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苦而後樂
圖/傳旆










 
姓名:




Email:




單位:




心得:




   
 
 
 


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,有一天清晨,波斯匿王率領四種兵隊,乘坐寶羽裝飾的馬車,來到給孤獨園。大王恭敬地向佛陀頂禮後,便坐在一旁。佛陀問波斯匿王說:「大王!您從那裏來?為什麼率領四種兵隊,全身也沾滿塵土,聲勢如此浩大,發生什麼事了嗎?」

波斯匿王回答:「世尊!最近在國界有一羣惡賊作亂擾民,就在昨天半夜,我親自率領兵隊,一舉成擒,抓到了這羣惡賊!作戰後身體非常疲倦,本想返回皇宮休息,但是,我覺得應該先來拜見世尊,最近這些事情,使我日夜都不得安寧,現在終於抓到惡賊,心中感到非常歡喜,無法用言語來形容,所以特地來拜見並稟告世尊,假使我昨天半夜沒有立即出兵,就不能擒獲惡賊,也就沒有現在這種歡喜的感受。」

世尊說:「是的,大王!就如您所說,世間人有四件事,是先苦而後樂。哪四件事呢?

一、清晨早起。
二、服用油酥。
三、有病服藥。
四、家業娉娶。

大王!世間這四件事,都是先苦而後樂。」

波斯匿王聽世尊開示後,讚嘆道:「世尊說的真好!這四件事我都經歷過,所以現在觀察這四件事的始末,如同觀看掌中的珠子一樣的清楚,的確都要先受苦而後才能有樂。」

波斯匿王聽完開示,法喜充滿,但是因為國家還有重要的事情要辦,所以就先行向世尊告辭,從座而起,頂禮佛足,繞佛三匝,退而離去。

波斯匿王離去不久,世尊對比丘們說:「修行也有四件事,先苦而後樂。是哪四件事呢?

一、修清淨行。
二、誦習經文。
三、坐禪念定。
四、數出入息。

比丘行持這四件事,勤苦在前,法樂在後;若有比丘依此先苦後樂的方法精進,必然可以獲得沙門果報之樂。」

「有哪四種果報之樂呢?若有比丘勤於修持如上所說四件事,遠離欲界惡法,憶念受持於喜、輕安之樂,心遊於初禪,得第一種沙門之樂。其次,從有覺、有觀,內有喜心,專精於一意,轉至無覺、無觀,憶念受持於喜、輕安之樂,心遊於二禪,便得第二種沙門之樂。若能捨離二禪喜樂,無住於喜念,泯然入定,恒常自知身受禪定之樂,為諸賢聖者所樂見盼望,住於妙樂,心遊於三禪,得第三種沙門之樂。最後,捨離苦、樂覺受,沒有憂慼之患,不苦不樂,住於清淨,心遊於四禪,這是第四種沙門之樂。」

「其次,比丘們!若有比丘奉行此先苦,而後獲得沙門四種樂之果報,斷除三結網──見結、戒取結、疑結,可成就須陀洹果位,得不退轉,將來必定證得涅槃。再者,比丘們!若能斷盡三結,並使貪、瞋、癡煩惱微薄,可成就斯陀含果位,此二果聖者,將來再投生人間或天上一世,必能斷盡一切生死苦,證得涅槃。再者,比丘們!若有比丘能斷盡欲界五種煩惱—──身見、戒取見、疑、貪欲、瞋恚,便可成就阿那含果,此三果聖者,命終投生色界淨居天,將於其處,證得涅槃,不會返至欲界受生。比丘們!若有比丘斷盡一切煩惱,成就無漏心自在解脫、智慧解脫,於現世中,以身作證,而自在遊戲世間,並且自說:『生死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更不復受胎,如實知之。』比丘行持此四事,勤苦在前,而後得樂。」

「所以,比丘們!當求方便,先勤苦在前,而後得樂。應當如此學習!」眾比丘聞佛所說,心生歡喜,依法奉行。

典故摘自:《增壹阿含經•卷二十(聲聞品第二十八)》

省思

離苦得樂,是一切眾生所追求的目標,只是努力的方向不同,所得的結果也迥然不同,是究竟解脫之樂?抑或只是不自覺知的苦中作樂?與我們的知見有密切的關係。

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世間樂著因緣故,久後必生憂惱,不名為樂;涅槃樂始終無變故,說離憂苦為樂。」世間五欲之樂,如夢如幻,稍縱即逝,了不可得;唯有正信因果、肯定佛性、了達緣起性空之理,在正確的知見中落實斷惡修善,在善法、善念的薰修中,放下所有執著,回歸自性的清淨無為,體證涅槃寂靜之樂,能了生死輪迴苦患,方為真實大樂!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