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8
 
本期主題:自心是佛莫遠求







古德云: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,三世諸佛,證此心佛。」
佛性人人本具,不必向外馳求。
無所求、無所住,清淨心就是佛。
觸物起照,心不染塵,即契佛心,得大自在。


自性靈山當下是

文/普學禪寺高級禪修班學員 傳般


  記得幼年跟著爺爺、奶奶住在新竹鄉下,那時對街有間寺院,我時常跑去獨自在大殿禮佛。年紀漸長,開始很愛閱讀佛教相關的書籍,例如《六祖壇經》、《玉琳國師傳》等。

  畢業後在高雄服役,假日很喜歡到佛寺,一日傍晚來到一座寺院,看見僧眾準備做晚課,我問法師是否可以參加?法師應允,遂安排我排班在最後列,當時看不懂經文,只知梵唄響起,我淚流滿面。心中生起疑問:是什麼力量讓我動容?動容的又是誰?

狂心歇下自性顯

  帶著這樣的疑問開始四處尋找答案,就這樣經常走訪各道場,斷斷續續找了二十多年。也許是因緣成熟,偶然得知住家附近有間普學禪寺,去電時知客法師告知,有初級禪修班正準備開課,隔日依約到禪寺報名,就這樣一路從初級班至今,九年多來不曾間斷,因為我深知這份得來不易的因緣,必須格外珍惜。

  初入佛門抱著想解脫的心來求法。記得禪修課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:「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關鎖,今朝塵盡光生,照破山河萬朵。」學佛以前,這念心都是向外攀緣,跟著習性、情緒、境界在轉。貪愛、憎惡、分別,念念如波濤洶湧般相續不斷。遇到壓力、不順心時,往往都是藉由感官享受、五欲之樂等方式當作出口,只是在貪瞋癡中不停地流轉,這念心不僅沒有得到平靜和解脫,反而因為無明造作諸多的惡業,增添更多的煩惱,心中依舊空虛。

  禪修課中,住持法師不斷地提醒,修行要在這念心上用功。剛開始不太明白這念心在哪裡,往往都是順著我執。透過聽經聞法、每日定課、靜坐、參加精舍的拜懺、法會,這顆狂心逐漸得到安住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」過去習於向六塵攀緣的六根,漸漸地收攝回來,每每心念一動,住持法師的訓勉:「覺性要跑在習性前」言猶在耳。透過不斷地覺察、覺照,藉境練心,把每一個境界都當作是修行的功課,將每一個煩惱都轉成是修行的下手處,練習無念、無相、無住、無為,這念心保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處處要能作主。

回光返照心地明

  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,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。」每個人都有自性靈山,只因妄想執著把自己的寶山給遮蔽了,透過修行便能讓本自具足的清淨心現前。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:「佛法以人為根本,人以心為根本,心以覺悟為根本。」這個能知能覺的心你我都有,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因此,要常常回光返照、檢討反省,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。修行就在日用生活中,做到「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」,這念心不住六塵,無任何雜念,才能如《維摩詰經》所云:「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;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」原來「淨土」不在他處,當下能知能覺的這念清淨心即是!

  「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,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生度此身?」能修行是諸多善緣所成就,感恩開山祖師、感恩大眾法師、感恩護持道場的師兄們,期勉自己當勤精進,依教奉行,菩提路上永不退轉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