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百零二年度春季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



(一)

  古人说:“山中无甲子,寒尽不知年”,“山”就是灵山,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心,这就是灵山,不要另外去找。虽然每个人都有这念心,由于忧愁、烦恼、我执、法执、愚痴、邪见,灵山变成了土山;虽然不是灵山,但也不离开灵山。祖师云:“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只在汝心头;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去灵山塔下修。”所以,我们在七天当中要看到灵山,在灵山里面取宝,这就是打七真正的目的。

  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灵知灵觉,就是灵山。所谓“心灵福至”,心灵,福就至。心要定、心要净、心要明,心空境寂,心就有灵感。这座灵山里面有无量的宝藏、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功德,就称之为“心灵福至”。心空,不是空空洞洞的空,而是化掉烦恼,这念心能动、能静,能有、能无。知道在这念心上用功,称之为修道。这念心净化了,就能成道。

  所谓“闻道有先后,悟道有迟速,养道需时间,成道看因缘”,每个人的领悟程度不一样,因此开悟的时机有快、有慢。开悟之后,才知道修道。修道,就是养道,如龙养珠,如鸡孵卵。“养道需时间,成道看因缘”,修道、养道,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。开悟,只是找到了这条路,而不是马上得到大神通、马上就能成道;除非有大善根,是见佛得度的根机,一闻千悟,马上就能成道。

  听到这些道理,有善根的人如饮甘露;善根差一点的人听了,觉得也不错,找到了一条大路;善根薄弱的人,听到这个道理,迷迷糊糊,左耳进、右耳出,不知道讲什么。虽然是善根薄弱,但是不要灰心、不要退心,只是时间没有到,根机没有成熟,所以要继续不断地努力、不断地发心、不断地精进,锲而不舍,总有一天会开悟。

  悟什么呢?古德说: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。”悟,就是悟自己本具的觉性,悟到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心是本具的,不假外求,从过去到现在、从现在到未来,没有失去过,只是现在才知道而已。见到什么、听到什么、得到什么,只是光影镜头,是打坐了一段时间所产生的一种灵感。诵经、拜佛、念佛、持咒……心清净了,有一点相应了,也会产生瑞相。有了感应,不要执着。古德说:“修道者如牛毛,成道者如麟角”,为什么?就是由于走错路头。“欲知山上路,须问过来人”,这条路只有过来人知道;没有经过这条路的人,你问他也不懂。

  所谓“禅者,佛之心”,悟到佛这念心,就是禅。我们所说的“禅”,定当中有慧,慧当中有定,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佛心。所谓“教者,佛之口”,这念心出之于口,就称之为“教”。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谈经三百余会,是从心当中流露出来的,心当中具足这些智慧、具足这些功德,把这些道理说出来,就称之为教。这是禅的作用、是心的作用。由于每个人的根机不一样,所以教也不一样,有小教、始教、终教、顿教、圆教。

  所谓“说到做不到,是名不到道”,说到就要做到,所以要行之于身,称为“律”。所谓“律者,佛之身”,行住坐卧具足四威仪──行如风,坐如钟,卧如弓,立如松。在平时就要养成这种律仪,养成了以后,心慢慢就调伏下来了。什么叫作“行如风”?走路的时候很自在,不要东张西望,轻轻松松,平步青云,很自在、很安详。“坐如钟”,坐在这里像钟一样,平稳不动。“卧如弓”,睡觉的时候要右侧卧。“立如松”,站姿要像青松般,昂然挺立。

  做到了四威仪,就有四威仪的功德;做不到,就没有功德。佛经里记载,证罗汉果的圣者,具足行住坐卧四威仪;入灭的时候,现十八种神通,先现四威仪神通──空中行、空中住、空中坐、空中卧,身上出水、身下出火,身下出水、身上出火……。修行就如同求学,每个人都希望大学毕业,都想拿到博士、硕士,都想当教授,要达到最高的境界,就必须从幼稚园开始,脚踏实地,一步一脚印努力用功。


(二)

  大众参加精进禅七是修定、修慧的行门;平时在精舍护法护教是修福德;参加初级班、中级班、高级班、研经班,博学多闻,则是增长智慧。

  为什么要修行?为什么要学佛?要把理路弄清楚。理路,在佛法来讲,就称为教门。佛教一个是宗门,一个是教下,二者不相妨碍。宗门是什么?就是前面所说的“禅者,佛之心”。有些人打坐见到五阴境界,执着为实有。所以《心经》告诉我们,要“照见五蕴皆空”;《楞严经》也说,要破五阴;禅宗祖师则说“佛来佛斩,魔来魔斩”,就是指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心,要了了分明,如如不动,站得住、站得长。而打坐就是守住这念菩提心,让这念心如如不动。

  《楞严经》云:“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;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。”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云:“观天地,念非常;观世界,念非常;观灵觉,即菩提。”就是要我们安住在灵知灵觉的这念心。明白这念心,悟了道,是在理上开悟。理上虽然开悟了,出了禅堂,心又跑掉了,禁不起磨炼。所以,悟了这念心以后,还要养道,如龙养珠,如鸡孵卵。养道不容易,没有经过长期的磨炼,没有在动静闲忙当中保养这念心,是没有办法成道的。

  修行要先懂得这些道理,懂了以后就是明明白白的一条大路,就超过其他小路、邪路、黑路、暗路。禅宗祖师说:“十字街头岔路多”,十字街头到处都是岔路,你要往哪里走?所谓“歧路亡羊”,羊,代表我们的心;十字街头到处都是岔路,羊就会迷失。了解以后,就知道理很重要,所以平时要到精舍多听经闻法,什么是顿、什么是渐?都要了解。

  打禅七就是顿法,“顿悟自心、直了成佛”。“直了”,就是保养圣胎,要念念分明,处处作主,如六祖大师在猎人队里保养十几年。过去的人善根猛利,没有经过保养就能成就,见佛得度的根机,是前世修来的,一见到佛,佛说:“善来比丘,袈裟自着,须发自落。”讲了三句话,就证阿罗汉果。

  过了一段时间,众生根机差一点了,佛就讲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根机好的人听了马上就成道证果。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这是慧,有智慧才做得到。“自净其意”,就是定,时时刻刻保持这念心,不妄想、不颠倒、不昏沉、不愚痴,意根要清净。道理虽然简单,要做到也不容易,假使做到,就成道了,这是第二阶段的众生。

  第三个阶段的根机,听了这四句偈还是没有办法成道,佛就讲经说法,横说、竖说,讲过去、讲现在,讲有、讲空……讲很多道理,听闻者最后也能成道。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作早晚课、打坐参禅、听经闻法……还不能成道,因为我执、法执坚深,心当中的烦恼、无明化不掉,过去造的恶业好像垃圾堆一样。

  我们心当中有三堆垃圾,第一堆见思惑,第二堆尘沙惑,第三堆无明惑。虽然知道,也没有办法化掉,甚至悠哉悠哉,连烦恼都找不到,心跑掉了都不知道、造了恶业都不知道、打妄想也不知道。禅七当中,不管想什么,一起心动念就是妄。

  在平时,只起善念不起恶念,用善念对治恶念。在禅堂里,目的是要了生死“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”,要保持无念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无念念即正,有念念成邪,有无俱不计,长御白牛车。”无住心是最高境界。

  无念,不是什么都不知道,而是没有妄想、没有昏沉、没有颠倒,这念清净心要存在,这就是无念。很多人把无念弄错了,坐在这里心像石头、木头一样,坐一千年、坐一万年也没有用。所以古德说:“莫谓无心即是道,无心犹隔一重关。”一般人称为“无心道人”,认为什么都不在乎就是道,不是的!所谓“无心不碍有心用,有心用时亦无心”,“无心”就是没有妄想心、颠倒心、无明心、烦恼心,这念觉性清清楚楚,就是最高的智慧、就是菩提心。“有心用时亦无心”,用了以后,“用而常空非有,空而常用非无”,这念心真空妙有,就是听法这念心,平时要在这里用功,不打妄想,不落昏沉,有了烦恼就把它化掉,这样一来,处处都是道场,禅堂也是道场、家庭也是道场、公司也是道场;假使没有悟,即使坐在禅堂里,打瞌睡、打妄想,禅堂也不是道场。

  所以,打坐时无论看到什么境界,都不要理它;听到什么声音,都不要听。好的境界来了,不要欢喜;看到恐怖的境界,也不要烦恼。好的境界称为佛境,坏的境界称为魔境。看到佛菩萨来了,不要理它,这就是“佛来佛斩”。不要理它就是斩,不是真的拿剑、拿刀去斩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这样就斩掉了。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,就会走火入魔。

  《心经》云:“远离颠倒梦想”,晚上作了一个好梦,不要欢喜;作了恶梦,也不要忧愁、烦恼,这就转掉了,这念心就很宁静。看到佛、看到种种瑞相,也不要欢喜,这是因为平时薰修,心清净了,自然就有,不要理它,因为这还是很粗的境界;假使你一理它,就执着在这个境界。所以,心还要更细,佛的心是细中之细,到最后心空境寂,这才是自己的东西。

  这个道理也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上,人家赞叹你,不要欢喜;人家毁谤你,也不起烦恼,这就是“佛来佛斩,魔来魔斩”。处处都如如不动,了了常知,定慧等持,这就是修行。所以,为什么要打坐、为什么要修禅?就是淬炼、磨炼我们这念清净心。佛法是以人为根本,人以心为根本,心以觉悟为根本。时时刻刻都要觉察、觉照、觉悟,这念心才会定、才会明、才会有智慧、才能产生全体大用。

  人以心为根本,每个人都有心,佛经云:“凡有心者,皆当作佛。”但是众生为什么没有成佛?因为没有觉悟。有些人觉悟了,为什么还没成佛?觉悟有深、有浅,有自觉、觉他、觉满,有始觉、本觉,有相似觉、分证觉,有等觉、妙觉……觉悟的层次很多。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层次?因为烦恼厚薄不同,减少一分烦恼,得到一分清净心;减少两分烦恼,就得到两分清净心;减少十分无明烦恼,就得到十分清净心。所以菩萨有初地、二地、三地……十地,有等觉、有妙觉。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三堆垃圾统统化尽了,心完全清净了,就成道了。这就是一条路,把这条路找到了,一步一脚印,走一步就有一步的光明,走一步就更进一步,可以进入宝山取宝了。


(三)

  佛法一个是教门,一个是宗门。宗是什么?释迦牟尼佛为了要教化最高根机,在灵山会上手拈金色的优波罗花,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这代表什么意思,只有迦叶尊者会意微笑,佛就藉此印证,传法给迦叶尊者,这是不立文字的心法。从此以后代代相传,就称为宗门,单传这念心。师父说法,是谁在说法?诸位听法,是谁在听法?要悟到听法这念心。

  悟了以后不是就了了,悟后起修才是真修。因此,悟了以后,这念心要念念分明,动静闲忙不离当念,要保养、净化这念心,站得住、站得长,检讨反省,用佛法对治、化除心当中的三堆垃圾。这个就是理,了解了宗门,还要懂得教理。

  每个人都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六根都可以悟道。每个人都能听到声音,这是耳根在听。现在没有声音,怎么知道没有声音呢?因为闻性还存在,所以知道没有声音。有声,是耳根在听;无声,也是耳根在听。有声音也好,没有声音也好,都是外面的尘境,但是,知道有声、无声的这个觉性,始终存在。平时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是分开的,现在不管有声音也好、没有声音也好,都不要管它,心不住有、无,闻性往里面收、往里面闻,不理会外面尘境,收到六根归一,那又是一个境界。

  《楞严经》云:“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”,观音菩萨就是用耳根法门成道的,这个法门就是观音法门。“反闻闻自性”,不管外面有什么声音,就是把心往内收。《楞严经》云:“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,如是渐增,闻所闻尽,尽闻不住,觉所觉空,空觉极圆,空所空灭,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”,就成道了。

  古人说:“通教不通宗,如蛇钻竹筒”,假使把教理研究得很透彻,著作等身,只是照本宣科,与自己毫无关系,与自己心当中的烦恼也毫无关系,都是从佛经上抄下来的,只是把它变成白话文而已。就好像蛇钻到竹筒里,爬不出来了。所以,必须要会通到心地,这就是宗。

  “通宗不通教,开口便乱道”,现在有很多学者看到禅宗说“心即是佛”,认为这念心就是佛,还要诵什么经、念什么佛、打什么坐、吃什么素?心好就行了!但是,哪个心是佛?从早上起床,这个心念念迁流──起床了,马上要穿鞋,起床的心已经灭掉了。穿鞋子、穿袜子、穿衣服,这个心又来了,这是第二个。穿了袜子、穿了衣服,要去漱口、洗脸,这是第三个心。一漱口,又要拿牙膏、拿牙刷,要挤牙膏出来……这个心念念生灭。佛经里面讲,从早上到晚上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,这个心始终都在生灭当中,我们自己还不知道。这么多的心,哪个心是佛?答不出来,体会不到,就懵懵懂懂,空过一生。

  “通教不通宗,如蛇钻竹筒;通宗不通教,开口便乱道;通教又通宗,如日处虚空。”“事理元无二,同居大觉中。”诸佛所说的没有差别,都是依教明宗,以宗证教。

  马祖大师是唐朝开元时代的大师,至唐宪宗时圆寂,世寿八十。马祖大师的道场在江西省靖安县。过去很多人去马祖大师那里参访,问:“什么是道?”马祖大师只讲一句话:“平常心是道。”经亦云:“不起凡夫染污心,即是无上菩提道。”什么是平常心?这念心不攀缘、不颠倒,不造恶业,就保持这个平常心,不要另外去找。

  接着又问:“什么是佛?”马祖大师只讲:“即心即佛。”道理虽然很简单,要真正契悟也不容易。马祖大师的入室弟子有一百三十多位,其中有一位法常禅师初参马祖大师时问道:“如何是佛?”马祖大师云:“即心是佛。”法常禅师豁然大悟。回去后就在大梅山住茅棚养道,保养“即心即佛”这念心,就像大家在禅堂里面打坐一样,保养这念心。

  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心,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就是平常心,做得到吗?一想到过去,就攀缘了,《金刚经》云:“过去心不可得”,想过去作什么?“未来心不可得”,未来还没到,想那么多作什么?想到现在,现在这个心又成了生灭,所以现在心也不可得。法常禅师就是悟到“即心即佛”这念心、“反闻闻自性”这念心、“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”这念心,就是每个人的灵知灵觉。二六时中,无论动静闲忙,这念心要存在,不能有烦恼,要觉察、觉照,只有随缘任运这念心。

  法常禅师开悟了以后,在大梅山住茅棚保养了很久。有一天,马祖大师派一位弟子到大梅山去考验他。这位僧人问:“你初参马祖大师的时候,悟到了什么?”法常禅师说:“我以前在马祖大师那里听到‘即心是佛’,我就悟了,回来就保养这念心。”僧人又说:“师父说法近来有所改变,现在不是‘即心是佛’,而是‘非心非佛’。”法常禅师一听,便说:“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,任凭你‘非心非佛’,我只管‘即心即佛’。”这位僧人回去后,转述给马祖大师,马祖大师便印可说:“梅子熟了。”法常禅师已经完全了解道在哪里、佛在哪里,已经找到一个入处了。

  禅七当中,告诉大众一个是宗、一个是教,回到家庭、回到办公室之后,要多亲近善知识,在精舍里面听经闻法,护法护教。除了自己以外,还要带动家人、朋友去闻法、去结缘,修菩萨行。


(四)

  这念心从开始初学摄心,一直到圆满成就正定,当中有九个过程,称为“九住心”。

  第一“内住”,平时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向外攀缘,心跑掉了;打坐时把心收回来,万缘放下,不打瞌睡、不打妄想,也不感到无聊,坚住正念,只有这念心,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称为“内住”。

  第二“续住”,这念心继续不断地守住,不打妄想、不落昏沉,念念分明,处处作主,有了妄想就要刹车,有了瞌睡就要对治,调身、调心、调饮食、调睡眠……一切都恰到好处。在禅堂里一天、两天、三天是续住,慢慢地心调伏了,没有颠倒、没有妄想,外面的得失,统统放下。平时都是心的作用,现在保持无念、无住、无想,这就是心之体,这就是充电,这就是水的泉源。找到了泉源,就是一潭活水,运用无穷。

  第三“安住”,心收回来了,虽然还有妄想,但减少了、调伏了,昏沉也减少了,妄念一起立刻能觉察,并且将妄心回来,这就是安住。

  第四“近住”,与寂静无为的这念心相近了,心能安住于此,到了这个阶段,忽然又打了妄想,就要“调顺”,把念头又收回来。就像牛又想吃草了,就把它拉回来。调了以后,又要把它放下。

  经过调顺之后,一个念头都没有了,就到达“寂静”。继续寂静、再寂静,到达“最极寂静”。第八是“专注一趣”,这个时候定慧功深,这念心才为自己所掌控、所运用。专注什么呢?每个人都有无明,看看自己哪一个烦恼最重?要先处理、先修理它。本来这念心已经没有妄想、没有念头了,现在专注起一个念头,对治自己最重的烦恼。例如,平时听经很难听懂,这是痴心太重。或是平时的无明太重,一点点不如意就起烦恼、就起瞋心,这个看不顺眼、那个也看不顺眼,这就是瞋心太重。男众看到女众、女众看到男众,就打妄想、生颠倒,这是贪心太重。这时就要反省检讨,对治自己最重的烦恼。

  如何对治?智慧不够的人,就要修缘起性空观。瞋心重的人,就修慈悲观。放不下、看不破男女之间的事,就要修不净观。什么是缘起性空观?《中论》云: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。”一切法都是缘起缘灭,禅七也是因缘所生,七天到了,要想再在这里静坐,也没有机会、没有时间,因缘就散掉了。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,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就是修这个缘起性空观,这是第一个。

  第二个是三假观──因成假、对待假、相续假。什么是“因成假”?一切都是因缘和合。例如,我们的色身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假合。地大属固体,头发、指甲、肌肉、骨骼……都是地大。大小便、血液……属于水大。出入息,属风大。身上的热量,属于火大。分析了之后,地大归地,水大归水,火大归火,风大归风,了知色身虚妄不实,就破除我执。

  除了内四大空,还有外四大空。外在的山河大地、草木,也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假合,也是虚妄不实的。树的干、皮、叶、花、果,属于地大。地大就归地。树里的水分,属水大。水大就归水。树也有火大,一磨擦就生火。火大就归火。树也有呼吸系统,早上吐氧气,晚上吐二氧化碳,这是风大。风大就归风。所以,树也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假合,也空掉了。所以,内四大空、外四大也是空,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。这样去分析,我们的执着、愚痴才破得了,才会开智慧。

  什么是“对待假”?世间一切都是相对而生,没有一个绝对的东西。什么是相对?有男就有女,有美就有丑。一般人认为,牙齿要整整齐齐的才漂亮,有些原始部落认为把门牙拔掉才漂亮,不这么做,就不美。所以,每个人对美丑的认知都不一样,美与丑不是绝对的,是相对的。

  高和低、内和外,也不是绝对的。例如,我们这个禅堂是内,走廊是外;假使站在走廊上,以走廊为中心点,走廊又变成内,外面的庭园又变成外;站在庭园来观察,庭园又变成内,外面的马路又变成外。到底哪个是内?哪个是外?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点。要以什么为中心点呢?菩提心、觉性,才是中心点。

  什么是“相续假”?时间相续、空间相续,有过去才有现在,有现在才有未来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时间相续,这是相续假。每个人都有家庭,都有过去的祖先,假使没有过去,哪里有今天呢?有现在,才有未来的子孙,三世相续。过去不是现在,但是又不离开现在;现在不是未来,但是也离不开未来,是假有的。打坐就要思惟这个道理,破除我们的执着,增长我们的智慧。

  “专注一趣”之后,有能想、有能思,这念心又成相对的了。所以,想了以后要还原,思而无思、念而无念,最后归于“等持”要能所一如、心境一如。保持心境一如,就入禅定。这样修习九住心就能破除执着、愚痴,成就正定。

  禅七是一个开始,往后要细水长流,锲而不舍,继续到精舍里面听经闻法。假使没有坐到一支好香,不要灰心,继续努力,这支好香就会现前。虽然如此,也不要有要得到一支好香的执着,就是这样子坐下去,有前前就有后后,苦尽甘来。之前所努力的不是空坐,也不是白坐的,有这个信心,用前面所说的方法,继续不断地念念分明,处处作主,站得住、站得长。要达到这个境界,就要放下。看得破,才放得下。

 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,打坐是佛法的精髓,入了宝山要取宝,怎么去取?《楞严经》云:“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。”放下,放下,再放下,没有别的。放到最后,一念不生了,无为法就现前。

  《楞严经》云:“观相元妄,无可指陈”,一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,什么都不要想,一切都是妄想、都是攀缘。所谓“万般将不去,唯有业随身”,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,不管你有多少钱财,死了什么都带不走,所带走的是业──善业、恶业、定业、不动业。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觉心,才是自己。所以,“观性元真,唯妙觉明”,这念心是本具的,但是自己迷失了、忘掉了。要想达到“唯妙觉明”,就要放下。

  禅七就是宗,以宗证教。宗,就是这念菩提心。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,歇了以后,这念觉心要清楚明白,要站得住、站得长。朝这个方向来用功,这七天就不会白费,即使没有悟、没有坐到一支好香,也有清净的功德。所以,大家要有信心,“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”,佛法的真理是实在的,做一分得一分,做十分得十分,要有信心。现在放下,就是歇。歇,就是止。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!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