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──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



(一)

「沙门问佛:以何因缘,得知宿命,会其至道?佛言:净心守志,可会至道。譬如磨镜,垢去明存。断欲无求,当得宿命。」

  本章的主旨有二:一是悟道,二是知命。首先阐明如何悟道、达道;其次,达道之后,又如何知命。

  「会」,是会通、领会;「命」,指宿命。「会命」,指知道过去的事情,得到宿命通,譬如前世的身世、种种因缘,乃至于如何修道、悟道。假使这念心能够与道相合,自然可以知道过去、甚至更久远以前的事情。

  「沙门问佛」,「沙门」是修行人的通称;「问佛」是问释迦牟尼佛。佛是果位上的圣人,一般凡夫是因地上的人,修行证果,就入了圣人之流。果位上的圣者包括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。其中,佛是圣中之圣,不但能自利也能利他,不但自觉也能觉他,达到了觉行圆满的境界,故称为「佛」。

  所谓「自觉」,就是觉察、觉照自己的心念,直到漏尽烦恼。佛三惑圆断,漏尽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,即为自觉;觉他,就是帮助众生也达到这个境界。除了自觉、觉他,还要功行圆满──从开始修行,到最后度化的因缘圆满,才能圆成佛果。

  众生在迷,称为「不觉」。声闻、缘觉体悟到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发心出离三界、了脱生死、证悟涅盘,藉由各种法门,除去凡夫的颠倒邪见,漏尽见思二惑,所以称为「正觉」。然而,声闻、缘觉仍有法执存在。菩萨不但去除我法二执,且能自觉觉他,趋向成佛的境界。由于功行尚未圆满,所以称为菩萨。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,智慧、禅定、福德、慈悲、神通……一切都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。所以,要想成佛,就要从因上来努力。

  佛法强调因缘果报的重要性,简单而言,就是因果。因,就是自己的起心动念、所作所为;缘,就是外缘。做任何事情,无论是学问、事业或道业,都要因缘和合才能成就;因缘不和合,事情就做不好。无论是做人或做事,都不能忽略这个道理;能够彻底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,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就。

  因,有正因、有邪因,有世间因、有出世间因,其中的差别很微细。例如,起心动念是因,不起心动念也是因。起心动念是生灭因,不起心动念则是不生不灭因。生灭因,感生灭的果报;不生灭因,则感不生不灭的果报。以本具佛性为因,就是不生不灭的因,依据这个因来修行,最为迅速彻底,最后就能顿悟自心、直了成佛。

  缘,就是外缘、助缘。佛法云:「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。」就是强调缘的重要。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譬如学生发心求学、读书,立定志向,并亲身实践,这就是因。虽然有这个因,但家庭经济不允许,吃不好、住不好,乃至三餐不继,这样缘就不具足了。为了升学,白天打工,晚上上课,精神、体力负担沉重,打工时还可能遇到种种障碍,如果在学校又遇到不好的老师和同学,学业要想有所成就,实在是非常不容易,这就是有因无缘事难成。相反地,如果因缘具足,家庭富裕,衣食无缺,父母也希望孩子在学业上有所发展,遇到的同学、老师都很好,读书的环境也很舒适,这样因缘和合,学业就容易有所成就。

  所以,有因无缘法不生,有缘无因法也不生。社会上有很多人拚命去闯天下,到头来仍一无所成,这就是有因无缘。修行也是如此,虽然人人都能学佛、成道,但因缘不一样,结果就不一样。有人问师父:「出家可以修行,在家也可以修行,出家或在家的心都是相同的,那为什么一定要出家呢?」虽然修道的因相同,大家都想得到三昧、悟道、成道,但出家和在家的缘,却是相差很远。

  以出家众而言,早上一起床,早课、诵经、持咒、忏悔、打坐……从早到晚都在随众用功。在道场中,眼睛所见是清净庄严的佛像、精进用功的修行人,耳朵所听的是解脱的道理、清凉的佛法。在家居士的缘就不同了,事情多了,容易找借口偷懒。家里还有父母、兄弟姐妹、夫妻子女、亲戚、朋友等,人际关系复杂。为了家庭,还得追求事业,争名逐利,真正能够修行用功的时间实在不多。在家里所看到、听到的,不外乎儿女情长、夫妻情爱、名利财色、人我是非。此外,家人的信仰或许也不一致,各有所信的宗教,甚至有无神论者,每个人的理念不同,在这种环境下,实在很难静下心来修行。

  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如果因是正因、净因、善因,缘是净缘、善缘,无论学业、事业、道业都能成就。因缘和合,就能产生业果出来。业,有恶业、善业、净业、不动业、白业。从业进一步而生果报,有恶的果报、善的果报、清净的果报,以及无上菩提妙果。由因缘生业、由业感果,这就是因缘果报。

  人生脱离不了因缘果报,善业生乐果,恶业感苦果,这是一种真理。假使能够真正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,这一生无论做任何事情,都能得心应手、顺利成就。佛法是真实的道理,不是一般的形上学,也不是一般的玄学;佛法注重的是知行合一,要实践才能契悟真空妙有、契悟心性,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,这就是真正悟道了。

  大众要彻底了解因果,要知因识果,知道什么样的因缘将来会感什么样的果报,这就是菩萨的心智。世间上一般人根本就不知因、也不识果,迷迷糊糊地造恶业,等受了恶报,才叫天叫地。这个时候,叫天天不应、叫地地不灵,「平时不烧香,临时抱佛脚」,是没有用的。

  出家修行就是一个因,是解脱的因、菩萨的因、成佛的因。因具足了,还要有缘。缘,有过去的缘、现在的缘。如果过去常修善法、结的人缘很好,今生就能左右逢源;如果过去没有结到善缘,今生就要赶快去努力。如果前生没有结到善缘,今生又不努力,那就成了悲观的宿命论者,只能坐以待毙了。

  佛法讲的因果是最积极的,能知因识果,就能建立因缘、创造因缘,这就是真正的菩萨行。时时要检讨反省,自己现在的所作所为是什么因?对人、对事是什么缘?所谓「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」,要靠自己的努力。如果对他人都很客气,人家也会对我们很客气;如果自己不结人缘,反而怪别人对自己不好,这样自己的心胸就会愈来愈狭窄、心念愈来愈胡涂,无明烦恼一大堆,行住坐卧都不得安宁。

  除了知因识果外,还要面对因果、面对现实、不逃避责任。社会上一般人容易逃境安心,假使觉得所处的环境不好,就想逃离,另外找一个好的境界。但是「天下的乌鸦一般黑」,如果不能面对现实,永远是「这山望那山高」,走到哪里都是烦恼。要改变目前的因缘果报,就要靠现在的努力。别人对我不好,要先检讨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?要先从自己来改进,先对别人好,这样彼此之间的缘马上就能改变。此外,还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修种种善法。善法成就、三昧成就,就能改变自己的因果。所以,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,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。

  古德云:「有因有缘事易成,有因无缘果不生;不信且看寒江柳,一经春风枝枝新。」如果只有因,而没有外缘,就不能产生果报。「不信且看寒江柳,一经春风枝枝新」,假使不相信的话,去看看冬天江边的柳树,由于冬天寒冷的缘,树叶就枯萎、变黄,掉落满地;经过一段时间,春天到来,春风一吹,好的外缘现前,柳树就会发新芽,所以说「枝枝新」。人也是如此的,当好的因缘现前时,就要掌握;如果外缘不好,就要努力去改善因缘、创造因缘。


(二)

  「以何因缘,得知宿命」,沙门问佛,需要什么样的因、什么样的缘,才能够得到宿命通,而得知过去?宿命通,属于六神通之一,是了知宿命的智慧。果位上的圣者具有六种神通:宿命通、天眼通、神足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漏尽通。仙人只有五通,没有漏尽通。

  神通有很多种,有报通、妖通、修通、道通。什么是「报通」?由果报而感得的神通力。由于过去世修善、修福,乃至于修定,今生出生时就具有某种神通。譬如唐代诗人白居易,一生下来就认识「之、无」二字,由于他过去生所修学的知识,今生不忘,遇到了就立刻能够辨识。

  一般人认为宿命通是超自然的现象,其实只要心定下来,久远以前的事情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映现出来。神通力有深、有浅,有些人可以知道一世、二世、三世……乃至于百世、千世、万世,阿罗汉则能知道过去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,八万大劫以上、乃至于无始劫以前的事情,只有佛才能知道。

  「妖通」是一种邪通,是修邪定而感得的神通,不具戒行,得了神通后到处做坏事,就是一般人所称的妖怪。譬如,狐狸精变成男性或女性去迷惑他人,就是一种邪通。千年的乌龟、百年的雀子也有神通,知道久远以前的事情,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得了妖通,造了恶业,以后难免要受恶报。

  「修通」是修禅定而得来的。修四禅八定、乃至修空定,或者只是专注在一个定点、专心想一件事情,让心定下来,都可以修得神通力。无论是持咒、念佛、修定,只要达到一心不乱,就会有神通、感应出现。这是修出来的,假使定力散了,神通、感应也会消失。有了神通,也不要执着;假使执着了,就会迷失本心。道家讲修炼,密教也讲修炼,有了感应和神通,如果没有戒行,心念不正,就会堕入邪魔外道。真正的神通,要从正定、从戒定慧中得来,这就是「道通」,这是本具的神通力。

六通──天眼通

  天人也有神通,属于报通,由于过去修十善、修福德、修禅定,因而感得天人的果报,并具足神通力。一般天人都有天眼通和神足通,有了天眼通,不会被有形的物质所障碍,墙壁外的景象也能看得一清二楚。此外,不论远近、粗细的东西都看得见,乃至看得见一般肉眼看不见的水中小虫,所以,佛教导我们喝水的时候要持咒:「佛观一钵水,八万四千虫;若不持此咒,如食众生肉。唵?悉波啰摩尼莎诃。」喝这钵水的时候要生起慈悲心,而不是恶心故意杀害水中虫。

  一般世间人也可能因为这一生做了大善事,而招感神通的果报,这也属于报通。过去,有一位名叫楼同生的书生,他为人正直、深信因果,所以在读书之余,就积极行善积福。有一天下着大雨,雷声响个不停,楼同生坐在书房里读书,忽然有一只狐狸从外面跑进来,钻进楼同生的板凳下,蹲在那里一动也不动。

  原来这只狐狸具有妖通,知道雷公要打牠,就找了一个安全的地方躲藏,想避开这一劫。为什么狐狸躲在楼同生的板凳下,能够避过雷公?因为修行人有修行、有福报,一身都是光明的,众生跟着这个光明,就能得到庇佑。所以,修行要修福德、修智慧,不要一味地羡慕神通。

  雷雨过后,狐狸就跑掉了。到了晚上,狐狸化成一个红衣人来找楼同生。红衣人说:「感谢您今天救了我一命,我现在特地来报恩。您要富贵吗?我可以送您一部太公兵符,只要您将这部兵书精研透彻,保证将来可以为官、为将,一生富贵享用不尽。」楼同生告诉红衣人:「我不希求富贵,我只喜欢修行。」红衣人听了之后,对楼同生加持了一下就消失了。由于狐狸的加持,楼同生就得了天眼通,也可以看到天上和地狱的景象,这就是一种报通,由于修善而得到的果报。

六通──神足通

  修行得到大禅定,心始终在定慧当中,没有妄想、颠倒,只要心念一提:「我要到某处去。」可以立刻飞到该处,这就是神足通。菩萨有三种意生身──由意识而生的变化身,有大化、小化、随类化,能示现无量自在神通,随意无碍,意识想要去哪里,身体就能随之而至。

  这类例子很多。过去有一只狐狸,被猎人打伤了脚。牠幸运地遇到一位善心人士,不但将牠救活,还治好牠的脚伤。狐狸的脚伤痊愈之后,这位善心人士就把牠带到山林中放生,并告诫牠:「白天不能出来,只能利用晚上出来觅食。」狐狸就躲在一座古墓中,白天绝对不出来,只有天黑之后才出来找食物。古墓里面很阴暗,只有墓顶的一个洞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。这只狐狸白天待在古墓里,就只能仰头看着洞口外的白云来来去去。有一天,牠看着白云,忽然间身体就飞出洞外了。因为长期专注在一个定点,心定下来,就产生了神通。这只狐狸由于这个因缘,得了神足通,这也是一种修通。

  一般人认为灵魂出窍就是神足通,其实这不是神足通,只是出识而已。现在有很多人喜欢修这种出识的法门,如果修不好,就会出毛病。以前有一位女众居士,曾在香港住过,当时有许多人请她预测赛马的胜负,每一次都很灵,所以大家称她为灵姑。她会出识,由于这不是正定,出识久了,心安不下来,晚上就会失眠,白天也头昏脑胀。有一次,有人得罪了她,她就想运用出识捉弄对方。但当到了对方的房里,却始终无法靠近对方。因为对方是修行人,心常在定中,持戒清净,随时随地都有戒神守护。心安住正定,就能作主,任何邪神、邪鬼都拿我们没办法。一般人喜欢奇奇怪怪的神通,不知道佛法才是正法,只要漏尽烦恼,本具的清净心现前,自然有无量功德妙用。所以,得了神通,不要执着神通,这样心才能净化、才能超凡入圣。

  以前有个老和尚在外面行脚参方,有一天走到一座山中,看到山谷里有一道红光。老和尚很好奇,于是打定主意要去探个究竟。山谷中放出红光有两种可能:一是有修行人在这里打坐入定;一是可能有妖怪,妖怪得了定也会放光,但这种定没有智慧,当定散掉了,光和神通也就消失了。

  老和尚到了山谷中,看到一间茅篷,里面住了一个老太婆。老和尚询问:「老菩萨,您在这里做什么?」老太婆答:「师父,我在这里修行。」老和尚问:「您在这里修行多久了?」老太婆说:「我修了二十多年了。」老和尚再问:「那您用什么方法修行呢?」老太婆说:「我专门念『六字大明咒』。」老和尚就了解了,这道红光是老太婆修定产生出来的。

  老和尚继续问:「这六字大明咒,您是怎么念的?」老太婆很高兴地答道:「唵嘛呢叭咪『牛』。」老和尚一听就说:「老菩萨,您念错了,应该是唵嘛呢叭咪『吽』才对啊!」老太婆听了老和尚这番话,心里非常伤心,想想自己在这茅篷中修了二十多年,不是全都白费了吗?自己竟然这么胡涂,将「吽」念成「牛」,从今以后,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了。老和尚走了之后,老太婆就开始念「唵嘛呢叭咪吽」。

  老和尚走了一段路,回头再看山谷,发现山谷的红光不见了,不但红光消失,还有一股黑气冲上来。老和尚知道,是自己的一句话令老太婆心生怨叹,丧失信心。于是老和尚又折回山谷中,跟老太婆说:「老菩萨,师父刚才是在考验您的信心,其实六字大明咒应该是『唵嘛呢叭咪牛』才对!」老太婆一听,转忧为喜:「师父啊,您真会捉弄人!」于是老太婆继续念她的「唵嘛呢叭咪牛」,这一念,红光又出现了。所以佛法说「万法唯心造」,一切法都是从心当中所产生出来的。

  打坐修定也会出现神通感应,当境界现前时,不要理它,要安住正念、正定。一般人不了解,到处修感应、修神通,最后神通没得到,却把自己修得迷迷糊糊的。修行学佛要从「闻、思、修」入手,修「戒、定、慧」三无漏学。修了禅定,断了烦恼,就证得六种神通。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,一心只想学神通,到头来只是一场空。


(三)

六通──天耳通

  什么是天耳通?世间一切众生苦乐忧喜种种音声,无论远近、大小都听得见,甚至小虫走路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。宿命通、天眼通、神足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,这是仙人的五通。仙人修禅定,用定力将烦恼伏下去,就像石头压草,只能得到五种神通,无法得到漏尽通。当定力散掉了,仍不免轮回。

六通──漏尽通

  罗汉有六通,除了仙人的五通之外,还具有漏尽通。为什么罗汉有六神通?因为罗汉「断欲无求」、漏尽烦恼,这就是本章的宗旨。

  道是现成的,不是强求来的。罗汉因为「断欲」,断了心中的欲爱、色爱;「无求」,心无所求,所以能漏尽烦恼,证到三明六通。一般人因为心中有种种欲爱──男女之欲、饮食之欲等,所以道不现前。假使能将这些欲爱转过来,化掉、破掉,心就能得清凉自在。当烦恼漏尽,心得自在,做任何事情自然都能通达无碍。

六通──宿命通

  参禅是就路归家,所以参禅也可以得到宿命通。把话头一提、一返照,就看到自己经历过的事情,三十岁、二十五岁时发生的事情;再一参、再一照,就看到二十岁、十五岁……不执着这些境界,继续参究,就可以参到自己投胎以前的那一念心。「参话头」的参禅法门是在返照自心,以心追心以契悟本心,这种方法也可以得知宿命。

  知道宿命以后,不能执着,一执着就会出毛病。有很多人一打坐,知道自己前世做了什么事──知道自己做了好事,就心生欢喜;做了坏事,就心生恐怖……经常把这些事情挂在心中,心就失去主宰,迷失了本心,所以知道宿命不一定是好事情。

  佛教历史上有一位僧人安世高,原是安息国的太子,王位的继承人。国王驾崩后,他却选择出家修行的路,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。由于宿世的善根,以及精进不懈的努力,安世高修得了宿命通。他知道自己过去世是中国人,且曾杀过人,为了偿还命债,他不惜跋涉千里,从安息国走到广州。有一天走在街上,一个少年手持利刃,二话不说就一刀把安世高给杀死了。

  由于修行有定力,他的神识又回到安息国投胎。这一世仍然出家修行,又得了宿命通,知道自己在会稽尚有一桩命债未了,所以他又回到中国来偿还命债。得了宿命通,知道自己过去的业缘,一次一次地还债,没有止尽,这是还不完的。执着宿命为实有,就成了法执,落入小乘的境界。以大乘而言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得了宿命通,境界现前时,理都不理它,心始终安住在正念上,这一关一下就通过了。

  佛陀时代,有一位居士想出家修行,就去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请求出家。舍利弗尊者入定观察,这个人在过去八万大劫内都没有种过善根、没有跟三宝结过缘,没有缘就没办法出家,所以舍利弗尊者就没有为他剃度。这位居士又去找僧团中所有大比丘,也说他过去八万大劫没有种过善根,无法出家。

  这位居士觉得世间很苦想要求解脱,却福薄无法出家,非常伤心涕泣悲哭。当时释迦牟尼佛正好路过,就问他为何哭泣?这位居士回答:「世尊!我本来是要出家修行的,但是您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,说我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,没有出家的因缘,不为我剃度。」

  由于他出家的心意很坚定,佛就慈悲收他为弟子。他出家不久后就证了阿罗汉果,舍利弗尊者觉得很奇怪,这个人八万大劫以内都没有种任何善根,为什么可以出家修行,而且又很快就证了果位?前去请示世尊这是什么道理?释迦牟尼佛告诉弟子们:「你们证到了阿罗汉果,但阿罗汉的宿命通只能看到八万大劫以内的事,八万大劫以外的事你们却无法知道。」

  「这位施主在八万大劫以前曾经种过善根,当时他是个砍柴的樵夫。有一天,他在山上砍柴时,不巧遇到老虎出来觅食。樵夫为了保命,拚命地逃跑,逃到无处可逃了,就爬到一棵树上去。老虎看到这个人爬到树上去,就在树下等候,最后等得不耐烦了,就用爪子抓树、用牙齿咬树,想把树弄倒。

  樵夫在树上吓坏了,心想:「这深山里绝无人烟,只能求佛祖保佑了!」于是樵夫便在树上大喊:「南无佛、南无佛,快来救我!」树下的老虎听到念佛的声音,启发了善根,息灭了瞋心,就离开了。樵夫就因为念了这么几声佛号,种下了一点善根,所以八万大劫以后善根成熟了,才想到要来出家。阿罗汉只能看到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,所以宿命通也有深浅。

  世间上的人,认为宿命通好像很不得了,所以想得宿命通。过去的事就像梦一样,虚妄不实,不要再去想它。即使有了宿命通,也不要执着,保持正念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真正的宿命通,不是修三昧得来的,而是化掉心当中的欲爱、贪求,达到心如止水、心如明镜的境界,这念心就能照天照地,过去的事情自然能映现在心中,这就是宿命通。这不是报通、妖通,也不是修通,而是与道相通。虽然不是修通,但还是要修,要将心当中的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修掉,要断除欲爱,要心无所求。息灭了染污心,这念心就清凉了,这样就能得知宿命。


(四)

  「会其至道」,道是本具的,不是修出来的,也不是佛菩萨给的;假使道是修来的、求来的,就有生、住、异、灭,就有毁坏、失去的一天。道是不生不灭的,所以说道是本具的,只是凡夫烦恼执着厚重,成垢成结,因此本具的道无法现前。

  「道」,有正道、邪道、大道、小道、旁门左道,这里指的不是邪道、小道、旁门左道,而是至道。「至道」就是至高无上的道、就是佛道。受持五戒属于人道,力行十善属于天道;契悟了四谛、十二因缘,并依之修行,就是声闻道、缘觉道;实践六波罗蜜,就是菩萨道。然而,这些都不是至道。什么才是至道?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心,无取无求、不生不灭,当体即是、动念乖真,一法不立、一法不离,这就是至高无上的道,就是佛道。所以,体悟这念心,才能「会其至道」。

  声闻道、缘觉道、菩萨道、佛道,这四种都是「圣道」,其中只有佛道才是「至道」,无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,没有一法可以超越它。成佛,有渐修和顿悟两种管道。渐修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,圆修六波罗蜜;顿悟则在一剎那间,只要悟到这念心,当下即是,立地成佛。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心,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如如不动、清清楚楚,能维持三分钟,就是三分钟的佛;维持五分钟、十分钟,就是五分钟、十分钟的佛。经常这样保任、熏修,心中的欲望就会逐渐减少,最后一念不生,就时时刻刻坚住在「至道」上了。

  众生的心,累劫被欲望染污,染着成了习气。习气成了结、成了垢,就很难对治。举例来说,人本来是不需要睡觉的,后来慢慢养成习惯,就非睡不可。假使强迫自己一个晚上不睡觉,隔天就头昏脑胀;如果连续一个礼拜不睡觉,就会变得精神恍惚,最后就会出问题。怎么样才能把这个习气转过来呢?要找其它的事情代替,譬如诵经、持咒、打坐、念佛、修善……这念心要时时保持清楚、明白,慢慢地熏修,到最后三昧修成功了,没有妄想、昏沉了,这念心清凉自在,这个时候睡眠的执着和习气,自然而然就转过来了,道就现前了。

  「至道」是至高无上的真空妙有心、菩提心、涅盘性,是诸佛的法身。佛有法、报、化三身,每个人也有法、报、化三身。法身,就是最高的道。除此以外,还有菩萨道、声闻道、缘觉道,这些都属于正道。修行如果走错了路,走到旁门左道,就会离道愈来愈远。

  「佛言:净心守志,可会至道。」要达到「净心」的目的,就要时时刻刻反省、检讨、改正,依「四正勤──已生善念令增长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恶念令灭除,未生恶念令不生」的原则,检视自己的心念,最后这念心达到完全没有贪欲、瞋恚、愚痴的境界,清净心自然现前。

  打坐,可以定心、净心、明心;念佛,从有念到无念,万法归一,也能达到净心的目的。佛法讲假观善、真空善、中道实相善,打坐、参禅、念佛都是前方便,只有中道实相才是最高的净心方法。

  除了净心之外,还要「守志」,才能「会其至道」。「志」,就是志向、心志、志愿。发愿要修菩萨道,这就是志;要出家修行,从现在开始绝对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这也是志。有了不贪、不瞋、不痴的愿心,即使习气再重,一起了贪心、瞋心、痴心,就能马上觉察、返照。相反地,假使不守志,进一步、退两步,一天打鱼、十天晒网,一暴十寒,修行始终没有办法成就,这就不是守志了。

  什么才是「守志」?无论是顺境、逆境,这念心都要安住不动;即使不能不动,至少要安住在善念。假使不知道守志,遇到逆境时,吃不了苦,就会怨天尤人、退失菩提心;遇到顺境时,这念心又会放逸、懈怠、起贪着、生我慢。孔子云:「朝闻道,夕死可矣!」孟子云:「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;此之谓大丈夫。」这些都是守志。对出家人来说,持戒就是守志,古德云:「宁可守戒而死,不可破戒而生。」假使持戒清净,即使死了,也能心安理得。

  修行人以道为前提,为了要弘扬圣道、修习圣道,就要发大愿心,再困难也不退不屈,这是一个志愿。此外,还要持之以恒,无论在顺境、逆境,都要坚持自己的道心、坚持自己的正念,这样道业才能有所成就。所以,守志,就是心愿始终不变,也就是不变节。无论做人做事,都要有「节」──在政治上而言,就是忠;在家庭当中,就是孝;在朋友之间,就是仁、义。能实践忠孝仁义,就是守志。现代人往往为了名利,就顾不了忠孝仁义了,投降也好、作奸犯科也好、杀盗淫也好,只顾眼前的利益,而将后果抛诸脑后。

  所以,修行学佛的人有修行的心愿,时时刻刻返照、检讨反省,发长远心,必能与至道相会。这念清净心、平等心、真空心、不生不灭心现前了,就是最高的无为境界。无为,就是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心,这念心像一潭止水、一片明镜一样,就达到至道的境界了。


(五)

  「譬如磨镜,垢去明存」,本具的心性就像明镜一般,不落一点尘垢,但众生无始劫来,由于执着、习气、攀缘,使得明镜上沾了许多的尘垢、杂毒、锈秽。所以现在要检讨反省,把这些尘垢去掉,这就是磨镜。

  古代以铜为镜,镜子不亮时,就用石头把它磨亮,所以说「譬如磨镜」。我们心中的这面镜子,不是用石头磨,而是用检讨、反省、忏悔、改过的方法,用禅定力使这念心慢慢定下来、静下来,尘尽光生,里面的灰尘没有了,心的光明就会现前,这就是「垢去明存」,这就是道。

  「断欲无求,当得宿命」,众生有男女之欲、饮食之欲、有物欲,所以心当中产生种种烦恼。其中,以男女的欲爱最为严重,这是生死的根本。俗话说「欲火烧身」、「色胆包天」,欲火现前时,就容易失去理智,最后连杀头、坐牢都顾不了。《楞严经》云:「菩萨见欲,如避火坑。」菩萨看到男女的欲爱、色爱,就赶快躲避,唯恐自己也被沾染。

  儒家讲「寡欲」,佛法则进一步讲「无欲」。修行要「断欲无求」,这念心达到不忮不求、无欲的境界,这念心就是光明、自在、解脱,道就是现成的,这就是「至道」。所以,真正要求的是什么?向心内求,要返照自心不打妄想、不起贪瞋痴,减少自己的欲望,增长自己的道心。

  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不是父母给的、不是菩萨给的,也不是阎王、上帝给的,法尔如是,是本具的,只因心中妄想颠倒,有欲爱、色爱,所以离道愈来愈远。现在要想回归原点、会其至道,就要在这念心上用功。心清净了、心定了,自然而然一切事情了然于心、通达无碍,这就是「道通」。

  《楞严经》中,释迦牟尼佛对阿难说,如来心和众生心本来是一个,但为什么如来起心动念就是智慧、就是三昧,不起心动念也是智慧、也是三昧,而众生起心动念就是尘劳、妄想、执着、是非,不起心动念就是无聊、昏沉?因为如来心已经「垢去明存」、「断欲无求」,众生却始终在有求、有欲中打转;如来心始终是平静不动、不增不减、不去不来,而众生心却始终是增增减减、有去有来,因此,众生心不会至道,也不知宿命。

  每个人心当中都有许多波浪,当境界风一吹就会波涛汹涌、烦恼丛生、患得患失。譬如,别人讲究时髦,自己也跟着时髦;别人追求财富,自己也想追求财富;别人求名,自己也想要一举成名天下知……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;有了十万想百万、有了百万想千万、有了千万想亿万、有了亿万还想囊括全台湾、有了全台湾更想并吞全世界、有了全世界进一步想征服太空……始终没完没了,人就活在贪欲的苦海中。

  怎么样才能达到心不动?遇到大风大浪时,这念心能禁得起考验,才算是有定力。要使心中不起波浪,就要像苏东坡所说的「八风吹不动」。「八风」,就是指外在的八种境界:称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、苦、乐。当这些境界现前时,要能忍心不动,顺境要忍、逆境也要忍,最后忍无忍相,达到寂灭忍的境界,道就现前了。

  明白了这些道理,就知道修行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,否则听到哪里有神通、哪个菩萨很灵验,就一窝蜂跟着走,迷失本心,落入颠倒的境界。事实上,修行达到一个境界,自然会有感应。这念心本来具足一切智慧、一切功德,只因妄想、尘劳覆盖,所以智慧、功德、神通都不能现前。虽然不现前,但是并没有消失。

  所以,修行要「如澄浊水」。众生的心就好像一杯浑水,要使它回复清净,第一步就是不要让它起波浪,所以要保持不动,泥沙就会慢慢沉淀下来,水就会变得清澈。但是,如果又有波浪来了,沉淀在杯底的泥沙还是会再度混浊。社会上有些人有了一点定力,执着这些感应,贪着名利财色,这念心就始终是进进退退的,这就称为「毛道菩萨」。要达到完全的清净,除了不起波浪、沉淀混浊的水之外,最重要的是要化掉泥沙,如《圆觉经》所云:「一切如来本起因地,皆依圆照清净觉相,永断无明,方成佛道。」「永断无明」,就是把欲爱、色爱的习气断得干干净净,一点不留。

  修行有事、有理,了解这些道理了,还要在事上用功。如何用功?经常检讨反省,诵经、持咒、念佛、打坐、听经闻法、修六波罗蜜……藉由这些善法来滋养自己的这念心。把这些好的习惯养成了,这念心就会愈来愈清凉,最后就能与至道相会,得知宿命。
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