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──第十章 喜施获福



(一)

佛言:睹人施道,助之欢喜,得福甚大。沙门问曰:此福尽乎?佛言:譬如一炬之火,数百千人,各以炬来分取,熟食除冥,此炬如故,福亦如之。

  本章的主旨是「助施得福」。文分二部分,前半段讲布施和助施的功德果报,后半段则以譬喻说明布施和助施功德广大、无有穷尽。

  「施」,即布施。布施助人,不但能让受施者离苦得乐,布施这个法门也能舍除自己的悭贪,既能自利又能利他,所以布施属于菩萨法门之一。佛法告诉我们,凡事不离因果,悭贪者难逃贫穷的恶果,乐施者能获富贵善报,舍弃悭贪,心也能够得到清净。《地藏经》云:「舍一得万报」,布施一块钱,将来就能得无量的功德果报,由此可知,布施的功德非常殊胜。

  除了布施,这一章还讲助施。所谓「助施」,就是帮助他人成就布施的功德。举例来说,某甲的经济状况不好,但他想要发心布施,这时,我们把自己的财物布施给他,帮助他成就布施的功德,这就是助施。

  助施,不仅限于财物,也可以用体力或言语帮助他人圆满布施。什么是体力上的助施?譬如看到人家布施物品,自己可以出点力,帮忙拿、帮忙搬运,协助对方完成这项功德。什么是言语上的助施?随喜赞叹他人的发心、赞叹布施的善报,这就是「随喜功德」。

  帮助他人成就善法功德,也能拓展自己的心量。帮助别人,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希望成就对方的功德,完全是无人相、无我相的布施,所成就的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报。所以,助施──随喜他人的布施、赞叹他人的发心,功德也是无量无边。

  布施和供养的意义不同,布施是基于慈悲心,供养则是出自恭敬心。看到他人穷困潦倒,自己生起慈悲心,帮助对方,这就是一种布施。供养则是对佛、法、僧三宝,对师长、父母的恭敬奉养。下对上的赠予,称为供养;平辈或对下的赠予,则称为布施或施舍。

  布施是大乘菩萨所修的六波罗蜜法门之一,六波罗蜜以布施为首,布施有财施、法施和无畏施。财施,是布施钱财;法施,是演说佛法,令众生远离烦恼、心得清净,乃至于开悟;无畏施,则是以自己的力量,安慰他人,使之离开怖畏。佛经中所说的布施,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,随人所需,皆悉给予,无一不可布施。

  大乘菩萨修六度,每一度都要修证圆满,才能圆成佛果。怎么样才是六度圆满呢?佛经上记载,释迦牟尼佛过去修菩萨行时,曾为忍辱仙人,当时歌利王以利剑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,当仙人的双手双脚都被砍断时,他不但毫不怨恨歌利王,还如饮甘露,而且发愿成佛之后,第一个要度的人就是歌利王。

  歌利王怎么样也不相信忍辱仙人所说的话,忍辱仙人就告诉歌利王:「如果我所说的话是真实的,被砍掉的手脚会立刻回复原状。」忍辱仙人一说完,手脚就复原了,连一点伤痕都没有。一般人以为这是神话,其实这不是神话,由于忍辱仙人已经证到三昧,所以能够达到这个境界。

  忍辱有忍辱三昧、持戒有持戒三昧、布施有布施三昧。六度修圆满了,就能心想事成,所谓思衣衣至、思食食来,心念一起,就能成就一切功德,这就是三昧成就。菩萨修六波罗蜜,每一波罗蜜都要修证圆满,所谓「三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」,三大阿僧祇劫修福德和智慧,一百劫修相好庄严,六度万行都要证到三昧境界,才能圆成佛果。


(二)

  释迦牟尼佛过去生行菩萨道,修无上大布施。有一世,释迦牟尼佛生为太子,生性乐善好施,只要有东西就布施出去,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大施太子。国库的财宝逐渐被大施太子布施的所剩无几,然而当时国家正值干旱,全国饥荒,很多人都饿死了。大施太子生起大慈悲心,想要布施赈灾、救助难民,可是自己一无所有,怎么布施呢?

  太子想到龙王有一颗摩尼珠,能够兴风作浪,也能普降甘霖……由于龙王的摩尼珠能够现出种种神通妙用,所以又称为如意珠。修行也是如此,三昧成就了,也会有无量的功德、种种的神通妙用,能得到种种感应。

  大施太子心想,如果能得到龙王的如意珠,要什么有什么,就可以解决灾民的痛苦。由于太子历劫修行有所成就,当他起心动念,想得到龙王的如意珠时,便感动龙王将如意珠献给太子。大施太子拿到如意珠后,大行布施,赈灾济民。

  然而,龙群发现如意珠不见了,得知在大施太子手上,就趁太子不注意时,将如意珠偷走。大施太子失去了如意珠,没有办法布施赈灾,眼见人民处于苦难之中,便发愿要将海水挑干,直到拿到如意珠为止。

  大施太子走到大海边,一担一担地拚命挑水,挑到瘦骨如柴,最后昏倒在地上,奄奄一息。四大天王被太子精进的菩萨行所感动,就一起帮太子挑水。四大天王神通广大,过不了多久,海水就少了二分之一。如果海水被挑干,虾兵、蟹将、龙子、龙孙就没命了。龙群吓坏了,只好拿出如意珠献给大施太子。

  一般人听了这个公案,一定觉得大施太子很愚痴,假使没有四大天王的帮忙,一个人怎么可能挑干海水呢?但是,对于修菩萨道的行者而言,如果认定这件事必须要做,就是一天、二天、三天、四天……,也要一直做下去,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辞。

  虚云老和尚朝礼五台山就是如此,三步一拜,朝了三年,无论刮风、下雨、下雪,从未停止,甚至差点冻死在路边。虚云老和尚的精进,感应了文殊菩萨来救助。如果虚云老和尚没有恒心、耐心,怎么能感动文殊菩萨?怎么能圆满自己的功德?所以我们做一件事,只问当下做得正不正、对不对?如果是正的、对的,就要去做,要有信心、耐力,最后一定能成功。


(三)

  大乘菩萨修布施,无论任何事物都愿意布施,乃至于自己的身命财产,布施之后,不但没有怨言,且心生欢喜。舍利弗尊者过去生也曾发愿修菩萨行,当舍利弗尊者发起菩萨愿心时,便感应天魔前来阻挠。

  天魔变化成一个在路边哭哭啼啼的小孩,舍利弗看到了,心想:「这小孩哭哭啼啼的,一定有伤心的事,自己既然发了菩萨心,任何苦难都要救济。」舍利弗尊者便上前询问这小孩,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?小孩说:「我母亲生了重病,必须要有修道人的眼睛才能治愈,否则必死无疑,但是现在世界上已经找不到真正的修道人了,所以我才会哭得这么伤心。」

  舍利弗一听,就说:「我是个修道人,而且发愿修菩萨行,我可以将眼睛挖出来给你,成就你的孝心。你赶快将我的眼睛拿回去给母亲治病,以保全她的性命。」说完,舍利弗立刻就把眼睛挖出来送给小孩。小孩一看,说:「哎呀!你挖错眼睛了,你挖了左眼,可是医生说要右眼才有效。」舍利弗想了一想,实在是自己的疏忽,没有问清楚对方要的是哪一只眼睛,于是又将右眼挖出来布施给小孩。小孩拿到眼睛,闻了一闻,说:「你的眼睛又腥又臭,哪里是修道人的眼睛?你不是真正发菩萨心的人!」

  左眼、右眼都挖出来布施了,对方不但不感谢,还说眼睛是臭的。舍利弗心想:「算了!众生如此根劣难度。」便退失了度众生的菩提心。天魔如愿,令舍利弗退失菩提心后,就说:「好吧!好吧!眼睛还给你。」当天魔将两眼还给舍利弗时,舍利弗才知道菩萨道难行。释迦牟尼佛坚持修行圆满菩萨道,最后才能成佛;而舍利弗退失行菩萨道的愿心,因此只证了阿罗汉果。所以圆满布施度不是易事,必须有大愿心、大愿行。

  布施能够得福,假使不布施,福德就不容易成就。然而,如果布施只是为了自己求福德,就是权教菩萨,还没有契入实相,因为还执着福德。所以,修布施的时候,心中没有能施者、没有所布施的财物、也没有接受布施的对象,了达诸法缘起,缘起性空,无有一法可得,当体即空,最后连空也不执着,这念心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动,就能得到真正的解脱。所以,布施不但可以得到俗谛的福报和真谛的功德,也能契入中道实相,成佛种智。


(四)

  「佛言:睹人施道,助之欢喜,得福甚大。」「佛」,即释迦牟尼佛。「睹人施道」,「睹」是看,看见他人修布施、行菩萨道。「助之欢喜」,马上随喜赞叹,称扬对方是真正修菩萨道的人,功德不可思议。自己欢喜赞叹,也能令对方心生欢喜。

  〈普贤十大愿〉中第五大愿,就是「随喜功德」。有些人看到别人修布施,不但不随喜赞叹,甚至讲风凉话:「修行学佛不要太迷信!」「把钱财布施道场、供养三宝,还不如自己留着享用。」看到他人发心布施,自己做不到,便讲一些讽刺的话,这就是凡夫众生的烦恼。「助之欢喜」,随喜赞叹,一方面可以除去自己的嫉妒心,另一方面则能成就大功德,受施者、能施者和助施者,都能分享很大的功德和福报。

  丛林道场中,过堂时都会唱诵祝愿偈:「施者受者,俱获五常:色、力、命、安、获无碍辩。」如果听到了祝愿偈,心生欢喜、赞叹,也是一种助施。无论见到他人成就任何功德,都欢喜赞叹,并协助对方圆满功德,这就是助施。帮助人家成就功德和福报,也就是成就自己的功德和福报。

  「沙门问曰」,「沙门」是指修行人。在佛陀时代,只要是修行人,都可称为沙门,外道也可以称为沙门,然而这里的沙门,专指佛教的出家众而言。

  「此福尽乎?」布施、助施的福报有没有穷尽?假使福报有穷尽,就不能称为大。此处讲「得福甚大」,既然如此,这个福报、功德就是无穷尽的。

  「佛言:譬如一炬之火,数百千人,各以炬来分取,熟食除冥,此炬如故。福亦如之。

  「譬如一炬之火」,就好像是以一支火把为火种,「数百千人,各以炬来分取。」另有数百千人,各各带着未点燃的火把来取火,一个传一个,乃至传十个、百个、千个、万个……。「熟食除冥」,点着的火把不但可以熟食、煮东西,还可以除冥、照破黑暗。不管是熟食或除冥,原先的火种虽然被分出去成为几百、几千,乃至几万支火把,它的光亮及功用跟原来一样,并未减少一丝一毫。

  「此炬如故」,原来的火把不但没有减少其光芒,反而将附近地区照得更明亮。原先一支火把,只能照亮一个小区域,现在有十人、百人、千人、万人,将火种的火分照出去,就使光明遍照,照亮的区域愈来愈大。

  「福亦如之」,布施和助施所获得的福报就像这火把一样,可以无穷尽地传布下去,不但光明没有丝毫减少,反而遍照十方。「福亦如之」,布施和助施的福报也是如此,不但不减少,福报反而愈来愈大。在佛法上来讲,就是「灯灯相传,光光相照」。

  这一章讲布施和助施得福,并且举了譬喻来形容布施和助施的功德无穷无尽。我们布施、助施,不但不会减损一丝一毫,福德果报反而愈来愈大,生命也会愈来愈光明。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