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──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



(一)

佛言:「财色于人,人之不舍,譬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,小儿舐之,则有割舌之患。」

  本章的重点在说明财色的过患。如果一个人对财色放不下,做任何事业都可能会出毛病,道业更无法成就。研究学问的人,假使执着色,成天在学校里面谈情说爱,更甚者演变成三角恋爱,一不小心就会出人命。财也是如此,在学校目的是学习,不要贪财。贪财、爱色,不但修行不能成就,学业也不容易成就。

  作事业也是如此,一般人以为作事业就是要追求财色,其实若是贪财爱色,就容易上当,事业也不容易成就。对于世间人来说,财与色似乎是生活的必需品;在佛法来看,财和色却是成就道业的一大障碍。所以佛告诉大众,贪财爱色,只会招来苦果、苦报。

  一般人认为财色能带来满足,为什么这里说会招来苦果呢?凡夫众生的心,一想到男女的事,念念不停,就是妄想、就是烦恼,心就定不下来;久而久之,晚上都睡不着觉,这不是苦吗?财也是如此,贪多了就会上当。儒家说,财和色要适得其中,这是属于人道的思想,所谓「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,贞妇爱色,纳之以礼。」色以礼来作标准、以礼来规范,对于世间人来讲,就没有很大的过患。

  财是一种福报,不要贪着。什么是不贪呢?不贪,不是什么都不要,而是本分以内应得之物,可以得;本分以外的,绝对不要。这样得来的财就是正正当当的,就是自己的福报;除此之外,就是贪。社会上有很多强盗、小偷,绑票、勒索,甚至撕票,都是为了财,到最后弄到身败名裂,甚至连命都没有了。贪财爱色会招来苦果,现在是苦,未来也是苦。能够把财、色看破,才知道佛法的真实性。

  佛陀时代,有一天佛与弟子们托钵游化,看到道路旁的水沟里有一大麻袋的黄金。佛对阿难说:「这是毒蛇,看到了吗?」阿难回答:「看到了,世尊。的确是毒蛇!」

  过了不久,有一个路人经过,看到水沟里有几袋黄金,心想:「这下真的是发财了,这是天赐的啊!」把黄金运回去以后,买田地、买房产,请工人大兴土木。邻居、亲戚朋友知道了,觉得很奇怪,本来很穷的人,现在买这么多的土地,一定是发财了,就纷纷向他借钱。这个发财的人很悭贪,一概不借。亲戚朋友恼羞成怒,去告他一状,说这个人以前是一个穷光蛋,不知道在哪里偷了钱财,买了很多土地,正在大兴土木,请官兵赶快来抓人。

  衙门收到这个密报,派人来搜索,搜出很多盖有皇室火印的金条,原来皇库的财宝遭窃,小偷在路上掉了几袋金条,就是这些黄金。官府把这个人抓起来,送到王宫去。皇帝一看,人赃俱获,钱财全部没收,人也被砍头处决。由此可知,黄金真正是毒蛇。所以,不是自己本分以内的财物,再多也不能要,否则必定招来苦果。佛法告诉我们持守「不偷盗戒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佛言:「财色于人,人之不舍。」「佛」,是释迦牟尼佛。佛是果位上的圣者,自觉、觉他、觉满,达到最高的境界,三觉圆满,是出世间的圣者,福足、慧足,是具足一切智慧的大圣人。

  「财色于人」,「财」就是财货,包括动产、不动产、金银珠宝、土地房屋等。「色」就是男女之间的欲爱、色爱。「财色于人」,就是财色与每一个人的关系,我们要把财与色的分寸拿捏得很稳,更要看得开,就要不贪财、不爱色。对出家众来说,必须要远离男女之间的欲爱、色爱,道业才能成就;对于在家居士,除了正常的夫妻关系之外,与其他人发生男女关系,就称为「邪淫」,所以佛制「不邪淫戒」,就是戒除贪色的习气。

  「人之不舍」,「不舍」就是放不下,「舍」就是放下。为什么要舍呢?不舍就容易起贪爱,因为贪爱而痛苦、烦恼。所以,只要能够舍,就能破除我们的悭贪;没有了悭贪,放下了执着,心就净化了。

  过去释迦牟尼佛修菩萨道的时候,就是修一个「舍」字,也就是布施。所有的金银财宝,乃至于王位、妻儿,统统都可以舍掉。舍是要放下,并不一定要送给人家,只要能够放下,就是属于舍。俗话说:「舍得、舍得,有舍才有得。」舍,也是佛法所说的布施,可以分为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又有大舍、中舍、小舍三个层次。真正能够舍,一切业障也会舍得干干净净的。

  古德云:「大舍如火烛在前,中舍如火烛在旁,小舍如火烛在后。」大舍,就是所有一切统统舍得光光的,能舍的这念心了不可得,布施的对象也了不可得,所舍的财物也了不可得,能所俱空,这就是大舍。大舍具有大智慧、大光明,必须真正发菩提心的人,才能够做到。

  什么是中舍?一方面修善断恶,二方面施恩不望报,三方面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修福德、修智慧,这是属于渐修。小舍,就是世间一般人所求的:「菩萨呀!您保佑我的房子能卖掉,我就发心给菩萨装金身,捐点钱供养三宝!」这就是小舍,好像跟佛菩萨作生意、作买卖一样,有取有舍,这就是因为心里还放不下,所以说「小舍如火烛在后」。

  「譬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,小儿舐之,则有割舌之患。」假使对于财色看不破、放不下,甚至心生贪着,就会产生烦恼苦果。佛陀举了一个譬喻:「譬如刀刃有蜜」,「蜜糖」,譬喻财色。刀有刀口、刀背,「刃」就是刀口,刀口是非常锋利的。譬如在锋利的刀口上抹了一层蜜糖,这一点点蜜糖,吃也吃不饱,所以「不足一餐之美」。

  「小儿舐之,则有割舌之患」,小孩子并不知道这个刀刃这么锋利,一旦去舔了这个蜜糖,舌头就会受伤,甚至连命都没有了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还要舔呢?因为他无知无识,小孩子不了解事情的利害关系,告诉他这个是刀口、那个是刀背,他根本就听不懂,只知道贪着刀刃上的蜜糖。即使蜜糖只有一点点,不足一餐之美,既不能充饥,也不能饱肚皮,可是还是要去吃这个蜜糖。吃了,马上舌头就被割伤了。

  报纸上经常刊载,很多人只为了贪几千块钱,触犯法律、要去坐牢。这几千块实在是微不足道,但他还是要贪,人总是爱占小便宜,原因就在于贪心。贪色也是如此,明明知道贪色会失去名声,仍然要贪。为什么呢?男女之欲爱、色爱就像一把火,看到对方美丽的容貌、美妙的音声、苗条的身材,心中马上起了爱着,一念不觉,淫心一起,就产生淫欲之火,身心不安;如果还不知道节制,被淫欲之火烧昏了头,就失去了理智、失去了智慧、失去了定力。


(二)

  过去,有一位郁头蓝弗仙人修四禅八定,因定力启发五种神通。所谓「五通的仙人,六通的罗汉」,仙人只有五种神通,没有漏尽通。漏尽通,就是把见思二惑断掉了、漏尽了,所以仙人尚未漏尽烦恼。

  郁头蓝弗仙人也有五种神通,其中之一是神足通,可以在天上飞,当时印度人都很尊敬他,常供养他。皇妃知道他证到仙人的果位,也请他到宫中应供,所以仙人经常从山上飞下来,到皇宫里面受皇帝和皇妃的供养。有一天,美丽的皇妃在顶礼仙人的时候,用柔软的手触摸仙人的脚。仙人被皇妃一摸,心中一动,定就散掉了。神通是由禅定产生的,定力一散,就飞不起来了。只要起一念淫心,马上就退失了禅定。

  所以,修行学佛,第一要持戒清净,男女之间要有分寸,要保持一定的距离,儒家也说:「男女授受不亲。」为了避免男女之间有暧昧的行为,所以要保持距离、保持正念。举例来说,女众帮男众倒水,将茶杯放在桌上即可,不要亲手递给对方;男众看到女众,要反观自照,两眼内视,不要攀缘外境。假使实在没办法避免,就要保持正念,心当中不能产生欲爱、色爱,时时刻刻具足定慧,这样就没有过失。众生的心是粗中之粗,有时自己产生了爱着而不自知,反而觉得很奇怪:「为什么我会爱她呀?可能我们前世有缘。」其实一点都不奇怪,完全都是自己的妄想。

  郁头蓝弗仙人因为产生了染心,一下子就失去了神通,觉得很懊恼、很后悔。回到山上,又赶紧打坐修定。但这时坐下来,心却定不了了,听到麻雀在叫,觉得心烦意乱,觉得这个麻雀实在很讨厌,于是就离开山林,想找一个没有麻雀的地方打坐。仙人在恒河边上找了一块石头,准备打坐。一坐下来,又听到河里的鱼跳来跳去的声音,还是很讨厌。仙人就发了一个恶愿:「将来有机会,我一定要把这些雀鸟和鱼赶尽杀绝!」这个恶愿就植入八识田中了。后来,仙人在山谷里打坐,又证到四禅八定,不久就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。

  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寿命有八万大劫,八万大劫的时间一过,定就散掉了,业障现前,又要受轮回,仙人就投生为飞天狐。因为过去有神通,还有余报,所以牠会飞;又因为过去发了恶愿,要将鱼和雀鸟赶尽杀绝,所以投生为飞天狐后,专门吃雀鸟和抓鱼。

  只是一念之差,就有这种恶果。如果贪财、贪色,执着不舍,果报更严重。所以佛说:「不足一餐之美」,贪这么一点点好处,不但一点用处都没有,还带来很大的祸害。一个人一天最多吃三餐,吃多了反而弄坏身体;即使住在七宝宫殿,晚上睡觉还是只有一个榻榻米大小的床,把这个道理想通了,还有什么值得贪爱呢?看破了以后,才能舍、才能放得下。放得下,自然就不会因为贪着刀口上的一点点蜜糖而丧身失命。

  出家比丘必须要看破,要舍去自己的执着。戒律规定「三衣瓦钵」,出家众的随身之物,只有三衣和瓦钵、佛像、锡杖、香炉,还有一些必须的法器,除此之外,其他的都不要。印度是热带气候,三衣就足够了;在中国,三衣不足以抵抗寒冷的天气,所以因地制宜,随着时节因缘的不同,中国的出家众不只三衣,最重要的是不要贪着。

  佛法有大乘、有小乘。从小乘佛法的观点,贪财、贪色的毛病,是我们的执着和习惯,现在舍俗求真,就必须要舍离。譬如有人病得很重,要隔离一段时间;就像戒烟、戒毒一样。对钱财产生了贪爱,就是中了财的毒;对色产生了贪爱,就中了色的毒。所以,想要治好心当中的病,必须暂时把财色舍掉、布施掉,等到有了功夫、有了智慧,对于财不贪不爱了,就能掌握、善用钱财,把钱财运用在很好的地方,做善事、作功德、办道场、印经书等。

  小乘戒要破相、破执着,大乘戒则是运用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来作种种佛事。例如,佛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众生看到佛陀相好庄严,马上起了恭敬心,这个色相就不是坏事。有些人听到出家僧众说法的音声很流利,就能欢喜奉行。有些人听到出家僧众的梵呗,很清凉、很悦耳,烦恼顿时就化除了。同样一件事情,由于观念的转变,世间法就变成了佛法,这是属于大乘的境界。想要学习大乘,就必须先要了解,过去中了财色的毒,现在应该要放下、要看破、要舍离。

  这一章的目的,就是告诉我们要舍。身、心俱舍,最重要的是这念心不要贪着。如果起了贪财爱色的心,就会招来苦果。

  历史上因贪财爱色而倾家荡产、甚至亡国的例子,不胜枚举。晋朝石崇,富可敌国,家里和王宫比起来不相上下。石崇有一天在河边遇到一个老人。老人告诉他:「我现在请你帮一个忙,如果你能够救我,我一定让你发财。」石崇说:「没问题,只要我帮得上忙,绝对救您的性命。」

  老人说:「我不是人类,而是龙王。我现在老了,新的龙王想登位,要夺我的命。明天,你在前面的大河中,会看到一条小鱼在追一条大鱼,这条大鱼就是我。所以,如果你能把小鱼射死,我就能保住一条命。事成之后,我一定让你发财。」

  第二天,石崇果真看到一条大鱼被小鱼追逐,石崇就依约把小鱼射死了。老龙现身告诉他:「龙宫里有很多宝物,你要什么就有什么。」这么一来,石崇就发大财了,龙宫里的珍宝当中,最多的是珊瑚。历史上记载,石崇和皇帝的舅舅比富,比谁拥有的珊瑚最高贵。皇帝的舅舅比不过,嫉妒石崇有这么多的财宝和美女,就怂恿皇帝安他一个罪名,把他杀死了。

  修行人假使对于财与色,看不破、放不下,道业就很难有所成就。由于过去的执着坚深,要想成就自己的道业,就要用功,以禅修、诵念、礼忏、观心、修不净观……来对治这些贪爱的烦恼。

  中台山以「六和敬」为僧团纲领,落实利和同均,让大家修行没有后顾之忧,然而面对色爱等烦恼,就要靠大众自己觉察、返照,所谓「解铃还须系铃人」。所以,财色招苦,如果自己戒不掉、看不破、放不下,就会招来很多苦果。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