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百零二年度住持精进禅修导师开示


(一)

  住持禅七即将圆满,希望每一位能把握每个当下,提起精神、专注用功,只有这念心,其他都要放下。修道,必须先明白道在哪里?明白了以后,找到了这条路,才是修道。诵经、持咒、礼佛、忏悔、朝山……作种种佛事,这些都是加功用行,消除业障、增长福慧,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悟道、希望成道。

  修行,一个是悟道位,一个是修道位。首先必须悟到这念心,哪一念心呢?《楞严经》云:“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;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。”什么是“知见无见”?每个人都有灵知灵觉。假使没有这念灵知灵觉,人就像行尸走肉、像植物人一样。即便是盲人、听障者,虽然眼根、耳根有障碍,但是他的觉性还在,还能产生作用。所以,灵知灵觉的心始终都在。

  每个人都会思惟,想过去、想现在、想未来,第一念、第二念、第三念……不断地思惟。知,就是绝对的这念心,不起第二念。“无见”,就是没有能知、所知,这念心超越时间、空间。悟道,就是悟这念心。

  悟有深、有浅。例如,了解世间一切无常,要赶快出家修行,这也是一种悟。另一种则是悟到这念心。八指头陀过去是一个牧牛的孩子,有一天忽然刮风下雨,他看到旁边一棵开满白桃花的树,被风雨一吹,花落得干干净净,突然体悟到世间一切都是无常,有成、住、坏、空,整个世界都会灭掉;人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没有哪个人逃得过;心有生、住、异、灭,也是无常。他悟到了诸法无常,于是出家修行,这是第一步的开悟。

  八指头陀出家以后,很精进、很用功。有一位老婆婆成就他闭关,并且派自己的大闺女为他送饭。时间久了,这个女孩子对八指头陀产生了爱恋。有一天,大闺女把绣花鞋脱下来,扔到正在关房里打坐的八指头陀衣摆上。八指头陀一看,是女众的绣花鞋,怎么办呢?就用手指头一勾,把绣花鞋扔到窗外去。

  因为起了这么一个念头,接下来一打坐就看到绣花鞋出现,他知道自己的定散掉了,于是就用刀把勾花鞋的手指头斩断。后来,他去朝礼阿育王庙时,燃指供养佛舍利,又少了一个指头,因此被称为“八指头陀”。所以,修行不是简单的。修行有了定境,就是古人所说“打成一片”了,这念心里面什么都没有,只有这一念心、一个定境。这些公案给我们一些启发,修行要远离名利财色,一切都要放下,方能成就。

  唐朝悟达国师七岁就听《涅槃经》,聪明伶俐。他的祖父希望他将来能够当官,通达儒释二家的经典,能文能诗,于是想测验他一下。有一天,祖父对他说:“你这么聪明,能不能作一首诗来看看?院子里面有一棵桃树,你就以这棵树为题。”悟达国师马上就作了一首诗:“花开满树红,花落万枝空;唯余一朵在,明日定随风。”花一开,满树都是红的;花一落,所有树枝都是空的。虽然剩下一朵花,但是到了明天,仍然会落下。这就是悟到无常。他的祖父听了就说:“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出家。”悟达国师从小就悟到无常,后来果然出家修行,最后成为国师。

  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情是永久存在或独立存在的,一切都是仗因托缘所生、都是虚妄不实的。《楞严经》云:“观相元妄,无可指陈……观性元真,唯妙觉明”,世间一切万法都是仗因托缘所生,时间一到,就散掉了、坏掉了,如《中论》云:“众因缘生法,我说即是空”,无论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都是因缘所生。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当时是佛法的盛世,遍地都是罗汉、菩萨,人们可以到天上,天上的人可以到人间;现在到印度去朝圣,只看到一堆土,这就是无常,要悟到这个道理。

  湖北有一座黄鹤楼,因崔颢的《黄鹤楼》一诗而名闻天下: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日暮乡关何处是,烟波江上使人愁。”过去的黄鹤楼非常兴盛,现在所见的是新建的楼阁,旧时的黄鹤楼已不存在了,证明一切都是无常。

  开悟,第一步就是要悟到无常。假使没有悟到无常,心不在焉,就不知道要精进道业;悟到了无常,对世间的一切不会产生贪爱,才好精进。“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;断一切恶,无恶不断;度一切众生,无众生不度”,这是断见思惑,是第一步。

  人生,一个是动境,一个是静境,都是无常的。古人说:“禹开九州汤放桀,秦吞六国汉登基,古来多少英雄汉,南北山头卧土泥。”一旦改朝换代,一切都是无常。所以,政治哪个好、哪个不好?哪个是、哪个非?一切都是无常,关心自己的道业才是最重要的。见到世间上的一切,起执着、起贪爱、起烦恼、生无明,什么都看不破、什么都放不下,就是没有悟到无常;假使连无常都悟不到,怎么能入道呢?


(二)

  要悟道,就是要悟到这念觉性!也就是《圆觉经》所说的“随顺觉性”。有些人认为:“我有觉性,就成佛了!”这是错解,生了我慢心。觉性是“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”这一念心。悟到之后,还要保任,需要很长远的时间。假使不知道保任,只是理上悟了,没有在事上落实,有理无事是没有用,还是大凡夫一个。所以要“随顺觉性”,这一念心不随着外面的境界而转,时时刻刻不要迷惑,要站得住、站得长。

  悟到这一念心了,就是安住,坚住正念,随顺觉性,知道这才是自己的真生命,这就是法身慧命。念念分明,处处作主,这是第一步。“随顺觉性”有深、有浅。一开始是“凡夫随顺觉性”,慢慢昏沉减少了、执着减少了,无明慢慢化掉了,就入贤位菩萨。 贤位菩萨一样地用功,安住定慧,定慧等持,这是“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”。继续用功,静中养成,动中保养,动静不失,就是“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”。初地菩萨也是随顺觉性,一直到十地满心,还是随顺觉性,只是功夫有深、有浅。因此,古德说,初果不知二果事、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的事,到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,还是随顺觉性。三惑漏尽了,就是觉性现前,法尔如是,没有别的,如同古德所言:“但复本时性,更无一法新”。烦恼漏尽了,成就无上正等正觉,还是这念心,不过这念心如日中天,里面没有乌云、没有白云,这念心放大光明,具足无量的智慧、功德,不生不灭,这是“如来随顺觉性”。

  虽然是凡夫,但这念觉性不减少一丝一毫,只是被我执、法执,被见思惑、无明惑,种种欲爱、色爱,障蔽了心源、障蔽了自性光明。所以,古德开悟了说道:“我有明珠一颗,久被尘劳关锁;今朝尘尽光生,照破山河万朵。”始终还是这一念心,不是另外得到什么,而是这念心的作用不一样了。所以,了解这些道理,信心就增加了。 一个是悟到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第二个是悟到这个“道”。悟了道,才知道怎么样去修道、怎么样去保任。

  佛经中提到,凡夫的觉性“如金在矿”,里面有烦恼、有无明,怎么修呢?第一,“以因同果,澄浊顿入涅槃”。不要求果,要在因上求、在因上努力。“澄浊”,我们这念心里面有渣滓,就像一潭浑水一样;坐下来不动,坚住正念,随顺觉性,如如不动,这称为如如佛。心不动,还要清楚明白,觉性要存在。禅堂就像避风港,就是不动,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三际托空,这个就是定;假使想到过去、想到现在、想到未来,心动了,就成了生灭。这念定心禁得起考验、禁得起风浪,看到好的境界不高兴,看到坏的境界不烦恼。为什么?好的也是虚妄,坏的也是虚妄,这个心不随境转。凡夫心随境而转,就成了生灭。

  过去一位法师开悟了,说:“迷时人逐法,解时法逐人。”一般人的这念心随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跑掉了,看到任何光怪陆离的境界,都要去看;听到什么声音,都要去听,心跑掉了。悟了以后,“法逐人”,看到任何境界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心不动,不要理它,外面的境界自然随心而转。 过去有两个僧人看到风吹幡动,一个说是风动,一个说是幡动。六祖大师说:“不是风动,也不是幡动,是仁者心动!”一切都是仗因托缘,都是虚妄不实的,风也是虚妄不实的,幡也是虚妄不实的,都是六根攀缘所生。一念不生,万法无咎,把这个心收回来,安住觉性、随顺觉性,哪里有风?哪里有幡?风、幡,都是外面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的尘境,虚妄不实。

  所以,没有开悟时,“人逐法”,什么境界都有,因为这个心和外面的境界是对立的。悟了以后,心境一如,外面没有境,只有这一念心,这个心是绝对的。所以祖师云:“澄浊顿入涅槃”,“澄浊”就是心不动,是如如佛。做到了,有很多境界,不要理它,慢慢地就能“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”,一个钟头一刹那就过去了,因为心达到一个绝对的境界,超越了时空。

  我们这个世界的时间、空间,都是虚妄的。人就是落在时空当中,起了分别,打了妄想,造了恶业。这个世界一个是善业所感、一个是恶业所感、一个是善恶业夹杂所感的虚妄境界,所以古德说:“随缘消旧业,更莫造新殃。”随着日常生活,弘扬佛法,不起贪爱,不造新的恶业,才能消旧业,亦不造新殃。什么是“新殃”?念头一动,就成了生灭,念念相续造作即有业,就是如此的。

  高峰原妙禅师曾说,修行一个是动、一个是静,“静则一念不生,动则万善圆彰”。打坐时,一个念头都没有,不但恶念不生,连善念也不要起,保持无念。无念也不要执着,觉性要存在,否则就落空。觉性如何存在?打坐的时候一念不生,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。这念灵知灵觉,要坚住正念,随顺觉性。

  动的时候,万善圆彰,“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;断一切恶,无恶不断;度一切众生,无众生不度”,度了以后,用般若的智慧,能所俱空,又归回本体。平时起心动念,都属于生灭;修一切善,都属于福报;造了恶业,就要堕落。所以,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拟将修福欲灭罪,后世得福罪还在”,起了恶念,赶快把起恶念的心化掉,这样才是修行。 《楞严经》告诉我们,修行有两个方法,一个是放下、不动,“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”,这个心本来是浑水,沉淀这念心,泥沙下沉,浑水慢慢就变成清水了,感觉身心舒适,坐了一支好香。所谓“心净佛土净”,心清净,就能够转化、改变我们的生命;心清净,就能成道。这是第一步;第二步,要定慧等持,要知道怎么解脱。

  定慧等持达到最高的境界,泥沙就化掉了。怎么样才能达到最高境界?“金刚定后异熟空”,还是用这个方法。第二,用智慧的方法,“从根解结,脱缠顿入圆通”。“从根”,依六根解六结。怎么去解?一个是定,一个是慧。用智慧来化解六结、用定力来澄浊,定慧等持。


(三)

  修禅定有九个层次,称为“九住心”,其中包含了两层意义:一个是定、澄浊,一个是慧、从根解结。

  第一个是“内住”,内住就是澄浊。平时六根对六尘,无论是修善、造恶,都是攀缘、都是外住,心跑到外面去了。修善法,是福报;造恶,就会堕落。假使只知道修善,而不知道澄浊、不知道净化六根,只是产生一些人天福报而已。

  内住,就是把心收回来。念佛的目的,也是内住。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用这句佛号来收摄六根,把六根归一,这是第一步。假使不知道接下来要“念而无念”,只是得到一个定境而已。

  打坐时,万缘放下,什么事都不要管,只管自己这念心,不要昏沉、不要妄想,这个心站得住、站得长。只管这个,其他都与我无关。把心收回来,内住,这是第一步。

  内住以后,要“续住”,心跑掉了再收、跑掉了再收……继续不断地观照这念心,继续不断地收。把这个心继续安住下来,安住在哪里?念佛的人始终把这念心靠在佛号上面,心跑掉了,念一句:“南无阿弥陀佛!”目的就是在摄心。修禅的人,把心歇下来就好,目的是完全一样的。

  第一个是内住,第二个是续住。平时都是心的作用,现在保持无念、无住,这就是心之体,这就是充电,这就是水的泉源。找到了泉源,就是一潭活水,运用无穷。

  经过内住、续住,到达第三个层次,妄想没有了、昏沉也减少了,心不动了,就是“安住”。继续再用功,到达“近住”。近住,就是快要与禅定接近了、与寂静无为的这念心相近了,心能安住于此。到达“近住”了,还是这念心,只是功夫加深了。

  《金刚经》云:“善男子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”“近住”一段时间,忽然又打了妄想,心又跑掉了,这个心不容易降伏。没有妄想了,昏沉就来了。所以,就要“调顺”,又要把心收回来。这念心就像一头牛一样,又想吃草了,就要牧牛,把它拉回来;这念心就像一匹马一样,跑掉了,就要调伏。跑到左边,用绳子拉回来;跑到右边,把笼头拉回来,要走中间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这一条路,其他无论看到什么,都不要动──看到好的,不要欢喜;看到坏的,不要烦恼。不动,就是调顺。

  调顺过后,又要放下。经过一段时间了,这念心没有昏沉,也没有妄想,达到了“寂静”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。到达寂静,不是就了了,功夫再加深,还要达到“最极寂静”,这就要看每个人的功夫,到最后功夫用上了,便得到禅定了。假使不作这个功夫,不会有这些境界。

  一般人到了这个时候,以为就了了,其实不是,因为八识田中还有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。怎么转化这些烦恼?就是“专注一趣”。这时候定慧功深,这念心才为自己所掌控、所运用。专注什么呢?每个人都有无明,看看自己哪一个烦恼最重?就先处理它。本来这念心已经没有妄想了,现在专注起一个念头,对治自己最重的烦恼。例如,平时听经很难听懂,这是痴心太重。或是平时无明太重,一点点不如意就起烦恼、就起瞋心,看这个不顺眼、看那个也不顺眼,这就是瞋心太重。假使男众看到女众、女众看到男众,就打妄想、生颠倒,这是贪心太重。检讨反省,专门来对治自己最重的烦恼。

  如果有男女的欲爱,就要修不净观、修缘起性空观。“四念处观──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”,用“观身不净”来化除男女欲爱的烦恼。假使不用这个功夫,表面上看起来很清净,但贪爱的种子还在八识田中,只是“石头压草”,用定把它压下去。现在用专注的方法,连根都拔掉,这样就能了生死。这个时候,我们的心又变成相对的,一个是心、一个是境。

  修行,一个是心、一个是境。外面的环境,是一个境界。打坐时对治境界,看八识田中对哪一个人还有贪爱?一个人无论是皮肤、血肉、毛发、爪齿……都是不净之物,都是因缘所生法,没有什么好贪爱的。现代人的相貌都是画出来的、头发是做出来的、眉毛是画上去的、眼睫毛是贴上去的、白的脸是打了粉上去、红的脸是打了胭脂上去,人身是臭的,所以喷了香水……其实是一堆不净!如此思惟观察了达真理,就是从根解结的方法,这个就是专注。要破除欲爱,要从根本上把它拔除。便能真正达到无为法,生死了了,超凡入圣。假使不作这个功夫,是不可能化除欲爱的。

  如果妄想来了,用“四无生偈──诸法不自生,亦不从他生;不共不无因,是故知无生。”“诸法不自生”,无论看了什么东西,都是妄想;无论是好的、坏的,这些境界不是自然生起来的,都是仗因托缘而生。“亦不从他生”,一切境界不是自然而生的,也不是从十方世界生出来的,都是自己的妄想。“不共不无因”,不是自生、不是从他生,也不是共同生起的,也不是无因生起的。“是故知无生”,一切都是自己的妄想,不要理它,不生妄想,即达到无生。

  有生,就有灭;无生,即不灭。我们的佛性本自具足、本自清净。所以,无论想生到什么净土,都是自己的执着,心清净才是真正的净土,把烦恼化掉才是真正的净土,否则都是方便说法。打坐要会用这个心,要从根解结。一个是悟到无常,一个是悟到道。悟道以后要修道,一个是“以因同果,澄浊顿入涅槃”,一个是“从根解结,脱缠顿入圆通”,一个是定、一个是慧。


(四)

  “专注一趣”,修对治的法门,这个心又变成有能有所。所以,对治完了要还原,把这念心收回来,思而无思,念而无念,保持不动,最后万法归一,心境一如,就是“等持”。一个是心之体,一个是心之用。动,是心的作用;把心归一,就是心之体。保持心境一如,就入禅定。这样修习九住心就能破除执着、愚痴,成就正定。

  佛经里面讲“三身──清净法身佛、圆满报身佛、千百亿化身佛”,都是我们这念心;不是心外有清净法身佛、圆满报身佛、千百亿化身佛。一念不生,万法无咎,这念心是绝对的,三际托空、十方坐断,这念心无念、无住、无为,清楚明白,这个就是体、就是清净法身佛。

  圆满报身,就是我们知过改过、能够破除烦恼的这个智慧心,这念观智就是圆满报身佛。佛,就是我们的觉性。所谓“佛智照空、佛智照假”。什么是“佛智照假”?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,这念心要能够作主,“善开方便门,安住大乘心”。

  什么是千百亿化身?例如,在精舍里开设初级禅修班、中级禅修班、高级禅修班、研经班、儿童禅修班……这些都要安排,安排好就成了千百亿化身佛。有时候对小孩说法、有时候对教授说法、有时候对年轻妇女说法、有时候对学生说法……这是千手观音,“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”,而不是另外有一个化身。如儒家所说:“君子之身可大可小,丈夫之志能屈能伸”,“应机说法”就是千百亿化身。三身不离一身,都在我们这念心,不是心外还有三身,大家要彻底了解。

  《楞严经》里面提到“从根解结”,依六根解六结。怎么样“澄浊”?就是“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”,通身放下、再放下,这就是澄浊;起了一念心,就是妄想。所以要返本复源,就是如此。从因地开始,要把这个道理、这个路程搞清楚。等于我们到台北一样,要经过哪些站、哪些路,要搞清楚;否则南辕北辙,走不到家。

  菩提、涅槃,是我们的宝所,其他都是方便。如六波罗蜜,是六条路;戒定慧,是三条路;顿悟自心,就是一条路。虽然有这么多条路,其实都是一条路,这个就是大路。中台禅寺是一个方便道场、水月道场,用这个方便道场达到宝所。什么是宝所?“菩提觉法乐,涅槃寂静乐”,这是佛法最高的境界,除此以外都是佛的方便说法。

  没有别的,就是修九住心──内住、续住、安住、近住、调顺、寂静、最极寂静、专注一趣,最后归于等持,一心不乱、一心不动,超越时间、超越空间。修行不是马马虎虎、懵懵懂懂地种个善根而已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,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”假使不知道“道”在哪里,“波波度一生”,没见到这条路,怎么去走呢?知见,就是这念心。一般人都是第一念、第二念、第三念……念念迁流,要保任第一念,就要坚住正念,随顺觉性,念念分明,处处作主,站得住、站得长,这个就是本,所谓“本立而道生”。

  古德云:“南台静坐一炉香,终日凝然万虑亡,不是息心除妄想,都缘无事可思量。”一心不乱,到最后“无事”,坚住正念,随顺觉性,功夫还有深浅。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,想要成道证果,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?在动静闲忙中薰修、返照,检讨反省,把无明烦恼化掉,化掉以后,又归于一心。所以要保任这一念觉性,要站得住、站得长,不要跑掉了,这就属于修道位。修道成功了,成道了,还是这一念心,不是另外有所得、有所解,只是这念心烦恼漏尽了而已。

  “万丈高楼平地起,英雄不论出身低”,还是从当下这一念心做起。歇,不要打妄想。三际托空,十方坐断,只有这一念心存在。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!

 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