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──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獄



(一)

佛言:「人繫於妻子舍宅,甚於牢獄。牢獄有散釋之期,妻子無遠離之念。情愛於色,豈憚驅馳?雖有虎口之患,心存甘伏,投泥自溺,故曰凡夫。透得此門,出塵羅漢。」

  這一章告訴我們「妻子甚獄」。「甚」,就是超過。「甚獄」,超過監獄、牢獄。為什麼妻子甚於監獄、牢獄?一般所謂「白頭偕老」,夫妻是終身相伴的關係,從結婚開始,一直到最後蓋棺論定,這個關係才會結束。現在有很多家庭不和,丈夫想離婚,太太不願意;或是太太想離婚,丈夫不願意。遇到這種情形,家庭就像監獄一樣,夫妻一見面就吵吵鬧鬧、打打罵罵,甚至在外面做一些踰矩的行為,這時,家庭真正就像是監牢。家裡如果不清潔,邋遢、髒亂,就好比屎尿地獄一樣;夫妻吵鬧、打罵,就像叫喚地獄一樣。

  很多年輕人談情說愛的時候,認為這就是幸福美滿的人生。等到結了婚,不到幾個月又離婚了。有些人結了婚,經過了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……也會鬧離婚;甚至有了孩子,還是會鬧離婚。這就證明夫妻的關係不一定是幸福、快樂的。

  因此,有妻子不見得是好事,煩惱終身、造業終生,始終沒完沒了。坐牢三年、五年、十年、二十年……期限到了,就能假釋出獄,獲得自由;而妻子是一生的牽絆,逃也逃不了。所以佛說「妻子甚獄」,有妻子的這種煩惱、苦惱,勝過牢獄之苦。世間上的人,認為要結婚生子,認為有夫妻生活才是正常,但我們慢慢去觀察,就會發現佛看得很遠,智慧實在很透徹。所以本章佛以出家眾的觀點,說明有妻子的過患。

  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,認為人就是要成家、要立業,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。儒家說: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。」有些人認為,結婚的目的是在傳宗接代,雖然是苦,他也能夠忍耐。然而,表面上看起來是傳宗接代,實際上很多人生了兒子,並沒有傳宗接代,父母的財產,到了兒子的手上花得光光的,傾家蕩產,甚至落得家破人亡,是不是真正能夠傳宗接代?結果並不一定。反觀,佛的弟子滿天下,佛法從過去到現在,一直傳承下來,一代接一代,始終是香火不絕,從現在到未來,都是如此,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傳宗接代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知道佛法的道理是真實、可貴的。

  佛言:「人繫於妻子舍宅,甚於牢獄。牢獄有散釋之期,妻子無遠離之念。」為什麼會有妻子?因為有情、有愛;因情而產生愛,因愛,然後才有夫妻的名稱、夫妻的行為。佛告訴世人:「人繫於妻子舍宅」,「繫」,就是用繩子拴住,跑都跑不掉。這個繩子不是普通的繩子,是業繩,這種業現前了,就難以出離。

  前一章是「財色招苦」,這一章更進一步說明,有了色欲,到最後就會成家立業、結婚生子。有了家庭,就必須買舍宅、買房子。有了一棟樓房還不夠,還要透天別墅,甚至七寶宮殿。為什麼?為了要追求好的舍宅,欲望是永無止盡的。「繫於妻子舍宅」,心裡時時刻刻想到妻子、房子、財產,這就是一種執著、一種惦念、一種掛礙。「甚於牢獄」,這種貪著之苦遠超過牢獄之苦。

  佛陀時代,有一個木匠為他的兒子蓋房子。佛陀知道這個木匠只剩下七天的壽命,七天之後就會隨業流轉、墮入惡道,所以想要度他。佛度眾生,一是說法,一是教令布施、供養,因此釋迦牟尼佛見到木匠,就向他化緣,希望他能布施,修布施,就有福報;有了供養佛陀的福報,將來死後就不會墮入惡道。

  木匠看到佛來了,就說:「世尊!我知道您的慈悲、好意,但是我現在要幫兒子修房舍,準備度夏用的涼房,光線要好、空氣要好,還要通風。到了冬天,還要修一個暖房,住在裡面很暖和,這是我的心願。世尊,我的心願還沒了,沒有辦法修行,您不要來了,請您趕快回去吧!」釋迦牟尼佛聽他這麼說,就回去了。

  回去以後,佛陀實在是不忍心,又想要度他。第二次,又向這個木匠化緣。木匠說:「世尊!您不要再浪費時間了,我老早就計畫好了,要給我兒子夏天修個涼房,冬天修個暖房。還要看到我兒子討媳婦;有了媳婦,我的心願還沒有了,我一定要看到我媳婦生孫子,這樣心願就了了,那時我才要修行。」佛聽他這麼一講,實在是沒有辦法,就走了。到了第七天,木匠一如往常地努力修房子,把斧頭放在屋樑上面,他下來以後,斧頭就從屋樑上掉下來,正好砸在木匠的頭頂上,當場就死了。

  佛法告訴大眾,要看破、放下:「有財當布施,為善當及時;錢財五家有,不施悔恨遲。」現在有了錢財,就要布施、供養,修善才能得福。功德法財不可思議,是世間錢財沒有辦法超越的。所以,「有財當布施」,為善要及時,不要等到房子修好,也不要等到討了媳婦、生了孫子……到那時候想要修善已經來不及了。什麼原因呢?錢財是五家所共有,什麼是「五家」?第一是火災,火災一來,一切都燒得光光的。第二是水災,第三是強盜、小偷,第四是遇到腐敗的政府、最壞的貪官。例如,晉朝石崇很富有,錢財、美人很多,政府就安他一個莫須有的罪名,沒收他的財產,讓他坐牢。第五是敗家子,再多的錢財、再好的宅舍,都會葬送在敗家子手上。


(二)

  妻子、舍宅的過患,甚於監牢,什麼原因呢?「牢獄有散釋之期」,坐牢三年、五年、十年……終究會到期,期滿了,就能獲得自由;但是有了妻子,三年、五年、十年……不一定能得到解脫。「妻子無遠離之念」,妻子沒有遠離之念,時時刻刻都跟著你,每天熱線追蹤,人到哪裡,就追蹤到哪裡。以妻子的立場來說,是出自於好意;站在丈夫的立場來看,卻失去了自由。

  「情愛於色,豈憚驅馳?雖有虎口之患,心存甘伏。」明明知道情愛不是好事情、明明知道這是火坑,還是要跳下去;明明知道情愛沒有好處,可是一般人還要去培養愛情,就好像飛蛾撲火、作繭自縛一樣。繭是誰做的?是蠶自己吐的絲,自己縛住自己。一般人講「萬縷情絲」,以為情愛是好事情,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,情和愛沒有一點好處。

  以佛法來說,親就是冤、愛就是恨,我們慢慢去觀察,實在是如此。親情本來是好事情,可是慢慢就會變成冤家。冤從哪裡產生的?就是從親而來的。父母、兄弟、妻子,本來是親、是愛,忽然遇到一點點不如意,馬上就翻臉成仇,親家就變冤家了。這就證明親和愛是相對的境界,不是絕對的,是會變化的。

  佛法告訴我們,無論是親、是冤,都是虛妄不實的。那麼,什麼才是實在的?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、無我心、功德心和智慧心,這才是真正的、絕對的善法。除此以外,有利就必有害,有取就必有捨,有善就必有惡。世間的一切現象,都屬於相對的境界。

  所謂「情是枷,愛是鎖」,一個人披枷戴鎖,就失去了自由。一般人不知道要活得自在,反而拚命在情愛當中作繭自縛,到最後喪失自己的性命。「豈憚驅馳」,明明知道是火坑,就是不怕;明明知道吃力不討好,還是拚命要去做,沉迷於男女之欲愛、色愛,始終沒有辦法解脫。

  以前師父在開示時提到,過分沉迷於欲愛、色愛,將來的果報就是變成鴛鴦。有一位居士聽了,還認為變成鴛鴦也不錯。其實墮入畜生道,有什麼好?一般人認為癡情是好的,卻不知道癡情其實是糊塗、是迷惑。愛是鎖,把心門鎖住了,使得心門不能打開;情是枷,架在脖子上面,沒有自由,甚至命都沒有了。所以,經云:「菩薩見欲如避火坑。」色欲、欲愛、淫欲,是一把火,使我們的心得不到安定,身體得不到自在。

  「雖有虎口之患,心存甘伏」,明明知道這是虎口,還是偏要往虎口闖,如古人所云:「鴛鴦枕上活刀山,紅羅帳內真地獄,眉來眼去招魂鬼。」男女之間互送秋波,這是什麼?是勾魂鬼。把神識、靈魂都勾跑了,還認為是件好事。有了欲愛、色愛,身體馬上就會起變化,清淨心沒有了,失去了法身慧命,這個色身也會受影響。「雖有虎口之患」,明明知道在老虎嘴邊很危險,會損害自己的法身慧命;?「心存甘伏」,這念心始終跳不出來,寧願作繭自縛。

  中國有句俗話說:「願作風流鬼」,這樣的觀念、思想是很危險的。什麼原因?就是不了解情和愛產生出來的煩惱。情愛是生死的根本,在禪宗講:「有一些些,還有一些些。」什麼是「一些些」?只要男女欲愛、色愛的念頭還存在,將來就會感生死的果報。淨土宗有云:「愛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極樂。」所以欲愛、色愛、情愛是生死的根本。

  八指頭陀(寄禪禪師)是民國初期的祖師,他以前是修苦行的苦行僧,在寺裡掃廁所、掃地,專門做勞動的工作。

  有一天,看到寺院裡來了一隻狗,沒有得吃,很可憐,但是戒律規定道場裡不能養狗、養貓。十方供養的東西,是供養僧眾,所謂「上供十方佛,中奉諸聖賢」,所以不能拿去餵狗。八指頭陀就發了願,原本每天要吃兩碗飯,就把自己吃的飯量省下一碗,專門用來布施這隻餓狗。

  有一天,正在餵狗的時候,方丈和尚正好路過,看到了八指頭陀,就笑一笑,也不講話。八指頭陀知道自己違反寺裡的規矩,情急之下,馬上把狗吃的飯吃下去。方丈和尚看他有這種能耐、有這種慈悲,就算了。八指頭陀把飯吃下去以後,就開悟了。以前很愚鈍,開悟以後就會吟詩作對,寫了很多詩。

  大眾聽了不要以為吃了狗吃的飯就會開悟,這樣是學不到的,因為沒有大慈悲心的關係。佛法是以慈悲為根本,有了「慈悲喜捨──四無量心」,自然能契悟本具的清淨心,不開悟也會開悟。

  從那個時候開始,許多居士就請八指頭陀寫詩,還有居士要供養他閉關。八指頭陀一聽到閉關,就答應了。老居士把八指頭陀請到他的家裡去,特別布置了一間關房,並且吩咐十八歲的大閨女每天去送飯。送了大約半年,這個護關的大姑娘對八指頭陀產生了情愛,但關房的門是鎖上的,怎麼傳達心意呢?

  有一天,大閨女把自己穿的繡花鞋,從窗戶扔進去。八指頭陀一望,心當中動了一下念頭,馬上用手指頭一勾,就把花鞋扔到窗戶外面,繼續打坐。說也奇怪,一打坐就想到這個花鞋、想到這個女孩,怎麼樣也定不下來。沒有辦法,只好出關。八指頭陀很有道心,出了關之後,就把自己勾花鞋的手指斬斷。斷了一根手指之後,八指頭陀又去朝山、懺悔。到了一座供有佛陀舍利的阿育王寺,他又燃了一根手指來供養佛舍利。所以,大眾就稱他為八指頭陀。


(三)

  所以,修行是不容易的一件事,要發長遠心。八指頭陀並沒有沾染色愛、欲愛,只因為手摸到女孩的花鞋,自己一打坐,這念心一動,想到這個花鞋,法界就不清淨。所謂「有此則有彼,無此則無彼;此生則彼生,此滅則彼滅。」修行沒有別的,一般人對於錢財也許能夠看得破、放得下,但對於欲愛、色愛,就不容易看破、放下,必須要長期觀照、對治,要修不淨觀、九想觀,才能慢慢淨化這念心。

  「雖有虎口之患,心存甘伏」,是什麼意思?明明知道是一個虎口,偏偏要去,這就是過去的習氣、業障。中國有一句俗話:「牡丹花下死,做鬼也風流。」就算是有虎口之患,還是願意去做,是什麼原因?欲愛、色愛心現前,不得不去,這就是一種業,失去了理智、失去了智慧、失去了定力。就好像男女之間有一種磁力,兩個一接觸,就會黏在一起。要想擺脫這個業力,必須要有定力、要有智慧、要觀照。禪宗祖師云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」只要這念心一動,馬上就要把心收回來。慢慢地,心就清淨了。再看到這些境界,心就很自然、很寧靜,就能夠得到解脫。

  「投泥自溺,故曰凡夫」,「泥」就是爛泥坑。明明知道這是爛泥坑,自己還是要跳進去,身陷泥沼之中,始終是爬不起來,到最後命都沒有了。這就是凡夫俗子。什麼是凡夫?什麼是俗子?對於情色、對於錢財,看不破、放不下。因為看不破、放不下,就成了執著;產生了執著,就心存掛礙;有了掛礙,自然就得不到解脫,所以稱為凡夫俗子。

  要想超凡入聖,不是把自己觀成一個佛像、菩薩像,而是要從因上去返照。因,就是起心動念的這念心。要返照這念欲愛心,把它轉過來,就稱之為轉識成智、轉凡成聖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不起凡夫染污心,必成寂靜菩提果。」凡夫這一念心能夠轉過來,就是無上菩提道;這念心轉不過來,就要受輪迴。

  從這個角度來看,凡夫的這念心是最寶貴的了;離開凡夫的心,就沒有聖人的心。等於打鐵煉鋼一樣,要去哪裡找鋼?就在銹鐵裡找。凡夫的心就等於銹鐵一樣,離開了凡夫心,另外去找一個佛心、一個清淨心,根本找不到。所以,只要從現在開始,轉凡夫這一念心,遠離過去所貪愛的財色,檢討反省,明白財、色所帶來的種種過失,從現在開始,把它看破、放下,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,這念心轉過來就是清淨心。這念心從過去到現在是一潭渾水,現在要到哪裡找清淨的水?離開渾水,另外要找清淨的水,是找不到的。只要把渾水中的泥沙沉澱下去,我們的清淨心就會現前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超凡入聖了。

  「透得此門,出塵羅漢」,透什麼門?就是妻子、舍宅、情愛。因為有情、有愛、有色,才會產生對妻子的執著、對房舍的執著,這就是果報。要想離開這個果報,先要把執著情愛的心轉過來。

  一般人都說在家可以修,在家怎麼修?就是要和維摩詰居士一樣,「雖有妻子,常修梵行」,妻子是一個假名,彼此之間可以互相幫助、互相照顧,但最重要的是「妻子不作妻子想」、「常修梵行」,身口意要保持清淨。經常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,就沒有過失、就能轉凡成聖。對於欲愛、色愛能夠放下,對於妻子、舍宅也能夠看得破、放得下,心就能夠得到解脫。

  「透得此門,出塵羅漢」,羅漢有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;四果羅漢,就是完全「出塵」了。「塵」,就是塵勞,包括見惑和思惑,也就是自己的煩惱。能夠把欲愛、色愛所產生出來的煩惱,看破、放下、返照,身心得到清淨、得到解脫,就稱為「出塵羅漢」。什麼是見惑、思惑?凡夫有六個根本煩惱──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見,把這些煩惱轉過來了,就斷了見思惑,就稱為「出塵羅漢」。

  這一章的目的,就是告訴我們要看破、要放下。「妻子舍宅,甚於牢獄」,比坐牢還要苦。什麼原因呢?坐牢是有期限的,時間到了就可以出獄;然而,「妻子無遠離之念」,始終跟著你,你到哪裡就追到哪裡,始終得不到解脫。不但如此,而且帶來煩惱,未來還要輪迴生死。因此,要想出塵證阿羅漢果,就要把妻子、舍宅、情愛這些煩惱,看破、放下,就能夠得到真正的解脫!  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