益行道。能受持五戒,即名清信士;若能精进入道、勇往直前,见四谛之理而坚住不回,随其断惑由浅至深,便能次第证得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。」佛陀开示此理时,瓶沙王及一万二千国人、八万诸天,皆见道迹,得须陀洹果。

此时,佛告诉瓶沙王:「大王来此已经很久了,还宫路远,请王早回;有劳诸多随从人员及牛马在此久立。及至后日,我将抵达罗阅祇城。」瓶沙王即从座而起,恭敬礼佛,从佛受戒而退;随王而来的群臣百官,也踊跃欢喜,从佛受戒。当瓶沙王及群臣受五戒时,内外人马皆寂然无声。在场诸婆罗门都受到感化,也心悦诚服地从佛受戒。众人受戒既毕,欢喜而退。瓶沙王登车后,群臣纷纷跪贺:「大王功德不可思议!能值佛出世,并使臣等同沐佛光、亲承佛陀清净的教化。」

瓶沙王回到王宫,即教敕宫内上下奉斋持戒,国中一切人民亦皆信解佛语,欢喜奉行。(全文完)


典故摘自:《中本起经‧卷第一》

 

省思

诚如佛陀对瓶沙王的开示,至道之法没有亲疏之分,真正的至理放诸四海而皆准,不因贫富贵贱、男女老幼而有别异。纵观人世,上至王公贵族、下至平民百姓,都未能免离生老病死、忧悲苦恼的逼迫;唯有依循佛陀教诲,深信因果,奉行五戒,勤修四谛,除灭无明,如是精进不退,断惑证真,方能真正离苦得乐、究竟解脱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