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百零三年度春季学界精进禅七导师开示


(一)

  无论是佛教或其他宗教,都要修道,这是第一步。道怎么修?举例来说,现在大家要从海外、台湾各地,到中台禅寺来打禅七,中台禅寺在哪里?是在埔里。先了解了之后,要搭乘什么交通工具?搭飞机、骑脚踏车、摩托车、坐轿车、火车都可以……这就是一条道路,必须要先明白有这些方便管道。

  第二,身体要健康,不要有病痛;还要听得懂师父讲的语言。第三,还要有路费,如同要到中台禅寺来打禅七,要有福报。除了身体健康,还要有智慧、有福报,才有求受八关斋戒,以及七天禅修的殊胜因缘。

  佛经里面讲:“上契诸佛之理,下契众生之机”,要契机、契理。契,就是契合、结合、了解。商业也是一样要契机,掌握住机会了,恰到好处,就能够有发展的空间、有发展的因缘,就能成功,所以要契机、契理。佛法有事、有理,有俗谛、有真谛、有中道第一义谛,这些是诸佛所讲的道理,看看自己契不契理?

  “下契众生之机”,“机”就是根机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机,上根、中根、下根。了解这些道理,因缘成熟了,做任何事情就能成功。经云: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;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”佛法不离世间法,不能离开广大的社会、广大的群众。佛经里面讲,十方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。现在贤劫有千佛住世,要出一千尊佛,我们现在是第四尊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代,第五尊就是弥勒佛。

  佛法把众生的根机划分为上根、中根、下根;等于儒家孔子所说“生而知之,学而知之,困而学之”这三根,是一样的道理。弘扬佛法要三根普被、利钝全收。讲佛法,有事、有理,有深、有浅,有粗、有细,就是要三根普被。

  当老师的人也要了解,学生也有三种根机。了解有三种根机,就不要烦恼了,心里不要着急,不要怪东怪西:“你为什么不用功?”每个人都想考第一,他为什么不用功?因为根本听不懂。所以,要了解他的根机,因材施教、应机说法。

  所谓“生而知之”,聪明的人一点即破,老师一讲,他马上心领神会,一下就知道,乃至能举一反三。这种根机的人很少,这是佛经里所说的“一闻千悟”,听闻到一个道理,举一反三,统统都能了解,这是上上根机的人。

  其次是“学而知之”,必须靠老师的领导、靠老师的指导、靠老师的耐心、靠老师的愿心、靠老师的智慧。当老师的人,依照学生的根机,把自己的专业传授出去,这才是你的功德、你的福报、你的责任;等于韩愈《师说》所云:“师者,所以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。”当老师的人要具备这三者。

  第一个是“传道”。“传道”,道有深、有浅,有事、有理。举例来说,一般人都知道要遵守规矩,这也是道。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矩,老百姓要遵守法律,这个道大家都会讲。

  再进一步,我们今天所讲的“道”,不只是法律,而是道德;再进一步,就是心法。什么是“法”?中国文化讲究天理、人情、国法,这三样都要具足。现在一般人不了解什么是天理、什么是人情?每个人都有人性,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照,要有热忱、要有慈悲心,不要孤独、刻薄、冷漠。

  最后是“法”。佛法以人为根本,人以心为根本,心以觉悟为根本,要掌握这三者;掌握住了,无论是人生也好,做任何事情也好,这一生不会空虚、不会烦恼,找到了人生的方向。

  法律是制裁犯罪于事后,等到犯了罪了,法官、法律就找到头上来了。佛法属于宗教,防患于未然,在起心动念处下手。一个是善念,一个是恶念,一个是杂念,一个是净念,一个是妄念,一个是无念。只要起一个恶念,马上就要刹车。所以,佛法就是心法。了解这些道理了,这一生不会空过。

  禅,就是刚才所说的“道”。道不能离开人,人不能离开心,心不能离开觉悟。人活在世界上,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,只有名利财色,人生就很枯燥、很俗气、很短暂、很空虚,只有物质生活。《孟子》云: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,几希!”“几希”,非常微妙、非常微细。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名利财色、吃喝玩乐,就跟动物相去不远了。死了以后,与草木同朽。物质生活有所穷尽,而人心是无穷尽的,如古人所说:“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”、“人心不足蛇吞象”,假使只有物质生活,永远也无法满足、永远也赶不上心中对欲望的追求。

  人除了物质生活,还有精神生活、还有道德生活。儒家说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三不朽,就超越了物质。佛法讲这念心的体相用,更超越了一步。一般人都讲超越自我,怎么样才能超越自我?禅法,才是超越自我;道,才是超越了自己。

  《金刚经》云:“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、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──清净心、无上心、菩提心、真空心、妙有心、寂灭心、不动心、广大心、慈悲心、无碍心、无住心,有体、有相、有用,这就是超越。佛法是绝对的智慧,简而言之,就是一个“道”字。

  道,有深、有浅。受三皈依是第一步,这也是道。受了三皈依,有很多的好处,永不退转;就等于搭飞机或搭船,拿到机票、船票了,安心了。这个地方很乱,想要脱离苦海,可以马上就搭飞机、马上就上船。受三皈,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,这是事;藉由外在皈依三宝,启发我们自性的三宝,这就是理。

  每个人的心当中都有佛宝、有法宝、有僧宝,三宝具足。理,就是“觉”;觉,即是佛。时时刻刻检讨反省,觉察、觉照、觉悟,“前念迷即凡夫,后念悟即佛”,念念觉、念念菩萨,念念迷、念念众生。每个人都是佛,觉就是佛。觉悟了,要归于自心。


(二)

  什么是“法”?经、律、论三藏浩瀚无穷,所以把它简化,销归自性。经云:“法者,正也。”起心动念要正,讲话要正、做事要正,只起善念、不起恶念,心要正,你就入了法了。进一步,还要起慈悲心、无住心。什么是“僧”?“僧者,净也”,清净心、无染着心,就是僧。所以,由外面的三宝,归于自性三宝。三皈依是第一步。

  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八关斋戒、菩萨戒、沙弥、沙弥尼戒、比丘、比丘尼戒……一步一步地提升。受了三皈,就是居士,不是普通的信徒。一般人什么都拜,见庙就烧香,见像就磕头,这是一般的信众。就等于读大学一样,没有注册也可以去旁听,是一样的道理。

  进一步受五戒,五戒也是道──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受了五戒,有二十五位善神保护,就有了优婆塞、优婆夷的果位。所以,五戒也是道。这些道是看得见的,能够讲、能够说、能够做,一条一条的,条理分明。

  禅七第一天受八关斋戒,这也是道。受了三皈,是三宝的弟子;受了五戒,就是三宝的戒弟子;受了八关斋戒,称为近住男、近住女,就更殊胜了。什么是“近住”?可与果位圣者近住在一个地方了。再进一步受菩萨戒,有在家菩萨戒、出家菩萨戒,这些都是事。藉由听经闻法,忽然悟了道,悟到我们的本心,称为法王子,可以继承如来的家业,这也是道。

  禅七所讲的道,是最高的;过去所讲的道,就如同打地基。举例来说,要建一栋一百层的高楼,三皈五戒就是筏式地基,即使台风、地震,都不会倒。禅七所讲的道,是最高的一层楼,就是心法。

  大家发了大心、发了道心、发了清净心、发了广大心,所以来打禅七,才会遇到这个殊胜的因缘。最高的那一层楼,就是最高的那念心,那就是道。老子也讲道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”“为学日益”,如同孔子所说:“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,作学问是一个加号。从小学毕业了,进入中学,是加上去;中学毕业了,进入高中,再加上去;高中毕业了,进入大学;大学毕业了,修硕士,又是加号;再进入博士班,也是一个加号。学问,是累积出来的,每天都要增加,什么都要学,要博学多闻,才能增长智慧。

  “道”就不一样了,“为道日损”,这是一个减号。减什么东西?我们心当中有三堆垃圾。第一堆垃圾是见思惑。什么是见思惑?就是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六种烦恼。第一个,要把见思惑减掉。

  “为道日损”,“损”就是减,要检讨反省,把它照破;用参禅,把它参破;返照,把它化掉。把第一堆垃圾统统减掉了,就是果位上的圣人。依照减损的惑业烦恼,依次证初果、二果、三果;见思惑的烦恼,统统漏尽,就是四果阿罗汉,这就是无为法,是一个减号。

  第二堆垃圾,是尘沙惑。尘沙惑是很微细的烦恼,看都看不见,修空观,才能断得了尘沙惑。用这个法门、用这个药,才能把它化掉。修空观成功了,就证菩萨果。

  第三堆垃圾是无明惑,是本具的,称为无始无明,每个人都有,必须修中道实相观,入金刚喻定,才能把最后这堆垃圾化掉。佛法提到“无明分分断,真如分分现”,每个人都有无明惑,是过去所造的业。佛法说三世因果,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业,在八识田中,每个人都有。解铃还须系铃人,只有自己才能化除,其他人都帮不上忙,要定慧等持,以最高的定力和智慧,才能化除无始无明。无明惑漏尽了,就与释迦牟尼佛完全一样。所以,佛经说每个人都有佛性,众生皆当成佛。

  假使了解这些道理,人活在这个世界上,就很有价值、很有意义,充满了活力、充满了生气、充满了希望、充满了光明、充满了幸福,不会自卑、自弃,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座宝山。古德云:“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只在汝心头;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去灵山塔下修。”灵山在哪里?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个心,有体、有相、有用。明白了,生命无穷无尽,人生的价值无穷无尽。

  禅宗祖师说:“未悟之时犹自可,悟了之后事更多。”没有悟以前,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修六波罗蜜,护法护教,修种种功德,种种作为好像是佛菩萨一样。悟了以后,仍是广修一切善,而心中对这些都要放下,不执一切善。“事更多”,你知道自己这个心的活动、心的烦恼,要慢慢去降伏它、净化它、提升它,这是自己的事,只有自己才有办法,任何人都没有办法,解铃还须系铃人。


(三)

  一般人连自己都找不到,要他赶快来修行、赶快来学佛、赶快来打禅七,他说:“师父,这些我都知道,但是我现在有很多事情要做,等到做完了,我一定会来修行。”这些事情做得完吗?做不完的。人命无常,哪里等得了这么久?自己有这么长寿的福报吗?

  佛经里记载,佛陀时代有一个老木匠。释迦牟尼佛观察到这位木匠只剩下七天的寿命,佛很慈悲,要去度化这个老木匠。假使听佛说法、供养如来,跟佛结了善缘,就能消灾免难,遇难呈祥。老木匠看到佛陀来了,就说:“世尊,我知道您要来度我,可是我现在的事情很多,我现在正在帮儿子修房子。夏天修一栋凉房,冬天修一栋暖房,我没有时间!世尊,请您回去,我没有时间跟您谈。”

  所谓“佛度有缘人,药医不死病”,最多三次,试了三次都没有缘,就算了。所以佛法说:“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。”要结人缘、结佛缘、结法缘、结善缘、结欢喜缘,不能结恶缘。结了恶缘,处处碰壁,看这个也不顺眼,看那个也不顺眼,好像大家都在排斥你一样,这就是没有缘。

  释迦牟尼佛回去后,过了一天、二天……佛心想:“还是要度他。”老木匠看到世尊又来了,说:“世尊啊!您不要来了,我的房子还没有修好;等我修好了,我一定会去亲近如来、供养如来,听经闻法。”等到房子修好了,释迦牟尼佛第三次来:“老木匠,你说房子修好了就要来听经闻法;现在这个房子修了很久,应该快修好了吧?”老木匠说:“虽然快修好了,但是我还有一个心愿没有了,我要看到我的儿子娶媳妇;儿子娶了媳妇以后,我还要抱孙子;等到有了孙子,那个时候我一定会来发心、一定会来亲近佛法。这些愿都没有圆满,您来也没有用啊!”释迦牟尼佛就回去了。到了第七天,房子快要修好了,老木匠把斧头放在木梁上面,自己从梁上下来,到了地面一跳,把梁上的斧头震了下来,正好打中老木匠的头,当场就死了。

  大家要了解,人命无常,生命非常危脆。今天睡了觉,明天能不能醒来还不知道,这就是无常。白天也是一样,在路上走得好好的,突然一下来了横祸,车子一撞就死了。所以,佛法提到:“有财当布施,为善当及时,钱财五家有,不施悔恨迟。”有了钱财而不布施,钱财就是五家所有。

  五家是:败家子、强盗小偷、火灾、水灾、贪官污吏。第一个,是败家子,即使有再多的财产,败家子继承了你的家业,吃喝嫖赌,把家产败得光光的。第二个,强盗小偷绑票索财。第三个,火灾一来,把房子、家产烧得光光的。第四个是水灾,全世界都有风灾、水灾、地震,海啸一来,跑都跑不掉。第五个,贪官污吏看你家财万贯,想办法安你一个罪名,全部没收,所以说“钱财五家有”。

  今天我们打禅七,过去的就过去了,从现在开始,大家要有新的观念,人生,只有从这念心努力才是最真实的。

  诸佛菩萨有两种法身,一种是功德法身,“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;断一切恶,无恶不断;度一切众生,无众生不度”,广集福慧资粮。第二个是清净法身,就是我们打禅七的目的──“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”。经云:“若人静坐一须臾,胜造恒沙七宝塔,宝塔犹须化为尘,一念净心成正觉。”一念相应,与清净心、无为心相应。清净心现前了,就成正觉。

  《无常经》云:“假使妙高山,劫尽皆坏散,大海深无底,亦复皆枯竭……唯有佛菩提,是真归仗处。”现在是贤劫,贤劫会出一千尊佛,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,还有很长的时间,大家放心,赶快用功。一千尊佛出世之后,世界就会坏掉,整个山河、虚空都会崩坏,大海里的水会枯竭。“唯有佛菩提,是真归仗处”,“菩提”是什么?就是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。这念心要净、要定、要明,要把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三堆垃圾化掉,化多少,就得多少。只有“佛菩提”,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,每个人都有。

  所谓“明明白白一条路,千千万万不肯修”,诸佛出世就是告诉大家,人人都有一个宝山,里面什么都有,具足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功德、无量的福报、无量的希望、无量的幸福、无量的未来。清净法身没有生、没有灭,永垂不朽。

  怎么样才能达到清净法身?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”,要把心当中的烦恼化掉,化多少,就得多少;假使一点都不化,就活在垃圾堆里,死了以后与草木同朽。所以,自己要对得起自己。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”,“损”到什么程度?达到无为心、不动心、不生不灭心。达到这个境界,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全体大用统统现前。

  《中庸》云:“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”“须臾”是一刹那。“不可须臾离也”,不能有一刹那离开。“可离,非道也”,离开这一念清净心、这一念觉心,道已经不在了。哪一念觉性?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觉心,要作主,要站得住、站得长。看到好的,不要欢喜;看到坏的,不要起烦恼。这一念心要站得住,念念分明,处处作主,遇到烦恼就化掉,心不随境转。一般人做不到,你要在这里下一番功夫,才对得起自己。

  境,就是外面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眼睛看到好的,知而不着,知道这是好的,不要去追逐声色犬马,这些都是妄想、都是尘劳、都是过失,攀缘尘境心就跑掉了。耳朵听到好的、听到人家的赞美,也不要高兴;人家赞叹他人、毁谤你,也不要嫉妒。为什么?古人说:“道吾好者是吾贼,道吾恶者是吾师。”人家拍你马屁,“好好好,送到老”,这个人就很虚伪。“道吾恶者是吾师”,人家毁谤你,说你不好,他是我的老师,他在监督我、指导我,心存感谢,不要心生排斥。


(四)

  修行要在六根上来修,如孔子说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“非礼勿视”,不是正当性的时节因缘、事物,都不要去看,看了就招致滔天大祸。例如,不良少年和女孩子卿卿我我,你去看,他马上捅你一刀。所以,孔子所说的“非礼勿视”,这句话到现在还很实用。

  “非礼勿听”,无论是政治、商业都有它的秘密,或是看到别人正在讲悄悄话,赶快绕个圈子,不要去听,听了就要遭祸。“非礼勿言”,该进就进,该退就退。没有正当的时节因缘,不要讲话、不要出风头;有正当的时节因缘,言之有理、言之有物,大家听到你的话,得到很好的受益、很好的感受,就可以讲。“非礼勿动”,不是正当的事,千万不能去做;要动,就是做善事。

  过去高峰原妙禅师说,修行一个是动、一个是静。打坐,就是静。“静则一念不生”,打禅七就是如此,不但不起恶念,连善念都不要起,要归于无念、归于正念,这个就是道。在这个地方,站得住、站得长,超越了时间、超越了空间,这是另外一个世界、另外一个天地。这里面没有时间、没有空间,也没有自己,这真正是自己安身立命之处。

  所以,要了解为什么要禅坐?“静则一念不生”,坐在这里,要保持觉性,不能像石头一样。听法这个觉性,要念念分明,处处作主。悟了这个道理,就是悟了道。悟了以后要养道,保养这个心,动静闲忙不离当念。养成功了,这念心不会跑掉。其次,里面没有垃圾,就像一面镜子一样,没有一点点灰尘;就像一潭止水一样,没有一点点波浪。所以,悟了道,还要养道;养道成功了,才有成道的希望。

  养道,就是修道。清净心不是修出来的,而是本具的。修,只是把我们的恶业修掉:口业要净──不恶口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妄言;心当中不起贪、瞋、痴,打了妄想,把它修掉;身不造杀、盗、淫,把恶习统统修掉,道就现前了。

  因为道是本具的,不是修来的。修来的东西,有成就有坏,有生就有死。例如,中台禅寺修得很庄严,但有成就有坏,有一天也会坏掉。这个世界上,哪个人没有生?每个人都有生。有生,就有死;有去,就有来。不生,就不灭;不垢,就不净;不增,就不减。

  我们这个心是本具的,要直下承担。只因为心里面还有无明烦恼这些垃圾,所以得不到清净心真实的受用。一般人有了财富,只知道要庄严自己,想着我要买一栋房子、买土地、买车子,还要有好的妻子、好的儿子,银行里还要有存款;外表要化妆、染头发,还要画眉毛、眼睫毛、嘴唇,穿好看的衣服……这些都是物质生活。假使只沉醉在物质生活,人就很俗气。

  佛法不离世间法,物质生活是福德所感,外表也是要庄严,衣服要清净、整齐,头发要整理,要具足威仪。但一般人都注重外表而忽略内心,所以,除了庄严色身以外,要庄严自己的心、自己的菩提道场──有了过失,要检讨反省;要具足智慧、谦卑、和谐、善法、功德,心要净、心要定、心要明、心要安、心要喜悦,不要忧愁、不要烦恼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如果一个人知道庄严外面的道场,又知道庄严心中的道场,就是如来住世、菩萨的行仪。假使只有外在,没有内在,就是“有面子,没有里子,是空壳子”,里面很空虚、很烦恼、很俗气,心当中像一潭臭水、一堆垃圾。“有里子,没有面子,是半吊子”、“有里子,又有面子,是法王子”,所以,修行要从这两方面来庄严自己。

  今天讲“道”,道在哪里?孔子说:“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”孔子是世间的圣人,佛陀是出世间的大圣人。孔子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到了五十岁才了解这个道理、才找到这个心法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;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”离开这念清净心,另外去找道,就像在太阳底下找影子,骑牛找牛,“终身不见道”。所以,就在这念心来检讨、反省、净化、作主,这就是道。


(五)

  佛法一个是空、一个是有,都不能执着,都要放下。什么叫作“放下”?把愚痴、颠倒、邪见、无明放下,到最后这念清净心才会现前。古德云:“但愿空诸所有,慎勿实诸所无。”“空诸所有”,要放下所有的妄想、烦恼。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清净心,要念念分明;这念心不能作主,就会随业流转。

  佛法谈空说有,都是方便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不见一法存无见,大似浮云遮日面”,假使不了解,认为什么都要放下、什么都空掉、什么都不见,这就是“存无见”。“大似浮云遮日面”,就像天上的太阳被云遮住了,没有了光明。我们本具的心性,有智慧、有光明,有无量的福报、无量的功德,被“有”和“无”障碍了,就把心光遮蔽了。佛法讲空,是用空来对治烦恼,到最后空也不执着,是这个道理。所以,平时要多听经闻法,否则得不到真正的受用。

  “不知一法守空知,还如太虚生闪电”,很多人认为:“我念一句佛号就好了,不用去听经闻法了,什么都不用学习了。”这是错误的!假使不听经闻法,念佛怎么念得好?你不了解为什么要念佛、为什么要诵经、为什么要持咒……。所以,中台山在全球各地广设精舍,有初级班、中级班、高级班、研经班,目的就是要知,要真知。真正知道,就是行。

  王阳明说,一个是知,一个是行,“知行合一”才是道。所以,要听经闻法,知了以后,才去做。释迦如来的两侧一个是阿难尊者、一个是迦叶尊者,阿难尊者代表博学多闻,什么都要学、什么都要了解,知其然,还要知其所以然。知了以后不是就了了,还要行,迦叶尊者就代表行。知和行达到圆满,就成就如来的果位。

  “不知一法守空知,还如太虚生闪电”,很多人打坐不了解本心,只是守着一个空,这是不对的。静坐,要沉淀这念心,不落昏沉、不打妄想,就要用心地法门。这念觉心念念分明,看到好的,不欢喜;看到恐怖的境界,不理它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只保持这个觉性,不着有、无两边。

  “此之知见瞥然兴,错认何曾解方便”,为什么现在一般人修行不能成道?就是“错认何曾解方便”,错认当下这一条路。“汝当一念自知非,自己灵光常显现”,“灵光”就是觉性,不是另外有什么光。这个觉性非色、非香、非光、非东西南北、非去、非来、非有、非无。写字的时候、作计划的时候,就是心的用,这就是觉性的作用。写完字了,这一念觉性、这个心跑到哪里去了?自己什么都不知道,这就是一般的众生,只知道用这个心,对这念心却无法认识、无法作主,没有办法净化这个心。

  所以,这念心要作主、要净化。“思无思思”,“思尽还源,返思灵焰之无穷”,大家都在动脑筋,这就是心的作用。用了以后,要把能思能想这个心,归返这念不动的自性。所以,打坐就是要保持平静、保持觉性,站得住、站得长,这个就是你的活力、就是你的真生命。

  “道”,就是这念心。《楞严经》讲得更清楚:“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;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。”只有这一念心,保持这一念,把它延长。禅七当中,把这一念心延长,就是一个“忍”字。忍,不动。心当中起了妄想,不要跟着妄想跑;打了瞌睡,昏昏沉沉,就要对治。坚住这一念,随顺觉性,就是这样用功。

  悟了这个道理,就是开悟了;没有悟这个道理,照这样去用功,没有悟也得悟,七天下来,有不可思议的福报、不可思议的功德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”要把这念心净化下来,像一潭止水一样,没有一点波浪;像一面明镜一样,上面没有一点灰尘,有了灰尘就要擦掉,里面才有光明。没有经过一番用功,是做不到的。

  要坚住这念心,不要让它跑掉了,不要想过去、不要想现在、不要想未来。过去的已经过去了,再想也没有用。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到,也是妄想。想现在的事,这个心又成了生灭。要悟到这念心,不是简单的事,所以要踏实去努力。事上,经常打禅七,经常打,忽然一天就开悟了。悟了等于没有悟,才是真正的悟,因为是本具的,所以古德开悟后说: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寻来全不费功夫。”一切是本具的。

  所以,“知见无见”,“知”,只有这一念,不要起第二念。如《楞严经》中所提到的:“以因同果,澄浊顿入涅槃。”现在就是因,“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”,假使因地上没有在心地用功,把不是成佛的因当作是成佛的因,因上错了,没有办法成道。所谓“因圆果满”,有因一定有果。

  又云:“从根解结,脱缠顿入圆通。”把六根所打的妄想、所有的尘垢统统净化掉。用什么方法?一个是不动,一个是检讨反省,就能够化掉。所以,《楞严经》云:“观相元妄,无可指陈”、“观性元真,唯妙觉明”,世间的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,没有一个是真的。“想相为尘,识情为垢”,无论想什么佛像、菩萨像、日轮、月轮,都是妄想、攀缘,所以不要想这些。“观性元真,唯妙觉明”,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个心才是本具的,才是自己的真生命,就在这个地方来净化、来提升,这样就找到一条菩提大道。打禅七就是放下,只有听法这个心,站得住、站得长。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!

 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