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──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



(一)

「沙門問佛:何者多力?何者最明?佛言:忍辱多力,不懷惡故,兼加安健。忍者無惡,必為人尊。心垢滅盡,淨無瑕穢,是為最明。未有天地,逮於今日,十方所有,無有不見,無有不知,無有不聞,得一切智,可謂明矣。」

  本章佛答覆了「何者多力」、「何者最明」這兩個問題──忍辱是最有力的、智慧是最光明的。忍、智、力、明,就是本章所要闡述的重點,前二者是因、後二者是果。忍是因,力就是果;智是因,明就是果──要達到有力量和光明的境界,就必須從忍辱和智慧來下手。

  修行不是天天期望佛來加持、摩頂、授記,使自己立刻得到大智慧、大神通。智慧、神通,是修行的果德。果德,必須藉由因上的努力才能彰顯。因上的努力,就是要能忍辱、要有智慧。

  智慧有層次上的差別──凡夫有凡夫的智慧,一般稱其為知識而不稱為智慧;聖人有聖人的智慧,如聲聞有無師智、菩薩具道種智,佛則是無師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三智圓明。有了智慧,就能生出力量;有了力量,才能產生光明。有了光明,這一生就不會迷惑;否則就會糊里糊塗,走錯路、做錯事,到頭來招感惡果,最後受苦受難的還是自己。

  「沙門問佛:何者多力?何者最明?」「力」,是從真心當中所產生的力量,包含定力、忍力、智力和神通力。明,就是明心見性。每個人都想知道世界上什麼最有力?什麼最光明?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提問,甚至不知道問題在哪裡,所以有修行的人為了引導大眾了解義理,就代為提問。「沙門」是修行人的通稱,此處是菩薩示現,作為講經法會上的影響眾,代替大眾來發問。

  「何者多力?」什麼是最有力的?世界上有很多大力士、拳王、舉重選手,一次可以挑起一百多斤重的東西,好像很有力,但是當他生病的時候,就變得手無縛雞之力,這就不是多力。佛法所說的「力」,是一種真力,不會隨時間、空間而改變,與一般世間所講的「力」不同,所以沙門提出「何者多力?」這個問題,請佛陀為大眾解惑。

  「何者最明?」什麼是最光明的?一般人不明白,認為蠟燭、電燈、月亮、太陽是最光明的,但是停電的時候,電燈就無法放光照明;白天的月亮、晚上的太陽,都沒有辦法照耀大地,所以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明。真正的明,是絕對的、永垂不朽的,無論白天或晚上,無論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能長照長明。明白什麼是真正的「多力」、什麼是真正的「最明」,契入佛法的真理,修行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,否則就會走遠路、走錯路。

  佛陀回答:「忍辱多力」,忍辱是最有力的。有些人為了身體的健康,特別去學習拳術,這是一種方便。拳術能夠鍛鍊出健康的身體,並能把心安定下來,心定了,自心的力量自然能夠顯現。然而,百千法門當中,最重要的還是要學習忍的功夫。所謂「能忍自安」,能忍,就不會為煩惱所縛,心得自在,也能夠產生禪定力,令菩提心不退失。這種力量,才是真正的大力。

  「不懷惡故,兼加安健」,能忍,就能除惡,心中就不會惦記他人的過失。要知道自己的修行有沒有進步,就從自心來檢討。既然發心出家修行,就不能把惡念放在心中。菩薩觀眾生如一子,以平等心對待所有眾生,希望壞人能變成好人,希望好人變成賢人、聖人,對於任何一個眾生,都不生惡念、不起仇恨,這就是菩薩心。想要成為菩薩,就要從因上來努力。所謂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,忍就屬於修德。達到無諍、無我的境界,無為法就現前了,心就能夠得到清涼與自在。

  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,對於他人的過失、缺點,始終念念不忘;遇到別人指正自己的缺點,更不能接受,認為對方和自己有仇,始終懷恨在心,遇到報復的機會來了,一定要出一口氣。這就是沒有忍的功夫。

  「忍者無惡,必為人尊」,儒家有云: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。」在道場當中,無論是分派執事,或是到精舍弘揚佛法,只要認真負責,不但自己有福報和功德,大眾也能因為你的慈悲和光明而得到利益。能夠自利利他,就是很大的力量。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,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忍。假使遇到一點小事都忍不下來,心生煩惱,無論平常多麼有智慧、有力量,事情還是會做不好,更不可能成就大的事業;相反地,假使忍得下來,就能夠成就大眾之事、就能荷擔如來家業、就能夠得到眾人的尊敬。

  能忍,心中就有定,就能產生種種感應和神通,這就是力。能夠忍,任何事情都能辦得很好,這才是最大的力量。

  「心垢滅盡,淨無瑕穢,是為最明」,外在的光亮,不稱為明;內心的光明,才是最明。「心垢滅盡」了,本具的真心猶如寶鏡一般,沒有一點灰塵,「漢來漢現,胡來胡現」,自然能夠放光動地,產生智慧與定力。

  凡夫眾生的心猶如「寶鏡蒙塵」,「塵」就是塵垢、垢穢。六根對六塵,產生出來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、人我是非、恩怨取捨、嫉妒瞋恚……這些就是塵。所以,修行就是要滅盡塵垢,把這些塵統統化掉。《六祖壇經》神秀大師偈云:「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《大學》亦云: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」經常檢討反省,了達一切法虛妄不實,才能夠除去寶鏡上的灰塵。灰塵除盡了,就能恢復原有的光明。

  「心垢滅盡」,就是漏盡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三惑。即使不能漏盡三惑,最低限度要漏盡見思二惑。見惑,是對於道理不了解、思想觀念不正確,所產生的錯誤執著。見,就是知見。知見、思想錯誤,就屬於見惑。有些人對於見惑的解釋、理解錯誤,認為「因為看見外面的事物,產生煩惱、執著,就稱為見惑」,這種錯誤的解釋,也屬於見惑。

  知見錯誤,不但自己產生煩惱,也會讓周遭的人起煩惱。例如,有宗教認為上帝是最高的主宰,世界和人類都是上帝所創造的,動物是為了讓人類食用而存在的──這也是一種知見上的錯誤。以前有一位居士提到:「我兒子信上帝,吃飯前都要禱告感謝上帝賜給他飯吃,明明是我賺錢養他,他不感謝我,還感謝上帝!」這就是由於見惑而衍生出的煩惱。

  我們想一想,飯是怎麼來的?農人辛苦地犁田、插秧、施肥、灌溉……幾個月後,稻子長成了還要收割。收割下來的稻穀,要送到碾米廠,把一層層的穀殼碾去,才是我們所吃的米。有了米以後,還要透過商人的交易,自己也要有錢,才能買到米。賺錢是不容易的,流血流汗賺錢買了米,還要拿回家煮。煮的時候,需要電鍋、電力、瓦斯、人力……經過一道道繁複的手續,最後才有米飯可以吃。佛法告訴我們,要知恩、感恩、報恩,從種植稻米到煮成飯,在這過程中的每一個人都對我們有恩,所以要感謝所有的人。


(二)

  要斷除見惑,一方面要知恩、感恩、報恩,另一方面則要了解一切法都是緣起,世間上每一件事情的成功,都不是偶然的,背後有許多人的服務與貢獻,所以我們也要有所回饋。譬如,每天吃飯,「當思來處不易」,要慚愧、檢討、反省,看看自己吃飯時有沒有打妄想?在佛教學院的學僧,反省有沒有精進用功?在常住的執事和住眾,反省是否盡心盡力?時時刻刻都能這樣思惟,修行就能落實。

  假使認為我們所吃的飯是上帝所賜,就抹殺了所有人的功德、智慧和心血。人與人之間不知道互相感恩,就會缺乏和諧。世界各地的戰爭,都是由於不知道知恩、感恩、報恩,才會產生對立和衝突。由錯誤的觀念衍生出錯誤的思想和行為,就屬於見惑。

  所以,一件事情假使解釋錯誤,以後步步都錯;但只要觀念一轉,知見正確了,就會愈走愈光明。明白了其中的道理,在日常生活中,對周遭一切的人、事、物都要存有知恩、感恩的心。此外,還要採取積極的行動來報恩,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、修忍辱、修智慧,從因當中來成就自己的智慧和道業,發大願心,弘揚佛法、普度眾生,並將此功德回向父母、師長、法界一切眾生,這就是知恩、感恩、報恩的具體實踐。能夠體認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對我有恩,每一個眾生都是我過去的親眷、都是未來諸佛,就能轉化自己的煩惱,人與人之間就不再有仇恨和戰爭,社會也會和諧。

  佛法講緣起,一切事物都必須因緣和合才能成就。要成就好事,就要具足善緣。緣不是等待而來的,必須要自己去努力、創造、開發,所以說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。做任何事情都要心存感激,唐朝司空李紳曾作了一首詩,描述一粥一飯來之不易: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,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」一碗米飯需要什麼因緣?農夫播種、努力耕種,還要土地、肥料、天氣各種外緣和合,等到穀子長成了,還要運送、碾米。買回來以後,還要洗米、烹煮,送到餐桌上,才能吃到一碗米飯。這就是緣起,少了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行。

  更深一層思惟,既然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,就是一種假有、是虛妄不實的,如夢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,當體即空。從這個角度來觀察,就能斷除見惑。斷了見惑之後,進一步還要破除思惑。

  什麼是思惑?由習氣衍生出來的煩惱,就稱為思惑,包括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。貪心重的人,要看看自己貪什麼,就以不同的法門對治──貪財,就要修布施;貪色,就要修不淨觀。瞋心重的人,就要增長慈悲心,修四無量心、七周緣慈,並且要回向……藉由這些法門,就可以滅除思惑的煩惱。

  癡心是由於不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,而產生的煩惱、執著。要斷除癡心,就要修因緣觀,觀察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。因,有過去因、現在因,有善因、惡因、淨因、染因;緣也是如此。因緣和合了,就會產生果報。一切法都是緣起,緣起性空,所以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的,如夢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。修緣起性空觀,就可以破除愚癡。

  此外,要檢討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起心動念,如儒家所說:「吾日三省吾身;為人謀,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,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用這些規範來檢視因緣,也是破除癡心的一種方法。慢心和疑心在第十二章舉難勸修時講過,這裡不再贅述。

  「淨無瑕穢」,「瑕」是斑點,「穢」是污穢。由於執著而產生的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四相,以及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等染污心,就是斑點和污穢。將執著照破、煩惱漏盡,就能回復本來的清淨心、無染著心,這就是「淨」。見思二惑等雜毒銹穢完全漏盡了,就能證得阿羅漢果。見思二惑漏盡,心得解脫,證了阿羅漢果,就有六種神通現前: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漏盡通。除了神通之外,智慧心也會現前,證到五分法身──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這就是「明」。

  「未有天地,逮於今日,十方所有,無有不見,無有不知,無有不聞」,達到這個境界,證到阿羅漢果,就能知道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。菩薩更進一步漏盡塵沙惑,證道種智。但和佛比起來,聲聞的無師智和菩薩的道種智都不是最明的,佛破除了無始無明,證到法身的境界,成就無師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──三智圓明,十方三世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曉,這就是佛的智慧。「得一切智,可謂明矣」,所以佛智才是最明。

  修行,最低限度要漏盡見惑和思惑。見惑是由於知見錯誤而引起,因此只要能了達正確的知見,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,緣起性空,過去主觀的執著立刻就破除了,就能轉化過去錯誤的邪知邪見。

  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活在邪知邪見當中。舉例來說,有些人晚上睡不著覺,看到天花板上的屋樑,心生掛礙,就想:「睡不著覺,大概是因為屋樑壓頂!」這樣一想,就更睡不著覺了。有些人更幻想:「大概是這個地方不清淨。」不但自己心中有鬼,還到處散播謠言,一盲引眾盲,搞得人心惶惶。遇到這種人,我們就要以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、「一切唯心造」的道理來開導他。

  佛法告訴我們,外境是自己的心意識所招感的果報,心中有魔,外在就顯出魔的境界;假使把心魔滅除了,外魔自然消失得無影無蹤,這才是正知正見。有了正知正見,無論處在什麼地方,都會心安理得,處處都是淨土。所以,知見是很重要的。

  斷了見惑,進一步斷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,三惑漏盡就是佛的境界,這念心具足無量的神通與智慧,面對任何事情都能明察秋毫,不會被外面的邪知邪見所干擾。例如,有些人受到「世界末日」之說的影響,心生恐慌,想要變賣田地房產,移民到國外。等到事情過了之後,才知道自己吃虧上當了,這時後悔也無濟於事。這就是糊塗、愚癡、不明。

  有智慧的人,就能照破愚癡黑暗。所謂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」,不是以電燈來照破黑暗,而是以智慧之燈照破愚癡迷惘。智慧之燈,就是「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這念心」,這念心要安住正念、如如不動、了了常知。所謂「一法界顯,九法界隱」,當一真法界現前時,其他的法界全部銷歸自性,無始以來的生死,當下就得到解脫,這就是最光明的。所以,要了生死,不是靠逃避或是靠神通,而是要靠智慧、正知正見和定力。

  修行,必須要從因上來努力,修忍辱、修智慧。所謂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,有因才能感果。現在雖然尚未成道證果,但只要有正確的思想、觀念,並且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,心就是光明的。這樣修行不但不會走錯路、走遠路,而且會愈走愈光明,智慧、定力愈來愈增長,自己的德行、道業都能有所成就,最後終能開佛慧眼。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