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──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



(一)

「沙门问佛:何者多力?何者最明?佛言:忍辱多力,不怀恶故,兼加安健。忍者无恶,必为人尊。心垢灭尽,净无瑕秽,是为最明。未有天地,逮于今日,十方所有,无有不见,无有不知,无有不闻,得一切智,可谓明矣。」

  本章佛答复了「何者多力」、「何者最明」这两个问题──忍辱是最有力的、智慧是最光明的。忍、智、力、明,就是本章所要阐述的重点,前二者是因、后二者是果。忍是因,力就是果;智是因,明就是果──要达到有力量和光明的境界,就必须从忍辱和智慧来下手。

  修行不是天天期望佛来加持、摩顶、授记,使自己立刻得到大智慧、大神通。智慧、神通,是修行的果德。果德,必须藉由因上的努力才能彰显。因上的努力,就是要能忍辱、要有智慧。

  智能有层次上的差别──凡夫有凡夫的智慧,一般称其为知识而不称为智能;圣人有圣人的智慧,如声闻有无师智、菩萨具道种智,佛则是无师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三智圆明。有了智慧,就能生出力量;有了力量,才能产生光明。有了光明,这一生就不会迷惑;否则就会糊里胡涂,走错路、做错事,到头来招感恶果,最后受苦受难的还是自己。

  「沙门问佛:何者多力?何者最明?」「力」,是从真心当中所产生的力量,包含定力、忍力、智力和神通力。明,就是明心见性。每个人都想知道世界上什么最有力?什么最光明?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提问,甚至不知道问题在哪里,所以有修行的人为了引导大众了解义理,就代为提问。「沙门」是修行人的通称,此处是菩萨示现,作为讲经法会上的影响众,代替大众来发问。

  「何者多力?」什么是最有力的?世界上有很多大力士、拳王、举重选手,一次可以挑起一百多斤重的东西,好像很有力,但是当他生病的时候,就变得手无缚鸡之力,这就不是多力。佛法所说的「力」,是一种真力,不会随时间、空间而改变,与一般世间所讲的「力」不同,所以沙门提出「何者多力?」这个问题,请佛陀为大众解惑。

  「何者最明?」什么是最光明的?一般人不明白,认为蜡烛、电灯、月亮、太阳是最光明的,但是停电的时候,电灯就无法放光照明;白天的月亮、晚上的太阳,都没有办法照耀大地,所以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明。真正的明,是绝对的、永垂不朽的,无论白天或晚上,无论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都能长照长明。明白什么是真正的「多力」、什么是真正的「最明」,契入佛法的真理,修行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,否则就会走远路、走错路。

  佛陀回答:「忍辱多力」,忍辱是最有力的。有些人为了身体的健康,特别去学习拳术,这是一种方便。拳术能够锻炼出健康的身体,并能把心安定下来,心定了,自心的力量自然能够显现。然而,百千法门当中,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习忍的功夫。所谓「能忍自安」,能忍,就不会为烦恼所缚,心得自在,也能够产生禅定力,令菩提心不退失。这种力量,才是真正的大力。

  「不怀恶故,兼加安健」,能忍,就能除恶,心中就不会惦记他人的过失。要知道自己的修行有没有进步,就从自心来检讨。既然发心出家修行,就不能把恶念放在心中。菩萨观众生如一子,以平等心对待所有众生,希望坏人能变成好人,希望好人变成贤人、圣人,对于任何一个众生,都不生恶念、不起仇恨,这就是菩萨心。想要成为菩萨,就要从因上来努力。所谓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」,忍就属于修德。达到无诤、无我的境界,无为法就现前了,心就能够得到清凉与自在。

  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,对于他人的过失、缺点,始终念念不忘;遇到别人指正自己的缺点,更不能接受,认为对方和自己有仇,始终怀恨在心,遇到报复的机会来了,一定要出一口气。这就是没有忍的功夫。

  「忍者无恶,必为人尊」,儒家有云:「小不忍则乱大谋。」在道场当中,无论是分派执事,或是到精舍弘扬佛法,只要认真负责,不但自己有福报和功德,大众也能因为你的慈悲和光明而得到利益。能够自利利他,就是很大的力量。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,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忍。假使遇到一点小事都忍不下来,心生烦恼,无论平常多么有智慧、有力量,事情还是会做不好,更不可能成就大的事业;相反地,假使忍得下来,就能够成就大众之事、就能荷担如来家业、就能够得到众人的尊敬。

  能忍,心中就有定,就能产生种种感应和神通,这就是力。能够忍,任何事情都能办得很好,这才是最大的力量。

  「心垢灭尽,净无瑕秽,是为最明」,外在的光亮,不称为明;内心的光明,才是最明。「心垢灭尽」了,本具的真心犹如宝镜一般,没有一点灰尘,「汉来汉现,胡来胡现」,自然能够放光动地,产生智慧与定力。

  凡夫众生的心犹如「宝镜蒙尘」,「尘」就是尘垢、垢秽。六根对六尘,产生出来的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、人我是非、恩怨取舍、嫉妒瞋恚……这些就是尘。所以,修行就是要灭尽尘垢,把这些尘统统化掉。《六祖坛经》神秀大师偈云:「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」《大学》亦云: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」经常检讨反省,了达一切法虚妄不实,才能够除去宝镜上的灰尘。灰尘除尽了,就能恢复原有的光明。

  「心垢灭尽」,就是漏尽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三惑。即使不能漏尽三惑,最低限度要漏尽见思二惑。见惑,是对于道理不了解、思想观念不正确,所产生的错误执着。见,就是知见。知见、思想错误,就属于见惑。有些人对于见惑的解释、理解错误,认为「因为看见外面的事物,产生烦恼、执着,就称为见惑」,这种错误的解释,也属于见惑。

  知见错误,不但自己产生烦恼,也会让周遭的人起烦恼。例如,有宗教认为上帝是最高的主宰,世界和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,动物是为了让人类食用而存在的──这也是一种知见上的错误。以前有一位居士提到:「我儿子信上帝,吃饭前都要祷告感谢上帝赐给他饭吃,明明是我赚钱养他,他不感谢我,还感谢上帝!」这就是由于见惑而衍生出的烦恼。

  我们想一想,饭是怎么来的?农人辛苦地犁田、插秧、施肥、灌溉……几个月后,稻子长成了还要收割。收割下来的稻谷,要送到碾米厂,把一层层的谷壳碾去,才是我们所吃的米。有了米以后,还要透过商人的交易,自己也要有钱,才能买到米。赚钱是不容易的,流血流汗赚钱买了米,还要拿回家煮。煮的时候,需要电饭锅、电力、瓦斯、人力……经过一道道繁复的手续,最后才有米饭可以吃。佛法告诉我们,要知恩、感恩、报恩,从种植稻米到煮成饭,在这过程中的每一个人都对我们有恩,所以要感谢所有的人。


(二)

  要断除见惑,一方面要知恩、感恩、报恩,另一方面则要了解一切法都是缘起,世间上每一件事情的成功,都不是偶然的,背后有许多人的服务与贡献,所以我们也要有所回馈。譬如,每天吃饭,「当思来处不易」,要惭愧、检讨、反省,看看自己吃饭时有没有打妄想?在佛教学院的学僧,反省有没有精进用功?在常住的执事和住众,反省是否尽心尽力?时时刻刻都能这样思惟,修行就能落实。

  假使认为我们所吃的饭是上帝所赐,就抹杀了所有人的功德、智慧和心血。人与人之间不知道互相感恩,就会缺乏和谐。世界各地的战争,都是由于不知道知恩、感恩、报恩,才会产生对立和冲突。由错误的观念衍生出错误的思想和行为,就属于见惑。

  所以,一件事情假使解释错误,以后步步都错;但只要观念一转,知见正确了,就会愈走愈光明。明白了其中的道理,在日常生活中,对周遭一切的人、事、物都要存有知恩、感恩的心。此外,还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报恩,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、修忍辱、修智慧,从因当中来成就自己的智慧和道业,发大愿心,弘扬佛法、普度众生,并将此功德回向父母、师长、法界一切众生,这就是知恩、感恩、报恩的具体实践。能够体认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对我有恩,每一个众生都是我过去的亲眷、都是未来诸佛,就能转化自己的烦恼,人与人之间就不再有仇恨和战争,社会也会和谐。

  佛法讲缘起,一切事物都必须因缘和合才能成就。要成就好事,就要具足善缘。缘不是等待而来的,必须要自己去努力、创造、开发,所以说「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」。做任何事情都要心存感激,唐朝司空李绅曾作了一首诗,描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:「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」一碗米饭需要什么因缘?农夫播种、努力耕种,还要土地、肥料、天气各种外缘和合,等到谷子长成了,还要运送、碾米。买回来以后,还要洗米、烹煮,送到餐桌上,才能吃到一碗米饭。这就是缘起,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。

  更深一层思惟,既然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,就是一种假有、是虚妄不实的,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,当体即空。从这个角度来观察,就能断除见惑。断了见惑之后,进一步还要破除思惑。

  什么是思惑?由习气衍生出来的烦恼,就称为思惑,包括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等。贪心重的人,要看看自己贪什么,就以不同的法门对治──贪财,就要修布施;贪色,就要修不净观。瞋心重的人,就要增长慈悲心,修四无量心、七周缘慈,并且要回向……藉由这些法门,就可以灭除思惑的烦恼。

  痴心是由于不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,而产生的烦恼、执着。要断除痴心,就要修因缘观,观察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。因,有过去因、现在因,有善因、恶因、净因、染因;缘也是如此。因缘和合了,就会产生果报。一切法都是缘起,缘起性空,所以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的,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。修缘起性空观,就可以破除愚痴。

  此外,要检讨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起心动念,如儒家所说:「吾日三省吾身;为人谋,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,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」用这些规范来检视因缘,也是破除痴心的一种方法。慢心和疑心在第十二章举难劝修时讲过,这里不再赘述。

  「净无瑕秽」,「瑕」是斑点,「秽」是污秽。由于执着而产生的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四相,以及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等染污心,就是斑点和污秽。将执着照破、烦恼漏尽,就能回复本来的清净心、无染着心,这就是「净」。见思二惑等杂毒锈秽完全漏尽了,就能证得阿罗汉果。见思二惑漏尽,心得解脱,证了阿罗汉果,就有六种神通现前: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漏尽通。除了神通之外,智能心也会现前,证到五分法身──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这就是「明」。

  「未有天地,逮于今日,十方所有,无有不见,无有不知,无有不闻」,达到这个境界,证到阿罗汉果,就能知道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。菩萨更进一步漏尽尘沙惑,证道种智。但和佛比起来,声闻的无师智和菩萨的道种智都不是最明的,佛破除了无始无明,证到法身的境界,成就无师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──三智圆明,十方三世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无所不知、无所不晓,这就是佛的智慧。「得一切智,可谓明矣」,所以佛智才是最明。

  修行,最低限度要漏尽见惑和思惑。见惑是由于知见错误而引起,因此只要能了达正确的知见,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,缘起性空,过去主观的执着立刻就破除了,就能转化过去错误的邪知邪见。

  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活在邪知邪见当中。举例来说,有些人晚上睡不着觉,看到天花板上的屋梁,心生挂碍,就想:「睡不着觉,大概是因为屋梁压顶!」这样一想,就更睡不着觉了。有些人更幻想:「大概是这个地方不清净。」不但自己心中有鬼,还到处散播谣言,一盲引众盲,搞得人心惶惶。遇到这种人,我们就要以「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」、「一切唯心造」的道理来开导他。

  佛法告诉我们,外境是自己的心意识所招感的果报,心中有魔,外在就显出魔的境界;假使把心魔灭除了,外魔自然消失得无影无踪,这才是正知正见。有了正知正见,无论处在什么地方,都会心安理得,处处都是净土。所以,知见是很重要的。

  断了见惑,进一步断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,三惑漏尽就是佛的境界,这念心具足无量的神通与智慧,面对任何事情都能明察秋毫,不会被外面的邪知邪见所干扰。例如,有些人受到「世界末日」之说的影响,心生恐慌,想要变卖田地房产,移民到国外。等到事情过了之后,才知道自己吃亏上当了,这时后悔也无济于事。这就是胡涂、愚痴、不明。

  有智慧的人,就能照破愚痴黑暗。所谓「千年暗室,一灯即破」,不是以电灯来照破黑暗,而是以智慧之灯照破愚痴迷惘。智慧之灯,就是「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心」,这念心要安住正念、如如不动、了了常知。所谓「一法界显,九法界隐」,当一真法界现前时,其它的法界全部销归自性,无始以来的生死,当下就得到解脱,这就是最光明的。所以,要了生死,不是靠逃避或是靠神通,而是要靠智慧、正知正见和定力。

  修行,必须要从因上来努力,修忍辱、修智慧。所谓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」,有因才能感果。现在虽然尚未成道证果,但只要有正确的思想、观念,并且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,心就是光明的。这样修行不但不会走错路、走远路,而且会愈走愈光明,智慧、定力愈来愈增长,自己的德行、道业都能有所成就,最后终能开佛慧眼。
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