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──一百零一年度春季僧眾禪七導師開示

(一)

  禪七的目的,就是在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這個就是道。道,有深、有淺,有究竟也有方便。所謂的「方便」,就是要為究竟的「道」作一個準備。

  例如,到大陸也好,到台北也好,或是到中台禪寺,或是去印度朝聖,大陸、台北、中台禪寺、印度,就是我們的目的,方向不要弄錯。到印度朝聖,必須要準備很多方便,要具足很多資糧,第一,身體要健康;第二,目的是去朝聖、去尋根,知恩、感恩、報恩;第三,要組織一個團隊,組織團隊要辦很多手續,還要有往返的路費,還要遵守旅行團的規矩,這就是方便道。沒有到達目的,一切都是方便;沒有這些方便,也無法達到目的。

  佛經裡面講,要廣積福慧資糧。為什麼?目的就是要成正覺。沒有福慧資糧,因緣不具足,就不能成功。所以,福慧資糧就是方便。成道很重要,方便也很重要。成正覺是我們所追求最高的道,此外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八關齋戒、菩薩戒也是道,這些都是方便;沒有這些方便,我們的福德、智慧就不具足、不充實。

  無論是出家或在家,從過去到現在,大眾都是廣積福慧資糧,這就是方便;在禪堂裡,就是究竟法門。有前前才有後後,有耕耘才有收穫,有前面那些資源,才有現在的成果,這就是一貫的脈絡。

  佛法有八萬四千個法門,目的都是在對治我們的煩惱、執著。打坐就是心地法門、無上道、究竟道。心地法門是什麼?悟到這念心,安住這念心,保養這念心,就屬於修道位。假使悟到心外無法、心外無佛,不但是悟道,心外無上,就是無上菩提道。修行就是一個知見,知見很重要;假使知見錯誤了,南轅北轍,本來要往南邊走,卻往北邊跑,與道毫無相關。

  世間上所有的宗教,都說自己的道是最真實的。哪一個是最真實的?只有佛法才是最真實的,大家要了解。所謂「盲人摸象」,一個盲人想要了解象的全貌,摸到象的腿,說象像一根柱子;摸到象的尾巴,說象像一支掃帚;摸到象的鼻子,說象像一根水管;摸到象的肚子,說象像一面牆壁;摸到象的耳朵,說象像一把扇子。為什麼?因為他沒有看到整隻象的全貌,卻堅持把象的一部分當作全部。

  象,即是譬喻「道」。什麼人才能看到象的全貌?什麼人才能如實見道?只有如來。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三惑漏盡,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雖然同樣是打坐,每個人都有這念心,這念心所反映的情形完全不一樣。有些人打坐看到心裡面出現一些影子,認為那就是道,不是的!

  「佛者,覺也。」學佛要學什麼?就是要覺察、覺照、覺悟。覺察心當中的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,轉識成智,轉染成淨。悟什麼?悟我們這念心。一般人聽到「修道」,就以為道是修出來的。道是現成的,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這念心是現成的、本具的,不是修出來的。把身口意三業的毛病,統統修得乾乾淨淨,那就是戒定慧。身不造殺盜淫;口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妄言、不綺語,口業清淨,這些是很粗的煩惱。除了粗的煩惱,還要靠打坐,把細的煩惱化掉。心當中沒有貪瞋癡,這個不簡單,由粗到細,細中再細,就是要進步再進步。怎麼進步再進步?就要用心地法門、心地功夫。

  坐在這裡只有這一念心,定慧功深,這念心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。第一,就是不動;第二,這念心要清楚明白,這就是慧。看到好的不歡喜,看到壞的不煩惱,為什麼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就是不動,就是清楚,就是明白,就是作主,像香煙一樣冉冉上升,當中沒有空隙,不夾雜、不間斷,達到金剛喻定、無間道,這樣才能破除無始無明。所謂「無明分分斷,真如分分現」,破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,這是初地菩薩;破最後一分無始無明,就成無上正等正覺。


(二)

  所謂「萬丈高樓平地起,英雄不論出身低」,儒家說:「登高必自卑,行遠必自邇」,是一樣的道理。佛法不能離本,要以人為根本,人以心為根本,心以覺悟為根本,三者是相連的,缺一不可。無論是出世法或是世間法,離開了人、離開了這個身體,都沒有辦法修行。

  首先,要建立完整的人格,怎麼建立?在儒家來說,做到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;以佛法來說,就是受持五戒──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出了家更要提升,除了人格,還要有僧格。無論是人格也好,僧格也好,還是以人為根本。僧格建立了,也不能缺少覺悟的心。假使沒有覺悟的心,世間法、出世法,都沒有辦法成就。

  所謂「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」,無論是世間法或出世法,要有這個身體,要靠我們的智慧、德行、福報,才能夠成就。古人說:「出師未捷身先死,長使英雄淚滿襟」,身體都沒有了,什麼都不要談了,所以,身體很重要,平時就要調身、調心,不能把身體毀掉,只是不執著色身。

  佛法告訴我們無常,這個身體是臭皮囊,時間、妄念都是無常,在無常當中要趕快廣積福慧資糧,要脫離無常;不能因為世間無常,就消極、悲觀。從靈泉到中台二十多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,就是無常,假使沒有道心、沒有精進心、沒有大願心,沒辦法成就自己的福慧資糧。

  所以,我們要先了解,為什麼要打坐?為什麼要修行?為什麼要悟道?為什麼要養道?為什麼要成道?古德說:「悟道容易修道難,修道容易養道難,養道容易成道難」,修行是專修,如果不知道道在哪裡,這一生走錯了,南轅北轍。佛教有很多宗派,沒有辦法會通,就在十字街頭猶豫、觀望,成道是不可能的事。

  「佛說一切法,為治一切心,若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?」這個道理必須要知道,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對治。對治什麼?第一個見思惑,第二個塵沙惑,第三個無明惑,無論禪、律、密、淨,都是一樣的。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,各宗派都是各說各話,使很多修行人迷失方向。如古德所說:「學道如牛毛,成道如麟角」,什麼原因?是知見的問題。知見錯了,走錯了方向,就算有信心,還是南轅北轍。前面是一個懸崖,你跑得快就死得快;假使不跑,原地踏步,還可以保存生命。

  禪宗祖師說:「只貴汝知見,不貴汝行履。」知見很重要,不問你怎麼修行、怎麼精進,只管你是什麼知見?「道在哪裡?心在哪裡?」就是這個知見,了解這個知見了以後,行住坐臥都是道、穿衣吃飯都是道;假使不了解,打坐不是道、誦經也不是道、拜佛也不是道,因為對道的認識錯誤了。

  古德云:「不逢出世明師,枉服大乘法藥。」從過去到現在,都特別注重知見。打禪七、打佛七的目的,都是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。什麼是「明心見性」?就是諸位聽法這念心要定、要淨、要明,要一心不亂,要定慧等持,所有的宗派都是這麼講。淨土宗打佛七,要念到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,就是沒有雜念、沒有妄想、沒有顛倒、沒有昏沉,這是事一心不亂,這當中還有一句佛號,這是方便;最後,要達到理一心不亂,這句佛號不要執著,也要扔掉,這就是禪。現在直截了當告訴大眾,打坐就是要達到這個程度。

  因此,淨土宗也是「念而無念」,念了佛以後,歸於無念。無念,就是無妄想、無雜念,這念心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這就是定;這念心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就是覺性。定慧不二這念心,就是無上菩提心,這就是道。看看這念心淨化到什麼程度,還有深、有淺。

  假使念佛不知道這個道理,東求、西求、南求、北求,始終離道十萬八千里。所以,憨山大師云:「淨土就在淨心中,不得向外別尋覓。」所有法門都是在淨化我們這念心,看看自己淨化到什麼程度?第一個程度,把見思惑化掉;第二個程度,把塵沙惑化掉;第三,把無明惑化掉,這樣就能成無上道。假使不了解這個根本道理,修行就走錯路了。


(三)

  一切法門都是以心為根本,心以覺悟為根本,這是百分之百正確的道理,大家不要懷疑。明白這個道理了,動也是道,靜也是道,行住坐臥都是道。禪宗祖師說:「百花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。」我們這個世界就像百花叢一樣、像萬花筒一樣,光怪陸離,不論走到什麼地方,這念心都要光明、都要不染著、都要清淨、都要自在。有了過失,馬上把它化掉;一點點貪愛、執著,都要化掉,要「片葉不沾身」。禪宗祖師說:「有一些些,還有一些些。」心中有一點點障礙,就是業。所謂「隨緣消舊業,更不造新殃」,打了妄想,照它一下:「誰在打妄想?」把它照破,保持定慧等持;有了煩惱,馬上把它化掉,慚愧、懺悔。

  明白這個道理了,什麼地方都可以去,如《金剛經》所云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無住心,就是菩薩心,就是佛心。修行必須要在這裡用功,這個功夫用上了,這一生就不會白費。看看無住心到達什麼程度?六根要清淨。假使六根不清淨,修什麼法門都沒有用。

  理上雖然悟了,事上不管用。雖然說不起貪愛,這個心照樣起貪愛;打坐不想昏沉,照樣昏沉。為什麼?這就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。所以,《楞嚴經》云:「理則頓悟,乘悟併銷;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。」悟什麼?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這就是我們的覺性,念念分明,處處作主,每個人都有。達磨大師弟子波羅提尊者云:「在眼曰見,在耳曰聞,在鼻辨香,在口談論,在手執捉,在足運奔,遍現俱該沙界,收攝在一微塵。」打坐就是「收攝在一微塵」,什麼都不要想,就是這麼修。

  我們平時建設道場,弘揚佛法,普度眾生,要提起來;進了禪堂,統統放下,只有這念覺照的心、聽法的心,把它收回來,「在一微塵」。在禪堂裡面,就是要明白這個道理,這就是心法。淨土宗不講心,而是以蓮花為譬喻,如「蓮出淤泥而不染」,是一樣的道理。蓮,就是指心蓮。這個世界是一個大染缸、是一團淤泥,你跳進去身上就會髒、就會臭,就會染上很多淤泥。淤泥是什麼?就是煩惱。所以,必須像蓮花一樣。

  蓮花在哪裡?在淤泥當中才有蓮花,所以,有眾生才有菩薩,所有的佛都是在我們這個世界成佛的。這念心怎麼樣才能不染著?就像蓮的葉子,把臭水倒到葉子上不會染著;把香水倒到葉子上,它也不染著。我們這念心也是一樣,見到好的不要執著、不要歡喜;看到壞的也不起煩惱、不要討厭。這樣慢慢磨鍊自己,覺察、覺照自己,這念心像蓮花一樣,就是不染。

  禪宗祖師說,修行就是「解黏去縛」。什麼是「黏」?我們的六根對六塵,看到什麼都執著為「有」,看到什麼就執著什麼,就像蜜糖一樣,就「黏著」上去了。修行必須把「有」的觀念去掉,一切法都是緣起,都是「因緣所生法」。禪七,也是因緣所生,有禪堂、主七的法師、監香,還要有禪堂的規矩。過了七天,這些條件統統散掉了,禪七就結束了。這個道場也是因緣所生,大家出錢出力,因緣和合,用種種材料組合起來的,經過一百年、二百年、三百年……老化了,因緣散掉了,就沒有了。一切世間法都是緣起,沒有一個永久的存在。


(四)

  要對治自己的無明,平時就要修緣起性空觀、無常觀,破除我們的執著。這個世界也是成住壞空,整個世界都在老化,沒有一個永久的存在,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。佛經記載,現在是末法時代,整個地球都在變化當中,什麼災難都來了。我們一個人活到八十歲、一百歲往生,一般人認為這是死亡,其實,我們一生下來就在生滅、就在死亡,過了一天,就等於死亡一天;過一分鐘,細胞就死亡一分鐘……看你從哪個角度來觀察。所以,平時就要有這種智慧。

  這個世界是無常的,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沒有哪個地方不會壞掉,這是大期生滅;住在地球上的眾生,無論是動物或植物,也有一定的期限,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是中期生滅。這個世間每一個鐘頭、每一分鐘、每一秒鐘,都有生、有滅。

  我們這個身體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組成,都在生滅當中;我們這念心,受、想、行、識,則有生、住、異、滅四相,也是生生滅滅。我們這個心是每一個念頭組合起來的,一個念頭過去,一個念頭來。一個念頭有生、住、異、滅四相,舉例來說,現在口渴了,想喝水,這是第一個念頭,這就是生相。把茶杯拿在手上,裡面確確實實有水,確定了就安住,這是第二個念頭。把水喝下去,感覺很可口、很舒適,喝第一口、第二口、第三口……這味道就不一樣了。第一口很舒適、很香甜,第二口也不錯,第三口、第四口……覺得淡而無味,就不想喝了。這個念頭始終在變化,這就是在變易當中,就是異。第四,到最後不想喝了,喝水的念頭完全沒有了,就是滅。再看到餅乾,又起了想吃餅乾的念頭,都是一樣的,生、住、異、滅。一個人從早上到晚上,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,都是生、住、異、滅。進一步把它細分,每一個念頭當中有九十個剎那,一個剎那又有九百個生滅,這就是無常。

  世間上一般人不了解身體是無常,心也是無常。《楞嚴經》云:「觀相元妄,無可指陳。」世間上所有一切相,都是虛妄不實的,所以,不要去追逐名利財色。追求不到,只是一身的煩惱;追求到了,到最後還是一場空。世間上沒有哪一件事情分析到最後不是空,你能夠掌握什麼東西呢? 因此,我們要堅住修行、要打坐。打坐的目的是什麼呢?《楞嚴經》云:「觀性元真,唯妙覺明。」我們的佛性、覺性、靈知靈覺,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這念心要定、要淨、要明,要經過千錘百鍊,把所有的無明渣滓化掉,就是自己。

  第三,「想相為塵,識情為垢」。密宗觀日輪、觀月輪……觀,就是一個生滅。晚課課誦也是一樣,放蒙山主法作觀,有能觀、有所觀,觀了以後,必須把它空掉,沒有能觀之心,沒有所觀之境,當中也沒有法,一切歸於自心。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,想一個相出來,只是塵勞境界,執著這一個境界,就是塵、就是垢,障菩提、障涅槃,得不到解脫。所以,「想相為塵,識情為垢」。

  《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觀天地,念非常;觀世界,念非常;觀靈覺,即菩提。」《無常經》亦云:「唯有佛菩提,是真歸仗處,依經我略說,智者善應思。」道理是一樣的。這個世界到最後會壞掉,是無常、靠不住的,必須在這念靈知靈覺來用功,就能脫離無常。所謂「修行不發菩提心,猶如耕田不下種」,什麼是菩提心?就是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這念心,這念心要清楚、要明白、要作主、要不染著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云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這念心法爾如是,壽命無量,這就是道。

  這念心有粗、有細,有深、有淺,每個人的修證都不一樣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離道別覓道,終身不見道,波波度一生,到頭還自懊。」道在哪裡?就是當下聽法這念心、這個覺性。這念心散掉了,這念心沒有收回來,就是根、塵、識十八界,就變成眾生了。要把這念心收回來,收回來以後還要安住、還要淨化,因為裡面還有很多不定時的炸彈,假使不知道淨化,只知道念佛、持咒、誦經,這個定是石頭壓草,「草」就是我們心當中的無明、煩惱,用石頭把它壓下去,不要讓它長出來。但是,定散掉了,什麼都沒有了。所以,定現前了,還要把草拔掉,這就要靠智慧。

  禪宗祖師云:「心田不長無明草,性地常開智慧花。」把心當中的煩惱化掉,發一個慚愧心,用種種方法來對治,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修緣起性空觀,修了以後,要歸還原處,這念心保持正念。「修而無修,念而無念」,修了以後,沒有能修、沒有所修,堅住正念;念了以後,沒有能念、沒有所念,堅住正念,要返本還源。

  經云:「念無念念,行無行行,言無言言,修無修修。」什麼意思?念了很多佛,到最後能所俱空,沒有念一句佛號,安住覺性;誦了很多經,能所俱空,歸還自性;修了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修了以後,修無修修,能所俱空,用般若波羅蜜把它空掉,歸還自性,保持覺性。這樣才是道,其他都是對治法門。

  布施,有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用來對治我們的慳貪。布施完了以後,沒有能布施的人、所布施的對象、沒有當中的法,三輪體空,就是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」。假使不空掉,就只是人天福報;空掉,就是道,歸還自心。持戒,對治毀犯。持了沙彌(尼)戒、比丘(尼)戒、菩薩戒,要持而無持,能所俱空,最後會歸心地,證無上道、證菩提道。忍辱,對治瞋恚,忍到最後能所俱空,歸還自心。六波羅蜜每一度都要能所俱空,稱為般若波羅蜜、摩訶般若波羅蜜多。歸還本心,就成無上道。所以,六波羅蜜當中,「五度如盲,般若為導」,修了前五度,假使不把它空掉,將來享受人天福報,這只是福報。假使不了解修行的目的是菩提、涅槃,就是空過一生。


(五)

  菩提,就是無住心。打坐時,這念心什麼都不住。不住,就是不執著,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。你想到過去,心就住在過去;想現在,心就住在現在;想未來,心就住在未來。這念心非常地微妙。不住美、不住醜,一般人看到哪個人美,就打妄想;看到醜的人,就心生討厭。哪個是美?哪個是醜?每個人對於美醜的觀念不一樣,世間上的美醜不是絕對的。

  禪宗祖師說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,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?」一切都是虛妄的境界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是我們人為出來的。內、外也是相對的,在禪堂裡認為禪堂是內、走廊是外,這是我們在禪堂裡的定位;站在走廊上來觀察,走廊又變成內,外面的庭園又變成外了;以庭園為中心點來觀察,庭園又變成內,外面的馬路又變成外了。明、暗也是相對的,有明就有暗,不要執著明暗。禪堂裡電燈一開,就是明;電燈一關,就是暗。禪堂究竟是明還是暗呢?有很多動物晚上看得見,白天看不見,你認為現在是暗,有很多動物看到是明。由於業報不一樣,所以感受就不一樣。大家要去了解這些道理,世間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相對的。在相對的世界當中,就不幸福、不快樂,只是一個虛妄的境界。

  所以,要安住在無住心,不住過去、不住現在、不住未來,就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、超越相對的境界,就得到解脫,就超凡入聖。打坐只有聽法這一念心,念念分明,要保任這念心。看自己保養多久,假使能保養半個鐘頭,整個身心都不一樣,就坐到一支好香了。

 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,要悟這個道。無住心,就是菩提心。為什麼強調這個道理?這是一種真理,你自己親身體驗看看,這念心什麼都不住,馬上就不一樣。整個心境的變化都不一樣。但是,這念心裡面有很多渣滓、很多垃圾,清淨心現不出來。禪堂就是一個火爐,要把這些渣滓、這些垃圾千錘百鍊。因此,在動靜閒忙當中不離當念,要忍得下來。

  所以,古德說:「塵勞迥脫事非常,緊把繩頭做一場,不是一番寒澈骨,爭得梅花撲鼻香?」確確實實是如此的。「塵勞迥脫事非常」,什麼是塵?什麼是勞?每個人都在塵勞當中,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塵,眼耳鼻舌身意是根,六根對六塵,就是眾生境界。想要擺脫眾生境界,怎麼擺脫?就算把身體燒掉也不能擺脫,必須要把它轉化、淨化,要轉識成智、轉染成淨不是簡單的。

  一般眾生眼以色為食,眼睛要看好的、有刺激性的,光怪陸離,心裡面才歡喜,這是眾生境界。耳朵要聽好的聲音,歌舞昇平,喜歡聽別人讚歎,不聽就很難過。所以,根、塵、識形成十八界,這是眾生境界。眼睛看外面的色塵,男男女女、老老幼幼……不管看什麼,看久了,眼睛就會疲勞。疲勞,就是塵勞。耳朵不管聽什麼聲音,聽久了,刺激耳根久了就麻木了,再聽就打瞌睡了。為什麼?六根不得清淨、六根不得寧靜。刺激久了,就會麻木、產生疲勞,就稱之為塵、就稱之為勞。

  現在必須要把眾生境界轉過來,所謂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」,就是要「百花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」,在這當中來淨化自己。我們在禪堂裡,沒有塵也沒有勞,沒有昏沉也沒有妄想,只有這念心現前,就是「塵勞迥脫」,六根得到解脫,超凡入聖。這不是容易的事情,所以「緊把繩頭做一場」,「繩頭」,就是念頭,要在這念心上來用功。妄想來了,要知道剎車;看到好的境界,不理它;看到壞的境界,也不理它;瞌睡來了,要動一動。

  「不是一番寒澈骨,爭得梅花撲鼻香?」必須下一番生死功夫,長年累月地靜坐、修行,忽然根塵迥脫,靈光獨耀,就成道了。所以,「塵勞迥脫事非常,緊把繩頭做一場,不是一番寒澈骨,爭得梅花撲鼻香?」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都要經過一番努力、一番用功。

  《楞嚴經》提到,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。悟了以後,「乘悟併銷」。有很多人說自己開悟了,開悟了要作什麼?悟了以後還要起修,假使悟後不起修,就隨業流轉,還是大凡夫一個,沒有用的!悟後要用功。我們現在在禪堂裡面,保養這念心,悟了以後就知道一切是本具的,把路找到了,才知道裡面一大堆垃圾、一大堆煩惱。所以,古德云:「未悟之前猶自可,悟了之後事更多。」悟,就是悟這個覺性,覺性本具的,沒有什麼。雖然是本具,想要把它轉過來,就要下一番功夫。

  以調飲食、調睡眠來說,不能不睡,還是要睡,調身、調心;不能不吃,還是要吃,調身、調心。也不能太精進,也不能太隨便,就是鍥而不捨。等到這念心清淨了,煩惱慢慢減少了、睡眠慢慢減少了,自然而然心就得清淨。坐在這裡一個鐘頭、兩個鐘頭,一剎那就過去了,就坐到一支好香;但是不要想坐到好香,只管靜坐就好了。

  《楞嚴經》云:「理則頓悟,乘悟併銷;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」,悟到這念心是本具的,雖然是本具的,這些煩惱、這些昏沉、這些執著是無始以來的習氣,這些塵垢、塵結,要慢慢地把它刷掉、要把它洗掉,所以,動靜閒忙不離當念,這樣就屬於修道位。看看自己修到什麼程度,有沒有恆心、有沒有信心?最後,這念清淨心現前了,這才是道。這個道理是百分之百正確的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」清淨心、無為心、無住心,才是道。涅槃,就是寂靜無為。障菩提、障涅槃的法門,千萬不要接觸、不要去修,學了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出家是一個大福報,要在這裡用功,才對得起自己;否則,走遠路,乃至於走錯路,空過一生。明白這些道理了,要有信心。不但要有信心,還要達到百分之百的信心,所謂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有了信心,才會產生力量,道業才能成就。在禪堂打坐,任何事情都要放下,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!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