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無染著名為少欲
圖/傳徇










 
姓名:




Email:




單位:




心得:




   
 
 
 


過去有一位受持五戒的優婆塞,他的親友很認同婆羅門的修行方法,對於婆羅門穿著破舊的衣服、以火燒身等苦行,以及平時都是吃簡陋的粗食、睡在糞穢當中,由此種種,對於這樣的苦行十分信服。

一日,他對優婆塞說:「你看看這位婆羅門的行誼多令人崇敬!你曾經見過比他的修行更高超、少欲知足的行者嗎?」優婆塞說:「這種所謂高超的修行,只是在欺騙你罷了!」於是,優婆塞和他的親友便一起問這位婆羅門:「你如此修苦行,是為了求什麼呢?」婆羅問回答:「我修苦行是想求未來能當國王。」

優婆塞對親友說:「這個人的苦行,只是為了求取國王的名利,想要擁有全國各地的奇珍異寶。他會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而宰殺眾生,會因愛好美色而有眾多宮女侍奉在側,也會過著以種種音樂自娛的五欲生活。這位婆羅門並不滿足作一位擁有諸多財寶的大臣長者,而是希望全世界各地的珍貴寶物都歸屬於自己,如何能說是個少欲的人呢?你只看到他身行苦行,就認為他是個少欲的人,殊不知他的內心是貪求無厭的!」

優婆塞接著以偈闡述:

  「所謂少欲者,非必惡衣食,
   無諸資生具,以之為少欲。
   此人於今者,心如大河海,
   貪求無厭足,云何名少欲?
   今修此苦行,貪渴五欲故,
   此人實虛偽,詐現少欲相,
   為貪故自苦,實非少欲者。」

優婆塞又說:「這個人的行為具足貪欲、瞋恚和愚癡,沒有任何一點是真正修行者的作為。你應當要知道,少欲的人並不妨礙擁有錢財等諸多寶物,怎麼說呢?譬如頻婆娑羅王擁有國土、象馬和各種珍寶,但仍可以稱為少欲者,因為他雖擁有無數珍貴的財寶,但心當中卻不貪著,反而樂於布施供養,樂於追求自在解脫的聖道。由此可知,雖是個富貴的人,如果他的心中沒有欲求,就是少欲。而那些沒有財富的人,心當中如果只知貪求五欲、珍寶,就不可名為少欲知足了。」

接著,優婆塞進一步闡述:「沒有衣食、裸形外道等種種勞苦身體的作為,如果可以稱為苦行,餓鬼、畜生及貧窮苦痛者所遭遇的艱難困境,更應該稱為苦行。這位婆羅門的作為也只是徒自疲勞,雖然外相上是在修苦行,但心中卻貪求無厭,這樣的人不可名為少欲。雖然擁有許多資身之物,但心無染著,踏實修行且樂於追求聖道,才可以稱為少欲。」

「譬如農夫以穀種田,卻貪求豐收的果實,不可名為少欲。這個身體就如惡膿瘡,必須使用某些適合的工具將惡瘡除去,如果是為了求道而使用這些工具,可以名為少欲。為了治療這個惡膿瘡,而使用能資助活命的必須品,用了以後心當中沒有貪著,就真正可以說是少欲了。沒有諂曲的心,也不求名利,雖然擁有資生之具,但因有實實在在的德行而為人所讚歎,這樣的行者才是真正的少欲。」

典故摘自:《大莊嚴論經‧卷第二(五)》


省思


物質生活有限,而人的妄想與欲望卻無有窮盡。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惱亦多;少欲之人,無求無欲,則無此患。」多欲的人為了追求五欲而汲汲營營,求不得時苦,求到了怕失去還是苦,始終在得與失當中苦苦惱惱,不得安穩。

欲望的多少,不在擁有財富與否,即便擁有,能夠不貪著而廣行布施,才是真正少欲的人。少欲之人,滿足於所擁有的,不作物欲的奴隸。清淨心本自具足,不須向外求取,不斷向內返照自心,放下欲望的包袱,就能見到自家珍寶,安詳而自在。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