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山六度行


(一)

  一般人以为佛法只是精神的寄托,却不知道佛法的根本是在这念心。修习佛法首重发心正确,要发慈悲心、菩提心、精进心、大愿心。世间法也是发心,但目的不外乎是获得名利财色;学佛修行则截然不同,目的是要成就佛果、成就菩萨的功德,因为发心广大,功德当然就不可思议。

  朝山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发心,是落实六波罗蜜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的行门。所谓菩萨修六度万行,六波罗蜜即是菩萨行。因此,朝山的意义深远、广大,是自利利他、断烦恼、证菩提、证涅槃的发心。如果朝山不知道发心,只是像例行公事,藉此活动筋骨,跟着大众凑凑热闹、观光一下,就不是真正的朝山,就没有大功德。

  六波罗蜜第一个是布施度,为什么要修布施?布施就是“舍”,我们心当中有很多烦恼、执着,就像背负着一个包袱。有能舍之心,才能舍掉这些烦恼、执着。“舍”有大舍、中舍、小舍,功德、果报各有不同。舍,并不容易,所以要从布施开始学习落实。

  所谓“大舍”,是舍离自己在世上所有的一切,举凡妻子、儿女、父母、田地、房屋。过去释迦牟尼佛修菩萨行,为了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,曾经剥皮为纸、析骨为笔、刺血为墨,头目脑髓全都布施。唯有真正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,才能做到这样的大舍,一般人是做不到的。如果一切全都能舍,业障就会因此消除──因为业障是从色身所产生出来,色身由我们的执着而生,执着是由于心造作、分别而来。所以,能有大舍之心、舍身之心,自然就没有执着了。没有执着,就没有妄想;没有妄想,就不会感得业障等果报,自然能契入无为法,这就是修行学佛的目的。所谓“大舍如火烛在前”,能舍离一切烦恼、执着,任何事情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,如同火烛在前,照得清楚、看得清楚,绝对不会迷失方向。

  什么是“中舍”?譬如银行里存有一千万,从中领取一百万、两百万、或二分之一,用来布施大众,而不是全部发心。一方面修行、打坐、听法,二方面布施,以此增长福德。福德增长了,又做一些世间上的事业。因为有福德的关系,所以愈走愈光明,福报愈来愈大,赚了钱又继续布施、供养,行种种善法,这就属于中舍。所以“中舍如火烛在旁”,做一分就得一分,做十分就得十分,慢慢舍去贪心、执着。虽然如此,习气还是很多,执着并未完全舍离,但智慧逐渐开启,好似火烛在旁,只是不如在前方一样照得那么清楚。

  “小舍”就如同有一千万元,只布施了一万元,还要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及全家人,希望求神通感应,运气转好,学业、事业、财运都很顺利,好像和佛菩萨作生意、谈条件,这就是小舍。这种发心并不是为了修行或利益大众,只是为了自己或家人而做。布施的心不够广大,是因为贪着而布施,这种舍就没有智慧。所以“小舍如火烛在后”,没有智慧光的照明,前面就是一片黑暗,看不见菩提心、涅槃心、生死因果之理,体悟不到本心,如同火烛在后。

  布施有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。“财施”是布施钱财,例如他人有难时,基于慈悲心,而以钱财、物资救济。对于佛、法、僧三宝的财布施,因为有恭敬心,则称之为“供养”,与前者有别。“法施”,是将佛法妙理广传给大众,使每个人都能听闻佛法而离苦得乐。“无畏施”,就是看到他人遭遇困难,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或协助,或是看到种种不平而挺身相助,让对方远离怖畏,获得安乐。

  朝山也是行布施,所谓“将此深心奉尘刹,是则名为报佛恩”,藉由礼拜、忏悔,消除自己过去所造的业障,乃至于发愿,希望代众生受无量苦。礼拜的过程中,无论苦或乐,都不理会,每一拜都是“能礼所礼性空寂”,能所俱空,达到身心两忘。

  此外,希望消除业障、圆证菩提、得到解脱,而利用自己的时间来朝山、修行。不仅为了自己,也为佛法、为众生而朝山,将时间、身体都布施出来,所以朝山也是一种布施的行为。


(二)

  持戒的目的是清净身、口、意三业,这当中有事、有理。在家居士应受持五戒──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朝山时,口念佛号,耳听佛号,五体投地、三步一拜,这时不抽烟、不喝酒、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,也没有犯过失,所以朝山的当下就是在持戒。戒有戒相、戒体。“体”,就是这念心。朝山不但持守戒相,更进一步因为这念心的虔诚、专注,心清净了,身、口、意三业都清净,就是真正在持戒。

  朝山是在修“忍”行。“忍”字,“心”上有一把“刀”,意指刀放在心上,心却丝毫不动,这就是忍。朝山时要五体投地,头、两手、两足拜在水泥或土石子地上,既刺痛又疲累,如果道心不坚定,就会忍耐不住或半途放弃,退失朝山的心愿。所以,朝山就是在修“忍”行,不管刮风、日晒、雨淋,或是口干舌燥、又冷又饿,都要忍。

  “忍辱”在佛法中相当重要,可分为五个层次:伏忍、信忍、顺忍、无生法忍、寂灭忍。

  第一、“伏忍”:“伏”,就是降伏,无论顺境、逆境,都要降伏自己种种的烦恼、瞋心,乃至于我慢。例如,第一次朝山,双腿酸、痛、麻,简直像是在受罪;甚至有要受人讥讽:“你这个人真无聊,不坐在家里看电视、吹冷气享受,为什么要去朝山呢?”遇到这些境界,如果一时无法忍受而生烦恼、起无明、退失菩提心,就是伏忍的功夫不够。或者听到他人赞叹:“你实在很精进,真正发了菩提心!”这个也要忍,才不会起我慢心。所以,修行在事上、理上都要忍。事上,要忍外境的种种挫折;理上来说,心当中起了烦恼,也要降伏,继续拜下去。

  第二、“信忍”:因为朝山而逐渐产生法乐,心中感觉到清凉、喜悦,遇到再困难的境界都能忍耐,对于佛法信心坚定,没有疑惑,这就是信忍位。

  第三、“顺忍”:藉由一次又一次的朝山修行,养成逆来顺受、心不为所动的习惯。在顺境、逆境当中,都能自然随顺于理,安忍于心。

  第四、「无生法忍」。

  忍,可分为生忍、法忍。什么是「法忍」?「法忍」,指面对外在的境界,如自然界的天灾地变、狂风、暴雨、下雪……所带来磨难、刺激等困境,乃至心当中起的烦恼,都能忍得下来,就是法忍。什么是「生忍」?对于众生所给予的一切境界,都能忍得下来,甘之如饴。所谓「无生法忍」,由于不断修习「忍辱」这个法门,忍的功夫更深一层了,了知无论是外境或心中的烦恼,都是生灭、虚妄之相,缘生无性,了达一切法本自不生,亦无有灭,所以始终能够忍心不动,真正达到不动的境界,就是无生法忍。

  「无生法忍」是由事到理、由凡入圣,接近圣位了。藉由前面朝山的伏忍、信忍、顺忍,渐渐降伏我慢、懈怠等习气。不断向前,没有退转,使得心当中没有取舍、妄想,忍可于心,连忍的念头也没有,完全达到风平浪静的境界,清明的心就现前了,就达到「无生法忍」。

  「无生法忍」虽然已经是事上最高的境界,但理上还要更进一步,继续不断用功,最后要达到「寂灭忍」——这念心完全契入无为,才是修行真正最高的境界。所以,朝山是最好用功的一种法门。

  打坐也是修忍,但要保持身心不动并不容易。如果没有经过事上的一番薰修、磨炼,打坐时身心便无法静下来,忍耐不住种种妄想、昏沉、瞌睡等习气。因此,若能透过朝山,在事上磨炼与对治,由事入理,再去打坐,就不会有妄想、昏沉。再进一步发大愿心,愿代众生受苦,功德更不可思议,因为心量广大,没有人我是非,断的烦恼也大。

  可见,朝山与忍辱波罗蜜非常相应。修行学佛就是一个“忍”字,无论在家、出家,能有忍的功夫,一切都能成就。面对家庭、公司、社会上的种种是非,能忍得住,就是修行。习气重的人,看任何人、事、物都不顺眼,处处都是烦恼,心自然定不下来,无法安心办道。所以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忍之为德,持戒、苦行所不能及。能行忍者,乃可名为有力大人。”朝山是一种苦行,又是忍辱,能忍得下来,且心当中没有烦恼,确实是一件大功德。所以,要精进不退,发大愿、修大行,才能证大菩提、大涅槃。


(三)

  修行学佛就是要精进。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禅定、般若,乃至于八万四千法门,都要有精进心;否则,一日曝之,十日寒之,无论学业、事业、道业都无法成就。

  朝山也是精进,从开始发心报名朝山,可能就有一些障碍要克服,也许有事,或是因为应酬,以致打消朝山的念头,而错失因缘。所以,放下一切事情来发心朝山,就是一种精进。

  不但要精进,还要“正精进”。方向错误,非但得不到效果,甚至会产生副作用。例如,社会上有些人熬夜跳舞、打电玩,甚至三天三夜不下麻将桌……也很精进,却不是正业的精进,就没有好的果报。虽然不眠不休地努力,业障反而愈来愈大,最后还要堕入恶道。

  佛法中“四正勤”就是正精进──“已生善念令增长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恶念令灭除,未生恶念令不生”。朝山是发了菩提心忏悔、消业障,以三步一拜对治自己的烦恼。不但如此,还发大愿代众生受苦,功德成就了,回向给父母、师长、法界冤亲,是大慈悲心、正精进。修行要想有所成就,必须上半夜、中半夜、后半夜都不间断,以这种精进心来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修六波罗蜜。不但时时想到佛法,还要真正去实行,如古人所说:“口而诵,心而惟,身而行。”

  因此,做任何事都要正精进,朝山就是正精进的法门,而且要发长远心。如果吃了一点苦头就心生退悔,再也不敢朝山,就不是精进了。不但现在精进,乃至生生世世,都要发起成就道果、永不退转的大愿心,这才是真正的精进。如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,圆成佛的智慧、福德,是最大的精进。

  佛陀精进的公案多如恒沙,真正是难以尽数。据佛经记载,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为螺髻仙人时,日日夜夜精进不懈地禅坐,以至于“雀巢于顶,草穿过膝”,鸟雀在他的头顶上飞来飞去、筑巢生蛋,他也不理;草长得从膝盖旁缠绕过去,心也丝毫不动。身心都放下,寂静不动,念念不空过,是正精进、大精进。所以佛有无量的定力,这是在平时精进用功所成就的。

  又如,释迦牟尼佛有一世为大施太子时,乐善好施,把所有的一切都拿去布施。皇帝心想:“太子把国库的宝物全布施出去了,这还得了!”就把大施太子赶走。大施太子生生世世都是修菩萨六度万行,看到人民因为天旱,没有吃的,实在很苦,甚至很多人都饿死了,现在被赶出皇宫,没有东西救济这些人,怎么办呢?他忽然想到龙王有一个如意珠,能够呼风唤雨、随心而得财宝。大施太子就发大愿,想去龙宫取得龙王的如意珠,来解决人民的困苦,修菩萨行。

  太子虽然没有天眼通、神足通,但他的诚心感动了海神,海神就从龙宫盗取如意珠,献给大施太子。龙王立刻发现了,就用神通取回如意珠。大施太子没有如意珠,无法救济这么多饥饿又濒临死亡的人,于是决定把海水挑干,进龙宫向龙王要如意珠,来解救人民的困苦。太子一担一担地挑,比愚公移山还要艰钜,因为山是不会变的,总有一天能把山移开,可是海水怎么舀得干呢?一下雨,海水又增加了。但大施太子全然无惧于困难,依然夜以继日地挑海水,挑到骨瘦如柴、精疲力竭,仍不休息,最后终于体力不支倒地。

  太子的行为感动了四大天王前来帮忙,四大天王神通广大,几分钟内海水就消减了一半。龙王很着急,海水一旦枯竭,海里的龙子、龙孙、眷属都会死掉,于是便献出如意珠。大施太子这种锲而不舍的布施行,就是正精进、大精进。

  所以,做任何事都需要精进才能成功。社会上成大功、立大业的人,乃至各行各业的实业家,都是经过一番努力和辛苦得来的,或是白手起家慢慢成就的。修行亦是如此,朝山就是身、心都在精进。身是五体投地、三步一拜,口是在念佛,心也在念佛,身口意三业都很精进。三业精进就能消业、转业,福慧增长,处处吉祥。所以,要继续不断地努力,发大心、修大行,这就是正精进。


(四)

  禅定是六波罗蜜之一。所谓“戒、定、慧”三无漏学,无论大乘、小乘,每一个宗派都注重禅定。修净土宗也是如此,念佛、拜佛最重要的是一心专注,“念念从心起,念念不离心,念念归自性”,就是在修禅定。

  朝山也是修定,或许有人会对此感到疑惑:“朝山三步一拜,身体在动,哪里有定?”事实上,行住坐卧当中,任何时间、场所都可以修定。朝山时,放下世间的人我、是非、得失、取舍、恩怨,万缘都看破、放下,专注一心地口念佛号、耳听佛号,没有一点妄想,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号都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虽然是三步一拜,但念头当中没有礼拜的相,身心合一,这样就是定。如果想东想西,身体在朝山,心却在想股票、朋友、家务事……就没有功德。打坐也是一样,如果只有身用功,心却不用功,坐上一千年、一万年也没有用。

  朝山时,发了大心、大愿,当中具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;又由于专注一念,没有妄想、昏沉,当下即是在修禅定,有禅定就能有感应。

  昔日虚云老和尚发愿朝山,因为有禅定、一心真诚,感动了文殊菩萨来护法,与菩萨感应道交。所以,有定就有感应。在儒家称之为“诚”,佛法称之为“定”。诚能感物,感应有深、浅之分,浅的称之为感应,达到深的定境就称之为神通,所以朝山也是在修禅定。

  最后,六波罗蜜中的般若度,是空性的智慧,与世间的聪明才智有所不同,乃是了知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、三轮体空。朝山时五体投地,没有能拜、所拜,身心了不可得,就是般若。所以,朝山要懂得般若,才能由事到理,心空境寂,实相就会现前,真正得到解脱。

  朝山是因缘和合,如果执着有很大的功德,有了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,就没有般若。所以,朝山要不着相,知道一切法缘起性空,不贪着朝山的功德,空性就能现前。

  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都要具足般若。“布施”时,不执着功德,做到三轮体空——无“施者”、“受者”、“所施之物”。“持戒”时,没有能持、所持。“精进”,不间断地礼佛、念佛,事相上非常精进;理上,这念心又是能所俱空,没有能念、所念,没有能礼、所礼,一念不生,达到无念,就是真精进、大精进。修“禅定”也是如此,不贪着轻安、禅悦,乃至定中的一切境界都不贪着,一念到底,继续用功。如果没有般若之智,有定而无慧,就很难得到解脱,乃至契入实相。

  朝山有福德、智慧,还有大慈悲心,与菩萨的“悲、智、愿、行”相应。发心朝山不为自己,而是祈愿把功德回向给一切冤亲、师长、法界众生,这就是“大慈悲心”,就和观世音菩萨相感应。要有“大愿心”,无论刮风、下雨都要圆满,发愿“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”,一定要拜到底;不仅现在如此,还要持续不断地修这个法门,积功累德以回向众生,更进一步带动大众来修行,就与地藏菩萨的大愿相应。朝山也是“大行”,三步一拜,身口意三业清净,消除心当中的烦恼,就是行。这些都做到了,心中无有挂碍,行无行行,念无念念,普度众生,而没有众生之相可得,就是文殊菩萨的“智慧”。用这种观念来朝山、修行,这一生必可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。

  从“文字般若”到“观照般若”,从“观照般若”进入“实相般若”,这就是智慧。所以,朝山是由事到理,当中悲、智、愿、行、六波罗蜜全都具足,而且一法具足一切法,一即一切——就是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心。所有一切智慧、功德、六波罗蜜,都由这念心所生。若不从事上历练,寂静无为的心不容易现前。由事到理,再来静坐,无为的心很快就现前了。

  明了朝山与六波罗蜜的道理,就能从朝山当中得到佛法的利益,达到事理无碍。如果只知道事、不知道理,只是增长一些福德;假使又执着福德,则迷失了本心。不了解事理无碍,有所偏执,便会认为:“只要打坐就好了”、“心就是一切,什么都不用做了”。如果真正入了大禅定,可以如此;没有禅定功夫,就要修一切加行。而朝山即是最好的加功用行。加行成就,道业就慢慢成就了。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