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──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



(一)

佛言:「慎勿视女色,亦莫共言语。若与语者,正心思念:我为沙门,处于浊世,当如莲华,不为泥污。想其老者如母,长者如姊,少者如妹,稚者如子;生度脱心,息灭恶念。」

  这一章是说明正念观行。前面几章都是讲欲爱、色爱对修行的祸害,本章进一步说明如何正观敌色、安住正念。

  「正观敌色」,又名「正念观女」。修行要远离「色」,男众称为男色,女众称为女色。不论是男众看到女众,或是女众看到男众,都一样要远离、要安住正念,这就是正念观女、正念观男。

  「观」有几种解释:一种是观念、概念;一种是观想;一种是观照。这里的「观」,是指正念。「正念」也可以分成两种:一种是方便正念,一种是究竟正念,这里所指的是方便正念。面对外面的境界,看到女众也好、男众也好,当下这一念心要正念观女,也要正念观男,心时时刻刻要安住在正念上。

  什么是方便正念?就是「以佛心为己心,以佛行为己行,以佛言为己言」,时时刻刻以佛的身口意作为标准。佛的行为是清净的行为,自己的行为也要清净;佛的心是无染着的,自己的心也要无染着;佛的心是慈悲,自己的心也要有慈悲;佛的心是善念,我们自己的心心也要是善念……这就是方便正念。先用这些方便来转烦恼,让这念心能够安住在善法上。等到心都是善念了,不执着于善,就能够达到究竟正念。

  前一章「意马莫纵」就是告诉我们,男众和女众要保持分际、保持分寸。这一章「慎勿视女色,亦莫共言语」,是指除非为了公务、为了弘扬佛法,男女众之间不要共语、不要讲闲话;彼此不互相对视,要两眼内视,观照自己起心动念这念心。

  进一步,这念心要安住在无住心上。例如在精舍,为了要普度众生,经常要面对男男女女、老老幼幼,如果想不看女众、不看男众,逃境安心,始终是缺乏智慧、缺乏慈悲,所以弘扬佛法、普度众生,就要面对现实。平时要「一日三摩头」,提醒自己「守口摄意身莫犯」、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」,这念心要像莲花一样,出淤泥而不染。怎么样才能不染呢?看到年纪大的女众,就像是自己的母亲;看到年纪比自己大的女众,就像自己的姊姊;年纪小的,就像自己的妹妹;年幼的就像是自己的子女一样。既然是自己的母亲、姊妹、子女,就要心生度脱之想,思惟她们都在生、老、病、死苦当中,要让她们都能皈依三宝、恭敬三宝、信仰佛法、明因识果,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发菩提心。假使心当中打了妄想,马上就要起观照,这念心过去都是欲爱、色爱,现在要发慈悲心,度脱这些众生,能够这样思惟,念头马上就转过来了,欲爱和色爱的恶念就停止了。

  《梵网经》云: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。」我们要知恩、感恩、报恩,用这些观念来转自己的恶念,这就是方便正念。为什么称为方便正念?借由观照一切众生是自己的母亲、姊妹、子女,心生善念,这是一种善法。这种善法属于孝道,将来善果成熟,生到天上,等到天福享尽,最后一生出世的善根成熟,出家修行得到解脱。

  方便正念属于有为法,借由有为法慢慢转识成智,最后归于无念、无为,无为法就是究竟正念。所谓究竟正念,就是定慧不二的这念心,也就是菩提心、涅槃心。什么是无念?这念心如如不动,不但不动,而且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又能够作主,这就是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。这就是佛,不用另外去找。

  佛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而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,但转轮圣王并不是佛。所以《金刚经》云:「如我解佛所说义,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」因为三十二相也是生灭。所以,想要悟道,就是要经常保持正念,正念就是解脱、正念就是出世、正念就是如来、正念就是净土。相反地,打了妄想,就是杂念、邪念。杂念就是众生,邪念就是魔鬼。契入菩提心,当下就是究竟。这就是禅宗最高的法门、最究竟的法门,也是佛法最高的法门。这个究竟解脱的法门,称为心地法门、不二法门。悟到这念心,就能通达佛法;没有悟到这念心,就要渐修,这属于方便正念。方便,就有八万四千个法门。

  《金刚经》云:「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」「过去心不可得」,不想过去;「现在心不可得」,现在不起心动念;「未来心不可得」,这念心也不想未来,这样一念不生,心就完全定下来了,如果没有念头,却在打瞌睡,这也不对,所以要不打瞌睡;不但不打瞌睡,还要能处处作主、清楚明白,达到无念、无住、无为,当下这念心就是正念,不假方便,直了成佛,始终不离当前这一念心。

  禅宗祖师云:「一心不生,万法无咎。」一念不生,就是究竟,内外都不可得。《金刚经》云: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」无论是观想为母亲、姊妹、子女,都还是虚妄的。不但善是虚妄,恶也是虚妄;不但魔是虚妄,佛也是虚妄,一切法如梦如幻、如泡如影,当下无念、无住、无为,才是究竟。

  假使达不到这个境界,就必须借助方便正念。譬如,自己的习气太重,始终想东想西,没有办法不起心动念,这时就要开方便──诵经、持咒、起善念、修六波罗蜜、早晚课诵……借由这些方便正念来对治自己的习气。等到这些习气统统没有了,身心就清净了。

  究竟正念属于无为法,方便正念属于有为法。从有为法下手,修行得力,最后不执着有为法,当下就契入无为。所以,有为的当下就是无为;离开了有为法,要去另外找一个无为法,是很难找得到的。

  看到外面的男男女女、花花世界,当前这念心应该如何面对?佛言:「正心思念,我为沙门,处于浊世,当如莲华,不为泥污。」处在五浊恶世当中,应该像莲花一样,出污泥而不染。明白这些道理,就了解在日常生活上,无论是做人做事、穿衣吃饭,这念心都要有一个安住的所在,这就是安心的方便法门。

  莲花就是生长在肮脏的池塘当中,所以想要成就菩提,也不能离开五浊恶世、不能离开人群。既然离不开,在言行当中假使没有一个标准、没有观行,这念心就会像野马一样难以驾驭。所以,观行是一个方便。看到女性,就像自己的母亲、姊妹,既然是自己的母亲、姊妹,怎么还会打妄想?怎么还会起心动念、想入非非?

  现在世风日下,人心不古,社会上甚至有亲眷之间,发生乱伦的行为,这样的人恶业习气深重,要他去观女众如母、如妹、如子,可能都产生不了效果,内心还是充满了欲爱、色爱的妄想执着。所以,还要明白因果的道理,因果是佛法的根本思想,种恶因就得恶果。众生就是不了解因果,所以不断地在六道中轮回。


(二)

  我们心中有三把火:欲火、饥火、无明火。第一是欲火,看到女色、男色,如果起了淫欲心,生理马上受到影响,身体会发烧、脸孔也会发热。淫欲之火一烧,失去了智慧,就会造恶业。经云:「菩萨见欲,如避火坑」菩萨都视淫欲如火坑,何况是普通人!所以,佛法告诉我们,要「忍心不动」,欲爱、色爱心,要忍下来,要「忍色忍欲」,能够忍心不动,就不会为欲火所烧。

  第二是饥火,没有饭吃,饥火就在肚子里烧,令人难受;假使不知道忍耐,没有正念,所谓「饥寒起盗心」,就会去偷、去抢,造了恶业。第三是无明火,遇到一点点不如意的事,无明火高三丈,乃至于借题发挥,这就是瞋心、就是无明火。如果把淫火、饥火、无明火统统息灭了,心得清凉,身体自然而然就清净了。

  有些人道理上了解,但因为习气太重,事上做不到,就要依根解结、安禅静虑,所以要修四念处观。四念处观──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处、法念处,要在这个地方下一番功夫,直到一起观马上就入定,就能得到这个药的疗效;如果没有达到这境界,就要继续不断地修观行。

  「观」,就是注意、就是思惟。首先从「别相念」开始,各别来修。第一,身念处──观身不净,修不净观、九孔流不净,先把坚牢尊者证道偈读熟:「九孔流不净,如厕虫乐粪,愚贪身无异,忆想妄分别,则是五欲本,智者不分别,五欲则断灭,邪念生贪着,贪着生烦恼,正念无贪着,余烦恼亦尽。」这是念法,进一步要深入思惟。为什么要思惟呢?因为男女的欲爱、色爱是过去错误的思想所产生的执着,认为它是清净的、可爱的,所以才有贪爱、想要占有。现在把错误的观念转过来,知道这是不清净的、是不可爱的,就不会贪着,心就得清净。

  第二,受念处──观受是苦,不论乐受、苦受、中庸受,终归是苦。第三,心念处──观心无常,返照自己的起心动念都是无常、生灭。第四,法念处──观法无我,观一切法毕竟空寂、一切法无有自性。

  一般人认为世间最高的追求,不外乎荣华富贵,满足于五欲的享乐,不了解为什么要保持正念、要修观行、要离欲出家?因而产生误解,认为佛法不近人情。但仔细观察,无论事业多么成功、家庭多么圆满,最后仍逃不了生、老、病、死苦;亲就是冤、爱就是恨,世界上的一切到最后都是不可靠的;即使生到天上享天福,最后天福享尽,还是要堕落。

  世间上真正最可靠的,就是要离欲。欲爱、色爱转过来了,心就得清凉、得自在、得解脱。我们这念心就像是一朵莲花,不但要变成白莲花,还要提升为银莲花、金莲花。离开了五欲,心得到解脱,进一步还要修大禅定,破除无始无明,使这念心像金刚一样,就称为金莲花,这就是如来的境界。

  修行就是要「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」,所谓「上求佛道」,就是要安住在中道实相这个最高的境界,而最高的境界,也不离开当下这念心。假使这念心起贪爱、生无明,就无法达到最高的境界,所以,最低限度要有方便正念。做什么都要有方便,由方便再归于究竟,而究竟仍然离不开方便法。

  举例来说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修建道场……这些都是方便。假使没有这些方便,就没有办法在世间弘扬佛法、普度众生。所以,不但要建设道场,而且要建设大道场;不但要建大道场,而且要建十方道场;不但要建十方道场,而且要在各地成立精舍,使佛法传播得更为普遍。这样一来,这念心更广大、更精进,不但能灭除业障、破无始无明,进一步又能跟广大的众生结缘,又能自利、又能利他,最后功德圆满,成就最殊胜的果报。

  要达到这个境界,第一步要从根本做起,就是要断除男女的情爱问题。出家修行不贪名也不贪利,在道场中一切资财都是属于常住的,还贪什么?常住能存在,我们自己就能存在;常住不存在了,我们自己也不能生存。

 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就属于欲界,有男女之欲、饮食之欲、睡眠之欲。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欲望?是不是想吃好的、想穿好的、想住好的?如果有,就还是在欲界。

  自己的修行有没有进步,是不是离开了三界?有没有成道证果?问自己就知道了,不需要问菩萨,也不需要问任何人。有了男女的欲爱和色爱,就是欲界的众生;如果对男女的欲爱、色爱,没有一丝一毫的贪着,看到男女之欲,心当中纹风不动,不起一念,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就离开了欲界。

  如果没有了男女之欲,但对于外面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还有贪着与喜爱,就属于色界的众生。要离开色界,就要进一步观察诸法如幻、缘起性空,一切境界都是如梦如幻、如泡如影,内外、善恶、地狱天堂、净土秽土,都是空。为什么?一切法都是缘起。凡是缘起,最后都是空。了达一切诸法都是缘起,毕竟空寂,经常都有这种观念,而且一起观行,马上就入空定,这时候就已经离开了色界。

  虽然离开色界,却还执着一个空的境界,这个空还是不究竟、不是真正安身立命的地方,因为还没有见到本心本性。所以,更进一步要虚空粉碎,空也不执着,不住空、不住有,安住在中道实相上,也就是禅宗祖师所说:「有佛处不得住,无佛处急走过。」有也不住、无也不住,这念心在哪里?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心不动就是。不作有想、不作空想,不作非空非有想,不作亦空亦有想,这念心始终是如如不动、了了常知,这就是中道实相的境界。

  有了妄想、昏沉,马上就要觉察;觉察以后,马上就要觉照,把它照破,继续安住在中道实相,这就是中道实相观。持之以恒,就能契入如来的境界,成就如来的一切种智。

  要达到这个境界,第一要「慎勿视女色」,万一与女色相会,还是要起方便,要修观行──年纪大的,是我的父母;年纪长的,是我的兄姊;年纪小的,是我的弟妹、子女,这些人不但对我们有恩情、有恩德,而且还沉溺在生死苦海当中,所以我们要发大愿心、发大悲心、发度众生的心,如地藏王菩萨一样,「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,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。」这样一想,心当中就有善法、就有正念。假使心当中没有善法、也没有定慧,这念心就是昏昏沉沉、迷迷糊糊。明白这些道理了,就知道佛法是人生的真理,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正念,做一分就得一分,做十分就得十分。
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