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──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



(一)

佛言:「观天地,念非常;观世界,念非常;观灵觉,即菩提。如是知识,得道疾矣。」

  本章是讲「顿悟自心、直了成佛」的法门,从观天地、世界的无常,进而了悟当下这念真常本心。

  佛言:「观天地,念非常;观世界,念非常。」「天」,有欲界天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。「地」,有净土、有秽土。「世界」则指住在天地间一切众生依、正二报有形有相者,包括山河大地、有生命现象生物的活动──衣、食、住、行等。「非常」,是指这一切都不是永恒存在的。有生必有死,有成必有坏,如果不了解天地世界无常的道理,而想求得一个不死的境界,绝对是找不到的。

  「观」是用心思惟,而不是用眼睛来看。安禅静虑,思惟无常的道理,了达心外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异的,终归毁坏消散,无有一物值得留恋;最后能思能想这念心也要放下,安住不动。天地、世界有成有坏,当世界毁坏殆尽时,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仍然存在,无生无灭、无始无终、无得无失,这才是真正的自己。

  世界是无穷尽的,除了太阳系之外,还有银河系,银河系外还有无量无边的世界;即使在同一个空间范围,当中也有不可穷尽的世界。以台湾为例,台北市下雨,埔里却是大晴天,台北是一个世界,埔里又是另一个世界。以在座诸位为例,虽然大家坐在同一个讲堂里听讲,但因每个人的心境、感受不一样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。

  佛法所说:「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如来。」譬如庭园中的一棵树,对大众而言,只不过是一株小树,但对树上的虫子而言,却是牠整个世界。从小蚂蚁的角度来看,一张大桌子就是牠全部的世界;小蚂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人类看得见牠,牠却不知道在桌子之外还有人、还有讲堂,讲堂以外还有庭园,还有广大的世界。有些人看到蚂蚁在桌上爬,赶也赶不走,于是张开嘴巴一口气把牠吹跑。对人类而言,一口气好像没有什么,但对蚂蚁来说,却是一场威力无比的飓风。

  就像对绝大部分的人而言,并不知道有天人的存在,但不能因为自己知识有限,就否定天人存在的事实。人活在欲界当中,此外还有色界、无色界,有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天,更有小千世界、中千世界、大千世界等无量无边的世界。

  「观天地,念非常;观世界,念非常。」「非常」是指不是永远存在的,也就是无常。人生无常,人命也是无常。人的身材有时胖、有时瘦,身上的细胞也是时时刻刻在新陈代谢当中。随着年岁的增长,明眸皓齿已不复见,取而代之的是视茫茫、发苍苍、齿牙动摇的龙钟老态。人离不开生、老、病、死,到了世寿终了之时,就不得不舍弃无常的报身。有些人甚至因为业报,遭遇火灾、水灾、风灾、战争、车祸等意外事故或天灾而提早舍报。

  现代人由于生活作息不正常、心理压力大,出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疾病,这些疾病也是缩短人类寿命的原因之一。不仅人命无常,一切生物都生活在无常的环境当中。现代社会的污染源很多,农药污染、工业污染、垃圾污染……这些污染源排放到河川、海洋里,生活在河水、海水中的生物,无法承受这些外来的污染物,就会提早结束生命。有些生物的寿命本来就已经很短暂了,由于环境的污染,寿命变得更短,每一分、每一秒、甚至每一剎那,都有生命在经历死亡,这就是无常。

  世上的一切,凡是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有名有相的境界,都是无常的、都在生灭变异当中、都是靠不住的。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,冤会变亲、亲会变冤;以社会地位来看,有人位高权重、有人贫穷下贱。无论冤亲、贫富,没有人能脱离无常,一口气不来,什么都带不走。有些人一辈子辛勤耕耘、奋勇打拚,仍然穷困一生、抑郁而终;有些人虽是天之骄子,财富、田地、房产、妻子、儿子、车子……应有尽有,到最后一口气不来,还是只有黄土一坯,生前的荣华富贵,就像烟云一般,什么也带不走。无论是富贵人家也好,贫穷人家也罢,最后都终归于无常。

  唐朝诗人王昌龄曾作一首诗:「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」秦汉的明月仍在,关塞依存,但长征万里的将士,却一去不复返。

  所以,「观天地,念非常;观世界,念非常」,「观」就是思惟、想念,观察这个世界无常,没有一件事物是恒常不变的。这念心有生相、住相、异相、灭相,人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世界有成、住、坏、空。有些人认为,既然人世无常,就要修禅定生到天界,以逃避无常的逼迫。但是,将来有大三灾、小三灾,整个世界都会毁灭。在初禅的天人仍有瞋心,所以会感得火灾;二禅有贪心,会感水灾;三禅仍有出入息,会感风灾。在天上都保不住,何况是人间?台风、大水、大火等天灾一来,什么都是无常的。除了天灾地变,还有人为的战争、恐怖攻击,原子弹、核子弹,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意外,这些都是无常。由此可知,无论所处的世界在哪里,只要有形有相、有生成,就会有变异和毁坏,最后终归是一场空,一切都是无常的。


(二)

  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常,人生在世最后都是一场空,没有什么好执着、可留恋的。这样看来,人不是很消极、很悲观?所以,进一步要「观灵觉,即菩提」

  「觉」是觉性,当下这一念灵知灵觉,就是每个人的菩提妙明真心。天地坏了、世界空了,灵知灵觉仍然不灭。所以,契悟了菩提,生命就是永恒的。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就是灵知灵觉。如果没有觉性,怎么能听?有很多人不了解当中的道理,以为众生是空性、动物是空性、植物是空性、佛性也是空性,所以吃荤和吃素并没有两样。其实,无情的空性是法性空;而有情的空性是佛性空,不仅是真空,真空中还能生妙有,这才是我们的真生命。如果没有办法厘清佛性空与法性空的差别,想要契悟无上道,是绝对不可能的。

  众生有觉性,凡夫有觉性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有觉性,乃至于佛也有觉性。虽然十法界的众生都有觉性,但觉性彰显的程度各各有别。众生在迷,属于不觉,起恶念、造恶业,将来难免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的果报。大众知道要修行,属于始觉,继续用功,时时觉察、觉照自己的心念与行为,功夫相应了,断尽见惑、思惑,便能证得四果罗汉的果位,就属于正觉的圣者。此时,不可得少为足,要回小向大,带果行因,不但自觉又能觉他,这就是菩萨行。菩萨的觉从初地、二地、三地……无明分分破、法身分分证,称为分证觉;一直到十地满心,就称为等觉。更进一步觉行圆满,就称之为妙觉,即是无上正等正觉。

  众生是不觉;声闻虽能自觉,但未能觉他;菩萨既能自觉又能觉他,但自觉觉他尚未圆满;佛是自觉觉他悉皆圆满,故称为无上正等正觉。虽然觉的程度不同,但指的都是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觉心。所以,「观灵觉,即菩提」,只要时时刻刻觉察、觉照、反省检讨,有了过失,知道惭愧、忏悔、改过,这就是灵知灵觉,就是本具的菩提真心,当下即是,不假外求。相反地,如果犯了过失,还迷迷糊糊地,不知道惭愧、忏悔、改过,就是麻木不仁、就是不觉的众生境界。

  佛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,「修行不发菩提心,譬如耕田不下种」,当下这一念清净心,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了了分明、处处作主,这就是菩提心。明白了真正的佛法,这一生才不会虚度。

  然而,有些人仍心存怀疑:「如果当下这念心就是,为什么自己没有菩提智慧,不能知道过去、未来的事情,不能显神通?」要知道,诸位都是刚刚开始觉悟要修行的人,就好像刚出生的婴儿,五脏六腑、四肢五官虽然都具足,但还是得等待因缘和时间才能逐渐成长。

  知道灵知灵觉是本具的,继续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返照、检讨、反省,时时保持觉性的存在,不但要站得住,还要站得长。假使能够在这念觉性上用功,这一生绝对可以契悟菩提,所以说「得道疾矣」,一切都是现成的,当下即是,动念乖真,这实在是悟道最迅速的方法了。

  「观天地,念非常;观世界,念非常。」无常观是前方便,起观之后,要把能思能想的这念心收回来,安住在灵明寂照上,这就是无上大菩提。契悟了,就是无上道。修道,是把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等习气一一修除;悟道,则在当下,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当下就是。即使这个世界坏了,这念心始终是不会坏的,因为有成必有坏、有生必有灭、有得必有失,这念心始终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,是无始无终、是无量无边的。所以,安住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。「如是知识,得道疾矣」,能够从这方面来了解与契悟,一定很快就能得道证果!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