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──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



(一)

佛言:「有人患淫不止,欲自断阴。佛谓之曰:若断其阴,不如断心。心如功曹,功曹若止,从者都息。邪心不止,断阴何益?」佛为说偈:「欲生于汝意,意以思想生;二心各寂静,非色亦非行。」佛言:「此偈是迦叶佛说。」

  这一章「心寂欲除」,目的是在转化我们的欲爱、色爱,也就是转识成智。修福德、修智慧、修慈悲、修忍辱……乃至修六度万行的目的是要了生死,证菩提涅槃,当中最重要的,就是要澄清当下这念心。

  圣人的心是寂灭心,凡夫的心则是欲爱心。同样是心,有了男女的欲爱、色爱,心就不清净、没有智慧,像一潭浑水一样看不清楚,就没有办法证菩提、证涅槃。所以,想要得到解脱、超凡入圣,就要转化欲爱心成清净心、寂灭心。

  凡夫众生都有欲爱心,告子说:「食、色,性也。」认为食、色是凡夫所需要的。以食而言,佛法说:「法轮未转,食轮先转。」用现代的语言来说,就是民生。不论是哪一种说法,饮食的目的是在资养我们的色身,不能不吃,但是要适可而止,要节制、要惜福,才不会既伤身又损福报。再者是色,一般人认为,人生在世就是要享受男女欲乐,但佛陀告诉我们,凡夫众生就是因为有欲爱、色爱心,才会沉沦于生死,轮回六道之中。

  想要把欲爱心转过来,就要修定。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中提到,念观音菩萨圣号,能够远离愚痴、远离色爱。这是什么道理呢?念观音菩萨圣号,念到一心不乱,能念之心、所念之佛都不可得,这念心达到寂然不动,欲爱、色爱自然而然就没有了。

  佛说八万四千个法门,不外是修定、修慧。所谓「心寂欲除」、「离欲寂静」,心当中寂然不动,任由妄想来来去去,始终不理它,时间一久,找到一个不动、清楚、明白的定点,这念心慢慢达到清净,身心平静、宁静、安定,自然「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」,这时就不会再去贪恋男女欲爱、色爱的快乐,因为禅悦法喜的快乐,不是世间五欲之乐所可比拟的。所以,本章说明「心寂欲除」,达到心念寂灭,男女之欲自然不除而除,是这个道理。

  众生起心动念就是烦恼,所谓「一念不觉生三细」,「一念不觉」,这念心迷失了,离开清楚、明白的觉性,没有安住正念、正定,起烦恼、想入非非,就堕入众生境界;相反地,如果能够觉察、觉照,打了妄想,马上把这念心转过来,就是佛、就是圣。所谓「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」,无论在家、出家,无论大乘、小乘,这念心都要寂然不动。师父说法、大众听法这念心寂然不动,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就是不动。无论想好、想坏,思善、思恶……都是动,一动就不是寂。而欲心一动,就会产生灾祸,所以古人有一句话:「风流得意之事,一过辄生悲凉;寂寞清真之境,愈久转增趣味。」一般人认为男女欲爱、色爱是最快乐的事,然而风流过后,却感觉身心凄凉,似乎失去了很多。「寂寞清真之境」,就是不动,「愈久转增趣味」就是禅悦为食,也就是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心,慢慢养成一种寂然不动之心,等到禅悦现前,身心就会感觉很欢喜、很平静。

  修行最初要调身、调心,身心调适之后,过了八触境界,就是轻安,然后慢慢达到寂然不动的境界,继续再修,使这念心像一潭止水、像一面镜子,就能成就佛菩萨的果位。《金刚经》云:「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,而有差别。」心要寂然不动,才能契悟无为法,虽然人人都有本具的性德,假使不知道修行,始终跳不出名利财色、始终是众生的妄想境界,不但寂静的心不会现前,最后还会堕落。

  出家修行,第一步先要认清欲爱的过患,否则修行绝对不可能成就,不然在家也可以修,为什么还要出家?出家,就是远离男女的欲爱、色爱,从早到晚都是善法──诵经、持咒、打坐、建道场、弘扬佛法,用这些方法来把过去所有的欲念、色爱转化过来,成为善念、净念;最后善念、净念也不执着,归于无念。无念,就是寂──寂然不动。所以,不用等到来世,我们现在就能除去心中这把欲火。

  在家众的五戒是不邪淫,夫妻之间可以有正当关系。在家众没有发出离心,持守五戒,属于人道的富贵。假使再进一步,就要受持八关斋戒,在寺院、道场一日一夜持守八关斋戒,使这念心离欲,达到宁静、平静的境界。出家僧众就不一样了,是完全离欲,从早到晚都在道场当中,不间断地发心,心都在善法上。身不间断地在修善,知道这是福报,吃苦就能了苦,了苦就增长福报;发心可以消业障,增福慧。有了这样的观念,对于任何事情,就不会只看表面,认为这是苦差事,乃至于生无明,认为别人对自己有偏见,故意派困难的事情给我,心生烦恼。所以,了解出家的意义与目的是要得解脱,三智圆明、超凡入圣,是为了成就佛的智慧,而不是只求人天福报,时时刻刻都能这样提醒自己,离欲寂静,这一生一定能够得解脱。


(二)

  众生的心当中有三把火:第一是欲火,第二是饥火,第三是无明火、瞋火。这三把火使我们失去智慧、失去禅定,成为沉沦六道的众生。若是欲火烧身,身心都不得自在,就会失去心当中的清净、智慧与光明。

  举例来说,女众看到男众长得很结实,身强力壮,声音也很宏亮,心不能作主,就会产生欲爱、色爱;男众听到女众的声音很婉转,心就动了,打了妄想还不知道,还去看这女孩长得如何,进一步品头论足,妄想始终没完没了,这就是男女的欲爱、色爱。

  大众慢慢去注意,只要心一动,就不得自在、不得清凉。这不是形容词,自己要去体认。只要欲火一起,身上马上就发烧、发热,头昏脑胀。再不觉悟,这把火愈烧愈厉害。起初只是打妄想,接下来就希望占有;占有不到,便不择手段,用尽种种方法,就会造恶业。归根究柢,起因都是一个「色」字。所谓「『色』字头上一把刀」,这个欲爱的烦恼,是非常厉害的!

  除了男女的欲爱、色爱以外,男众和男众、女众和女众,同性之间产生性的关系,同样属于欲。这种欲一样严重,不能说同性之间,就比较轻一点,或者认为没什么关系,这个观念也是错误的。在道场中不管同性、异性,都要保持正念、清净,不可以有欲爱、色爱的行为;或是经常同进同出也不好,容易让人错觉而产生讥嫌。甚至自己在房间里面手淫,一样是造恶业。无论用什么方法,只要达到性的快感,都属于欲爱,三业不清净、心也不寂静,一样都是在烦恼中,心水都还是混浊的。

  怎么样才能超凡入圣?要从这念心下手,这念心是最重要的。不但男女之间要保持清净,而且时时刻刻都要觉察、觉照,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不好的心念?有没有这些不好的行为?假使有,马上检讨反省、惭愧忏悔,这就是正知正见,这一生就找到一条菩提大道、涅槃大道、净土大道,就能愈走愈光明,心愈来愈安定,最后达到寂然不动的境界。

  所以,「心寂欲除」,忍心不动欲念没有了,男女之间的妄想自然去除。「寂」就是定,作早课、诵经、持咒……也属于修禅定。时时刻刻忏悔业障,业障清净了,也是禅定。除此之外,还要修福报,善法就是福报,善法成就了,心也会慢慢定下来。心当中得到三昧境界,就能除去男女之间的欲爱。

  假使察觉自己有欲爱色爱的妄想烦恼,怎么办呢?一方面惭愧,二方面检讨,三方面赶快打坐修定。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心不动,三分钟、五分钟……慢慢保持下去,等到禅定现前,定力功深,自然而然欲爱之念,不除自除。明白这个道理,依理起修,方向就没有错误。

  一切凡圣,都是依这念心清净寂灭的程度来区分的。前面所说,心寂然不动,男女欲爱自然不除自除,这是定解脱。这念心完全达到寂灭、清楚明白的境界,就成正觉。佛法中的方便法门很多,假使离开了根本,就只是方便法,没有办法使这念心证到寂灭。这念心没有达到清楚、明白、不动、作主,就没有办法超凡入圣,了生脱死。出家修行,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,就容易走错路、走远路。无论修任何一个法门,如果不从这方面来用功、修习,都是走远路,乃至于心外求法,就是外道。

  佛言:「有人患淫不止,欲自断阴。佛谓之曰:若断其阴,不如断心。」「佛」,指释迦牟尼佛,是果位上的圣者。「言」,是告知大众。

  假使淫欲心太重,就会造恶业。例如,亲人之间、师生之间,发生了性的行为,称之为乱伦;即使是夫妻之间,假使不知道节制,也是会出毛病。自己认为快乐的事,别人不一定认为是快乐。淫欲对人的过患,就好像一把刀一样,使人的身体慢慢枯竭、智慧慢慢消失,并且失去正念、失去希望,变得消极、悲观。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,淫欲都是祸患。「有人患淫不止」,有些人虽然知道淫欲是不好的事情,可是由于过去生的习气,始终没有办法停止。

  「欲自断阴」,为了断除淫欲,想把自己的男根切断。过去有一位修行学佛的在家居士,很发心、很精进,但是因为患淫不止,就用刀子把自己的男根割掉,以为这样就能断淫、就能成道。这就是没有智慧!佛说,断阴不如断心,如果这念心不打妄想,男根、女根也毫无作用;相反地,这念心一动,就会产生烦恼,即使断阴也没有用。

  「若断其阴,不如断心」,「断心」,首先,要使心寂然不动。如果做不到,就要检讨反省;欲爱、色爱是一种妄想,运用方便把念头转过来,心就寂然不动了。要转化欲爱、色爱的烦恼妄想,最究竟的方法是修不净观,所谓「四念处观好修行」,观身不净、观受不净、观心不净、观法不净。观,就是思惟。思惟相应,达到一切不净,就再也不会打妄想了。

  修不净观,要在平时思惟用功。其次,要觉察、觉照,以始觉之智照本觉之理,无论行、住、坐、卧,这念智慧心都要存在。能观这念心,知道男女欲爱、色爱是生死根本,这就是智慧心,这念心时时刻刻都要存在,否则就迷惑了。平时就要有这种想法、这种观照,如果没有办法制止,就要诵经、持咒。诵经、持咒、念佛,就是在修三昧、修禅定。我们在诵念时,就不会打妄想,慢慢地心收回来,就能达到寂然不动,这功夫是练出来的。

  「若断其阴,不如断心」,心是根本,佛法中提到「由心生故,种种法生;由法生故,种种心生。」心一生,外面就产生一法;法一生,又影响我们的心。所以,心、境互为因果。如果没有外面的境,我们的心也不易生。心境遇缘而生,因为心中有欲爱、色爱的种子,有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的种子,当遇到外缘时,这些种子就会萌芽。如果不知道转化它,始终就像是在心里埋了一个定时炸弹,只要外面的缘一现前,这个炸弹就会爆发出来。所以,假使平时就把贪、瞋、痴三个定时炸弹除掉,即使遇到外缘,也不会产生欲爱。有了这种知见、这种信心,就是正信、就是正知正见。

(三)

  「心如功曹,功曹若止,从者都息。」「功曹」是汉代官位的名称,相似于现在的参谋长、总指挥。这念心就是发号施令总指挥,如果总指挥有智慧,就能修善断恶;没有智慧,就是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。我们的心就像功曹一样,一切善法、恶法,都是从心产生出来的。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云:「第一觉悟,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;四大苦空,五阴无我;生灭变异,虚伪无主;心是恶源,形为罪薮。如是观察,渐离生死。」觉悟了以后,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,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;假使没有觉悟,这念心真正是罪魁祸首,身体真正是恶源,所有一切恶业都是这个身体所造,所有一切妄想都是从心当中产生出来的。

  古德云:「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,无不还归此法界。」归还哪一个法界?就是我们这念心。如果掌握不住这念心,就是黑暗、就是地狱;掌握得住,就能「处处作主,立地皆真」,心就是光明、天堂、净土,心就是佛。所以,一切都在这一念心当中,心具足一切法。了解了以后,想要转识成智、转凡为圣,就在我们这念心。

  「功曹若止,从者都息」,第六意识如同指挥官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识就像随从。当意根达到寂灭,「从者都息」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识不再攀缘,一切罪业就息灭了。

  「邪心不止,断阴何益?」「邪心不止」,对于同性、异性之间,产生执着、贪爱,或是贪财、贪名、贪利、贪色……这些邪心止不下来,继续打妄想,还认为这是应该的,那么「断阴何益」?不要说断阴,即使是拿把火,把自己的身体烧掉,一样没有用,因为没有办法烧掉造罪的这个心。以佛法来讲,佛性是本具的,无始无终;心当中的无明烦恼也是本具的,如金在矿中,所以即使将身体烧掉、断阴,也是毫无作用。

  「若断其阴,不如断心」,「断心」,就是把妄想心转过来、安住在正念。心正,就是正觉。假使心迷惑不正、打了妄想,就属于众生。

觉,有几种层次:不觉、正觉、无上正等正觉。这念心起了贪瞋痴、造了恶业,就是不觉,属于众生境界。去除了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,就属于正觉。正觉,就是解脱世间的圣者──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。悟到这念心,最高的觉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。

  悟到「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,无不还归此法界」,就是明白十法界都是从我们这念心产生出来的。既然是这念心产生出来的,一切法又归还此法界,如何归还?就是「一心不生,万法无咎」,寂然无为,一切法归还自性,这就称为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。

  顿悟自心,就是悟到这念心能生万法,无论善法、恶法,十法界都是这念心产生出来的,天台宗也说:「一法界显,九法界隐」,这就是还本归源。一真法界现前,九法界统统归于自心,所有一切山河大地、十方世界都不存在了,全部都归到这念心。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心,一念不生,山河大地、世界、天堂、净土、佛、魔,全部都不存在,只有这一念灵明妙觉,什么都没有,这念心就称为法中之王。

  悟了这个道理,淫欲自然不断自断,为什么呢?一真法界现前,心达到寂灭不二的境界,万法归一,明白「身去身来本三昧」,行住坐卧都是三昧,动也是三昧、静也是三昧。相反地,假使不明白这个道理,动也动不得、静也静不得。动的时候,就是妄想;静下来,又是昏沉。所以,觉悟了以后,动时心能够作主,静时一念不生,这就是无上佛法。

  综合前面的这些道理,佛说了四句偈,提纲挈领地作个结论。「偈」是什么呢?偈就像诗一样,含摄许多意义。偈是一种文体,又称为「伽陀」或「只夜」,通常由四句有韵律的词句组成,借此显现所开示的道理,又便于记忆。譬如圣人在入灭前,会用偈语把开悟的心境说出来;像禅七当中的起七、解七法语,也是一首偈子。

  「佛为说偈:欲生于汝意,意以思想生;二心各寂静,非色亦非行。」佛言:「此偈是迦叶佛说。」释迦牟尼佛恐怕弟子还有一些怀疑,不能信受奉行,所以把迦叶佛所说的道理,重新宣说一遍。迦叶佛的教法,也是说明欲爱是从心中产生出来的。不但是释迦牟尼佛这么说,过去诸佛都是这么说,乃至于未来佛也是,这就证明了佛佛道同。

  「欲生于汝意,意以思想生」,欲爱、色爱是从意识当中产生出来的,要想得解脱、成佛种智,必须要转识成智。在所有的烦恼当中,欲是最大的烦恼,要转识成智,必须先从欲爱心来转。

  什么是「意」?譬如,看到前面有一只手表,知道这是手表,心动了,这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,有一个「知」在攀缘,这个「知」就是起了一念心。接着,再看这只手表是金的?铜的?是什么牌子?这是意的思量作用。「喔,原来是名牌,实在很好!」既然这个手表很好,起了分别识想、贪爱、执着,想买下来。一摸,口袋里没有钱,干脆顺手牵羊,就造了恶业。

  心、意、识,都是这念心的转变,不过有第一念、第二念、第三念前后之别,其实都是这念心在攀缘,为了方便了解,所以分成心、意、识。在唯识中所说的前五识、第六识、第七识、第八识等名相,也是为了方便大众了解这念心,从体、相、用三方面来说明,在作用时是什么境界?不作用时是什么境界?其实都还是不离这念心。

  看到手表,知道它是个手表,这是心。这个心是不是真的呢?因为看到手表,才有心的存在;没有看到手表,哪来看手表的心呢?现在知道是手表,心当中才有手表的念头、想法,所以心念实在是很虚妄的东西,因为看到这个手表,心中才想到这件事;假使没有看到手表,心中不可能知道这是金手表、或是银手表,是什么牌子、相状……这就证明「由心生故,种种法生;由法生故,种种心生。」所以,心是虚妄的。既然心是虚妄的,意、识也是虚妄的。


(四)

  参禅,就是要离心、离意、离识,在话头处去提念、照念、参。专注在话头上,哪里还会有心、意、识的存在?用参禅的方法把这念心收回来,在真如、真空上用功,这就是转识成智的方法。

  了解以后,就知道男女的欲爱是从心念产生出来的。假使不知道,会觉得很奇怪:「为什么看到这个人以后会想念他?大概前世和我是夫妻」一连串的妄想就生出来了。愈想愈真实,妄想就愈来愈厉害。我们明白了心意识,就知道这只是我们的攀缘心,即使前世彼此是夫妻,那也是前世的事情,今生想求解脱,就要一刀两断,想都不想,这就是智慧。

  「欲生于汝意」,这种欲是从我们的意识当中产生出来的,假使没有看到对方,也不会产生欲。心由境生,境因心有,所以欲是由于内心当中本来就有这个种子,看到外境以后,心、境相互交织、相互影响所产生出来的。假使心中没有种子,也不会产生出这种烦恼。

  诸佛漏尽烦恼,心清凉了,这念心像一潭止水、一面镜子,一念不生,相来则现、相去则无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看到好的境界,心中知道是好、是美,不起贪心、爱心;看到不好的境界,也知道是坏、是丑,了解一切都是假相,心没有排斥、烦恼、取舍,就像明镜当台,没有一点尘垢,里面是真空、妙有。众生看到好的就心生执着、贪爱,境界过去了以后,还是拚命去想,这就不是明镜当台了。

  要知道自己的修行是不是有进步,只要看看自己会贪、会爱的东西,心中是不是还贪、还爱?「欲生于汝意」,欲爱是从意识产生出来的,那么意又是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的呢?「意以思想生」,思想,就是念头。欲爱是从「意」所生,意就是不断地思惟这件事情,第一念、第二念、第三念……意识达到执着的境界,就想占有;占有不到,就用种种手段巧取豪夺,就造恶业了。

  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绑票勒索,乃至于撕票的案件,为什么会撕票?就是一念贪心。为了贪财,想要享受五欲之乐,就造了恶业,这也是从思想产生出来的。一切万法,无论善法、恶法,都是从思想产生出来的,善法从清净的思想产生,如慈悲喜舍、四无量心、六波罗蜜、戒定慧等清净法,将来所感的果报,就是清净的净土。染污法是贪瞋痴、是名利财色,将来所感的就是三涂恶道、就是六道轮回。所以,这念心很重要。

  「二心各寂静,非色亦非行。」「解铃还须系铃人」,现在找到问题了,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?「二心」,以前面所举的例子来说,第一念看到手表,知道这是手表就可以了,再也不要想这手表是哪里来的?知道这是女孩子,再也不要想这女孩子的眉毛、眼睛、鼻子、耳朵、身材、声音有多可爱,只知道这是一位女众,这是第一念心。如果第一念没有觉照,第二念心就会继续流转。看到这女孩子长得很苗条、很可爱,嘴巴、鼻子、眼睛都很可人,皮肤很白、身材也很好,始终不断地打妄想。在佛法来讲,就是「一念不觉生三细」,这念心当下没有保持觉性的存在,就生出三个微细的烦恼。唯识云:「刹那率尔心,堕境第一念。」这念心非常地微细。如果看到前面的手表是名牌,在接触的一刹那间,马上觉照:「为什么会想念手表?」一下就把心收回来;或是以般若智慧观照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诸法缘起,缘起性空」,把能想的这念心一下子收回来,就不会生过失。相反地,如果不知道返照,没有保持正念,第一念起,接着第二念、第三念……念头始终没完没了,接续不断,就会生出烦恼,最后甚至去偷、去抢、去占有,就造作了恶业。

  所以「刹那率尔心」,初初临境的这一念心没有守好,只要一执着境界为实有,马上就会产生第二念、第三念……念念不停、念念迁流,根、尘、识、十二入、十八界就产生出来了,这就是众生境界。儒家也讲:「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」,再不觉悟,就变成六十四爻。所以,天地万物都是从这一念心所产生出来的。

  如果我们知道第一念心是妄想、一念不觉是妄想、想的这念心是妄想,就不要再去想它。假使起了第一念,马上就会起第二念,看到女孩很漂亮,想要占有,这就是第二念心。这时,我们反照分析看看,这女孩子有什么漂亮?感觉她的头发很漂亮?在佛经讲,所有动物的毛发当中,人的头发最脏、最臭、最没有用处,冬天不生暖、夏天不吸汗。慢慢这样去分析,就知道头发有种种不净。

  假使不分析,始终是执着,以为女孩子的头发真的是香的,其实只要三天不梳、不洗,不但是臭的,久了里面还会长头虱;现在看到头发是黑的,年老了就变成灰色,慢慢又变成白色,到最后头发统统都掉了,所以这是无常。就这样思惟,一遍、二遍、三遍……慢慢地,以后看到头发再也不会生贪爱。对于眼睛、眉毛、鼻子、嘴巴……也是这样分析。所谓「解铃还须系铃人」,用智慧观照,就能转烦恼。这种观照也是意,但是这种意是清净心所生,而欲爱、色爱则是贪心所生。


(五)

  佛言:「有人患淫不止,欲自断阴。佛谓之曰:若断其阴,不如断心。心如功曹,功曹若止,从者都息。邪心不止,断阴何益?」佛为说偈:「欲生于汝意,意以思想生;二心各寂静,非色亦非行。」佛言:「此偈是迦叶佛说。」

  我们的心意识会转变,由净转染,起贪、瞋、痴三毒,就会造作种种恶业,将来受诸苦报,这就是「十二因缘生死流转门」。

  「十二因缘──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」,说明了人为什么会老、会死?假使没有这种知见,等到老了、死了,才心生恐惧、心生烦恼,是没有用的。所以,平时就要起观行:人因为老化,所以会死;不但是人,动物、植物也会死。世间上的一切物质都会老化,老化了以后,就会灭掉,这是正常的现象。因为有老、有病,所以一定会死。死从老、病来,有病就会死;即使没有病,也会老死。老和病又是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的?从身体而来,因为身体会衰老、病变,所以一定有老、病、死,谁也不能免离。

  这个身体是从母亲肚子生出来的。为什么会生?是从个人业感、业障而来的。因为有业障──有善业、恶业,随着善业受善报、随着恶业受恶报,所以一定有生。而业障又是从哪里产生?一步一步地去分析,把罪魁祸首找出来。

  业,是从取、从占有而来。一般人看到好的东西就想占有,无论是财、色、名、利,利用种种手段、种种方法巧取豪夺,目的就想占为己有,因而造出种种恶业。假使我们不取,什么都不要,所谓「万缘放下」,什么业障都没有了,不过一般人还是做不到。

  再进一步思惟,为什么会产生占有的心念和行为?就是因为爱,因爱而想占有。例如,心里想到美色,觉得是好的东西,就会想要占有;心里想到有钱能使鬼推磨,就要取得钱财。所以,爱财、爱名、爱色……都是因为贪爱;假使没有贪爱,就不会巧取豪夺生占有心。

  爱从哪里而来?由受而产生。受,就是感受,有心理、生理的感受,有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。身心的变化会产生感受;面对外面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境界,自然而然就有感受。好的感受,就会产生爱。例如:眼睛看到女众长得很可爱──这是「色」;听到对方的声音很悦耳──这是「声」;吃到好吃的东西──这是「味」;衣服穿在身上觉得很舒服──这是「触」,这些贪着好的境界都会产生爱。所以,爱是根本原因。如果没有爱,后面的取、有、生、老死就没有了。所以,爱跟受是生死的原因。

  感受是从什么地方来的?触,由接触而来。六根接触六尘──眼根对色尘、耳根对声尘、鼻根对香尘、舌根对味尘的酸甜苦辣、身根对触尘、意根对法尘。以身根对触尘为例,天气是冷、是暖,坐的位置、睡的床铺很舒服,男女间的拥抱很舒服……这些都是触尘。由触而产生受,假使没有触,自然就没有受。众生六根接触六尘,经年累月在色尘、声尘、香尘、味尘、触尘当中兜圈子,始终是在六道轮回。

  所以世间人的受不是正受,而是邪受,因贪爱外面的境界,根尘相对所产生出来的受。例如身根接触外面的境界,外境没有了,自然就没有触尘。因为有触才有感受,因此如果能收摄六根,外面的境界就不存在。所以,静坐用功,远离了外面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六根不对六尘,哪里还有受?此时只有正受。正受,就是正定,这样就不会有过失。

  《楞严经.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云:「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,如是渐增,闻所闻尽。」这是以耳根开始用功来收摄六根。首先,先离开动相。动相就是外面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要先远离这些境界。远离了以后,心渐渐宁静下来了。但也不要认为静境很好,很多人打坐,觉得静境太清凉、太快乐了,就执着这个静境,这也不对。

  假使心执着静境,忽然听到外面有走路、说话、敲东西的声音,马上就会吓一跳,这是一种毛病,证明静境也是尘劳境界。刚开始修行时,外面在动,会使我们增加烦恼,心不得安定,就像波浪起伏不定。所以要离开外面的动相,产生一种静境,但是如果执着这个静境也是尘劳,所以还要继续用功。「反闻闻自性」,不执着静,就离开静相,慢慢地回归到这念心。

  「闻所闻尽,尽闻不住」,离开动、静二相,六根就清净;清净并不是最高的境界,还要继续再修,使六根真正得到解脱。六根清净了,又不住净,就会产生快乐、欢喜。这种快乐、欢喜也不要执着,继续再用功,离开六根,把六根归到当下能闻这念心。

  「觉所觉空」,六根归一,最后归于觉性;也就是不住于六根,这时候就是觉──能觉、所觉,当中一片真空,只有这念心存在,其他什么都没有,称为偏空,这就是声闻、缘觉的解脱境界。

  十二因缘当中,因六入而生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由于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接触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境界,才有种种感受。所以,六根对六尘,产生六识,就称为众生世界。

  由此可知,因六根攀缘而有生老病死。而六根是从名色当中产生,名是「精神、心识」,色是「物质」。胎儿在母亲肚子里,六根还没有发育,只是一个受精卵,称为名色。由名色产生六根,而名色是从识产生的。

  识,就是心意识、就是神识。晚上作梦的那一念心,就是神识。假使晚上梦到男女之事,或是梦到喜欢吃的食物,就表示神识已经在贪色、贪吃当中,未来的果报就是堕入畜生道。将来受生的就是这个神识,没有人希望死了以后投生为饿鬼、畜生,可是有了业障就非去不可,这就是识的关系。

  所以,修行就是要远离颠倒梦想。假使不能马上远离,最低限度,在梦中要能作主,这就是清净的意识了。要在梦中能作主,必须在平时养成作主的心。如果是一个吃素的人,梦里有人给你大鱼大肉,你还是不吃,这就是作主了;相反地,看到大鱼大肉,拿起来就吃,就是作不了主,将来就会堕落,变成饿鬼。

  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个考验,看看修行有没有进步,是不是能够作主?如果看到男女的事情现前,马上把它照住,能够作主,就能得解脱。所以,希望晚上能作主,先要练习白天作主。假使没有回光返照,识就会现前去分别、执取。所以,平时要常常回光返照,经常检讨、反省、起善念,到最后归于无念,临终时就绝对有把握,想到哪里去受生,就到哪里受生,入到母胎时,自己也知道;在母胎里经过了几天,一个月、二个月、三个月……也是清清楚楚,不但清楚,在母胎里就是一个道场,在里面可以转大法轮,可以进、也可以出,这就是乘愿再来的菩萨。


(六)

  凡夫众生平时作不了主,在母胎里更无法作主。假使这一生又造了一身的业障,往生以后,一定是随业流转。今生欠了债,就要去投胎还债。投胎时,中阴身就会看到男女交合,并不知道这两个人和自己有什么渊源,是亲、还是冤?只看到男根和女根,这时心中只要一起贪爱,一刹那就入胎。识入到母胎内受妊,称为名色。这一刹那非常地快、这一念贪色的心非常地猛烈,即使是佛广大的神通,也没有办法度中阴身。所以,我们检视自己,道念和欲爱、色爱,哪一念心最勇猛、最坚强,就知道自己将来会到哪里受生了。

  受胎时,自己也不知道进入子宫受妊了,只看到一间光亮的房子,当下还觉得很稀奇。为什么会有光亮?这是由男根和女根的淫行所产生出来的火光。等到男女之事结束,一下昏天暗地,想出来也出不来,就好像走进一个四面封闭的房子,连钻都钻不出来,焦急得不得了。经过一天、两天、三天,就昏昏沉沉、迷迷糊糊了。

  假使修行有功夫,看到男女的境界、看到光,自己能够返照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!」知道一切都是虚妄的,不理它,这就是智慧。所以,经常都要有这种警觉心,使心在定慧当中,看到男女之间的种种,心动也不动,晚上就绝对不会作男女之间的梦。即使打坐看到光,也是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假使平时没有养成这个观念,临死再靠助念,就不容易了!

  佛法中提到,「顶圣眼生天,人心饿鬼腹;傍生膝盖离,地狱脚板出」,人死了以后,最后神识从什么地方出来,就决定受生到哪里去。如果从顶门出来,这个人就可能生到净土,或者超凡入圣;从眼睛出来,就生到天上去;从心口出来,就转世到人道;从小腹出来,就到饿鬼道;从膝盖出来,就到畜生道;从脚板出来,就到地狱道。

  如何知道神识从哪里出来?人死后经过八到二十四小时后,身体哪个地方还是温的,就表示他的神识是从这个地方出去。所以,禅宗讲离心、离意、离识,离开了心、意、识,就不会去受生,安住在自己的大圆镜智、大光明藏,没有去、没有来,如如不动,这是最高的境界。最高的境界,必须要经过转识成智才能达到。

  虽然现在没有证到这个境界,最低限度,看到外面的境界不要生贪爱,就能够得到解脱。如古人所说:「见境不生贪爱,于理不生分别;不于理中生分别,是故其中最吉祥。」什么是「见境不生贪爱」?看到外面任何境界,不贪、不爱、不争,但是也不能离开境界,所谓「十字街头好打坐」、「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」,处处都是道场,就是如此的。有些人听到「见境不生贪爱」,干脆眼不见、心不烦,躲到石洞里去,这种观念也不正确,有一个石洞的境,还是一种执着。

  所谓「见境不生贪爱」,就是要磨炼这念心,这是修行的根本。经常检讨、考验自己,对境是否产生贪爱?假使有男女的贪着,经常想到对方,打坐时就要用般若智慧照它一下,从内至外、从上至下、从过去到现在,分析一下,把心当中的贪爱统统去除,这就是转识成智、了生死的方法。

  「于理不生分别」,就是师父说法、大众听法这念心如如不动。不动,即是涅槃、真空之理;清清楚楚,就是菩提智慧之理──安住在这个地方,是最吉祥、最安全的净土,什么人都找不到自己。开悟就是悟这个理,悟了还不算,还要继续保任,转识成智,就能了生死,这就是修行。

  识从行阴而来,我们这念心一直在打妄想,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想是非得失、冤亲憎爱,始终没完没了,这就是行。行,分为心行、口行、身行。口行、身行,还是离不开心行。外面的山河大地生灭无常,也是行。有了行,就有识;没有行,就没有识。行,是一种思想的活动、心意识的活动,无论想好的、想坏的,都是行。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,在雪山悟道,就是悟到这个行,所谓「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;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」。

  人从早到晚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,八亿四千万个行阴、心念的生灭。行没有了,自己的识也没有了,坐在这里一念不生,整个身心世界、山河大地都是一片光明,这就是大光明藏、就是如来的境界,每个人都有,要有信心。

  行,是从无明而生。有些人坐也不是、站也不是,坐立难安,就是因为心中有无明,进而产生行的活动、行的境界。假使经过修行,回光返照,心静如止水、心净如明镜,无明则灭,无明灭则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皆灭。所以,生死流转都是由思想产生出来的。思想,就是行。行,是从无明而来。我们心当中的无始无明,是本具的。

  自己检讨一下,有时候整天在用功、精进,烦恼、妄想很少,等到这一天的事情都结束了,就会开始想东想西、患得患失,所有的念头都冒出来,这就是缺乏定力。所以,要养成定慧。以出家众来讲,如果白天有功夫,这一天功课结束,回到寮房静坐一、二十分,保持寂静无为,困了就去休息,这就是调身;在睡眠前静坐,保持定慧,睡时也有定慧,就不会作恶梦。

  在家居士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,白天去上班,晚上下班回家,不知道做什么好,看看报纸,觉得没有意思;电视看来看去,还是这些老面孔,也没意思;再看冰箱有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?一看冰箱,也没有新鲜的东西,又不知道做什么好,感觉无聊,就去找张三、李四到卡拉OK去,开车在路上可能就发生车祸,受了伤,乃至于命也送掉了。

  这是什么原因呢?就是遇到前世的冤家,过去世欠他的命、或是欠他钱债,今世他在台北,你也在台北,他开一部车子从你家门口经过,他的电波、频道一传过来,我们的电波、频道与他相感应,你在房子里就会坐也不是、站也不是,心安不下来,不知道做什么好,心血来潮,干脆出去透透气,车子一开,马上就受报!这就是因缘和合。在佛法来看是很自然的事,但是一般人就觉得很奇怪,怎么会这么凑巧?

  佛法云:「假令经百劫,所作业不亡;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」因缘和合了,就要受报。如果参加过禅修,功夫很好,平时整天工作很疲劳,找个空闲静坐,一坐下来,这念心寂然不动,即使前世的冤家开车从门前经过,也与我毫无关系,我的电波、频道已经超越这个世界了。不要说是开车经过,就是开坦克车、喷射机,乃至于原子弹掉下来也没有用,这念心已经超越了时空。

  佛法是一种绝对的智慧,心安住寂然不动、了了常知,就是四两拨千斤、就能破除无明、就能了生死。无明没有了,我们的心就清净了,要想就想,不想就不想。心一动,就是善法,而不是恶法;想了善法,也了不可得。所以,「二心各寂静」,能、所俱空,整个世界达到寂然无为的实相境界。「非色亦非行」,变成内外一如的境界,能想的这念心、所想的境界,能所一如,内外一如,非心非境,到达绝对超然的如来境界。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