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
耳根灵明不受尘 圆通本妙全体现

 

尔时观世音菩萨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世尊!忆念我昔,无数恒河沙劫,于时有佛,出现于世,名观世音。我于彼佛,发菩提心,彼佛教我,从闻思修,入三摩地。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。如是渐增,闻所闻尽;尽闻不住,觉所觉空;空觉极圆,空所空灭;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。忽然超越,世出世间,十方圆明,获二殊胜。一者上合十方诸佛,本妙觉心,与佛如来,同一慈力。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,与诸众生,同一悲仰。

  修行的法门很多,有八万四千法门,《楞严经》二十五圆通告诉我们可以用耳根、眼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来修,乃至于依风大、地大、水大、火大起修。不管我们修任何法门,总是要有个依据,譬如修数息观,是依风大来修;念佛─南无阿弥陀佛,是依声尘来修;观世音菩萨用耳根起修,因为六根中耳根最好修。

  为什么耳根最好修呢?因为耳根有一千二百个功德,最为圆满。在《楞严经》中,将六根功德做了一个比较,立了一个标准,以一千二百个功德为最高的标准。其中耳根的功德最殊胜,有一千二百个功德,所以我们选择最利的根来修,就容易契入三摩地。   

  眼根不如耳根,只有八百功德。我们的眼睛“后暗前明”,见前不能见后,见明不能见暗;看得到前面,看不到后面,电灯打开时可以看得见,如果把电灯一关,黑漆漆的,眼睛就看不见。“左右旁观,三分之二”,以看两边来讲,只看得到三分之二,还有一分看不见,所以给它打一个分数,只有八百功德。而耳根在电灯打开时听得见,电灯关掉时也听得见,无论是明、暗、动、静、远、近、前、后、墙外、墙内,只要我们一静下来都能听得见,证明耳根是很聪利的,所以有一千二百个功德。

  鼻根好不好呢?鼻根也不好,“有出有入,而阙中交。”我们在呼吸的时候,鼻子闻得到香、臭的味道,但是在出入息中间产生空档,这时候就不知道是香、是臭,虽然一刹那很快就过去了,可是还有一段时间闻不到味道,所以和耳根比起来还是不如,给它打一个分数,只有八百功德。

  舌根就很利了,能够宣说世间、出世间的智慧,所以在《楞严经》上说:“言有方分,理无穷尽。”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。言语从舌根上出来,如果我们的舌根失去了作用,不但不知道酸、甜、苦、辣,就连话都不能讲了。所以舌根的功能很大,宣说世出世法的智慧,使众生能够离苦得乐,超凡入圣,因此舌根功德也有一千二百。

   身根的功德只有八百。什么是身根?我们坐在教室里感觉清凉,这就是身根的作用;觉得闷热,也是身根的作用。身根虽然知道冷暖,知道哪个是顺境、那个是逆境,但是有一个原则,必须因缘和合才知道;因缘不和合,身根就不知道。所以身根虽然有能知顺逆的作用,假使外面没有缘,身根也就失去了作用。什么是没有缘?外面的境界不现前,气候没有顺、逆这些境界,身根就不知道。所以身根的功德是不如耳根,也只有八百。

  意根,意根能够含摄三世、包纳十方,所以也有一千二百个功德。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乃至于十方世界,无论是空间、时间,都在我们的意根中,不但如此,要想超凡入圣也是在我们的意根。所以意根清净就是一朵白莲花,意根不清净就是黑暗,就是一朵铁莲花。因为意根有如此大的作用,所以也有一千二百个功德。虽然意根也有一千二百个功德,但是意根不容易修,因为心猿意马。耳根就不像意根跑来跑去,它很稳定、很平静。所以六根比较起来虽然各有功德,但还是以耳根最殊胜,因此观世音佛传授观世音菩萨用耳根来修。

  我们明白了选择耳根的原因,耳根最殊胜的道理,那么如何修呢?观音法门是从耳根上反闻闻自性,不是听外面的声音,而是自己往里面听。一般人也知道两眼内视、两耳内听,但是众生都只是往外听,而不知道往里面收回来,只知道两个眼睛往外看,而不知道看内。所以佛法要六根内照,不但是眼根、耳根内照,六根都往里面收摄。一般人常认为我拜观世音菩萨、求观世音菩萨、供养观世音菩萨,所以认为修的是观音法门,这是不对的。

“尔时观世音菩萨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世尊!忆念我昔,无数恒河沙劫,于时有佛,出现于世,名观世音。我于彼佛,发菩提心,彼佛教我,从闻思修,入三摩地。” --说明古佛授法,观世音佛传授观世音菩萨法门。
 
  
  
“尔时观世音菩萨,即从座起”

  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,参加法会的人很多,有声闻弟子、菩萨弟子,还有人天。就如同我们现在讲经一样,当中也有在家弟子、出家弟子。当释迦牟尼佛正说法时,观世音菩萨也在场,因此听到释迦牟尼佛告诉大众,希望大众将所证的圆通境界说出来,法布施与大众分享;二方面做为参考;三方面,使大众对修行有信心,相信自己根据这个法门用功学习,也可以成道、证果。所以观世音菩萨从法座上起身,欲陈述自己修证的圆通境界。


“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”

  这是一种礼节,是最敬礼。佛在上面说法,下面的弟子听到佛的开示,承佛的指示欲仰白佛时,先要有种礼貌--顶礼佛足。这里不是问讯礼,而是最隆重的礼节,是五体投地的接足礼。以我们的头部、两只手、两个膝盖着地,然后将手掌翻过来,希望佛祖慈悲,将他的两只脚踩在我们的手上,这就是最恭敬的礼节,称为最敬礼。 一方面以最恭敬的心礼佛,希望佛祖慈光加被;二方面藉顶礼来破除我慢。因为以我们最尊贵的顶部,顶礼佛陀最下面的脚印,如此顶礼无形中就能够破除自己的我执、我慢。



“而白佛言”

   白是秉白,向释迦牟尼佛秉白。观世音菩萨从他的法座起立,以最恭敬的最敬礼顶礼佛足后,开始发言。


“忆念我昔,无数恒河沙劫”

  忆是回忆、想念。观世音菩萨回忆过去生中非常遥远之前的那一个时节,所以说是经过无数恒河沙劫,“劫”表示很长的时间,因为没有办法用年、月、日说明,所以用劫来代表。“无数恒河沙劫”,印度有一条恒河,恒河里面的沙非常细、非常多。这里的恒河沙劫是一种譬喻,形容时间像印度恒河沙那么长的劫数,这个时间实在是非常遥远,很难计量。同时还“无数”,没有办法用心思、言语来计度、计算。


“于时有佛,出现于世,名观世音”

  在这么长远的那一个时间,有一尊佛出现于世,就和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是一样的道理。出现于世做什么呢?普度众生。那一尊佛的名字称为观世音佛,诸佛菩萨同名共姓的很多,像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、观世音都有很多同名共姓的,就我们这个世界也有很多人同名共姓,所以佛法不离世间法。


“我于彼佛,发菩提心”

  观世音菩萨过去无量劫前向观世音佛学习,并且发了菩提心。所谓发菩提心,即上求下化,上成佛道、下化众生,希望成就如来的种智,这就是发了菩提心愿。有了菩提心愿,继续不断的修加行,修一切善法,加功用行,慢慢业障消除,心清净了,真正是有一点契悟菩提心,菩提心现前,这才真正是有点发心,称为发菩提心。

  所谓发菩提心,即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,而且时时刻刻检讨反省我们心中有没有烦恼,有没有贪心、痴心、瞋心、慢心、疑心。如果有,就要马上改过。经常有惭愧心、时时检讨、反省、诵经、持咒、参禅,如此忽然悟到这念心,真正这念心现前,就称为发菩提心。发菩提心有深浅,修种种法门加功用行,使自己能降伏烦恼,称为伏心菩提;慢慢心愈来愈细,业障愈来愈轻,明白这念心了,称为明心菩提;由明心菩提继续再用功修行,达到分证菩提心,最后是究竟菩提心。所以观世音菩萨不但发大愿,发菩提心,而且还契悟这念心。


“彼佛教我,从闻思修,入三摩地”

  观世音菩萨真正想“上成佛道,下化众生”,所以观世音佛教他一个法门,教他从闻思修,入三摩地。闻慧、思慧、修慧,闻就是听,从耳朵听进去,听了以后不是从左耳进、右耳出,这不算是闻,还要思。思就是想一想,把道理想清楚、想明白。以佛法来讲,修空观、修假观、修中道实相观,这都是思。所谓思,就是想这个真理、这个道理。思的当下与这念心、这个真理相应了就是修,所以思的当下就是修。一般中根、下根的人,闻了以后再思,思了以后把道理记在笔记本上,以后慢慢再去实践;上根的人,闻了马上就思,思就是修,修的时候一刹那就入三摩地,是相连的。

  在《教观纲宗》里面讲“重虑缘真”,又称为净虑。净虑就是思,就是专门思惟清净的道理、佛法的真理,一遍、两遍、三遍,乃至于十遍、百遍,不断的想这个道理,就是重虑缘真。想了以后忽然一念相应,思就是修,闻就是修,相应就是证,所以从闻思修一下就入到正念、正定。

  儒家也是这么讲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,光是学,学半天也学不会,什么道理呢?因为没有透过我们的智慧、意识将所学的道理经过一番过滤、思惟。经过一番过滤、思惟,所学的道理才是自己的东西,否则左耳进,右耳出,不但理不容易悟到,更没有办法契入三摩地正念、正定的境界。三摩地就是正念,就是正定,入了三摩地就达到不退转,乃至于成道、证果。所以戒、定、慧称为三无漏学,从闻思修入三摩地,这是最重要的。


“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。如是渐增,闻所闻尽;尽闻不住,觉所觉空;空觉极圆,空所空灭;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。”--第二段是解释解结修证,所谓依根解结。人有很多的结,有心结、根结。这里所谓的是解六结,解了六结就可以修成圆通、成道证果。

  

“初于闻中”

  初就是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,是最初开始修行时,总是要找一个适当的方法。“初于闻中”,就是我们刚刚在闻的时候,这个时候要注意,注意什么呢?譬如敲击出一串声音,这个声音大众有没有听见?一定说听见,这就是闻,以耳根来闻。现在师父没有敲桌子,再问大众有没有听到声音?一定说没有声音。怎么知道没有声音呢?就证明耳根的闻性还存在,并没有失去作用,所以能够知道没有声音。有声音,是我们能听这念心在听;声音过去了,我们知道没有声音这个心还存在,闻性还存在。所以有声,我们的闻性存在;无声,我们能闻之性也是存在,有声也是闻,无声也是闻。

  我们明白了闻性,现在就专注听一个声音,听风声、听水声,或是听钟的声音,就是专注,其余一切都不要想,就是专门注意能听的这念心和所听的声音。假使我们听的是钟声滴答、滴答,这时候只有能听这念心和所听这个钟的声音,其他任何声音都不能听,这就是专注,这就是初于闻中。

  第二步就要修“入流亡所”:什么是入流?众生都是出流,心从六根跑出去,流入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往外面流走了,这就属于众生境界。现在从六根中把它收回来,能闻这念心往里面流,不要往外面跑,就称为入流。入流如何修呢?只有能听这个闻性,外面的声音不要再去听了,把能听这念心往里面收。入流,就是往里面收,收到一个最高境界,外面的声音就听不见了。什么原因呢?因为这念心从耳根收回来,到达亡所的境界。

  “亡”就是没有,“所”就是所听的声音。声是尘,尘就是尘劳。假使我们经常听,听久了马上就会打瞌睡,为什么会打瞌睡?因为声音是一种刺激,是一种麻痹作用;声音刺激我们的耳根,听久了慢慢就中了毒,一中毒瞌睡就来了。现在我们绝对不要中毒,所以就不要跟着外面的声尘转,把能听这个闻性往里面收,就是入流。我们的闻性就像蜗牛的两个触角,角一伸出来,忽然听到外面的风吹草动,吓得不得了,马上把两个角往里面收,这就是真正的入流,就是保护自己,一般人都不知道保护自己。

  修行一个是“能”,一个是“所”,要知道有能、有所。能就是能听这念心,所就是所听外面的境界。譬如师父说法,大众听法,能听这念心是能;师父在讲是声,是所听的境界。如果我们用这个功夫,把心往里面收,最后师父讲什么你都听不见,这就是亡所,慢慢定力功深了。入流亡所是第二个阶段,这是一个法门,先要了解这个法门,如果法门都不了解,怎么去修呢?就像刚才所说,一般人只是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,这是一种感应法门,不是修证法门,但是他们却认为是修证的法门,观念知见上就错误了。


“所入既寂”

   我们的心往里面收,收到不动的境界,到达最高的定。“寂”就是不动的境界,既然已经不动,这个时候“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”。听到声音,这是动相;现在听不见外面的声音,这就是静相,表示我们的心已经静下来了。这个时候如果产生执着,也不对,为什么不对?喜欢这个清净、喜欢这个安定,认为这个地方很不错,就着静-执着静境为实有。这时虽然打坐的时候感觉很舒服,但是忽然听到一点声音,或是听到有人走路的声音,马上就会吓一跳,就会受不了,会觉得声音很讨厌、很可恶,就会起烦恼、不耐烦,为什么?着静。所以动是尘,静也是尘,静也不能执着。

  凡夫执着外面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如果眼睛不看,就会很难过;耳朵不听,也很难过;身体不动,也很难过,为什么?已经养成这种坏习惯,所以受外面尘劳境界所役使。在世间上无论做任何一种活动,都是负面的作用,做久了都会感觉得身心疲劳。因为外面的境界刺激我们的六根,当刺激到一个程度就会产生毛病,耳朵如此,眼睛也是如此,六根都是如此。

  无论看什么东西,看久了眼睛都会闭下来,会产生一种疲劳,什么道理?眼根中毒了。众生不了解,所以拚命在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上攀缘,始终静不下来。然而菩萨是禅悦为食,禅就是寂然不动、清清楚楚这念心。所以静也不能执着,执着静就还是尘劳境界。


“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”

   听到声音是动相,没有听到声音是静相,就证明动也是相、静也是相,现在不执着动和静,这念心就从声尘、色尘、味尘上解脱出来。所以虽然得到静境,静境也不贪着,因为静境本来就是如此,如果贪着静境,又是一个妄想,又是尘劳境界,所以不执着动的境界、也不执着静的境界。执着就是贪,不贪就是不执着;有等于没有,这就是不执着。“了然不生”,不知道有动相,也不知道有静相。


“如是渐增”

   继续在这念闻性上用功,继续反闻、收摄,继续往里面听,这时功夫又增加了。


“闻所闻尽,尽闻不住”

  闻到最高的境界,连闻也不执着。前面离开了动相、静相,这时候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就寂然不动、不攀缘了。这个境界是好吗?不一定是好,所以还要继续用功,继续渐增到六根归一,六根变成一根。“闻所闻尽”,闻到最后的尽头,六根变成一根,这时候就有些感应,有些境界。继续再用功,不执着,“尽闻不住”,不住在六根上,六根归一的境界还是不执着。不住在这个境界,又是个什么境界呢?只有觉性存在,能听这念心存在,六根都不存在了。因为这念心不但脱离了动相、静相,而且根也不执着了,根结也解了。所以依根解结,动是一个结、静是一个结,六根也是一个结。六根都不执着、不住,又是一个什么境界?就是一个觉,觉就是觉性,就是灵知灵觉。


“觉所觉空”

  动相、静相、六根都没有了,这个时候只有我们这念心和所感受到的空,整个世间毕竟空寂,什么都没有。这是我们自己感受到有这么一个境界。所有这个时候只有这念心、这个觉性,和所知道外面一个空的境界,所以一切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是是非非、善善恶恶、冤冤亲亲、都离得干干净净,只有大众听法这念心,和外面所感受到的一种空的境界。

  所以“觉所觉空”,只有能觉之心和所觉空的境界。这个境界就是声闻罗汉,入了这个定,就会有感应,乃至于有神通。一般人到了这个地方都会产生执着,到了这个地方就什么都不想修了,所以称之为无学位。到了这个地方就破了我执,证到人空境界,但是还有法执的境界未破。破法执,就是破除对于这种空的境界的执着,破除了执着就称为虚空粉碎。没有证到这个境界的人还觉得奇怪,虚空怎么能粉碎?其实就是不执着这个境界,继续用功,虚空就破掉了。虚空破了以后,能觉这念心和所觉这个空结也解除了。

  这个空的境界、灵觉的境界最容易起贪心,一般人证到这个境界都不愿放弃,所以禅宗祖师说:“百尺竿头上的人,虽然得法未为真;百尺竿头再进步,十方世界现全身。”一般人都知道祝福他人百尺竿头再进步,但是百尺竿头如何再进步?世间上的学问到达登峰造极的境界,这时候要想再往上走,就很难了;乃至于画家也一样,画到最高境界也没办法突破,要想再突破,就是百尺竿头再进步,十方世界现全身。我们修行也是如此,修到某一种境界,产生瓶颈,没办法突破,如何突破呢?即要虚空粉碎。


“空觉极圆,空所空灭”

  空不执着,觉也不执着,空和觉就变成一个,到达“寂”的境界,内外一如,能所不二,就称“空所空灭”。空的境界不执着,住在空里面这念心也不执着,因为这个空只有我们自己所感受得到。


“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”

  前面所说的境界都是属于生灭法,这是站在佛的境界。动是生灭法、静也是生灭法,六根、能觉这念觉心和所觉空的境界都属于生灭法。为什么?因为是相对。“生灭既灭”,不执着能觉这念心,也不执着所觉空灵的境界,继续用功,最后生灭都灭了,寂灭就现前,这念心真正是寂然不动、感而遂通,这时候才是真正的楞严大定,真正的三昧现前。

  这一段我们都了解,有三种空性要超越,所以称为越三空、解六结。六个结都解了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阴境界也就破掉,于是出五浊恶世,就真正是观世音菩萨。六个结就是生死根,六结解掉,生死的根也就没有,那里还有五阴呢?

   五阴中每一阴都有十种境界,色阴十种、受阴十种、想阴十种、行阴十种、识阴十种,这五十种阴境是不实在的,而众生把它当作是实实在在的,就产生颠倒。

  所以第一个是解六结,就是往里面收;动结解了以后解静结。一般人打坐容易执着静境,现在我们明白了,打坐时静境现前也不执着,不执着就是不贪爱,继续用功,静的境界突破了,这个结也就解了。其次还有根结,六根也是个结,所以要继续用功。

  我们的六根不论那一根坏掉,就不能作用,这不是结是什么呢?如果把根结解掉,则六根不在也就无所谓了。那么是谁在看、谁在听?是觉性,是本具的心性。我们每个人都有这念心性,称为法身慧命。所以根也不住,根结解了,还有能觉这念心和所觉这个空,这时不是用眼睛看,而是用自己心灵感受到我们这个世界整体是一个毕竟空。

  毕竟空和我们能觉这念心还是属于相对的境界,既然是相对的境界,还不能成就圆通,所以连能觉这念心和外面所觉空的境界,也不要执着,如此才能“空觉极圆,空所空灭”,虚空粉碎,最后寂灭现前,真正是寂然不动、感而遂通,这念无为心、寂灭心,通通现出来,就能越三空、解六结、破五阴、出五尘,得到两种最殊胜功德。


“忽然超越,世出世间,十方圆明,获二殊胜。一者上合十方诸佛,本妙觉心,与佛如来,同一慈力。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,与诸众生,同一悲仰。”--总结所证的圆通境界。 


“忽然超越,世出世间”

  如果我们真正做到,马上超越世间和出世间。什么是世间?世间就是一个动、一个静,一个根。又如何超越出世间呢?出世间就是一个觉,一个空;动相没有了,静相也没有了,六根感觉也不存在了,只有觉性和外面所感受到的空性、空相,这就属于出世法,经常在这里入定,就断尽见惑和思惑烦恼。   六根本烦恼断了,没有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见,这是不是真正和如来佛一样呢?不一样,还有界外尘沙惑和无明惑,所以称之为出世间,超越三界,只有一个觉性和一个空性,这就称为入偏空涅?。如果不执着这念觉性和这个空性,马上就超越偏空涅?的境界,超越二乘的声闻,所以称为超越出世间法。


“十方圆明,获二殊胜”

  不但十方圆明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、空间、时间都变成自己这念心,这个境界就称为三昧现前,是圆融无碍,光明遍照十方。到达这个境界,一个钟头下多少雨点都知道,不需要经过计算马上就能知道,这就是如来佛的智慧,所以如来佛是正遍知,无所不知,无所不晓。观世音菩萨从因上起观行,以声音悟道,以声音入道,最后超越我空、法空、空空,空也不执着,越了三空,解了六结,破了五阴,出了五尘,自然而然就十方圆明,这念无为心、寂灭心现前,所有三千大千世间一切众生的心念都知道。  

 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,成就佛的智慧,成佛种智。我们三皈依时,皈依佛,福慧两足尊,所以到最后都要成佛种智。什么是种智?就是三智圆明,就是十方圆明。有一个外道想测验释迦牟尼佛是不是真正证到佛的智慧。如何测验呢?这个外道问释迦牟尼佛:“你既然是成佛了,得一切种智,我现在问你,这颗树上有多少片叶子?”释迦牟尼佛就回答树上有多少片叶子。这个外道他怎么知道对不对呢?根本不知道。

  不过他还是很聪明,顺手就把树上的叶子抓了几片下来,握在手心中,不让释迦牟尼佛知道,然后再问佛:“我现在已经把树上的叶子拿了一部分下来,你再以神通眼看看这树上有多少叶子?”释迦牟尼佛马上回答,这树上已经少了几片叶子。这时外道才相信如来佛的智慧。佛为什么知道呢?因为佛已经证到十方圆明的境界。


“获二殊胜”

  不但超越世间和出世间,十方圆明,并且获得两种最殊胜的功德。第一、“上合十方诸佛,本妙觉心,与佛如来,同一慈力”,和十方诸佛本具的妙明真心变成一个,诸佛有,我们自己也有。这就如同我们同样在虚空中,你证到这个虚空,我也证到这个虚空,所以与十方诸佛本妙觉心完全相同,同一大慈大悲、普度众生。

  第二种殊胜功德,“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,与诸众生,同一悲仰”,不但和诸佛同一个心,而且十方众生的心也在我们当下这念心中,这就是真正证到观音法门,是果上的观音,所有一切众生起心动念都知道,所以果上的观世音菩萨能闻声救苦,众生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,烦恼及苦难马上就能够得到感应,所谓人有诚心、佛有感应,和什么发生感应呢?和诸佛菩萨所证到的法身、空性、觉性感应。所以一个是因上的观音,一个是果上的观音。因上的观音是以音声来悟道,反闻闻自性,往里面听、往里面闻,一直闻到破除动相、静相、根、觉、空,最后所有一切生灭都寂灭,这念不生不灭心现前,就能够知道所有一切众生的心念。

  一般人不了解,为什么十方众生的心念如来佛都知道呢?如来佛是无念、是无心,无念、无心就没有内、外、中间,所有十方世界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都在如来佛心中,所以众生起心动念如来佛都知道。不但如来佛知道,一切鬼神、天仙、菩萨都能了解,了解什么呢?众生只要起心动念,声音就像打雷这么大。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时时刻刻都要注意,一不注意,不但自己将来堕入恶道,而且让一切鬼神、菩萨知道,自己实在是难以自容。

  所以这个法门才是真正的观音法门,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拜观音、念观音、供养观音叫观音法门。念观音、供养观音、拜观音是我们自己忏悔业障,增加善根福德,是一个前方便,也不能说不对。佛法有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、究竟法门。

  所谓感应法门,自己没有功夫,完全凭信心,所谓人有诚心、佛有感应,当人为的力量都无法救度的时候,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,观世音菩萨就有感应,能逢凶化吉、遇难呈祥,这就属于感应法门。第二是方便法门,这一生有家庭、事业,乃至于有种种的因缘不能出家修行,所以在家修菩萨行,护持三宝,修一切善法,诵经、持咒,在八识田中种一个金刚种子,这是方便,等到将来因缘成熟再专修。要想等待将来,也要靠我们现在去种一些因,种植一些金刚种子,种植一些善法、功德,这就是方便。第三是究竟法门,我们现在所讲的耳根圆通就是究竟,不要等到来世,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都能成就观音。如何成就?用耳根来修,反闻闻自性、性成无上道。

  所以这个地方除了超越世间和出世间,十方圆明,还有二种殊胜的功德。成就这两种殊胜功德,就可以在我们这个世界,乃至于百千世界现三十二应身,和观世音菩萨一样,可以在士、农、工、商、学、兵任何行业去度化,也可在畜生道度化众生,也可以在地狱道度化地狱的众生,也可以在饿鬼道度化饿鬼道的众生,也可以在天上度化天上的众生,可以现比丘相、也可以现比丘尼相,因为在这个境界里可以现种种身,甚至现了种种身别人还不知道,所以耳根圆通法门是最殊胜的。


上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