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達王遇佛得道



圖/傳蘭





 
姓名:



Email:



單位:



心得:



   
 
 
 

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,六千里外有一夫延國,國王名為「普達」,年紀雖輕卻能統御四方,心性慈憫,經常齋戒焚香,登高朝禮遠方。

一日普達王突然召集數千軍民,威儀嚴整地驅車出城。抵達城外時,國王突然開口問道:「你們還記得先王身邊,有一位負責執持傘蓋的少年嗎?」一位近侍老臣依稀想起了,猛地點頭:「那位少年很得國王歡喜,可惜啊,年紀輕輕就往生了。算起來,有十七年之久囉……」

普達王又問:「那位少年的人品如何?」老臣撫著長鬚說:「臣下常見到他陪伴在先王身邊,總是謙恭有禮,持守齋戒十分嚴謹,為人誠信,從不戲論、妄語。」國王面露喜色:「大臣還記得這位少年常穿著的衣服嗎?」老人肯定地點頭……

於是國王命侍者從車乘的箱子裡,取出一套衣衫,攤開一看,老臣又驚又喜叫著:「這不就是他常穿的衣服嗎!大王,您怎麼會留著呢?那時,您應該還沒出世啊!」

正當大家瞠目結舌、等著國王的解釋時,一位僧人剛巧出現。普達王歡喜地趨前頂禮三拜,臣子們趕緊陪著一齊作禮,國王欣喜地說:「尊者,我帶著大臣們恭候於此,請您為大眾開示持蓋少年的因緣,以啟迪蒙昧,令發菩提心。」

於是僧人陞座,娓娓道來:「普達王前一世,便是先王身邊執持華蓋的少年,經常跟隨先王受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,因為奉行正法、三業清淨的福德,世緣一盡,立刻投生為尊貴的皇子,方屆成年即具有統御四方的福德和智慧,實是夙世深植慧根。」大家頓時心開意解,原來國王多生累世敬奉三寶,感得大智富饒與通曉宿命的福報,眾等欣歎不已,紛紛祈求尊者為其皈依,成就修行學佛的因緣。

尊者告訴大臣們:「大眾不僅得遇仁王示現護持正法,也值遇釋迦牟尼佛住世、大轉法輪的殊勝因緣,大眾應該親往佛所皈依於佛。」臣子們聽聞喜出望外,歡喜的說:「我們可以見到佛陀嗎?」尊者溫煦而堅定地說:「我將為諸位祈請世尊來此廣開法筵。」言下,尊者即從眾人的眼前消逝無蹤!

尊者以神足頃刻返抵六千里外的舍衛國,恭敬稟白世尊:「彼國仁王崇敬三寶,但是國人未曾聽聞佛法,甚可憐愍,今誠心請佛為其皈依,開示正道。」當下佛陀慈悲應允,並指示侍者阿難轉告比丘們,明日一早啟程前往夫延國。

翌日時至,佛陀與弟子們即以神足飛往遠方的國度,離城數十里時,普達王及群臣皆隨尊者的引導,嚴持香花出城迎請。當世尊一行威儀庠序,巍巍堂堂、如日月光輝降臨夫延國,君臣上下皆為之攝受,至誠歡喜稽首作禮,恭迎佛陀入城廣開法席。

普達王虔誠地隨侍佛陀身旁,待應供用齋及圓滿祝願後,佛陀面露微笑,五色光從口而出。阿難即整衣作禮祈請:「世尊微笑必有因緣,請慈悲為大眾開示此中因緣。」佛陀說道:「普達王和尊者的法緣甚深,諸位想知道嗎?」聽到佛陀這麼說,大眾無不以聞更深一層的緣起。

「昔日摩訶文佛住世時,普達王為一貴族之子,他的父親崇奉三寶,交代他盡心供養一切上好香料。然而僧團中有一香燈侍者,其貌不揚,每次來請香時,其子都故意刁難,不肯給香。雖然如此,香燈侍者仍對此貴族子心懷慈愍,發大誓願:「若我得道,當度此人!」如今福願成熟,故尊者專程來此度化大王及所有臣民。」

普達王一心善聽,慚愧懺悔,依此慚愧懺悔的心,當下業消智朗,得證初果。全國人民聽聞佛陀之甘露法語,皆對因緣果報之理生深重信心,精進受持五戒、奉行十善,使國靖民安、天下太平,留下因果微妙、不思議功德的典範。

典故摘自:《普達王經》

省思


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,三世因果互融互攝,如重重梵網,一切因緣果報,皆是重重無盡緣起地牽引。而十法界不離當念,這念心是所有因果呈現的源頭。普達王嚴持淨戒,身口意三業清淨,恭敬身邊的善知識,珍惜聽經聞法的因緣,所以能由此淨因中產生清淨果報。了解此理,生活中時時檢討身口意三業,就是深植淨因、落實修行,日久功深自能道業有成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