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8
 
本期主题:自心是佛莫远求







古德云: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,三世诸佛,证此心佛。」
佛性人人本具,不必向外驰求。
无所求、无所住,清净心就是佛。
触物起照,心不染尘,即契佛心,得大自在。


觉悟的心

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三年级 星坚法师


  宋朝极力推崇佛法的孝宗皇帝曾问瞎堂禅师:「众生遇到困难时,心中都求观音菩萨来闻声救苦。请问禅师,观音菩萨手上拿着念珠,又念什么呢?」禅师回答:「也念观音。」孝宗皇帝不明白,便接着问:「这是什么原因?」禅师说:「求人不如求己。」修行学佛即是向佛学习,学习佛菩萨觉悟自心、解脱烦恼。然而过去的我们却始终向外追求,自己的生活、定位、价值观始终依附于他人的感受、认同,而不曾返观自照,从心上检讨反省,这些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吗?在追求的过程中,我们又丢失、付出多少的代价?

念念外求烦恼缠

  汾阳善昭禅师云:「众生少信自心佛,不肯承当多受屈,妄想贪瞋烦恼缠,都缘为爱无明窟。」尚未觉悟而在迷惑当中的我们,在满足了当下欲望的同时,更增长了下一次无明的浪头,只因烦恼的积聚不但永远无法填满,更衍生无止尽的追求。却不曾发觉向外追求的心也是生灭不停,清净本具的自心佛不曾显发其光辉,只因我们从始至终都在贪瞋痴的洞窟中流浪生死、受尽委屈。

  能够始终不离当念,平常心就是道,心就是佛。假使没有观心返照,不知令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但对不起自己,也对不起本具的清净心、觉性,委屈了自己,也委屈了自心佛。要解脱烦恼、了脱生死,始终必须靠自己去努力,而初初开始尚未站稳脚跟的我们,便须靠环境、善知识来养成作主的能力。

  就像在道场用斋时为何要过堂?为何要食存五观?即是透过种种方式帮助自己摄心用功。六祖惠能大师云:「前念迷即凡夫,后念悟即佛。前念着境即烦恼,后念离境即菩提。」吃到喜欢的口味,乃至不合自己喜好的食物时,心中都能马上提起觉性,在境界当中觉察觉照,如此则同样的境界非但不增长无明,更处处是用功的机缘,「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」便是这样的用功。虽然做不到止心不动,但是知道方法对治,化除心中的贪念。

返照自心光明觉

  「佛者,觉也」,修行即是从每个境界、因缘中反省检讨自己的身口意。正如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自心归依觉,邪迷不生,少欲知足,能离财色,名两足尊。」虽说初初开始修行总使不上力,看不到明显的改变,然而当我们一步一步培养出化解烦恼、处处作主的能力,习气烦恼就能一次比一次减少。乃至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境时,自己更能控制恶念、情绪,不再因同样的困境而心生烦恼、执着,此时便能体会到觉悟的喜悦。

  开山祖师开示:「要彻底认识这一念心、承当这一念心。认识了这一念心,就要在日常生活上磨炼,把烦恼、习气、执着化掉,在行住坐卧当中,始终不离开这念心。这念心站得住、站得长,便是如来住世,光明常在。」觉悟的心方是真正的佛菩萨,更是人人与生俱来最珍贵的财富,能帮助自己跨越菩提道上种种难关。自己觉悟了光明大道,亦成就利益众生的种种功德善法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