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教與社會發展之展望
  ──九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開示於中央大學

 

 

  宗教發展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,人類除了物質生活以外,必須還要有精神生活。世間上的精神生活,譬如唱歌、跳舞、各種運動、爬山……等等,這些雖是屬於休閒性的生活,但還是屬於物質世界。宗教的精神生活則不同於世間上的精神生活,它帶給人們的是一種心靈上的希望,人有過去、現在及未來,所以宗教帶給每個人未來無窮盡的希望;二方面,宗教讓人們在現世就能有心靈的依靠;三方面,宗教能淨化人們心靈,這念心淨化提升,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才會和諧,社會才能安定。所以宗教和社會的發展,實在是有密切的互動關係。

  回顧社會的發展,人類在久遠之前的社會,由「狩獵」慢慢進展到「遊牧」,從遊牧進展為「農耕」的農業時代,經農業再進展至「工業」,進而從工業社會發展到「太空」時代。

  綜觀宗教的發展,每個宗教也有它的歷史和空間;譬如現在是公元二OO四年,這個時間就是表示「基督教」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,這是眾所周知的事;「回教」,至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;最早的「印度教」發展到現在,也有二千多年的歷史;至於「佛教」的發展史,則有兩種說法:一是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就有佛教的弘法活動;另一種說法是依據中國歷史的記載,佛教到現在已經有三千零三十年。中國的「道教」,一般人都說是從漢朝時代開始,源自於張道陵的「五斗米教」,漸漸發展為以老子李耳的思想為中心,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道教,其時間的淵源也是很長久的。儒家,一般人也稱之為「儒教」,儒家思想源自於孔子,孔子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,所以儒家的歷史也是很悠遠。由此觀之,無論任何一個宗教都有它悠久的歷史,除非是現在新興的宗教則又另當別論。

  從歷史的軌跡來看,社會發展已經有很長的時間;社會發展是不斷地改朝換代,可是宗教並不因為改朝換代而受影響,或產生中斷;相反地,隨著改朝換代,時間、空間的轉換,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化,宗教也愈來愈興盛。由此證明社會的進步和宗教教育的發展,有其相關的脈絡和趨勢。

  了解社會與宗教的歷史發展以後,再看看宗教和社會究竟有那些互動?社會的層面包括非常廣泛,有文化、經濟、教育、藝術、交通、軍事……等,而社會更離不開政治;也可以說無論是經濟、教育、乃至於交通、文化、藝術……的發展都受政治的影響,所以政治包含了整個社會的演變。站在這個角度來觀察,宗教和政治的關係也是值得現代人共同研究和探討。有人說,宗教和政治應該分開,也有人說宗教和政治很難分開,這些若從歷史上各國、各朝代的宗教和政治關係探討中,就能得知一個大概。

  從目前來看,歐洲的梵諦岡是政教合一,由教皇統領。亞洲的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,泰皇就位前必須要出家一段時間,過出家眾規律、簡樸的生活;泰國的男眾也要短期出家,經歷宗教生活,如此才會受到社會的肯定。日本也是個佛教興盛的國家,雖然日本現在已經走向多元化,但是仍然以佛教為主,而且日本的佛教深受政府的重視,可以說日本的宗教和政治是很緊密的。以美國來講,美國的領導者和社會大眾,大多數都到教堂作禮拜,乃至於結婚也要在教堂舉行,請牧師或是神父證婚、給予祝福。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,也證明了宗教已經是政治和社會的一部份。



(二)931010

  綜觀中國的歷史,無論是儒家的孔子、道家的老子或張道陵,他們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上都有相當的影響。唐朝的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,把佛經帶回中國,當時的皇帝唐太宗,帶領朝中文武百官以及京城內的男女老幼夾道迎接,盛況空前,在唐朝時代,人民大多是信仰佛教,乃至於皇帝也拜玄奘大師為國師,這就是政治和宗教的一種互動關係。中國大陸在文化大革命的時代,寺廟、教堂都受到破壞,現在,中國大陸又再恢復宗教,開放民間的宗教信仰,並且扶持宗教的發展。過去宗教所遭受的毀壞,現在又開始復興。所以,不論是政局如何轉變,宗教仍是不離社會,是人們心靈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

  古今中外,從過去到現在,宗教和社會都是息息相關,宗教活動實在是人們生活當中很重要的一環。不僅是政商各界人士,即使是一般的社會大眾,無論是生老病死、婚喪喜慶,家庭、事業、學業等等,都會想要尋求佛菩薩的加被、神明的保佑、上帝的賜福,以得到平安吉祥。從這些角度來看,在實質上,政治、社會、宗教的互動關係是不是很密切呢?所以,我們更要從正面來看待宗教教育的重要性,從正面來肯定正確信仰的影響性。

  現代的社會,物質生活豐富,同時也刺激了人們的生理及心理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,藉由外在的刺激以達到個人所認為的快樂。然而物質生活刺激久了以後,身心就會感覺麻痺、空虛,於是必須再去追求另一個更新的物質、更多的刺激,但是即使追求到了,它畢竟還是屬於物質生活,最後依舊是空虛,所以始終是在不斷地惡性循環。社會的動亂、不安,就是因為人們的心靈空虛,覺得生存、生活的希望好像在減少,甚至感覺沒有希望,喪失奮發的動力,人生過得很粗俗、無奈。所以社會上一些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士,就產生消極、悲觀的念頭,乃至於做出自殺的行為;這一類事件在各種新聞報導上比比皆是,無論是中國、台灣、乃至於全世界,都有這些現象。這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病態,究其原因就是在人們心靈上沒有安定感,以致覺得生活沒有保障,生存沒有希望。尤其是現今社會上的人,常常喜歡追求最好的生活享受、最高的感官刺激,覺得簡單的物質生活沒有意思,於是吃搖頭丸、安非他命、吸毒,用各種藥物達到刺激自己生理、心理,麻痺自己的身心,人生就活在這種刺激與麻痺的世界當中。如果社會繼續這樣下去,人類將愈來愈煩惱,心裡愈來愈黑暗,最後就是沈淪的果報。

  現今的世界,一些政治界人士漸漸覺悟人類和平共處的重要,所以想把整個世界結合起來,成為「世界化」的國家。例如歐洲,歐洲的貨幣已經用歐元來統一,聯合起來,在經濟上成為共同體,所以歐元的價值節節上升。各國都想把世界的空間佔為己有,想在經濟、政治、軍事、文化上稱霸,積極地發展飛彈、核子彈,想用飛彈、核子彈來獨霸世界,認為用這種方法可以維持這個世界的平衡。但是,這種方法到最後一定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,因為你對我防禦、我對你防衛,大家都生活在彼此的對立與防禦當中,你畏懼我、我害怕你,在恐懼與懷疑之下就有「先下手為強,後下手遭殃」的想法,只要一方沉不住氣,先把飛彈、核子彈按鈕裝置,輕輕一按,整個世界就毀滅了。

  所以,為了維持世界的平衡、維護世界的和平,現在唯一的方法就是「淨化心靈」,把這念心安住在慈悲、關懷與愛心上,才能真正化解彼此的對立與疑慮。



(三)931017

  宗教的本質就是一種教育,是一種心靈的教育;大眾所知道的是,家庭有家庭的教育、學校有學校的教育、職場有職場的教育,乃至於政治也是一種教育。在各種多元化的教育當中,「心靈教育」是一切的根本,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根本。一般人認為,只要「心起善念、口說好話、身做善事」,這就是宗教信仰了。但是,這些是不是能真正做得到呢?就必須靠對道理的了解,及生活中真正的落實。所以,宗教信仰必須要「知其然」,還要「知其所以然」,才能從生活上去落實。

  中台禪寺曾舉辦「世界宗教和平聯誼大會」,一共有十五個國家的宗教代表前來參加。這些即證明了整個世界的人們,已慢慢覺悟到毀滅性戰爭的可怕,所以不希望發生戰爭,都期望和平。因為戰爭會為人類帶來財產的毀滅、生命的毀滅、文化的毀滅、社會的毀滅,是一個最大的災難。台灣過去的幾十年當中,教育普及,交通發達,宗教也很興盛,各種建設都在蒸蒸日上,工商業呈現出興盛、繁榮的景象,這些都是因為有幾十年的社會安定所得來的福報和幸福。如果社會脫序,亂象頻生,則人民的生活、生存、生命都會受到很大的衝擊,國家的經濟發展也都會受到影響。在中國大陸,由於近數十年沒有內亂、沒有戰爭,所以大陸的經濟才能蓬勃發展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和平才是人民所渴望的,和平才能使國家進步、社會安定,人民的生活、生存、生命才有保障。

  但是,和平的平臺要怎麼建築呢?首先要有一個共識。當然,想要所有的民族彼此之間都達到一個共識,是不容易的;譬如在大陸就有一百多個民族,台灣有九族、十族、十一族,再加上先後移居過來的族群,數目實在繁多;如果這些族群能夠大融合,國家當然會興盛,社會必然會和諧,帶給人民幸福。譬如美國,就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國家,有各個種族的移民,是一個多元化種族的國家,是個民族的大熔爐。雖然是多元化,但是他們的國民大都能有共識,和平共處,所以共識是最重要的。如果沒有共識,人人各行其是、各執己見,最後一定會各為自己的利益而發生衝突。同樣地,各個團體中,如家庭、學校、社會乃至宗教,彼此間假若沒有共識,演變至後來,漸漸就產生排斥、仇恨,最後就會走向鬥爭、戰爭一途。

  全球的所有宗教,要發展出為人類和平謀求共識的心,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,但這也不容易,因為每個宗教都有它的民族性、文化背景、地理因素及歷史淵源等,所以各宗教活動的方式都不一樣。姑且不論各個宗教之間的差異,即使是中國的佛教,顯教與密教就有明顯的不同;密教主要在西藏,顯教則分布在中原一帶,雖然二者都屬佛教,可是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以及歷史的演變,宗教活動的方式也不同。至於其他不同文化間的宗教就更不消說了。

  從歷史上來看,有些基督教的信徒與回教的信徒,由於生活方式、思想觀念不一樣,從十字軍東征到現在,一直都處在衝突、對立的局面。探討其中的起因,即是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;你信回教、我信基督,無形當中就畫下了一條鴻溝,彼此之間就產生芥蒂、排斥;假使有人為因素的操作,就很容易挑起種族之間的仇恨、產生種族戰爭了。由於資訊發達、交通便捷,因而世界的空間、距離縮小了、時間也縮短了,任何國家一旦發生事情都會迅速影響到全世界;所以整個地球,無論是社會、宗教、經濟的發展,都呈現出一個整體性的狀態,世界真正是如同一個「地球村」,地球上的國與國就像村莊裡的家與家一樣密切,彼此就像一個大家族。

  各個族群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,各個家庭的生活型態也是不同。以台灣來講,原住民中的每一族各有各的生活方式,各個宗教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同的。為了達成人類渴望和平的願望,就要先從宗教來達到共識,再由各個宗教為全球帶來和平。由於宗教文化相異、種族思想觀念不同,所以也有人反對世界化,因此宗教信仰就被摻入了政治理念。而政治理念也是各有所異,共產思想、三民主義思想、資本主義思想、社會主義思想,這些不同的主張如果沒有取得共識,要想達到世界和平,或是佛法所說的「人間淨土」是不容易的。

  雖然這個境界不容易達到,但也並非不可能,因為一切的觀念,都是從每個人的生活習慣、歷史文化背景中,慢慢養成的;既然是慢慢養成的,應該也可以漸漸調整自己的觀念和習慣。彼此之間遵守好的、優質的原則,第一、要有尊重與包容心,尊重每一個宗教的生活型態,及各個宗教的宗教情操;能包容各宗教不同的生活方式,在異中求同,彼此就能找到共識,宗教和宗教之間就沒有衝突。進一步,政治慢慢地也能達到世界性的聯盟。如此,人類才能幸福、社會必然安定。明白了這些道理,對宗教就要有正確的認識,給予宗教正面的肯定。



(四)931024

  「信仰」有多種層次,第一、不定性的信仰,因為對於宗教以及人類的物質、精神層面沒有研究,所以對於宗教信仰視為可有、可無;對於家人信什麼宗教也不干涉,採取放任心態。「放任」有好處、也有壞處,如果沒有去規畫、了解,同是一家人,卻各別信仰不同的宗教,由於信仰的差異,生活型態也隨之不同,久而久之,就會衍生一些問題。譬如有這麼一則故事,有一家人,父親是位傳統的公務人員,每天上班、下班賺錢維持生活,他的孩子因信基督教,所以每次吃飯時就禱告:「感謝主……」這是基督教的一種宗教情操的表現方式,在佛教、道教中也有,只是方式不一樣。這位父親看了,很無奈地說:「明明是我辛苦賺錢,供你讀書、吃飯,你為什麼不感謝父親?」這就是因為家庭成員對於宗教的生活方式不了解,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誤解與衝突。

  第二、排斥宗教信仰,認為宗教人士不事生產,是米蟲,因此排斥宗教。以前有人說宗教是鴉片、毒瘤,所以排斥宗教信仰,這就是落入兩邊,走向極端。以前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時代,對於中國的文化採行破四舊,除去中國文化,破壞宗教。最後導致的結果,無論是以法治、人治,社會都得不到安定,最終還是要恢復宗教;用宗教的能力與宗教的希望,使每一個人的身心得到安定、開闊心量、心靈得到提升,以宗教幫助人為政治力量所不能及的層面,如此社會才能安定。所以現在各國也認識到宗教淨化心靈能對社會產生的正面影響,也正在積極的復興宗教、文化。

  少數不了解宗教信仰的人士,說宗教是毒瘤。其實,宗教不是毒瘤;相反的,宗教能夠使我們心靈淨化,讓心靈得到安定,建立正確的人生觀,使我們對人生充滿了希望。若了解佛法的意義,知道「人人都能成佛」,每個人都可為賢為聖,不需要等待、競爭,只要肯在因地上努力,修福、修慧,必能成賢、成聖,乃至成菩薩、成佛,如同儒家所說:「人皆可以成為堯舜。」從這個角度來看,宗教不僅不是鴉片、毒瘤,更能為人生指出一條光明的道路。因此如果心存偏激思想,不去了解宗教,反而先排斥宗教,就失去了人生中認識真理、淨化提升的機會。

  第三、迷信的宗教,「迷信」,就是不知道宗教的道理,只是一味地成為宗教迷、宗教癡、宗教狂。例如有些宗教的朝聖活動,由於信徒過度狂熱,活動當中可能踩死了很多人;例如,有些人誤認為耶誕節就是要狂歡作樂,導至酒醉開車闖禍、肇事,這些就是沒有用冷靜的心、正確的觀念來信仰宗教。中國的宗教信仰中,有的人拜媽祖,希望媽祖帶給自己平安;有的人拜恩主公、土地公,希望恩主公、土地公保佑自己能增福增壽、多子多孫;也有人拜觀音菩薩,祈求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有求必應。這種一味向外祈求而沒有反求諸己的信仰,可能就會有偏差。

  所以,信仰宗教要有智慧、要有正信,正確的信仰是很有意義的事,能為我們帶來希望。如信基督教的人,希望主耶穌給自己平安,將來可以升天堂;信佛教的人,希望佛祖保佑自己消災延壽,將來可以生淨土、可以成道證果,這些都是一種希望。就算現世做不到,但還有來世可以達成。宗教告訴我們人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有無窮盡的時間。以佛法而言,人人都有佛性,雖然地有東西南北、人有男女老幼,但佛性不分東西南北、男女老幼,人人都能成佛,如此思惟,就把生命的時間、空間都放大了,人生的希望真正是無窮盡的。



(五)931031

  信仰宗教,最低限度應擴大心量,要有正確的信仰,也就是正信。什麼是「正信」?就是不但要「知其然」,還要「知其所以然」。譬如信仰觀音菩薩,為什麼要信觀音菩薩?因為觀音菩薩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,所以我們要恭敬、禮拜。恭敬、禮拜是一種尊重,就如同學生對老師要禮敬,晚輩對父母、師長要恭敬,下屬對長官也要恭敬,摯誠的恭敬就是「禮拜」。

  有恭敬、禮拜的心,才有懺悔心。每個人一生當中難免都會犯過失,這種過失如果始終存在心裡,時時就處在煩惱中,這念心就是黑暗,就會墮落,所以有了過失就要「懺悔」。然而已經事過境遷,要向誰懺悔呢?因找不到當事人懺悔,所以就在佛菩薩前懺悔,告訴自己從今以後要改過向善。把這種改惡行善的習慣養成了,再帶到家庭裡、生活中,時時刻刻知道慚愧、懺悔,這就是真正的拜媽祖、拜觀音菩薩。

  在大陸上有一則公案,有一戶人家的兒子終日遊手好閒,在家裡不知尊敬長輩,時時對父母惡言相向,更遑論對父母盡孝了。這個兒子經常在外面流浪,時間久了,覺得這樣子下去也是件很苦的事情。一天,他看到很多人要去朝普陀山、拜觀音菩薩,所以也就跟著前去,心想祈求觀音菩薩慈光加被。普陀山有一個「梵音洞」,據說只要能在梵音洞見到觀音菩薩,親自禮拜觀音菩薩,就能消除業障、吉祥平安。這個人心想:「現在走投無路,什麼親戚朋友都不來往了,真正是無依無靠,只能求觀音菩薩指點迷津了。」到了普陀山的梵音洞,要怎麼樣拜?怎麼求觀音菩薩呢?他心裡也沒有主張,於是就在普陀山到處遊蕩。在路途中,聽到路人說普陀山有一位老和尚能夠指點迷津,心想:「也好嘛,沒有見到觀音菩薩,去見見老和尚也可以。」這個人就去找老和尚:「我到普陀山來,觀音菩薩沒有見到,請老和尚指點迷津,怎麼樣才能見到觀音菩薩?」老和尚打坐入定觀察,然後講:「你跟觀音菩薩很有緣,觀音菩薩知道你要來普陀山求祂,所以菩薩已先到你家裡去了。」「噢﹗到家裡去了?那怎麼見得到呢?請老和尚慈悲指示。」

  老和尚說:「你回家去見到一個倒穿鞋子、反穿衣的人,這個人就是觀音菩薩示現,你見到了就要禮拜。」這個無賴聽說觀音菩薩已經到自己家裡去加持、保佑,心裡很高興,於是不分晝夜急急忙忙地就從普陀山往家裡趕路。趕到家時已經是晚上,他急急地敲打門,他的母親在睡夢中,被這個急速的敲門聲驚醒,就問:「誰在敲門?」「是我在敲﹗」老太太一聽,是兒子回來了,嚇得不得了,趕緊把衣服拿起來一披,隨即趕快套上鞋子就去開門。兒子一看到他的老母親,「倒穿鞋子反穿衣」,原來他的母親就是觀音菩薩,所以立刻就禮拜。禮拜以後,他就明白了。原來老和尚要他禮拜「倒穿鞋子反穿衣」的這位觀音菩薩,就是告訴他「自己的母親就是觀音菩薩」,要對父母盡孝道。母親對子女有生育、養育之恩,所以要知恩、感恩,能做到知恩、感恩就是禮拜觀音菩薩,也等於是見到觀音菩薩一樣。所以拜媽祖、拜觀音菩薩也是要慈悲、盡孝道,如果拜媽祖、拜觀音菩薩卻不知道知恩、感恩、盡孝道,如此禮拜又有何用?

  一般人都知道恩主公很靈感,所以拜恩主公。恩主公就是關公,關公是忠義之士,「關聖帝君」是盡忠、盡義,忠義雙全。拜關公就是要學習關公的這種精神。又一般人拜土地公,只知道拿豬頭、雞鴨乃至於香花水果去拜,藉此希望土地公能給自己增福壽。若土地公是因為這些而給對方增福壽,如此土地公的神位也就無法做下去了。為什麼?土地公是福德正神,「正神」不會因為別人用一個豬頭、雞鴨,或香花水果去供養祂,就因此給對方增福增壽;若果真這樣做,祂也就沒有辦法勝任福德正神了。

  佛法言,眾生只要受持五戒——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就能有無量的福報;持守五戒,就有二十五位福德善神來守護自己。所以只要受持五戒,即使不求土地公,土地公也會來保佑,相信了這些道理,這就屬於正信。因此,信仰有正信、邪信,正確的信仰對於人生很有意義,對於社會更具有安定的功用。



(六)931107

  信仰佛教有其道理及意義;例如拜佛,用香花、水果、飲食供養佛,這只是做到一部分的尊師重道。再進一步,還要學習佛陀,「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」的慈悲心、平等心,將自己的智慧、時間、技能及財物等,布施給大眾、服務大眾,讓大眾生活得歡喜。佛經言:「眾生歡喜,諸佛歡喜」,只要令眾生歡喜,諸佛一定歡喜,如此自然就能得到諸佛的慈光加被,就能入佛法界。所以,拜佛,除了要學佛的善法、功德以外,還要淨化這念心。將這些道理了解並落實,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。

  什麼是如來?「如來」是指這念心如如不動、了了常知;沒有貪心、癡心、瞋心,始終是「定慧不二」,如此就是見到如來。如果心中還存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就無法見到如來。《金剛經》言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如來就在這念心當中,這念心沒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始終是清清明明,這就是見到如來。所以要見如來,就是要在這念心上用功。

  這念心具足體、相、用;「體」是指這念心不去、不來,不出、不入,不垢、不淨;「用」,指心的作用,這念心的作用無遠弗屆,想達到這種妙用,就要淨化這念心,心沒有淨化,就不能達到這種作用。「無遠弗屆」,就是指這念心的作用,無論遠近都沒有障礙、遮障,即使是隔山隔海,遠在美國或是近在台灣,乃至在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,都沒有障礙,心靈都能相通、相互感應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念心,也就是這念覺性、這念佛性是空性;譬如虛空,虛空廣大,虛空當中能容納山川、大海,乃至萬事萬物,但虛空卻不被這些山川、大海及萬物所阻礙。又譬如,自己的親人、好友移民到美國,或是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,如果自己天天想念他的生活、學業、事業,不知是否平安順利?如此經過一天、兩天……乃至一週、一個月,後來夢到自己所想念的親人生病了,心生焦慮,於是打越洋電話關心他的近況,結果真的是生病了。這就是這念心「無遠弗屆」的感應,一般人稱為「第六感」。

  宗教能淨化這念心,這念心淨化到相當的程度,就能產生這種「無遠弗屆」的作用。所以,無論是基督教、回教、道教、儒家、佛教,都離不開這念心,這念「心」才是最重要的。



(七)931114

  「宗教」,「宗」就是指這念心;「教」是教化、教育;宗教就是「心」的教育,也就是要從心上去反省、檢討、淨化,並加以實踐。如果不了解「宗教」的真實意義,就很難得到宗教信仰的利益,甚至於會變成迷信、邪信,成了宗教迷、宗教癡、宗教狂,非但自己得不到好處,勞命傷財,乃至造成社會的混亂、不安及損失。譬如賓拉登神學士就是一例,他以恐怖組織,在世界上製造破壞與毀滅;美國由於九一一事件中,受到嚴重的攻擊,到現在人民都還生活在惶恐當中;乃至世界其他國家也都對賓拉登神學士感到驚慌恐怖。

  了解宗教對社會、國家乃至世界的影響,各個宗教之間要有一種和平的共識。這個世界真正是「牽一髮而動全身」,例如去年的SARS病毒,全世界都受到影響,因為大家生活在同一個空間,呼吸一樣的空氣,只要空氣裡面有毒素,無論遠近都會直接、間接的被感染,所以沒有那一國、那一個人不怕。SARS病毒過去以後,又有禽流感,這種種的病毒,使得全世界都措手不及,陷入驚慌中。

  從這個角度來看,世界真正是「天涯若比鄰」,宛如一個「世界村」,任何地方、任何角落發生事情,都會影響全世界的安全與經濟發展。所以大家只有和平相處、和平共存,這才是「宗教和社會發展」的正面作用。明白了各個國家、社會、族群彼此都是生命共同體,彼此實在是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,所以我們對宗教應該要有正面的肯定,且先從自己做起。

  信仰宗教,「信」的層次有很多,看看自己屬於那一種信?第一「無所謂」,也就是「放任信」,此種信沒有好處;第二「排斥信」,也沒有好處;第三「迷信」,更沒有好處;第四「正信」,正確的信仰、智慧的信仰,選擇這類智慧的信仰才能利人利己。

  所謂「智慧的信仰」,就是從宗教的情操來養成自己恭敬、慈悲、和睦、真誠的心,所謂「敬神如神在,拜佛如佛在」,這是一種最高、最懇切的恭敬心。現代人較缺乏真誠、恭敬的心,如果養成恭敬的習慣,子女對父母要恭敬,父母對子女也要慈愛,家庭就會和諧;學生對老師要尊師重道,老師對學生也要循循善誘、有教無類;在社會上要敬老尊賢,這個社會才會和氣、和諧、祥瑞;在政治上也要「敬」,下對上要敬,上對下要有慈悲心,這是一種互動。平時,教導子女對父母要敬,對師長要敬,對長官、主管也要敬,但是這些好像都不容易做到,所以要先從宗教信仰來養成我們的恭敬心。因為無論是任何宗教的信徒,對於自己所信仰的神或是佛祖都很恭敬,乃至於五體投地的禮拜。所以,宗教的確是培養恭敬心的最好方式。在中台山有四箴行:「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」,這不僅僅是宗教情操,也適合於家庭、社會、學校,乃至於政治。「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」,這就是一種共識。



(八)931121

  宗教界的人士,不僅要傳播自己宗教的教義,興盛宗教,更要為這個社會盡宗教的責任。所謂宗教的責任,基督教說「神愛世人」;佛法上也說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宗教所追求的就是正信、安樂、世界和平,這是一個最高的希望。佛法說要生淨土,其他的宗教說要升天堂,要怎麼樣才能生在淨土、升到天堂呢?並不是向佛菩薩祈求、向神明禱告,希望佛菩薩、神明憐憫、垂愛,就能生到淨土、升到天堂,這是不可能的事。儒家說:「與其媚於奧,寧媚於灶。」是什麼意思?「奧」就是指房屋的西南隅,從前宗廟及五祀之神,皆祭於奧;「灶」就是自己家裡的灶神,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義就是不要捨近求遠。如拜海神、水神,求海神、求水神來庇佑自己,這對實際生活的需要來說實在太遠了,畢竟我們天天要吃飯、穿衣,還不如去拜家裡的灶神比較實際。同樣的道理,想生淨土、升天堂,先得看看自己這念心善不善?也就是反求諸己。心善才能生淨土、升天堂;心不善,心裡充滿了貪、瞋、癡、仇恨等惡念,想生淨土、升天堂?十方諸佛、上帝也沒有辦法幫助我們,因為貪、瞋、癡、仇恨等惡念,都是墮地獄的種子,誰能救得了我們?解鈴還須繫鈴人,還是得靠自己。

  所謂「水能載舟,水能覆舟」,是生淨土、升天堂?或是下地獄、墮三塗?都是自己所造成的。所以要腳踏實地,從「因」上來努力。「因」,佛經云:「有此則有彼,無此則無彼;生此則生彼,滅此則滅彼。」「此」就是指自己所造作的「因」;佛法所說的因緣果報不是迷信,世間上的任何事都是要從「因」上做起。以學生來講,平時的用功、努力,這就是在「因」當中充實自己,等到考試時就不用求任何人,也不需要夾帶小抄、更不需要找槍手。因為平時都有溫習準備,不是為了考試而學,是為學習而學。如果平時不準備,只想投機取巧,考試夾帶小抄、找槍手,就算是僥倖通過,將來畢業後,也很難在社會上成長。為什麼呢?因為學無所成。「學問為濟世之本」,有學問、學有所成,做任何事都容易成就。所以,無論是為自己、為社會、為大眾,都要學有所成;想學有所成,就是要在因當中去學習、努力。



(九)931128

  將來想有所發展,做人做事要誠懇、守信用。儒家講:「民無信不立」;佛法也是講信,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,想修道也是講「信」;基督教也講信,「信我者得救」。所以,誠信也是一種「因」,從「因」當中努力才是最實在的。心中存有善念、在行為上做好事情,不斷地累積功德,將來的果報一定是淨土、天堂,這就是因果。

  如果再更進一步說明,心地善良、光明,就是淨土、天堂;心地黑暗,就是地獄。看看自己這念心是不是時時都是光明?如果時時都是光明,就是在天堂中,信基督教的信眾就已經受到主的垂愛了。在佛法而言,想生淨土也是要從「因」上去努力;佛經裡說得很清楚,淨土是未來的果報,未來的果報要從「因」當中去努力,如何努力?「心淨佛土淨」;現在這念心沒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及疑心,心清淨,身、口也就隨之清淨,將來的果報一定就是淨土。所以,「心淨佛土淨」,心地要先清淨,才有清淨的佛土。這些道理要從宗教當中來落實;未來的果報能給大眾帶來希望,而這些要靠現在努力,現在不努力,未來的果報也不容易達到自己的期望。

  所以,心清淨、身清淨、口清淨,這些都要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上,自己能夠做到,進而還要推廣到社會大眾,以佛法而言就是:「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」;在儒家則是:「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,在明明德就是先從自己做起,任何事都要先從自己開始努力。《大學》提及:「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,如果想把天下治理得很好、統一世界,必須先要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,有治國的能力才能治理天下。目前這個世界,稍微大一點的強國都想在世界上稱霸,想在世界上稱霸,就必須先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。

  怎麼樣才能把國家治理得好呢?「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」,國家是一個大的家庭,個人的家庭是一個小家庭,許許多多的小家庭組成一個大家庭,想把大家庭治理好,先必須具備治理好小家庭的能力;如果自己的家庭都調理不好,家庭問題很多,又怎麼能治好一個國家呢?所以說「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。」

  「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」,想在家庭裡作為表率,就要注意自己的身教、言教,自己的言行、舉止是否合乎道理?譬如身為父母者,自己的生活、行為不正,打牌、喝酒、飆車……,然後告誡自己的子女:「你不可以打牌、喝酒、飆車。」子女做不做得到?不容易。所以,「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」,要先從自身做起。

  「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」,如果想要修身,達到身不造作惡行,口不說惡言、不諂媚、不挑撥離間、不說謊,就必須「先正其心」,這念心的思惟要端端正正、不偏不倚,這也就是宗教所說的心念要端正。



(十)931205

  要怎麼端正這念心?「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」,所以要有正確的知見及人生觀;信仰宗教也要問問自己的知見正不正確?知見正確,做任何事都是一條正路、大路。要怎麼樣做才能端正自己的知見?「致知在格物」,格物有兩種解釋,有一派認為「格」就是研究宇宙之間的萬事萬物,這是屬於科學方面;另一派是儒家的正統思想,儒家認為「格」就是改革,「物」是指心當中的物欲、七情六欲,「格物」,即是把心裡的雜念、妄念、貪念去除,這念心就清淨了。

  所以「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誠,意誠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齊,家齊而后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。」這個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的循環邏輯是一種哲理,是值得現代每一個人來學習、研究的哲理。這些哲理,雖然是中國儒家所講,但是用之於世界也能適合,因為修身、齊家、治國的關連性是相通的。宗教也是一樣,各個宗教之間也有共同之處,宗教與世學也有共同之處。例如政治家為救國救民,希望人民豐衣足食,這是政治家的胸懷,這種胸襟和宗教家是相同的;醫學家、醫生是解決大眾身體上的病苦,此點和宗教的本懷也是相同,因為宗教就是要使大眾解脫病苦,只不過宗教的醫病方式是從這念心下手,並不只是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。

  以佛法的觀點,心理和生理是同一個,而非兩個;身體的健康與否,與這念心息息相關。如果一個人的心理健康,身體雖然不能達到完全不生病,最低限度可以減少生病,所謂心寬體胖。古德云:「智者調心不調身」,意思是說,有智慧的人要想身體健康,先要檢討自己這念心清不清淨?心正不正?心正、心淨、心善、心明,身體自然而然就會少病少惱。佛是「大醫王」,佛所看到的是病的根源,而不是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;現代醫學也知道這個道理,也有心理療法,自己告訴自己這念心要保持喜悅、和諧、平靜;也有所謂的自我暗示的療法,這種心理上的醫學治療,和宗教所講心念的道理相仿。所以,宗教和醫學也有相通之處。



(十一)931212

  軍事與宗教也有共同之處,軍事家的責任是保國衛民,使國家、社會安定;在宗教來說,「佛法不離世間法」,佛教所供奉的韋馱菩薩、伽藍菩薩,手上拿的是金剛杵,所代表的意義就是護法、護教,如果有人來搗亂,破壞道場、破壞正法,就要去平息,所以佛法說:「菩薩低眉是大慈大悲,金剛怒目也是大慈大悲。」軍人護衛國家是一種為國家、社會、人民犧牲奉獻的精神,這就是菩薩,也就是一種菩薩行。佛經所講的六波羅蜜中有「布施」波羅蜜,布施有財布施(財包括錢財及生命)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;軍人為保國衛民,不惜把自己的生命都布施了,這就是菩薩行,和宗教所弘揚的理念是一致的。

  從這些角度來看,宗教與政治、軍事、醫學……都有其共同點,找到了共同之處,無論是社會的發展、宗教的發展或是對未來的展望,就找到一個平衡點。所以,對於宗教信仰不要排斥,也不要迷信、放任,要肯定宗教、研究宗教,把宗教的精神溶入生活,作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
  中台山提倡「佛法生活化」,因為凡事若離開了生活,什麼都不存在了,怎麼說呢?例如醫學是為了讓大眾能身心健康的生活,政治也是為了人民的生活,即使是稱霸全世界,政治家還是要考量到人民的生活要安定,人民的幸福要有保障,這種政治才能得到大眾的支持。宗教也是一樣,不但令大眾在生活上安定、吉祥、平安,更進一步,這念心還要清淨,未來才能夠生淨土,乃至成道證果。

  從這個角度來看,宗教發展和社會發展、人類發展非但沒有衝突,而且關係緊密,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
  所以,宗教界的人士要團結,共同來發揮、推廣這些共同點,要真正達到彼此不排斥、不仇恨,不要有戰爭。宗教和宗教之間能夠和諧、和平,這個世界國與國之間、族群與族群之間、人與人之間便能藉由宗教真正達到沒有衝突,和平共處的祥和境界。所以,積極地促進世界和平、族群和諧、社會安定是宗教界應盡的責任與義務,更是一件大慈悲、大功德。此外,社會上的人士,不要存有仇恨心,不要排斥宗教,也不要迷信,對於宗教正面的貢獻,要給予肯定與讚歎。如「九二一大地震」,宗教界人士也本著慈悲心、關愛心,發起募款、參與救災的種種行動,這就是宗教和社會的互動。

  所以,整個社會當中雖然有很多族群、多元的文化與宗教信仰,但是人與人之間都是彼此息息相關。就佛法而言,這個社會是互相依存的社會,我依靠你生存、你依靠我生活。「多元化」的社會,宗教也是「多元化」,每一個宗教有它的文化、生活方式及特點,彼此要共同切磋琢磨、取長補短,才能為世界帶來和平,讓社會更進步,人類的生存更加祥和。



(十二)931219

  佛法講「因緣和合」,這個世界的確是一個互相依存的世界。例如一般人覺得蜘蛛很噁心,一見就心生討厭,想把牠處死。可是退一步想,有蜘蛛也不一定是壞事,因為蟑螂怕蜘蛛,所以說蜘蛛究竟是好?是壞?再以學校為例,學校如果沒有教授、學生,又何來校長?所以,必須要有學生、教授、及其他種種資源,校長這個職位才能成就;再者,校長也需要其他的教職員工共同一起發心、護持,校務才能推行得很順暢,否則左支右絀,這個校長也很難當,這就是一種共存的關係。

  佛法言: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,結人緣是非常重要的,大家見面點點頭、笑一笑。中國有一句口頭語:「來者是客禮相待,買賣不成仁義在。」所以,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彼此要留個退路、空間,因為大家彼此都是「互相依存」。俗話說:「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水轉」,在這個地方不見面,也許在那個地方就非見不可,全世界都是如此,都是在同一個空間當中生存、生活;如果沒有這種認識,就會發生矛盾、產生衝突。譬如天空這麼廣大,飛機和飛機還會相撞;海域這麼遼闊,船隻與船隻也會碰撞;在道路上汽車與汽車也是常常相碰相撞,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在看法上也一定會有衝突的時候,想要達到不衝突,彼此就要有共識,了解「人與人之間是互相依存的」。譬如吃飯、喝水,每一個人都要吃飯、喝水,可是飯和水得來並非容易;飯,需要農夫的整地、播種、插秧、照顧、收割、打殼、曬穀、裝運……,經商人的銷售,我們買米回來以後烹煮成飯;水也是一樣,要經過很多人的貢獻,才能輸送到各個家庭,過程都是不簡單的。所以,社會上任何一個人、一個單位,都在貢獻心力,直接、間接地在幫助自己。

  了解這些道理以後,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找到了一個平臺——「因緣和合、互相依存」,建立了這種共識,可以減少很多是非、爭議,彼此沒有排斥、鬥爭,才能一團和氣。人人有了這種共識,再結合成個人的共識,達到家庭有共識、台灣的社會有共識、海峽兩岸有共識、世界各國有共識、宗教也有共識,如此天下就太平了,真正達到世界大同、和平的境界。

  希望每個人都能本著這種共識,共同為社會、國家、乃至全人類貢獻心力,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,因為這是一個地球村,全世界的人們彼此之間都互相依存,共存共榮。

  大眾若能從「宗教和社會發展之展望」與人生是息息相關的著眼點去努力,社會就能愈來愈祥和,未來就有無窮的希望。社會上有許多人看到人性的貪婪,影響了國家、社會的進步,因此覺得有些失望,對前途失去信心,整個心都墮到黑暗當中。我們要把這種觀念轉過來,積極地去面對、盡心盡力地去努力;念頭轉過來,就是海闊天空;念頭轉不過來,就是人間地獄。一切都取決於我們是否存有互相依存的共識,有了這種共識,社會就有發展及進步的希望,就能為大眾帶來光明的未來。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