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──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【修行在心】



(一)

  佛言:「沙门行道,无如磨牛,身虽行道,心道不行。心道若行,何用行道。」

  本章主旨是「修行在心」,主要是告诉修行人如何修行才能有所成就,才不会走错路、走远路。古德云:「依心起修,依性起修。」依着心性去修行,就不会走远路。如果不知道这一念心、不知道道在何处,心外求法,就是心游道外,与理不相应,就是佛门当中的外道。所以,要检讨看看自己是佛道、正道?还是外道、邪道?

  「道不离心」,心为根本,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在调身、调心,身心调适就能与道相应,修行就能成就。相反地,如果不知道调适身心,不但不能成道,反而会退失菩提心。一般人不了解佛法是以心为根本,所以不知道做善事,也不知道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、修六波罗蜜;有些人虽然相信佛法,但是误解了「平常心是道」的意义,认为自己就是佛、就是道,起了邪见、产生无明烦恼,更不知道要修道,最后就会堕落。

  「修行在心」,但是,是什么「心」?是妄想心?肉团心?真实心?如果是妄想心,起心动念都是妄想──起善念是好的妄想、起恶念是坏的妄想。妄想就是一个梦,所谓「起心即错,动念乖真」,这样就不是依心起修、依性起修。修行就是要回归自心──时时刻刻都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还要处处作主,才不会产生法执、产生我慢,甚至落入邪见。

  所以修行要「修无修修」,修了善法而不执着善法,回归本心本性,才是依心性起修。假使修行起了「有所得、有所求」的心,就变成了法执。因此修行有所得、有所成就,也不要执着,要归于无所得,这就是般若。就如经上说:「摄心为戒」,这念心不打妄想、不起贪瞋痴等恶念,也不落昏沉、不生颠倒,这才是真正的持戒。没有达到这个程度,都只是在事上修。

  所以,修行不知道回归本心,就会落入两边,不是执事就是执理。什么是执着事?认为自己做了很多功德、修了很多法门,产生了我执、法执,始终不能超凡入圣,甚至还起无明、生烦恼,迷失了本心。不论是在家、出家,都会犯这种毛病,所以,「修无修修」是最重要的──修善法,不执着善法;修六波罗蜜,不执着六波罗蜜;修戒定慧,不执着戒定慧;诵经持咒,不执着诵经持咒;建设道场,不执着建设道场……这样就是真正的般若智慧。

  再举例来说,受了戒就要持戒,而且要持而无持──持五戒、沙弥(尼)戒、比丘(尼)戒,而不执着所受持的戒,也不执着自己在持戒,这才是持戒的目的。有些人持戒,就到处批评别人不持戒或持戒不清净,因而产生轻慢、毁谤,就造了恶业。

  修行不离自心,要「念无念念、行无行行、言无言言、修无修修」。不离诸法,也不执着诸法,一切都在这念心、一切都要归于自心。假使不知道归于自心,就仅仅是生灭的福报;能归于自心,福德就变成功德,生灭就变成不生灭,这样就能够真正得到解脱。学佛要把这个道理拿捏得很稳,也可进、也可退,进退自在。

  「沙门行道,无如磨牛」,行道就是修道,佛法中真正的沙门,既是沙门、又是释子,就是行持无上菩提大道的修行人。什么是「无如磨牛」?修行千万不可以像推磨的牛一样,只知道拚命地劳累身体,而心却在茫然当中。修行是在修这念心,造罪也是由于这念心,心才是根本。举例来说,假使不想讲话,嘴巴就不会动。心不动,手不会自己动作、脚也不会自己走路。所谓「造罪从心」,时时刻刻要在起心动念处去注意、去返照,只起善念不起恶念,起了善念也不执着,又归于无念。无念,就是清净心、菩提心。这念心时时作主、定慧不二就是道。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,修行始终是在走远路──认为自己是在修行、在修道,穿着袈裟产生我慢,这样就是与道相违。

  「身虽行道,心道不行」,什么是身行道?身在拜佛、打坐,口在诵经、念佛、持咒,手提念珠念佛号、结印……可是念佛的时候,口念、心不念,心在打妄想;打坐的时候,身体坐在这里,心却想过去、想现在、想未来,患得患失。表面上很用功,道貌岸然,可是心始终定不下来;不但定不下来,愈用功、愈逼迫自己,反而愈起烦恼、生无明,这就是身虽行道,而心与道毫不相干,这样修行,始终与道不相应,只是浪费时间、浪费生命。所以,修行要从这念心上来用功。

  检讨自己的修行,如果有这种毛病,也不要灰心,只要把心收回来,口诵、耳听、心思惟,能念之心清清楚楚,所念的佛号不夹杂、不间断,历历分明,一句佛号接着一句佛号,达到身口意三业相应,就能与无为心、清净心、真空心、不动心、无上菩提心相应,这样就是心行道。

  《孟子》云: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,几希。」人与禽兽的差别「几希」,其中的差别非常微细,就是在刚刚开始起心动念那一点。这念心起了善念,就是善道;起了恶念,就是恶道。造恶业、打妄想,也是这一念心的关系,所以古人云:「擒贼先擒王。」业从心生,忏悔最重要的要从心忏。有些人犯了重罪、造了恶业,后悔莫及,用断指、烧指、甚至自杀的方式来忏悔,其实这些都不是忏悔的真正意义。

  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,几希。」禽兽不知道是非善恶,如果人不知道是非善恶,犯了过失,也不知道惭愧忏悔,就好像禽兽一般。所谓「观机于心意初动之时。」「机」就是存于内心的念头。在心念初动之时,就要观照自己起的是杂念、恶念、还是善念?


(二)

  检讨自己为什么要出家修行?为什么要做善事?为什么要读书?……这也是观机,做任何事情都要把因心摆正。所谓「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」,譬如,出家并不是为了师父、为了别人才来出家的,而是为了要了生死,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。出家以后,从早上到晚上都是善法、都是助缘、都是增上缘,藉由出家的这些助缘,修行就容易成就。出家,第一就是要了生死,第二就是弘扬佛法、普度众生,以菩萨的精神自利利他,最后功行圆满,就是佛的境界;用这样的因心来发心出家,就是正,如此修行才会成功。

  以读书为例,读书先要把这念因心摆正。一般人读书的动机,不外下列四种:第一种是为父母而读。很多孩子没有天分,不想读书,觉得读书就像坐牢一样辛苦,但是因为父母,所以勉勉强强地读到毕业。第二种是为功名富贵而读书,所谓「书中自有颜如玉」、「书中自有黄金屋」,但过于追求功名富贵,因心不正,就会不择手段,到最后不是贪官、就是罪人,就会堕落。

  第三种是为了追求智慧而读书,了解「生也有涯,知也无涯」的道理,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而智慧是无限的。譬如大藏经是智慧的宝库,当中有甚深的道理,涵盖哲学、科学、医学、文学……阅读大藏经,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佛陀的教法。很多人学佛是在追求智慧,看经、闻法,最后成为学问家、科学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、医学家来利益众生。

  第四种是最高的境界,为了使每个人都能成就佛道,使世界变成人间净土而修行学佛。在这个社会,彼此之间的关系休戚相关,真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,因此发挥「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」的精神,努力学习智慧、技能,发广大愿心,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弘扬佛法,使大众明白人生的真理,了解物质生活是有限的,精神生活是无限的,使每个人获得正知正见,了解这念心无量寿、无量光,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,这就是菩萨行。

  所以,同样一件事情,由于因心不一样、发心不一样,果报也是完全不一样。修行也是如此,检视自己出家的因心,是因为身体有病,希望菩萨加持而出家?或是为了得到神通而出家?或是为了衣食无虞而出家?相信大众都是正信出家、正因出家,不是随随便便地放弃学业、事业、家庭,也不是因为商场失利或感情受挫而出家,而是清楚认识「出家乃大丈夫之事,非将相之所能为」,为了了生死,为了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,发大愿、大悲、大智、大行来出家。以这样的发心来出家,现在就入菩萨位了。所以,发心要正,这是很重要的;发心不正,出家就容易退失菩提心。假使过去不知道出家的真正意义,现在知道了,把心念调整过来,就是正信出家。

  再举例来讲,过去抗战时期很多人当兵,每个人的因心都不一样──有些人是为了逃避刑责而当兵的;有人是没饭吃而来当兵;有人是犯了罪,恐怕政府通缉而来当兵;有人是为求一官半职而当兵;也有些人真正是为国家、为民族、为救国救民,愿意牺牲奉献而当兵的。发心不同,将来的果报就完全不一样。过去不知道发心的真正道理,现在经过一番熏修,认识清楚,思想、观念改正了,也能为国家社会、为僧团建功立业,成为伟人,圣者、觉者。这样的发心,功德就是不可思议。

  出了家,必须知道佛在哪里、道在哪里,一切都不离我们这一念心。道是现成的,不是修来的;如果道是修来的,最后还是会坏掉;如果是求佛菩萨得来的,有得就必定有失。大家要了解,道就是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心。心性是本具的,所以道是无始无终。虽然心性本具,但里面夹杂着烦恼、无明,所以要修行,把贪心、痴心、慢心、邪心等烦恼修掉,把所有的习气、执着统统修掉,道就会现前。

  《老子》说:「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无为而无不为。」什么是「为学日益」?做学问犹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所谓「三天不读口生,三天不写手生」。做学问是一个「加」号,时时刻刻要去熏习、去磨炼。道却是相反的,「学无学学」,学了以后不要执着,所以是一个「减」号。

  减号是什么意思?就是要把心当中的垃圾统统放下,就好比剥芭蕉皮一样,一层一层地剥,剥到最后没有东西可剥了,就能与道相应。道就是我们这一念心,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始终都是存在的。

  不了解的人,以为道是空,心就安住在空当中。假使对空不了解,住在空中,人就跟石头、木头一样,就错误了。所谓「莫谓无心即是道,无心犹隔一重关」;「无心不碍有心用,有心用时亦无心。」这才是道。了解这个道理,就与道相应。

  过去云南悉檀寺有一位祖师,四处参方,很多年过去了,都没有开悟。有一天晚上在一家客栈留宿,听到隔壁卖豆腐的女孩子在唱卖豆腐歌:「张豆腐、李豆腐,枕上思量千条路,明朝依旧打豆腐。」这位祖师一听就开悟了。悟,就是悟这一念心。

  这是什么意思呢?「张豆腐、李豆腐,枕上思量千条路」,卖豆腐的女子心想:「今天有一升豆子,打成豆腐、卖了钱之后,再买二升的豆子,打成豆腐来卖,卖了以后,又可以买四升,四升再加倍买一斗、二斗、三斗、四斗……愈累积愈多,到最后就能家财万贯。可是「枕上思量千条路」,想是一回事,赚钱还是要靠福德因缘,所谓「人算不如天算」,如果遇到意外之事,突然一场大病或遇到小偷,老本都没有了!所以想归想,「明朝依旧打豆腐」明天还是要面对现实去卖豆腐。这首歌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,修行不要打妄想,打了妄想,心就与道不相应,还是一样打豆腐、还是一个苦苦恼恼的众生。

  明白这个道理,就知道还是要在这一念心上来修,这样修行就能四两拨千斤。时时刻刻安住在正念,打了妄想,赶快把这念心收回来。时时刻刻观心返照,「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」,起善念是它、起恶念也是它,十法界、四圣六凡,都是这念心产生出来的──持守五戒,就是人道;修十善,果报就在六欲天;修四禅八定,远离恶法及不善法,果报就在色界天……即使修到无色界最高一层非想非非想处天,寿命八万大劫,等八万大劫一过,还是在六道轮回当中。所以,要进一步修出世法门──修四谛,证罗汉果;修十二因缘,证缘觉果;修六波罗蜜,成菩萨道;自觉、觉他、觉满,就能成就佛道。

  不论是修五戒、十善、四禅八定、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波罗蜜,或是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,都不离开这一念心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修行就是要在这念心上去契悟、去保任。悟了这念心,时时刻刻保任这念心,常寂常照、净化心念,最后归于无念,就是无量寿、无量光,达到究竟宝所!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