雞頭梵志得度本緣
圖/傳昆


 
姓名:

Email:

單位:

心得:

   
 
 
 

昔時,世尊離開舍衛國,與五百比丘僧遊化人間,到羅閱城迦蘭陀竹園(又譯竹林精舍)。頻毘娑羅王聽說世尊來到迦蘭陀竹園,即乘羽寶之車至世尊所,頂禮佛足,坐於一旁,稟白世尊:「我在閑靜之處思惟時想到:今天能以衣被、飯食、床臥敷具、病瘦醫藥供養佛,也應該想到讓我的臣民有機會供佛。於是便告訴群臣:你們也應發心準備飲食,次第供佛及僧。請問世尊,我這樣做是否合宜?」

世尊說:「善哉!善哉!大王!你能饒益大眾,為天人、為世人廣開福田。」頻毘娑羅王稟白世尊:「祈請世尊明日到宮中接受飯食供養。」世尊默然應允,頻毘娑羅王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退。

次日清晨,世尊著衣持缽,進城入宮,與諸比丘等次第而坐。飯食間,頻毘娑羅王以喜悅安定之心,親自為世尊斟酌百味飲食。世尊食用完畢,又為世尊收取缽具後,便取一座椅,坐於世尊前。此時世尊為大王及群臣等人次第開示種種微妙法義──所謂「布施論、持戒論、生天之論、欲不淨想、淫為穢惡、出要為樂」等論說,令大眾聞法心生歡喜。

世尊知大眾已心開意解,於所說法皆能歡喜信受,無有疑慮;進一步再為大眾解說諸佛常所說法──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法門。座上六十餘人聞法即盡諸塵垢,得法眼淨;與會六十大臣與五百天人亦盡諸塵垢,得法眼淨。世尊隨即又為頻毘娑羅王及諸人民說此頌偈:

「祠祀火為上,書中頌為最,王為人中尊,眾流海為源,  星中月照明,光明日為上。上下及四方,諸所有萬物, 天及世人民,佛為最尊上,欲求其福者,當供養於佛。」

世尊說完偈頌後,便起座而去。其後,羅閱城中的人民各依自身貧富貴賤之力,供佛及僧。佛陀住在迦蘭陀竹園精舍中時,國界人民無有不供養者。羅閱城中諸梵志等亦次第供養,諸梵志聚集討論:「我等各各出三兩金錢,以籌辦供食之具。」

當時,羅閱城中名叫雞頭的梵志極為貧困,所得僅夠自己存活,無額外金錢可供養,便為諸梵志驅逐在外,不能隨眾參與供養。雞頭梵志返家後告訴妻子:「我因無金錢供養佛陀及諸比丘僧,被眾梵志驅逐在外,不能隨眾。」

妻子告訴他:「你返回城裡,向人借錢,並向借貸的主人說,如果七日後,無法歸還金錢,我們兩人願作奴婢償還。」接著又說:「羅閱城東邊有一位大長者,名為不奢蜜多羅,饒財多寶,你可向他借貸。」梵志聽從妻子所說,入於城中,向不奢蜜多羅長者借貸到三兩金錢,並答應七日後歸還,若無法歸還,我與妻子願作奴婢償還。雞頭梵志得金錢後即往諸梵志處請求隨眾供養,但諸梵志已備妥供養辦具,因此又拒絕了他。

雞頭梵志返家與妻商議,妻子說:「我們二人自行前往世尊所,表達虔誠供養之意,世尊慈悲,必當應允。」兩人即前往世尊所,頂禮佛足問訊,坐於一旁。梵志以此因緣稟白世尊,世尊回答:「現在可以為如來及比丘僧辦理飲食之事。」梵志即從坐起,虔誠頂禮白佛:「唯願世尊及諸比丘受我供養。」世尊即默然應許。

此時,世尊回顧合掌侍立於後的釋提桓因(即帝釋天):「你可協助梵志辦理飲食供具。」釋提桓因回答:「如是,世尊!」而毘沙門天王與諸鬼神立於如來不遠處,釋提桓因即告毘沙門天王一同協助辦理飲食供具,毘沙門天王歡喜稱善。隨即毘沙門天王向佛頂禮,繞佛三匝,隱藏自己的形貌,化作人的形像,領五百鬼神共辦飲食供具。

毘沙門天王令諸鬼神至栴檀林中取栴檀木,有五百鬼神於鐵廚中準備飲食。此時,釋提桓因告訴自在天子:「毘沙門今日造鐵廚,為佛、比丘僧做飯食。你可以變化一間講堂,使佛、比丘僧於其中使用飯食。」自在天子歡喜領受釋提桓因所言,於羅閱城不遠處,以神通變化出一間七寶講堂,講堂梯陛行樹皆七寶所成,周匝金鈴出八種雅音,床座敷以好褥,懸繒幡蓋,莊嚴世所希有。

此時,鐵廚中正以牛頭栴檀木燃火做食,其香薰遍滿羅閱城側旁十二由旬遠。頻毘娑羅王告諸群臣:「我生長於深宮,卻從未聞過此香,如今羅閱城旁為何緣故能聞此妙香?」群臣回報大王:「此是雞頭梵志在廚中煮食,燃燒栴檀木,而有此祥瑞妙香。」於是,頻毘娑羅王勅令群臣:「馬上準備羽寶之車,我要趕往世尊處所,詢問此殊勝因緣。」

頻毘娑羅王至世尊所,頂禮佛足後,坐在一旁,稟白世尊:「過去不見此高廣講堂,今日得見。過去亦不見此鐵廚,今日得見。此講堂及鐵廚不知何人所做?」世尊告曰:「大王當知,鐵廚乃毘沙門天王所造,自在天子則造此講堂。」

頻毘娑羅王聞言即悲泣交集,感動不能自已。世尊問:「大王!你為何如此悲泣?」王合掌白佛:「我實不敢悲泣,但念及佛後出生之人民不能親覩聖教興盛,來世之人慳吝貪著財物,無威德福報,尚不聞此奇寶之名,更何況是親眼目睹!今天蒙佛慈恩,見此奇特之神變出現於世,是故悲泣。」世尊告曰:「當來之世,國王、人民確實無法親覩此神變。」此時,世尊即向國王說法,使發歡喜之心。國王聞法後,即從坐起,歡喜頂禮而去。

此時,毘沙門天王將一枚金錠放在雞頭梵志手中,這枚金錠擲地後又變化成百千兩金,梵志即依照天王所教,拿著黃金入城買種種飲食,拿回廚所。毘沙門天王又讓梵志沐浴,穿上乾淨莊嚴的衣裳,手執香爐,教導他恭請世尊說:「今正是時,祈願世尊屈顧應供。」

世尊知時已至,著衣持鉢,帶領諸比丘僧前往講堂,次第就坐。此時,雞頭梵志見飲食極多,前來應供的僧眾較少,便向前稟白世尊:「今日飲食極為豐多,但比丘僧少,不知應如何處理?」世尊告曰:「梵志!你現在手執香爐,走上高臺,向東、南、西、北四方如此宣說:『諸釋迦文佛弟子,得六神通、諸漏已盡的阿羅漢們,請盡集於此講堂。』」梵志乃依佛陀教示,走上樓臺,祈請諸漏盡阿羅漢。此時,有二萬一千阿羅漢從東方來此講堂;南方,西方,北方皆各有二萬一千阿羅漢會集此處;共有八萬四千阿羅漢雲集講堂。

此時,頻毘娑羅王帶領群臣至世尊處所,頂禮佛足及禮敬比丘僧。雞頭梵志見諸多比丘僧現此講堂,歡喜踊躍,喜不自勝,便以飯食之具,虔誠供養佛及比丘僧,並親手斟酌奉侍,歡喜不辭。供養後仍有許多遺餘飯食,雞頭梵志即白佛:「如今供養佛及比丘僧,仍有遺餘飯食。」世尊告曰:「你可祈請佛及比丘僧受七日供養。」雞頭梵志即歡喜向前長跪,白世尊言:「今請佛及比丘僧受七日供養,自當供給衣被、飯食、床敷臥具、病瘦醫藥。」世尊即默然受請。

大眾之中有比丘尼名舍鳩利,白世尊言:「我今心中生起念頭:『釋迦文佛弟子,諸漏已盡的阿羅漢們,是否全部聚集於此?』我以天眼觀東方、南方、西方、北方四方世界,所有阿羅漢無不聚集此處。今此大會純是羅漢真人。」

世尊回答:「是的,舍鳩利,如你所言,今此大會純是羅漢真人,東、西、南、北四方世界,無有不聚集於此者。」世尊藉此因緣告諸比丘:「你們見到比丘尼中以天眼徹覩,有像此比丘尼這般嗎?」諸比丘對曰:「不曾見過,世尊!」世尊告諸比丘:「我聲聞弟子中天眼第一者,即是舍鳩利比丘尼。」

雞頭梵志於七日中虔誠供養聖眾衣被、飯食、床敷臥具、病瘦醫藥,又以花香散於如來上。這些花在虛空中化成七寶交露臺,梵志見交露臺,歡喜踊躍,不能自勝,向前頂禮白佛:「唯願世尊聽許我願,允我出家修道作沙門。」

世尊應允梵志出家為沙門,雞頭梵志當下即得為道,諸根寂靜。日夜精勤,用功辦道,最終煩惱漏盡,得解脫智,生死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更不復受三界輪迴後有,成阿羅漢道。

典故摘自: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二十六.等見品第三十四(五)》

 

省思

佛法僧三寶是布施供養的無上福田,清淨供養,得長養恭敬心、慈悲心與平等心,生生世世與三寶結清淨法緣。如故事中的雞頭梵志,一念至誠,成就供養之善法,感得佛陀慈化及諸天護持,進而把握當下因緣,出家修道,成就出世間道果。行者當把握布施供養三寶的因緣,以虔敬心供佛及僧,修善積福;進一步發廣大道心,護持佛法,令佛法久住,自利利他;一念清淨心相應,定能超越世間,趣向解脫之道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