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圆觉经》──文殊菩萨章


(一)

 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,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右绕三匝,长跪叉手,而白佛言:「大悲世尊!愿为此会诸来法众,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。及说菩萨于大乘中,发清净心,远离诸病,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,不堕邪见。」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,如是三请,终而复始。

  尔时,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:「善哉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为诸菩萨,咨询如来因地法行,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,得正住持,不堕邪见。汝今谛听!当为汝说。」

 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,及诸大众默然而听。

  「善男子!无上法王,有大陀罗尼门,名为圆觉。流出一切清净真如,菩提、涅槃,及波罗蜜,教授菩萨。一切如来本起因地,皆依圆照清净觉相,永断无明,方成佛道。云何无明?善男子!一切众生从无始来,种种颠倒。犹如迷人,四方易处。妄认四大为自身相,六尘缘影为自心相。譬彼病目,见空中华,及第二月。善男子!空实无华,病者妄执。由妄执故,非唯惑此虚空自性,亦复迷彼实华生处。由此妄有轮转生死,故名无明。

  善男子!此无明者,非实有体。如梦中人,梦时非无,及至于醒,了无所得。如众空华,灭于虚空,不可说言有定灭处。何以故?无生处故。一切众生,于无生中,妄见生灭,是故说名轮转生死。

  善男子!如来因地修圆觉者,知是空华,即无轮转,亦无身心受彼生死。非作故无,本性无故。彼知觉者,犹如虚空;知虚空者,即空华相。亦不可说无知觉性,有无俱遣,是则名为净觉随顺。何以故?虚空性故,常不动故。如来藏中无起灭故,无知见故。如法界性,究竟圆满遍十方故,是则名为因地法行。菩萨因此于大乘中,发清净心,末世众生依此修行,不堕邪见。」

  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  文殊汝当知,一切诸如来,从于本因地,皆以智慧觉,
  了达于无明。知彼如空华,即能免流转。又如梦中人,
  醒时不可得。觉者如虚空,平等不动转。觉遍十方界,
  即得成佛道。众幻灭无处,成道亦无得,本性圆满故。
  菩萨于此中,能发菩提心。末世诸众生,修此免邪见。

  「《圆觉经》,具名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》,一卷,唐佛陀多罗译。佛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,现诸净土,文殊、普贤等十二大士次第请问因地修证之法门,佛一一答之;因而一经有十二章。」其中「正宗分,叙述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次第请问,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,即分十二章,每章先以长行问答说法,后以偈颂重宣其义。〈文殊章〉,是一经的宗趣所在。宣说有大陀罗尼──圆觉法门,流出一切清净真如、菩提、涅槃及波罗蜜。显示佛菩萨的因行果相,都不外乎修证本有的圆觉道理」。以上是《圆觉经》和〈文殊菩萨章〉的简单介绍,出自丁福保《佛学大辞典》、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》,希望大众有空多看《圆觉经》。

  「圆觉」是一种果位──佛的果位;在因地称为如来藏,在果上就称为圆觉,就体而言,称为不生灭心、一心、体性,又称为真如。不论是真如、体性、圆觉……都是同体异名、都是指我们这一念心。所谓同体异名,体是同一个,站在不同的因缘来看,这个体就显出不同的形相。以莲为例来说明,莲有茎、有叶、有根;等到生长成熟了,茎发展成藕、叶间有花、花上又有莲子,不管是莲子、莲花、莲藕,它的体还是一个。

  如来藏、圆觉、一心,三者同体异名;虽然是同体异名,但如来藏和圆觉,一个是因、一个是果,二者就相差很远。就像铁和钢,铁经过锻炼、锤炼以后,就成了钢;没有经过锻炼、锤炼,铁就是铁,也可以说是同体异名。钢、铁虽然同体异名,但作用完全不一样:铁随着时间一久,慢慢就会生锈、氧化,到最后就会坏散;若是经过锻炼、成了钢,就不容易生锈,始终是金光闪闪。

  我们的本心本性中,烦恼、无明;真如、法身都是同体,只是名称不同;可是它的作用、功用、果报却相差很远。人人虽然都有佛性,如果没有经过一番磨炼、熏修,始终就是在无明烦恼当中,这就是众生,始终是在生死、六道中沉沦。相反地,佛性里面虽然有无明、烦恼,但是经过熏修、陶冶,烦恼就能转成菩提,无明就能化成涅槃,化成真如、法身,烦恼、无明统统漏尽就成就诸佛如来「圆觉」的果报。同样是这一念心,烦恼、无明有没有转化,两者完全不同!一个是不自在,一个是自在;一个是轮回,一个是解脱;一个是受尽无量苦报,一个是享受真如法身具足的神通妙用、无穷尽的寿命。

(二)

  现在开始讲正文。「于是文殊师利菩萨,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右绕三匝,长跪叉手,而白佛言」,这一段是文殊菩萨启请、问法。在问法时,要有一种仪式、礼节,所谓「顶礼佛足,右绕三匝」,就是一个最高的礼节。

  佛法的礼节,第一种是问讯:随着对象不同,问讯的程度也有深浅,一个是站在原地合掌问讯,一个是弯腰十五度、乃至于九十度问讯,这些都是礼节。第二种是顶礼:顶就是头顶,顶礼就是五体投地、用我们的头顶来礼敬,这是最高的礼节。除此以外,在藏传佛教里还有大礼拜;大礼拜就相当于顶礼,这一拜下去,全身伏于地面,也一样是五体投地。由于在很多场地不适合做大礼拜,因此就把礼节简化、浓缩,用顶礼即可,不需要像藏传佛教那样,全身投地行大礼拜;如果再简化,就是合掌问讯。

  所谓礼节、礼节,行礼要看时节因缘。例如打禅七时,专修摄心用功,就统统免礼,走在路上遇到师父、或师兄弟,不需要五体投地顶礼,也不需要合掌、问讯。又如在厕所里面,也是免礼。佛法不离世间法,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,不看时节因缘、又执着礼节,就要闹笑话!

  这里是为了请法,就要用最隆重、至尊、至上、至敬的礼节,所以要顶礼佛足、右绕三匝。「顶礼佛足」,以我们最尊贵的头部来礼敬佛的双足,两个手掌翻过来,希望佛的双足踏在自己手掌上,用这个礼节来表示最高的恭敬。

  「右绕三匝」,在佛的身边右绕三圈,也是一个最高的礼节。右绕时,绕一匝也可以,为什么要绕三匝?表示仰望之至诚、无有穷尽;乃至绕七匝、一百零八匝……也都可以,都是要右绕。

  右绕三匝之后,「长跪叉手」,叉手就是把手放在胸前、合掌,这也是一种礼节;如果不叉手,不论手放在什么地方,都不容易表达心中的诚意。「顶礼佛足,右绕三匝,长跪叉手」,这一连串的动作,都是表现请法者以最上、最敬的礼,来求至尊、至贵、至稀有的妙法。

  「而白佛言」,「白」就是禀白,「言」就是说;顶礼了以后,向佛禀白、说出心中的愿望、希望。一般人顶礼、供佛,总是有一个愿心,例如希望求富贵、求生天、求成道……这个愿心要透过我们的口、用言词表达出来。这里文殊菩萨不是像世间人求富贵、求吉祥、求多子多孙,而是求菩萨在因地上修行的法门:

  「大悲世尊!愿为此会诸来法众,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。及说菩萨于大乘中,发清净心,远离诸病,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,不堕邪见。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,如是三请,终而复始。」这是文殊菩萨的慈悲,一方面为在座求法的大众,二方面为末世众生中求大乘者,来向佛请法、请如来开示清净的因地法门。我们要想得解脱,就要先从因当中来修。

  因,有世间因、出世因;世间有种种因,出世间也有种种因:例如四谛是声闻因、十二因缘是缘觉因、六波罗蜜是菩萨因;还有渐修因、顿悟因……。这里文殊菩萨问的是出世因,这个出世因就是清净的因地法门,所谓「清净因地法行」,一个是法、一个是行,就是因地的法门、因地的行门;是直接了当的法门、不是方便法门。文殊菩萨基于这些原因,「五体投地,如是三请,终而复始」,从终至始、又从始至终,这样殷懃三请。

  「尔时,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」,「尔时」就是说法的这个时候;「世尊」是如来十号之一。「文殊师利」是梵语,翻译成中文是「妙吉祥」;「文殊」是「妙」之义,「师利」是「吉祥」之义;文殊菩萨就代表大智。

  这个时候,释迦世尊就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:「善哉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为诸菩萨,咨询如来因地法行,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,得正住持,不堕邪见。汝今谛听!当为汝说。

  「善哉善哉!」如来世尊赞叹文殊菩萨:「你真是问得很好!」为什么问得很好?因为文殊菩萨如果不问,其余大众也很难启口来问这个问题。请法也要有智慧;假使没有智慧,问出来的法太深、或太浅,大众都不容易得到好处:问浅了,每个人都知道,问了等于白问;问深了,大众又听不懂;所以请法是不容易的事!

  佛经里记载,文殊为七佛之师,是大智慧的人,照理说,文殊菩萨对这些道理都已经知道了;既然都知道了,为什么还要问呢?第一,是代大众请问;因为有很多菩萨想问,却不知从何问起,文殊菩萨为了引导大众了解道理,就代与会大众来请问。第二,是为末世众生求大乘者来请问。所以如来就赞叹他:「善哉善哉!」你真是问得恰到好处!真是一件功德!

  「善男子!汝等乃能为诸菩萨,咨询如来因地法行」,经典中,佛称在家、出家的男众、女众为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要得到一个「善」字不容易。佛经里称「诸上善人」、「善男子」,加上一个「善」字,就与普通一般的人不同;一般人没有修善、没有信佛闻法,就不能称之为「诸上善人」、「善男子」。就像儒家所说,一个是君子、一个是小人,有德者称为君子,反之则称为小人。相同的,佛法中称「知识」,一个是恶知识、一个是善知识;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知识,如果观念错误、成了邪见,就是恶知识,不能称为善知识。要成为「善知识」,一方面要知道很多道理,二方面又要观念正确,是不容易的!「善男子」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
  「汝等乃能为诸菩萨,咨询如来因地法行」,「如来」是一种果报,种什么因、就得什么果;种如来因,就能成就如来果。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,得正住持,不堕邪见」,这里所说的「住持」,不是指精舍、寺院里的住持,而是指我们这念心住持正念、住持正法;这念心不生颠倒、不打妄想、不堕无明,时时刻刻安住在正念上,就是正法住世。《六祖坛经》里讲,什么是出世?什么是世间?「正见名出世,邪见名世间。」这念心是正见,就是出世;这念心是邪见,就是世间。这念心时时刻刻安住在正见,就是「得正住持」、就是正法住世;相反地,这个心都是在生灭、颠倒中,乃至成了邪见,就不是正住持。

  一切法「无不从此法界流,无不还归此法界」,此法界,就是指这念心,一切法都是从这念心产生出来的;既然一切法都是这念心产生出来的,一切法又归还此法界,如何归还?就是「一心不生,万法无咎」,寂然无为,一切法还归自性,能够有这种契悟,一切时间、空间都安住在这一念心,就是得正住持、不堕邪见。所谓「千年暗室,一灯即破」、「一法界显,九法界隐」;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古今三世,不离当下这一念心;东西南北、上下十方,也都不离开这一念心,悟到这个道理,就是「得正住持」、就是正法住世。

  「汝今谛听!当为汝说。」「汝」就是指在座的大众;「谛听」就是一心、注意,不要打妄想、打瞌睡,只有这一念心、专心在听佛法,就是一心谛听。「当为汝说」,世尊告诉大众:我现在当为大众解释这个道理,演说如来的因地、清净法门。

  「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,及诸大众默然而听。」文殊菩萨及与会大众,听到如来的开示、勉励,都很欢喜;「默然而听」,「默然」就是肃然恭敬,希望聆听如来演说因地法门。

(三)

  「善男子!无上法王,有大陀罗尼门,名为圆觉。流出一切清净真如,菩提、涅槃,及波罗蜜,教授菩萨。」

  「无上法王」就是无上正等正觉,也就是指如来佛。什么是「无上」?如果还有一个东西超过这个、比这个更高明,这个就不能称为「无上」,而是「有上」。悟到了这一念心,没有一法能够超过这念心,这就是「无上」。所谓「法王」,是指佛对于一切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有为法、无为法……法法通达、法法无碍、法法平等,没有任何一法不通达,所以称为「法王」;又称为「无上法王」。

  过去祖师大德开悟时说:「迷时人逐法,解时法逐人。」悟了以后,万法归宗,一切法都离不开自己当下这一念心,外面没有一法可得;真正悟到这一念心,就明白没有任何一法、任何一个境界,能够超过这念心,所以这念心是「无上」。心为万法的根本,一切法都是从这一念心流出来的;成了佛以后,一切法又统统还归于这一念心,所以佛称为「无上法王」。

  无论是哲学、科学、医学等世间法、乃至出世间法,一切法都是从我们心当中流露出来的。例如现在科学研究认为,生物界中的一切都有它的基因;但如果没有这一念心,怎么能知道一切生物都有它的基因呢?现在科学、科技很发达,所有一切研究成果,也都是我们这一念心的智慧结晶。如果我们运用科技时,没有慈悲心、平等心,科技反而会毁灭人类;如果能以慈悲心、平等心来运用科技,就能给人类带来幸福、给社会带来祥和;由此证明,这一念心是最上。

  无论一个人的智慧、事业、功德再怎么伟大、增胜,假使这个心迷糊了、作不了主,就会像个植物人一样,人生就报销了、什么都没有了。

  我们明白了心为无上,这一念心就要时时刻刻存在,坚住正念、安住正念;坚住觉性、安住觉性;觉性才是最重要的!古人说:「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。」本心就是无上;假使离开这个本心,拚命去学习一些枝末的法,还沾沾自喜,这样就成了颠倒。佛就是悟到这个道理;不但悟到,而且证到这个道理,所以称为「无上法王」。

  「有大陀罗尼门,名为圆觉」,佛所说的无上法,就是大陀罗尼。一般人认为陀罗尼就是咒,长的咒称为陀罗尼,短的称为真言;如佛顶尊胜陀罗尼、大悲陀罗尼,楞严咒也是陀罗尼……这是从事上来讲。从理上来讲,这些咒、这些真言从哪里来?还是从心当中流露出来的!理上的陀罗尼就是我们本具的心性;在因地称为如来藏,就是我们的本觉;经过返照,最后无明、烦恼、执着统统漏尽,这一念本具的觉心清净了,觉性现前,就是圆觉。

  我们每个人都有本具的觉性,称为本觉。觉性就是我们的灵知灵觉、就是菩提心;灵知灵觉在哪里?「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,在鼻辨香,在口谈论,在手执捉,在足运奔,遍现俱该沙界,收摄在一微尘」,这就是我们的觉性。虽然人人都有本具的觉性,但由于一念不觉、「真如不守自性」,这个心作不了主,就成了不觉;现在知道熏修、返照,就是始觉;经过熏修、返照,从始觉一直到正觉、分证觉、究竟觉,圆满了自己的觉性,就是圆觉;如果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,都不能称为圆觉。

  二乘圣者只断了见思惑,还有尘沙惑、无明惑没有断,烦恼还没有漏尽,觉性还没有圆满,因此称为正觉、不能称为圆觉。菩萨进一步断尘沙惑,正在往究竟觉的方向修证,烦恼分分破,法身分分现,由于还没有达到圆满,所以称为分证觉。如果能把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这三惑漏尽,所有的烦恼统统解脱了,觉性统统圆满了,就称为圆觉,这就是如来佛的境界。

  天台宗建立空、假、中三观,用这三观来漏尽三惑:修空观圆满了,就破见思惑;修假观圆满了,就破尘沙惑;修中道实相观圆满了,就破无明惑。三惑漏尽,就圆满了觉性,所以名为圆觉;这些都是指我们的觉性、佛性。

  这个觉性、佛性,就是灵知灵觉、就是空性。灵知灵觉就是菩提;空性就是法身、涅槃;所以菩提和涅槃是一个、不是两个,这就是圆满!二乘圣者证偏空涅槃,只是证到空性,并没有发菩提心、没有证到菩提。《法华经》里讲,从凡夫位开始修行,直到成就佛的果位,譬如要经过五百由旬才能到达宝所,声闻、缘觉只行了三百由旬、只证偏空涅槃,这是佛为了度众生、方便建立的化城;所以要继续发大心、大愿,修菩萨乘,入佛知见,才能到达宝所、证无上菩提。

  菩提就是灵知灵觉、就是这个觉性;觉性是本具的,因为本自具足,所以无所得、不去不来。在《六祖坛经》里说得更详细:「无上大涅槃,圆明常寂照」,是指现前这一念心、这个觉性,没有去、没有来,没有出、没有入,没有取、没有舍,这是最高的究竟涅槃。「圆明」就是指这一念心性圆满光明,没有我执、没有法执,三觉圆满、三谛圆满,一切功德圆满,遍照法界。这一念心性达到圆满了,就是寂然不动;不但不动,而且这念心就像灯一样明亮,所以称为「圆明常寂照」;达到这个境界,觉性圆满了、空性圆满了,烦恼漏尽,就是真正的圆满。所谓「凡愚谓之死,外道执为断,诸求二乘人,目以为无作」,凡夫认为人死了,就什么都没有了,所以把涅槃当作是死;外道取断灭之见,认为人死如灯灭,死了以后就断灭、空掉了;二乘证到无作的这个空性,无作就是无所造作、作为,二乘认为无作就是涅槃,执着一个空的境界;这些觉性都没有圆满。虽然如此,无论怎么说觉性始终还是一个;现在虽然没有圆满,经过一番修证、未来因缘成熟就能圆满;而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的觉性始终也不减少一丝一毫。

  「流出一切清净真如,菩提、涅槃,及波罗蜜,教授菩萨。」佛从自性当中,开出一切方便,「流出一切清净真如」。「真如」就是真空妙有,真实不虚、如如不动,就是觉性、佛性、空性;「清净真如」,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。佛也有真如,菩萨也有真如,声闻、缘觉也有真如,乃至地狱、畜生、饿鬼都有真如;虽然众生也有真如,可是真如在缠,里面夹杂着无明,是不清净的真如。佛三惑漏尽、觉性圆满,所以从自性当中「流出一切清净真如,菩提、涅槃」。

  所谓「菩提觉法乐,涅槃寂静乐」;我们经常看到佛经上讲菩提乐、涅槃乐,自己想一想:有没有证到涅槃乐?有没有证到菩提乐?所谓「菩提觉法乐」,「菩提」就是觉性;「觉」就是觉照;「法」有善法、恶法。能够觉察、觉照恶法,把恶法化掉,保持这一念清明的心,就能产生菩提觉法乐。例如我们做错事、犯了过失,马上检讨反省,反省了以后,把心中起的烦恼照破;知道觉察、又能照破烦恼,从中产生一种快乐,就是菩提觉法乐。「涅槃寂静乐」,涅槃就是空寂、寂静无为;这念心达到寂静无为,是最大的快乐。

  一般人的心都是在想东想西、患得患失当中,不知道有菩提涅槃的境界、菩提涅槃的快乐,所以拚命去追求世间上的快乐、追求种种刺激,物质上的刺激、男女的刺激、唱歌跳舞的刺激……来刺激自己的六根、自己的身心;刺激久了,就感觉很厌倦、疲惫,又想要去追求下一个刺激。

  现在我们知道,菩提是我们本具的觉性;只是这个觉性从过去到现在,都是在攀缘、染污当中,昏昏沉沉、迷迷糊糊,所以没有菩提乐、涅槃乐。如果我们的觉性真正清明了,有了菩提智慧,就像明灯一样;有了这一盏明灯,就不会迷失道路,做任何事情都有定力、智慧,都能看得很清楚;所作所为,都没有过失;所说的话、所做的事,都能恰到好处。

(四)

  善男子!无上法王,有大陀罗尼门,名为圆觉。流出一切清净真如,菩提、涅槃,及波罗蜜,教授菩萨。一切如来本起因地,皆依圆照清净觉相,永断无明,方成佛道。云何无明?善男子!一切众生从无始来,种种颠倒。犹如迷人,四方易处。妄认四大为自身相,六尘缘影为自心相。譬彼病目,见空中华,及第二月。善男子!空实无华,病者妄执。由妄执故,非唯惑此虚空自性,亦复迷彼实华生处。由此妄有轮转生死,故名无明。

  善男子!此无明者,非实有体。如梦中人,梦时非无,及至于醒,了无所得。如众空华,灭于虚空,不可说言有定灭处。何以故?无生处故。一切众生,于无生中,妄见生灭,是故说名轮转生死。

  善男子!如来因地修圆觉者,知是空华,即无轮转,亦无身心受彼生死。非作故无,本性无故。彼知觉者,犹如虚空;知虚空者,即空华相。亦不可说无知觉性,有无俱遣,是则名为净觉随顺。何以故?虚空性故,常不动故。如来藏中无起灭故,无知见故。如法界性,究竟圆满遍十方故,是则名为因地法行。菩萨因此于大乘中,发清净心,末世众生依此修行,不堕邪见。

  「无上法王,有大陀罗尼门,名为圆觉。流出一切清净真如,菩提、涅槃,及波罗蜜,教授菩萨。」

  「菩提」不是一个名相,而是我们的觉性,每一个人都有这个菩提心。菩提心要如何契入?就要透过检讨反省;所谓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」,做到了,就能成就菩提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检讨反省,这一念心不能染污、不能宝镜蒙尘;明白这个道理,就找到一条菩提路。「涅槃」是寂静,一念不生。要马上做到一念不生不容易,所以要透过静坐、诵经、持咒……练习保持寂然不动,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涅槃是寂然不动、是空性,菩提是觉性,这些都是我们本具的。要达到菩提和涅槃的境界,就要修六波罗蜜、十波罗蜜;六波罗蜜加上方便、愿、力、智这四个波罗蜜,就是十波罗蜜;这些都是菩萨行的方便。因为我们心中有悭贪、毁犯、瞋恚等六个障碍,这六个障碍称为「六蔽」,障蔽了菩提和涅槃,所以要修六波罗蜜来对治。

  第一,布施波罗蜜:我们每个人都有悭贪的心、悭贪不舍,这就是一种弊病;因此要修布施波罗蜜来除去悭贪,目的是在这里。

  第二,持戒波罗蜜: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不错,但还是有一身的习气,所谓大事不犯、小事不断,经常容易犯一些小的过失,例如嘴巴说话不修边幅,眼睛乱看、东瞄西瞄,身体乱动……就要修持戒波罗蜜来化除这种缺点,度化自己的毁犯。

  第三,忍辱波罗蜜:每个人都有脾气,所谓无明火高三丈;要用忍辱波罗蜜来度化自己的瞋恚。我们心中有三把火,第一是欲火,第二是饥火,第三是无明火;修忍辱波罗蜜,就能够度化、熄灭这三把火。

  第四,精进波罗蜜:每个人都有懈怠的心理,只要一诵经、念佛、打坐……就打呵欠、瞌睡就来了。由于我们从过去到现在都在懈怠当中,已经成了习惯,自己还不知不觉;有了懈怠,就会障蔽菩提、障蔽涅槃,所以要用精进波罗蜜来度化自己的懈怠心。

  第五,禅定波罗蜜:我们的心都在散乱当中,一坐下来就想东想西、患得患失,心始终不容易定下来;要对治这个弊病,就要修禅定、养成定力,坐在这里如如不动,站得住、站得长,用禅定波罗蜜来度化自己的散乱心、颠倒心。

  第六,般若波罗蜜:般若就是智慧、空的智慧。前五个波罗蜜,统统都要具足般若波罗蜜。以布施为例,假使现在布施一块钱,只是为了想要得一万块钱的果报,用有所得的心来修布施,就只能得到人天的福报。所以我们修布施波罗蜜,不论是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都要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,知道当中没有能布施的人、所布施的东西、布施的对象,了达三轮体空,心中无所得,这样就具足般若波罗蜜。又如持戒波罗蜜,也要具足般若,持了以后,没有能持、所持,持而无持,最后要归于觉性;修忍辱波罗蜜也是如此,忍无忍相,能所俱空,最后归于空性、归于觉性;精进波罗蜜也是如此;打坐、修禅定也是如此,要具足般若,修了禅定不执着,能所俱空,无人无我,就像维摩诘居士所说:「不于三界现身意,是为宴坐」,于三界内不动身口意,这就是真正的宴坐;最后一切法统统都归于自性,这就是禅定波罗蜜。

  佛从自性当中,流出一切清净真如,菩提、涅槃,及一切波罗蜜,这是菩萨修行、教授菩萨的法门。「菩萨」译为觉有情,就是觉悟的众生;而众生则是在迷的菩萨。所以觉与不觉,都在当下这一念心,翻过来是手掌、翻过去是手背,水能载舟、水能覆舟。这念心迷了就称为众生,觉悟了就称为菩萨,是一体的两面。十法界当中是一个「心」字,这一念心流出十法界,十法界又归于这一念心。既然十法界都是从心当中流出来的,我们要怎样把十法界收回来、归于自心、得到解脱?一个是渐修、一个是顿悟。渐修,是渐次修证,藉由种种法门来对治我们的习气、烦恼;顿悟,就是悟到所有一切法不离自心,既然如此,就不要管一切法了,就是安住自心,常寂常照,站得住、站得长,时间一久,万法归宗,这是最直接了当的方法。

  佛用六波罗蜜、菩提、涅槃、圆觉这些方法,来教授菩萨觉悟自心。我们修行,要先有这种概念,这是正信、这是真理;明白这些道理,就绝对不会退失菩提心,进一步还要能将一切法门会通。《圆觉经》的「圆觉」,在其他经典称为「大觉」;圆觉是果报,因就是如来藏心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就是我们的如来藏所显现、是我们本觉的作用。佛法讲,一个是本觉、一个是始觉;本觉就是人人本具的觉性,始觉就是开始觉悟,以名昭德,以念佛而言,「佛」就是指觉性,用这一句佛号来返照自心、显出性德;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十二入、十八界清净了,就是阿弥陀佛;这样来解释,法法平等,道理完全是一样的!

(五)

  「一切如来本起因地,皆依圆照清净觉相,永断无明,方成佛道。」我们要想成佛,就必须依据这个道理来修行。无论过去、现在、乃至未来,要想成就如来的功德、成就如来的圆觉果报,都必须从因当中来修,不能从果上来求;佛法中没有从果上来求的法门!成佛不是想出来的,也不是求出来的。若是想出一尊佛像,这尊佛像以前没有,现在想了才有;既然是心中想出来的,因想而生,有生就一定有灭,这就不是真正的如来、不是无上大法。

  「一切如来本起因地」,这里讲得非常清楚,这个「因」就是如来妙因,这念心每一个人都有、没有哪一个没有,是本具的;在果上称为圆觉,在因地称为如来藏。每一个人都有如来藏心,如来藏在哪里?我们一定要了解。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这就是如来藏;在唯识上称为八识心王,前五识、第六识、第七识、第八识,这就是如来藏,每一个人都有。修行要转识成智,八识统统转过来了,就称为大圆镜智;十八界统统转过来了,就是圆觉。道理都是一样的!把这些道理会通了,就不会互相排斥;否则执此谤彼,就招罪过。

  「一切如来本起因地,皆依圆照清净觉相,永断无明」,在因地上要怎样来修?第一就是要「圆照清净觉相」,这很重要!什么是「圆照」?「圆」,依文义来解释,就是圆融无碍、圆满无缺;「照」,有能照、所照;一个是觉、一个是照,觉就是觉察,在因地上这样去照,经过觉察、觉照,就能达到觉悟。所谓「圆照」,一个是事、一个是理,事理都不能偏废。像天台宗修三观──空观、假观、中道实相观,这三观当中,每个观都有它的道理,如果没有圆融修习,功德就不圆满;修三观到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平等无二,圆融无碍,这就是「圆」。

  这里讲「圆照清净觉相」,「觉」就是灵知灵觉;觉性没有形相,所谓「觉相」也只是文字上方便的说法。在因地上要时时刻刻保持正念,不要失去正念;正念就是清净的觉相。六根对六尘时,这个觉性如果是清净的,就是清净的觉相;六根对六尘,假使这个觉性起了染污,起了贪爱、瞋恚、愚痴、邪见……就是染污的觉相。清净的觉相,慢慢就能成菩萨、最后就能成如来;染污的觉相,就感地狱、畜生、饿鬼的果报。

  所谓「圆照」,一个是动、一个是静;一个是事、一个是理。我们不但要在动中用功,在静中也要用功,静中养成、动中磨炼,事理无碍、理事无碍,这就是圆;如果执事废理、或执理废事,都不是圆。每个人都有佛性,如果只是知道佛性的道理,却不去修,不去检讨、反省,不去养成、磨炼,这个清净觉相也始终不会现前!因此,要达到圆融无碍,不但在理上要知道,在事上也要去熏修、磨炼。所谓「大众熏修希胜进,十地顿超无难事」,这个就是事;事上修了以后不执着,修而无修,这个就是理。例如我们礼佛、拜忏、念佛、诵经、持咒、打坐、参禅……这是事,藉由事上用功,使我们六根清净,目的是在这里。自己有了过失,就要忏悔;把过失忏悔清净了,就得清净觉相,就能得解脱;如果没有忏悔,就是染污的觉相;染污的觉相,就始终在六道中轮回。

  有些人不了解这个道理,认为:「不一定要打坐,心定就好了;不一定要受戒,不犯法就好了;不一定要出家,心好就行了;不一定要吃素,心慈悲就好了……」这个说法对不对呢?扪心自问,自己心定不定、心中有没有烦恼?如果心不定,就必须藉由打坐来定心;如果心颠倒、心里面有烦恼,自己作不了主,就一定要受戒,由戒法来规范;这就是事。事上熏习成就了,理才会现前,理就是菩提、涅槃。

  虽然每个人都有清净觉相,都有涅槃、寂照无为的这一念心,如果没有经过事上熏修,始终没办法现前。但如果只是在事上用功,执着一个法门,而排斥其他的法门,这样也不圆满。

  总而言之,要「圆照清净觉相」,无论是事理、动静、修空假中三观,乃至诵念……修种种法门,最后都要归于自性菩提,念而无念。例如我们念经、念佛,目的是对治妄想、昏沉、消除业障;念了以后,要销归自性,等于没有念一样,这个心是本自具足,就是我们的本觉。又如我们建了很多道场,这是方便,假使没有这些方便,就不容易在世间弘扬佛法、普度众生;建了道场以后,功德归三宝,好事给他人,坏事自己检讨反省,能所俱空,空也不执着,这样就得清净觉相。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,只在事上努力,就只是得一个大福报,福报享完了以后,不知要等到哪一生才能证到菩提涅槃、才能得到清净觉相?如果我们能够「圆照」,不需要等到未来,现在就能证得清净觉相!

  修行,最后要「永断无明,方成佛道」。我们诵经、持咒、打坐、参禅,就是要断除无明烦恼,因为清净觉相是从永断无明来的。在佛法当中,把烦恼分成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这几个层次;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漏尽,分段生死、变易生死统统了脱,称为「三惑永断,二死永亡」,就成就佛道。

(六)

  「云何无明?」无明究竟是什么东西?什么心境?这个无明是我们心中一大障碍!所以在这个地方要进一步来分析,使我们能更了然于心。

  「一切众生从无始来,种种颠倒。犹如迷人,四方易处。」所有一切众生,从过去一直到现在,种种颠倒,就像迷失方向的迷人,以东为西,既一方迷,余三俱转,所以称为四方易处,东西南北不知定处。这一句是开头,以下就更详细来解释,众生有哪些颠倒?为什么犹如迷人、四方易处?

  「妄认四大为自身相」,一切众生从过去到现在,因为妄想颠倒,一直认为自己的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风大,是自己的身相;每一个人都是如此。「六尘缘影为自心相」,妄认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在心中留下的尘影,是自己心的相貌。六根对六尘,产生识尘境界,属于我们心念的现象;这不是真心,而是众生心;像我们晚上作梦,就是因为六根对六尘攀缘的种子,落在八识田中,所以会作梦;攀缘好的,就是一个好梦;攀缘坏的,就是一个恶梦。

  「譬彼病目,见空中华,及第二月。」这里举了一个譬喻:譬如眼睛生了病,见到空中生出花来;其实空中本来没有花,之所以见到「空中花」,是因为眼睛有毛病。不但看到「空中花」,而且还看到空中有「第二月」;空中本来只有一个月亮,之所以看到两个月亮,就是因为眼睛出了问题,而产生错觉。

  「眼」就是比喻慧眼。我们从无始以来,因为心当中的慧眼生了病、看不清楚,产生颠倒、迷惑,不知道四大、六尘缘影都是虚妄的境界,把它当作真实的、执万法为实有,而产生我执、法执,就如同空中本来没有花、却看作有花,空中只有一个月亮、却看作两个月亮。众生有我执、二乘有法执,这些都是心中的慧眼生了病所致。

  「善男子!空实无华」,空中哪里找花?事实上并没有。「病者妄执」,是眼睛生病的人产生妄想执着。「由妄执故,非唯惑此虚空自性,亦复迷彼实华生处。」这里就告诉我们,虚空本来一无所得、没有边际。因为生了病、产生妄想执着,由于妄想执着的关系,所以看到这些虚妄的境界。「非唯惑此虚空自性」,我们不知道这些道理,不但对虚空自性产生了迷惑,认为虚空中有自性,这是第一重迷惑、第一重颠倒。「亦复迷彼实华生处」,既执花从空生,即不知从翳而起,还认为实实在在有花、有月,于是执着这个花、执着这个月有实在的生处,这是第二重迷惑;一重迷一重。

  「由此妄有轮转生死,故名无明。」我们了解了以后,便知道所谓无明,就是从我们的妄想执着而生,有了妄想执着,就迷惑颠倒,一层加一层、愈迷愈深,由于这些原因,所以生生世世轮回不休;「故名无明」,所以就称它叫做无明。

(七)

  「善男子!此无明者,非实有体。如梦中人,梦时非无,及至于醒,了无所得。如众空华,灭于虚空,不可说言有定灭处。何以故?无生处故。一切众生,于无生中,妄见生灭,是故说名轮转生死。」无明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,它没有一个实在的体性;无明是空性,烦恼也是空性。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,无明也是虚妄的。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,就说:「我无明很深重、业障很深重,所以我不能够修禅,只好去修净,这样将来才可以成佛。」这就是把无明当作实有了。

  「如梦中人,梦时非无」,无明的体性是空性。就像我们正在作梦的时候,不知道自己在作梦;「梦时非无」,作梦的当时,这个心在迷,并不知道这是一个梦境,还认为梦中所显现的一切都是真实,以为确确实实是在吃饭、穿衣、游乐、做种种事情。「及至于醒,了无所得」,等到梦醒了以后,才知道是一个梦境,了无所得、什么都没有。

  有些人不知道梦境是虚妄的,梦醒了以后,还去想自己昨天晚上作了一个梦,这个梦是好、是坏……这样又是在作梦了。如果梦到恐怖的事情,就很忧愁烦恼,心想:「今天可能会有大祸,要注意!」如果梦到一件好事情,就沾沾自喜,心想:「今天可能会有好事发生!」要知道,好的梦也是一个梦,坏的梦也是一个梦,这一切都不必回忆!如果作了梦,第二天还在回忆,表示没有智慧,为什么呢?因为在回忆的这个心,又堕入了梦境,又是一个妄想、一个生死、一个轮转!因此,无论是好梦、恶梦,我们都不要理会,过去心不可得。

  以前永明延寿禅师作了《宗镜录》,有人问他,作这部《宗镜录》的心得是什么?他说了四句话:「化人问幻士,谷响答泉声,欲达吾宗旨,泥牛水上行。」一切法都如梦幻泡影,没有一样东西是实在的;作这部《宗镜录》是梦人说梦话,自己现在就在梦中,即便有所言说,也都是梦中话,幻化不实。世间万事万法就像空谷声响,我们在空谷中拍拍手、叫一声,马上就有回音;但能找到声音从哪里来吗?人生就是如此;我们要把人生看破,无论是好的声音、坏的声音,就像空谷中的声响一样,声音过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,都是空性。「欲达吾宗旨」,要问我宗旨究竟是什么?是希望将来生西方、东方、南方、北方?生兜率?还是转世作菩萨度众生?或是传佛心印?如「泥牛水上行」,就像泥巴做的牛在水中行走,遇到水就化掉了,什么都没有!人生在世,要有这种般若智慧;修行也要有这种智慧。

  我们这一念心是本具的,既是本具又一无所得。《金刚经》云: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」这念心没有一法可得、没有一法可立。所谓「实际理地不受一尘,佛事门中不舍一法」,实际理地,就是大众听法的这一念心;这念心什么都不能要、不能执着,一旦有了执着,就是垃圾、就是一个梦,就不能得解脱!古德说:「万法皆空明佛性,一尘不染证禅心。」要想契悟这一念心,就要修善不执着善,功德归三宝,好事给大众,坏事自己检讨反省;能够检讨反省、在这一念心上安住下来,就是菩提路。

  「如梦中人,梦时非无,及至于醒,了无所得」,人生就是一个梦!众生是作梦的佛、始终在颠倒梦想中;所谓圣人无梦,佛是不作梦的众生、远离梦想颠倒;这些都是这念心的作用。只要这念心不再作梦,安住在觉性上面,人人都是圆觉。

  「如众空华,灭于虚空,不可说言有定灭处。」一般人认为,现在所见的一切现象,到最后不存在了,才称为灭,好像灭有定处;其实并非如此!就像眼睛生病、看到虚空中生了花,等到病眼好了、看不见花了,便以为这个花在虚空中灭掉了。其实空中根本就没有花,所以空花本来就没有生、是无生;既然没有生,也没有灭、也没有灭于虚空;只是我们自己梦想颠倒,妄见生灭!「一切众生,于无生中,妄见生灭,是故说名轮转生死。」本来没有生死;是因为众生在妄想当中、妄见生灭,才假名叫做轮转生死,就像病眼见空花一样。

(八)

  「善男子!如来因地修圆觉者,知是空华,即无轮转,亦无身心受彼生死。非作故无,本性无故。彼知觉者,犹如虚空;知虚空者,即空华相。亦不可说无知觉性,有无俱遣,是则名为净觉随顺。何以故?虚空性故,常不动故。如来藏中无起灭故,无知见故。如法界性,究竟圆满遍十方故,是则名为因地法行。菩萨因此于大乘中,发清净心,末世众生依此修行,不堕邪见。」。

  有些人认为在末世唯念佛生西方一法:「现在是末法时代,不能修大乘佛法、不能修禅、不能靠自力,一定要依靠念佛才能生西方、见弥陀。」是不是如此?很多念佛的人,并不知道阿弥陀佛、释迦牟尼佛真正在哪里?假使知道佛法真实的道理,就明白这些问题完全是误解。《圆觉经》中讲得很清楚,末世的众生,也可以修如来因地法行,成就如来的知见、如来的观行。

  古德说,阿弥陀佛,就在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就是我们的本觉、本具的觉性。由于众生迷失了本觉,所以要念佛,以名昭德,用「阿弥陀佛」这个名号来显出自己的性德。「阿弥陀佛」就是无量寿、无量光;念佛时要知道,阿弥陀佛不是一个有相的境界,而是无量寿、无量光,所以没有形相;这念心清净了,成就无量寿、无量光,就是阿弥陀佛。东方、西方,都是佛方便说法,一切都在这念心当中,明白这个道理,东方即是西方、西方不离东方。

  「释迦牟尼佛」就是能仁寂默,「寂默」是指我们这一念心达到寂灭、寂然不动;既是寂然不动,又能起慈悲的作用,而不是像木头、石头一样,这就是「能仁」。这念心能起慈悲之用,又能寂灭,就是释迦牟尼佛。

  什么是观音?慈悲心就是观音;我们能够有慈悲心,就入观音法界。什么是普贤?一切善法圆满就是普贤;我们能够广修一切善,就入普贤法界。什么是地藏?发了大愿,就入地藏法界。什么是迦叶?在日常生活中脚踏实地、实践苦干,就入迦叶法界。什么是阿难?博学多闻,增长智能,成就辩才,就入阿难法界。一切一切都是因门,大家要知道,因地修行是最重要的!如此来了解佛法,这一生就受用无穷,不会走远路、走错路。

  要想成就如来的圆觉法界,每个人都可以做到,就是不要迷惑、不要颠倒,了解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;虚妄不实是假有,并不是什么都没有。有些人不了解这个道理,只是知道要放下,放下到什么都没有了,最后还是出问题,为什么呢?虽然要放下,但这个觉性还要存在,这念心要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要随顺觉性;假使这念心不存在,这个知见就错误了!所以「末世众生,依此修行,不堕邪见」,就是要随顺觉性!

  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都不离开我们本具的觉性;这念觉性要清楚、明白,不假丝毫造作,念念分明、了了分明、处处作主。永嘉大师〈四料简〉提到:「惺惺寂寂是,惺惺妄想非;寂寂惺惺是,寂寂无记非。」这就是随顺觉性的修行方法。我们打坐时,就是要随顺觉性,站得住、站得长,看到什么境界都不能理会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能够明白这个道理,这一生修行绝对不会走错路、走远路。

(九)

  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  文殊汝当知,一切诸如来,从于本因地,皆以智慧觉,
  了达于无明。知彼如空华,即能免流转。又如梦中人,
  醒时不可得。觉者如虚空,平等不动转。觉遍十方界,
  即得成佛道。众幻灭无处,成道亦无得,本性圆满故。
  菩萨于此中,能发菩提心。末世诸众生,修此免邪见。

  「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」,在很多经典中都有「重宣此义」,为什么要重宣此义?因为佛讲经时,讲得很细、很广,恐怕大众听到后来忘记了,所以最后又把前面所说的道理综合、归纳,为大众重新复习一遍,加深记忆帮助了解。同时这也是如来的大慈悲,恐怕有晚到的众生,没有听到前面的内容,佛就把前面所讲的道理简单归纳起来,让后来听法的人能够知道经意。

  「文殊汝当知,一切诸如来,从于本因地,皆以智慧觉,了达于无明」,要用智慧来了达无明,无明就像空中花一样,了不可得。不要认为自己是博地凡夫,无明、烦恼、业障很重;如果执着自己的无明业障很重,始终处在自卑境界当中,就没有办法转识成智。

  修行要有智慧,知道无明烦恼就像空中花一样,了解这个道理,就是智慧,而不是另外还有一个智慧。所谓智慧,是指般若的智慧、一尘不染的智慧;打坐时,这念心一尘不染,无论听到什么、见到什么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始终不理它,保持当下这一念心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动,随顺觉性,这是因当中修观行的智慧。在因上修习成就,就能得到果报上的智慧;根本智、无师智、一切种智,就是果上的智慧。

  「知彼如空华,即能免流转。又如梦中人,醒时不可得。觉者如虚空,平等不动转」,知道无明是空花,就像作梦一样,再也不要去想了,这就是智慧。假使没有智慧,晚上作了一个梦,第二天醒来以后还津津乐道、逢人便谈,那就是胡涂,真正是痴人说梦话!

  「觉者如虚空,平等不动转。」我们这念心要安住在觉性上。这个心就像虚空一样广大、没有障碍;「虚空」只是譬喻,如果因此又去想一个虚空的形相,就错误了。经云:「犹如莲华不着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。」就是譬喻我们这念心,「犹如莲华不着水」,就像莲花,什么样的水滴上去,它都不执着、不留一点痕迹,香水也不执着、臭水也不执着;就像日月在空中运行、流转一样,在空当中不住着空。这念心有也不着、无也不着,自性本空,平等不动转。为什么有也不着,无也不着?因为这念心本来就是空,如果另外还再去想一个空,就是空上加空,不见本空。为什么犹如莲花不着水?因为这念心空当中能生妙有,一切功德智慧、神通妙用,本自具足,不假外求;如果心中再有一个求的念头,又是头上安头!所以空也不执着、有也不执着,这念心清净如虚空,广大无有边际;这个譬喻就是说明此理。

  「觉遍十方界,即得成佛道」,这个觉性遍满十方、没有远近、无远弗届,大家要了解。不但要在理上知道,还要在事上用功来求证,这样不断坚住、随顺觉性,自然而然就能证到这些境界;觉性遍满十方,即得成佛道。

(十)

  「众幻灭无处,成道亦无得,本性圆满故。菩萨于此中,能发菩提心。末世诸众生,修此免邪见。」前面提到「即得成佛道」,恐怕大众又对「成佛道」产生执着,有成就有坏,无成即无坏,所以后面又作了补充:「众幻灭无处,成道亦无得。」这些无明烦恼都是空花乱坠,它本来就不存在、不是从任何一个地方生出来的,灭了亦无处所,而是由于我们的执着、妄想,所以有种种幻相;如果我们起了觉性的智慧,不理它,它自然而然就没有了。知道了无明烦恼都是虚妄的,这念心只要保持平等不动转,自然而然就遍满十法界。「成道亦无得」,这念心本自具足,一切都是现成的,哪里还有一个道可成?如果有成,就一定有坏。众生都是在妄想、梦境当中,执着种种生灭、种种形相是真实,所以要修种种法门来对治。这里所说的法门,就只是随顺觉性,了达一切法都是虚妄的,所有虚幻的境界统统没有了,我们本具的觉性自然现前,这就是成佛道。

  「本性圆满故」,我们的本性是本自具足、一切都是圆满的。像密宗讲本尊,有些人不了解,以为要去观想一个佛像当作自己的本尊,例如观想一尊观音菩萨,说观音菩萨是自己的本尊;或是观想一尊地藏菩萨,说地藏菩萨是自己的本尊;观想一尊文殊菩萨,说文殊菩萨是自己的本尊……对不对呢?要知道观想是假想观,既然是想出来的,有生就一定有灭。所谓「本尊」是本自具足、本来尊贵,就是这念觉性,每一个人都有!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。这念心不是任何人给自己的,如果是别人给的,他就可以收回去,这就不是本心。我们想要成道,如果道是别人给的,自己辛苦一番,最后别人还可以收回去,这样我们如何成道呢?「道」是本具的,法尔如是、本自具足,只是我们自己产生了执着、妄想,在没有生当中看到生、没有灭当中看到灭,所以本具的觉性不得现前。

  觉性现前很重要。我们修行,一个是静中养成、一个是动中磨炼,一切一切都不能离开觉性,假使离开了觉性,所做的都是生灭、所得的也只是生灭果报,不能成就无上道。我们现在所修的方法,就是如如不动、随顺觉性。因为觉性是本具的,依觉性起修,就是不生不灭;这当中遇到种种幻境、种种生灭,都不要理它,一直坚持到底,就能成就。在理上明白了,心安住在这个道理上、安住在觉性上,就称为入理圣人。

  这个觉性,在因地称为如来藏,每一个人都有,就是我们的本觉;由始觉返照本觉,最后无明、烦恼、执着统统漏尽,这一念心清净了,圆满觉性现前,就称为圆觉。不论《圆觉经》或其他佛经,都讲这个道理。

  每一个人都有本具的觉性,称为「本觉」;众生是「不觉」;我们现在是「始觉」、开始觉悟了,觉悟种种道理、事相,所以来出家修行;开始觉悟了以后,自利利他、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,慢慢转化自己的烦恼、改变自己的习气,生处转熟,熟处转生,把见思惑漏尽了,就称为「正觉」;由正觉继续再修六波罗蜜,修如幻观、观一切法如梦如幻、如泡如影,断了界外尘沙惑,就是登地菩萨;由初地到十地,一分一分地觉悟,所谓无明分分断,真如法身分分现,就称为「分证觉」。无明烦恼统统漏尽了,到达「等觉」,愿行、功德和如来佛相等,但还是有一些差距,像弥勒菩萨就是等觉菩萨;到最后在龙华树下入金刚定,破无始无明,就成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这个就是「圆觉」。从本觉、不觉、始觉、正觉、分证觉、等觉,到最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,始终不离这一念心。

  「发菩提心」也是一样的道理。菩提就是觉性;修行要发菩提心,菩提心分为几个层次:我们最初发菩提心,发了成就无上佛果的心愿,就是「发心菩提」。发心了以后,要知道降伏自己这个心,假使不知道降伏,自己做错了事、说错了话,还不知道!知道返照自心、降伏自己的烦恼,就称为「伏心菩提」;慢慢降伏、时间久了,忽然知道这念心是本具的,这时又更进一步明白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的道理了,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诸法实相毕竟清净,就称为「明心菩提」。到达明心菩提,心中还是有无明烦恼,所以不要得少为足,要继续再用功、返照自心,烦恼分分断,真如法身分分证,进而出离三界,到萨婆若,称为「出到菩提」。最后烦恼漏尽,就是「究竟菩提」、无上菩提。这些道理都是一样的。

  无论是顿悟、渐修,都不能离开这念心。假使对这个道理不了解、不坚持,连方向都错误,始终就是南辕北辙、背道而驰。所以最低限度,我们对道理要了解、要坚持。能够了解、坚持,朝这个方向努力,由发心菩提、到伏心菩提,再到明心菩提、出到菩提,最后到达究竟菩提,一步一脚印,步步都是光明。(待续)

(十一)

  这念心是本具的。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,出家更是不容易的事。中台禅寺经过每一个人的努力,现在已经落成了;落成了以后,我们还要百尺竿头再进步:第一,要照顾自己。第二,要照顾中台禅寺的大众。第三,要照顾道场。第四,要照顾居士,让所有的人都很欢喜、乐意到中台山来发心,这就是百尺竿头再进步。更进一步就要自利,要化除烦恼,顿悟自心、直了成佛,这才是我们的本分!自心就是我们的觉性,这是根本。这件事任何人都帮不上忙,十方诸佛也帮不上忙;因为解铃必须系铃人,我们自己的执着、烦恼、自己造的恶业,要靠自己检讨反省才能化除;如果自己不检讨反省,始终没有办法化除。

  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,就是「明明白白一条路」!虽然是明明白白一条路,但「万万千千不肯修」。这念心每个人都有,没有哪一个没有;男女老幼、士农工商、蜎飞蠕动,都有这念心。一般人不知道在这念心上来用功,不敢承担;我们要直下承担,这一条路是很正确的。

  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「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」,如果本来是不清净,而去修一个清净的东西出来,修出来的就是有得,有得就必有失。我们本具的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;只是因为我们六根对六尘,产生了执着、妄想,因而不清净。「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」,「但用此心」,不要在外面其他境界上生是非、生瓜葛。例如听说哪里有神通,就想去求神通;听说哪里有灵感,就想去求灵感、看看自己业障重不重?过去是什么转世的?……这样就错误了!这一念心跑掉了,就不是「但用此心」。「直了成佛」,「直了」就是直接了当,不能转弯抹角,心中如果还有一点点疑惑,都不是直了。我们的烦恼心,就是菩提心,所以不是要离开烦恼心,而是要从现在开始,不起烦恼、不生无明,这样烦恼无明就化成菩提涅槃;一个月如是、一年如是、十年如是,乃至二十年、三十年……始终如是,最终必能契悟,成就佛道,就是「直了成佛」,这是最重要的!悟后起修才是真修,假使不知道保养这念心,即便已经悟了,还是不能成道。

  这个就是无上法,就是圆觉。果位上称为圆觉,因地上称为如来藏,每个人都有如来藏,这就是理。其他宗教不知道这个道理,在心外求道,因此称之为外道;有些人虽然知道佛性本具这个道理,却不敢直下承担,不知道在这念心性上用功,始终向外驰求,背道而驰,这样也是外道、是佛法当中的外道。

  我们的烦恼、习气很重,这念心进进退退、退退进进,心中起了无明、犯了过失,就如同堕入地狱、畜生、饿鬼。相反地,知道有了过失,赶快惭愧忏悔,就能从地狱、畜生、饿鬼当中出离了;如果起了善念、正念,就是在人道、在天道、乃至菩萨道……这些都不离我们这念心。如果看到佛经、听闻顿悟法门,所谓「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」,忽然一下契悟这念心,「一法界显,九法界隐」,悟到这个道理,就是如来境界、不可思、不可议。但这只是一个理;这个理要时时刻刻现前,在这个地方要站得住、站得长,才会有消息,才能真正超越时空,一坐下来,感觉一天一剎那就过了。一般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,所以信不及。我们要相信这个道理;《六祖坛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圆觉经》都是这么讲,达磨祖师《二入四行观》也是这么讲,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一定不会骗人的!我们还怀疑什么?这是最真实的道理!就是圆觉。

  「十方如来本起因地,皆依圆照清净觉相,永断无明,方成佛道……」我们经常要把这些道理背一背、记一记,使这念心安住在理上。明白这个道理以后,如果这个理只在顺境时现前,逆境来了,面对种种大风大浪的境界时,理就不在了,这样就是没有工夫!如果这个理在白天都能现前,到了晚上睡觉时,理又不现前了,这样还是没有工夫!工夫是练出来的,静中养成、动中磨炼;动中磨炼、静中养成,始终不离开这一念心。心中有了这个理、安住在理上,无论面对任何境界,都能处之泰然;真正做到了,这一生一定可以得到解脱。

  今天跟大众提示《圆觉经》〈文殊菩萨章〉,里面的经文都很好,大众可以去看一看;此外,天台宗湛然尊者的《始终心要》,大众更要背下来、要背到滚瓜烂熟。经与经之间,没有抵触,道理都是相互关联、互相成就、互相会通的。

  「圆觉」是我们觉性上圆满的果报,要成就圆满的果报,就要在因当中努力,依本具如来藏心来修。所谓菩提、涅槃、六波罗蜜,都是菩萨修行的法门;修无修修,修了以后,又要归于觉性,始终不离当念。万里途程,不离初步,虽然走了万里远的路程,但最初动脚跨出第一步时,是这念心;最后走到目的地了,还是这念心,没有两样!〈文殊菩萨章〉讲到这里为止,大众休息。(待续)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