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十八年住持精進禪修導師開示


(一)981011

  一年一度的住持禪七,是非常難得的一個機會。在禪堂裡靜坐,萬緣放下,才能得到禪七的真實利益。禪堂是「選佛場」,怎麼選呢?古人有一首偈:「十方同聚會,個個學無為,此是選佛場,心空及第歸。」心當中要一塵不染,萬緣放下,能所俱空,這就是標準。

  《金剛經》云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」不是以有為法而有差別,是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如果以有為法而有差別,大眾就不能成佛、成道了。有為法,是有相的福報、功德,例如,建一所大的道場,是一件大功德、大福報,這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。假使是以無為法,那麼,每個人都能成正覺,佛法是平等的。只要能在七天當中堅住覺性、堅住正念、堅住空性,也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

  什麼是「無所住」?住,不是身體的安住,而是指念頭的活動。念頭停在哪個地方,就是住在那裡。例如,「覺得自己過去很用功,現在好像沒有了。」你的心就住在過去。心裡想到未來、憧憬未來:「我將來要建大道場,要普度眾生。」你的心就住在未來。假使想到:「我現在要精進、要用功、要把握機會。」就是住在現在。

  其實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心了不可得,所謂「過去心不可得」,所以我們不住過去;過去的一切,不論是好、是壞,過去就過去了,不要回憶。過去做了後悔的事,都已經過去了,還想那麼多做什麼?不要再去管它了。所以,過去心不可得,那都是念頭,對境生心,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。「未來心不可得」,在禪堂靜坐的目的就是要放下,如果想到未來,就是妄想;何況未來的事情還沒有到,想那麼多有什麼用?「現在心不可得」,為什麼現在心也不可得?起心動念就是屬於生滅。整個地球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這是大期的生滅;人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動物、植物,所有的眾生都逃不了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是屬於中期的生滅。這個世界上每一分、每一秒都是生滅,要作這種觀察,要有這種警覺。

  每個人的念頭都有四相遷流:生相、住相、異相、滅相。假使沒有悟到無為法,無為法沒有現前,都是屬於生滅,都是屬於有為法。念頭一動,就是「生」。例如,「我現在想喝一杯水。」這就是一個念頭,這是生相。「口渴得很,要趕快找一杯開水來喝,剛好拿到一杯水了。」這是第二個念頭,第二個層次,「住」相。「啊,這水太好喝了,又香又甜。」覺得很可口,喝得很愜意,前面的生相、住相都過去了,這是第三個層次,「異」相。水喝得差不多了,不想喝了,喝水的念頭就「滅」掉了,這是第四個層次。

  生、住、異、滅,就是念頭的四相遷流,每個人都是如此的,人生就是糊里糊塗就這麼過去。經中說,人一日一夜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,生生滅滅,離不開這些念頭就是眾生,就會隨業流轉。生、住、異、滅,是一個念頭的四個過程,一個念頭則有九十個剎那,一剎那就有九百個生滅。一般人無法發現,證果的聖人就看得很清楚。

  所謂「禪者,佛之心;教者,佛之口;律者,佛之身。」假使在禪修當中無為法不現前,沒有坐到一支好香,就對不起自己,空過一生。


(二)981018

  每個人都想成正覺、都想了生死,什麼是正覺?不是等到未來才能成正覺,也不是到哪裡去成正覺。到某個地方成正覺,是自己騙自己、自己麻醉自己,為什麼?「有此則有彼,無此則無彼,此生則彼生,此滅則彼滅」,現在這念心沒有安住在正覺上面,就是屬於五陰世界,未來怎麼成正覺呢?未來必須要靠現在,假使現在都沒有沾上邊,不知道門在哪裡,還想等待到什麼淨土裡去成正覺呢?現在心不能安住,還在業障當中,要到哪裡去呢?只有隨業流轉罷了。

  淨土是什麼?清淨心就是淨土,染污心就是穢土;善心就是天堂,惡心就是地獄。要從這裡來會通,建立一個絕對的知見。一切都在當下這一念心當中,不是在外面。

  平時大眾弘揚佛法是大慈悲心,開方便來隨順眾生。佛所說的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方便法門。什麼是究竟?無為法才是究竟;菩提、涅槃,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就是究竟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云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」,並不是以有為法而有差別。因此,佛法是平等的,不是做了很大的功德才能成道;做了一件大福報、修了大道場,仍屬有為法。無為法就是平等的了,師父說法、大眾聽法的覺心,每個人都有!凡夫眾生都是「心猿意馬」,這念心就像野馬一樣難以馴服,就像猴子一樣東跳西跳。所以,佛經中將我們這念心比喻成一條水牯牛。為什麼?水牯牛東張西望,看到草就吃,犯人苗稼;看到人就鬥,不認人的。比喻我們一看到外面的五光十色、聽到外面的聲音,就生心動念:「這是什麼東西?我要去欣賞、欣賞一下。」心跑掉了,這個露地白牛就落草了。什麼是露地白牛?地,就是心地。白牛,是指這念覺性一塵不染。假使沒有經過一番用功,心當中無明煩惱一大堆,就是水牯牛。

  每個人都有一條水牯牛,時時刻刻返照、觀照,不准牠跑掉、不准牠吃草,就是修行。慢慢地,這頭牛不吃草了,就變成露地白牛。露地白牛,就是無為法。一坐下來,這念心一塵不染,超越時空,這就是賢、就是聖。假使從現在開始,七天當中都保持露地白牛這個境界,這個禪七就對得起自己;不但對得起自己,一切債務都還完了,不欠任何人一毛錢,就得到解脫。

  心無掛礙、無顛倒、無夢想,就是佛經所說的:「離欲寂靜,是最為勝」。所謂「離欲」,其中,男女之欲是亟需去除的,檢討自己放不放得下?放不下,就要靜坐、就要檢討,就用四念處中的身念處(不淨觀)來對治,這是對治法門。有所修,就落入有為,因此,修完了之後,不執著能修、所修,又達到無為。

  四念處──身念處,觀身不淨;受念處,觀受是苦;法念處,觀法無我;心念處,觀心無常,以四念處對治自己的煩惱、無明。對治以後,心要安住在覺性上面,覺性才是佛。

  「佛者,覺也。」我們這念覺性能夠保持多久?順境、逆境、白天、晚上,都存在嗎?自己檢討一下就知道。《六祖壇經》所說的「菩提自性」,即是覺性。師父在這裡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就是菩提自性,不要另外去找,也不要等待。


(三)981025

  修行要走大路,不要走小路;要走直路,不要走遠路;要走開悟的大路,不要走錯路。悟什麼?悟此本心,心外無法,性外無佛。一切萬法都是自性起用,不論是善法、惡法、世間法、出世法、有為法、無為法,都是自己的本性所起的作用。

  既然是自性起用,要用而無用,用不作用想,這就不簡單了。誦經,是心的作用,誦了以後,能所俱空,歸於覺性,就能得解脫,就屬於無為法。「用而常空故非有,空而常用故非無」,每個人都有心的作用,用了以後歸於空;雖然是空,但每個人的心都能作用,所以不能說是無,而是真空妙有。大眾要徹底在這念心上來體悟、來淨化、來認識自己,才不會虛度一生。

  弘揚佛法是開方便,是大慈悲心,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,在利他當中,藉這些善因善緣來利益自己。諸位在精舍裡當住持、當教授法師,上課的時候,是心的作用,是好的作用、大慈悲的作用。上了課以後、用了以後,不作用想,能所俱空,就像釋迦牟尼佛所云,說了無量無邊的法,沒有說一句法,能所俱空。假使認為自己說了很多佛法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四相皆有,就沒有證到空性,沒有證到覺性,就屬於眾生境界,還沒有證到賢位,更不可能證到聖位。

  空性、覺性是超越的,是絕對的,不是相對的。我們這個世界都是屬於相對的,例如,把電燈打開,屬於明;把電燈關掉,就屬於暗,這就是相對。同一個空間,把電燈打開就是明,把電燈關了就是暗,到底是明還是暗?因此,明、暗兩種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,因為是相對的。由此可知,打坐時看到光明,不要執著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;見到黑暗,也不要恐怖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只要堅住正念、隨順覺性,不落入明、暗兩邊,明與暗都是虛妄的境界。

   這念心是絕對的、本具的、現成的。菩提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。雖然是本來清淨,但自己糊塗,染污自己、作賤自己,起惡念、造惡業,始終都是在妄想當中,不是自己害自己嗎?起貪瞋癡、造殺盜淫,不是在毀滅自己嗎?只有心清淨、超越,才能得解脫。明白這些道理,修行都來不及了。現在是末法時代,全世界都在癱瘓當中、都在愚癡當中、都在邪見當中、都在殺盜淫當中、都在鬥爭當中、都在爾虞我詐當中。要想脫離這些,不是逃到太空就脫離了,一切都是自己的業障,在業障裡要怎麼逃?只有返照自心,才能脫離世間上的混亂。

  祖師大德們給了一個解脫的靈丹妙藥,能夠起死回生。我們過去都是活死人,現在要回生,就要自己找一條生路,找一條新生的道路,這條路就是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這念心念茲在茲,念念分明、念念作主、覺察、覺照,不落入兩邊。從現在開始,動靜閒忙都是如此,一定有辦法達到解脫,這條路就稱為菩提道路。

  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菩提自性本來清淨」,這念本具的覺性本來清淨,所以,修行不是另外修一個道出來,而是要澄清當下這一念,返照自心,化除煩惱,漏盡煩惱。這個功夫如果自己不做,任誰也幫不上忙,「解鈴還須繫鈴人」,因為這些業障是自己造的,就要自己承擔,不要逃避。所以,從現在開始,「隨緣消舊業,更莫造新殃」,這是第一步。「隨」著現前的這些善「緣」、淨「緣」,「消舊業」,消除過去的業障。「不造新殃」,有覺、有照,時時刻刻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。堅住正念,又稱為定慧等持。我們這念心要定慧等持,定慧等持就是堅住正念,就是隨順覺性。佛法不能有絲毫的迷惑,有一點點迷惑,就墮入無明煩惱當中。


(四)981101

  一年一度的住持禪七,因緣非常難得。所謂「菩提自性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直了成佛。」從現在開始,就是使當下這念心覺察覺照、定慧等持、不迷本心,行住坐臥不離當念,就是這樣修行,這就是道。儒家云: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」我們不能有一剎那的時間離開正念、離開覺性;一離開,就想過去、想現在、想未來,所想的都是名利財色,就墮落了,就黑暗了,這念心就變成五陰世界、五陰世間。

  這個世界一個是正覺世間,一個是器世間,一個是五陰世間,三世間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,無法在外面逃避,必須在心當中來轉,也就是所謂「轉識成智」、「轉染成淨」。「轉」,就是轉化。現在才知道自己過去是個壞蛋,有些人因此就想自殺。自殺是有罪過的,得不償失!其實好比我們的手,翻過來是手掌,翻過去是手背,過去所作所為都是壞的,現在翻轉過來,重新做人,所說的都是好話,起的念頭都是善念,身所做的都是善事,就把過去那個壞蛋化掉了。

  修行就是要直下承擔,把過去不好的化掉。有些人修了幾年,無明煩惱忽然一下爆發出來,轉化不了,就墮落了。什麼原因呢?因為沒有覺悟心,沒有覺察、覺照的心,也不知道要轉識成智。假使念頭很多,像長江、黃河的水一樣滔滔不絕,擋都擋不住,實在沒有辦法了,就念佛、持咒、誦經,用這些方法來對治,把念頭轉一轉。所以,念佛、持咒、誦經,都是轉念的法門。念佛時,就朝著起心動念那裡念;念了以後,所起的念頭沒有了,就安住實相、安住無為法。

  什麼是有為?什麼是無為?聽法這念心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就是定的境界。這還不算無為,只是一個定,仍是一個有為的境界。不但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當下這念菩提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就是這樣子沉澱下去,這就是無為法。在這裡多用功,就會坐到一支好香。

  自己要在這條路上磨鍊,假使不磨鍊,誰也幫不上忙,就算是十方諸佛現前,也幫不了你,一切都要靠自己。如果諸佛菩薩幫得了,眾生早就成道了。所以,這就是眾生的業,在劫難逃,造了惡業,就必須面對。我們現在不但要面對,還要轉,要自己承擔。有了過失,要照破,這念覺悟的心要存在;假使覺悟的心不存在,就墮落了。

  所以,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」禪宗祖師云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」《大乘起信論》所說的一念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麤,就是指當下這一念沒有覺悟,離開了本位。本位,就是本具的覺性。大眾要堅住在本位上,就要靠自己去練習。

  這念心可從三個方面來講──心之體、心之相、心之用。心之體,就是法身佛;心之相,就是報身佛;心之用,就是化身佛。三身佛都是自己,不要另外到外面去求法身佛、報身佛、化身佛。法身佛能所俱空,不是求出來的。這一念本心本空,就是法身佛,這就是體,就是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」的道理。

  我們這念心做了種種功德,就有功德之相。我們這念心有種種作用,千差萬別,就是千百億化身。所以,三身原來是一身,不是另外還有三身。說有三身,仍是方便,其實就是一念心。這一念心分成三方面來講,使我們更容易了解。

  無為法、定慧等持,這就是法身。能觀之智,照所觀之理,智慧圓滿,就是報身;起大慈悲心,修種種善法,以種種方便普度眾生,就成為千百億化身。三身本來就是一身,不要另外去找三身;假使另外去找,就迷失本心。


(五)981108

  一切法都是我們心當中的作用,心的作用非常廣大,所以要時時刻刻觀照這念心,用不作用想。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,修種種善法,修了以後,能所俱空,最後安住實相。實相,就是本心。經云:「念無念念,行無行行,言無言言,修無修修。」每天念佛、誦經,是方便。不要執著方便為究竟,要能所俱空。禪宗祖師說:「思無思思」,「思」就是用頭腦來分別、計畫、規畫事情,這是心的作用。作用以後,要「思無思思」、「返思靈燄之無窮,思盡還源」,事情做完了以後,要返照能思能想的這念心,回歸自性,回歸無為法,回歸到心體當中,這念心裡面有無窮盡的智慧、無窮盡的功德。本心無始無終,所以是無窮盡的;假使向外去追求,就顛倒了。

  所謂「思盡還源」,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好,做完了以後,要「還源」,銷歸自性,不要思了以後還在那裡打妄想──或是沾沾自喜,或是憂愁煩惱──這都是不對的。要「思盡還源」,做好了之後,把能思、能想、能做的這念心歸於自性。

  禪七要如何用功?不是雙腿盤起來坐在這裡就是用功,而是要用心地法門。打坐是最殊勝的一個法門,走路容易散亂,躺著則容易昏沉、睡著,都不容易相應,所以藉由靜坐的姿勢和方法,在禪堂裡用功。這些條件具足了,就能增進道業。

  《金剛經》云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」每一宗、每一派最後都要銷歸自性,歸於無為法、歸於菩提、歸於涅槃、歸於覺性,否則就變成了外道,或是落入五陰境界,將來就會墮落。

  今天開宗明義揭示心地法門,讓大眾直截了當在這上面用功。功夫是用出來的,假使不用,這個功夫始終是潛藏在覺性當中,無法顯現。我們現在是隨著善緣、隨著淨緣、隨著禪七的因緣,以名昭德,利用這些因緣把自己的性德召喚出來。就如同念佛一般,「念念從心起,念念不離心,念念歸自心」,念佛也是以名昭德,每個念頭都是從心起,「念念從心起,念念不離心」,念了之後又回歸自心,「念念歸自心」。所以,是不是萬法歸宗?

  我們現在不念佛,而是直截了當保持無念、無相、無為、無我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有念念成邪,無念念即正」,隨便起一個心、動一個念,就落入思惟境界,就落入生滅;無念,才是正。

  佛經裡提到一個「老實念佛」的法門。世尊告訴舍利弗:「我有一個老實念佛的法門。這念心隨起一念就是邪,無念、無住、無為就是老實念佛,佛才會現前。」「佛」,就是指覺性。希望每一位要在這裡用功,假使能在這裡用功,有了一點點相應,就了解佛法所說的不是譬喻、不是形而上的東西,絕對不會退轉。

  大眾平時都很發心,修福報、修精進、修慈悲,護法護教,現在參加住持禪七,是更上一層樓。現在在禪堂用功,就用一個「歇」字,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,保持覺性。有了煩惱,就要對治,就要返照,把煩惱破掉。假使不破掉,無明煩惱的根始終潛伏在八識田中。要相信佛法,用智慧和定力,自己改變自己,要有這種信心。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!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