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8
 
本期主题:自心是佛莫远求







古德云: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,三世诸佛,证此心佛。」
佛性人人本具,不必向外驰求。
无所求、无所住,清净心就是佛。
触物起照,心不染尘,即契佛心,得大自在。


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──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

编辑部整理


  佛法讲「万法归宗」,「宗」就是指我们这念心,这念菩提心、觉性、寂静无为的心,一切法统统要归于自性,了解了以后,心自然就定下来了。否则,听到哪里有上师灌顶,哪里的上师有神通……马上就要去凑热闹,这山望向那山高,这个心始终定不下来。佛经里面讲,没有天生的释迦、自然的弥勒,没有哪个法门是坐着等待就可以侥幸成功,一切都是勤苦修行得来的;除了勤苦修行,还不能走远路、走错路。走了远路,始终在外面绕圈子;走了错路,南辕北辙,始终不能到家。

迷即众生觉即佛

  禅宗直截了当,告诉我们「自性迷即是众生,自性觉即是佛」,心迷了就是众生、觉悟了就是佛,千经万论都是讲这个道理。觉悟又有深浅不同,有些人不了解这些道理,就会产生疑问:「我现在觉悟了,为什么不是佛?」佛经上说,这念心在圣不增、在凡不减;虽然佛性本具,人人平等,可是迷悟、染净的程度不一样,所以呈现出来就有凡圣之别,众生的心和佛菩萨的心都是一样的,然而佛的心没有烦恼、执着,众生的心就是有烦恼、执着;佛的心像一面镜子,不落一点尘垢,众生的心如宝镜蒙尘、镜子上有很多灰尘;佛的心像一潭止水,照天照地,众生的心非但不是止水,而且还有波浪,不但有波浪、还有尘沙,这就是不一样之处。成就佛道,佛的心也不比我们增加一丝一毫,只是这个心烦恼漏尽了、心清凉了、清净了而已;众生在迷,这个心也不减少一丝一毫,只是还没有成就佛的智慧、禅定、神通妙用而已,只要把这念心澄清了,最后跟佛的心还是一样,这就是不增不减。知道了这些道理,修行就不会走远路、走错路。

自心是佛莫外觅

  这念清净心是本具的,从过去到现在、从现在到未来,法尔如是。佛经里讲:无始无终、不生不灭,无量寿、无量光,就是指我们这念清净心、无为心、不动心、平等心、觉性、真空妙有这念心,这就是我们的本具法身。

  一般人天天都在用这念心,却不知道这念心的微妙,不知道这念心有无量功德、这念心是我们的真生命,如同儒家所说「百姓日用而不知」。我们现在来学佛修行,如果还不知道这念心,还在外面东寻西找,那就糊涂了,对不起自己。所以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,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」离开我们这个觉性、菩提心、清净心,在外面去寻道,道就不在了;不敢直下承担这念本具的觉性,不知道检讨反省、在这里来安住,想要在外面去找,始终是找不到的;想要在外面去求佛,佛早就离我们很远了。

  有些人虽然这里拜佛、那里朝山,心却跑到外面去了,自己有个自性佛却不知道去拜,自己有个自性灵山却不知道要朝。我们的觉性就是自性天真佛,要懂得去亲近,时时刻刻念念分明,有了过失,马上检讨、反省、改进,随顺觉性,清净六根,这就是亲近自性佛。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,拼命心外去求佛、拜佛,到最后只是一无所得。

不离自性道可成

  所谓念佛有一个自性佛,诵经有一卷无字经。我们念佛,是藉事显理,用这句佛号显出我们本具的性德;诵经,是依这个经文来明白我们的本性,大家要了解。古人说:「明明白白一条路,万万千千不肯修。」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「明明白白」,这念心是自己本具的,为什么不肯修?不敢直下承担?能听、能说、能动、能笑,能诵经、念佛这念心,是谁在说、在笑、在诵经、在念佛?要认识这个、认识自己这念心,在这个地方用功,才对得起自己。

  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,由于我们过去在迷惑当中,起了种种烦恼、执着,造了种种业障,所以这念心就像一潭浑水、一堆垃圾一样。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垃圾化掉,化腐朽为神奇;把沙石、尘沙沉淀下去,清水现前,进一步还要把尘沙化掉,如此就能超凡入圣,要做这种工夫。

  「直了成佛」,不是悟了就了了,所谓「直心是道场」,念念分明,处处作主,不拐弯抹角,就是直了;保持这念清净心、不动心,保持这个灵明妙觉、这个觉性存在,白天如是,晚上也如是;静中如是,动中也如是;一天、两天,一月、一年……都是如是,就是直了。

  如果这念觉性不存在、迷掉了,起了烦恼、打了妄想,就不是直了。相反地,起了烦恼,能把烦恼照破,归于无为心、清净心;打了妄想,知道自己跟着妄想跑掉了,马上把心收回来,安住在觉性上面,这就是直了。「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」,佛就是觉悟的意思,觉悟这念心就是佛。时时刻刻保任这念本然清净的心,不拐弯抹角,自然可以成道、成佛。

  过去有一位无明慧经禅师说:「无始劫来祇这个,今日依然又这个;复将这个了那个,这个那个同安乐。」「这个」,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。我们打坐、静的时候,念念不离「这个」;在动的时候,也不离「这个」,要念念分明、处处作主,只起善念,不起恶念,只讲佛法,不讲杂话,只做佛事,不做恶事;如此静也是福报、动也是福报,这就是无量的功德福报。

  修行,时时刻刻都不能离开这个觉性,《中庸》也是这么讲:「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」「不可须臾离」,这念心一打妄想,就离开这个觉性、这个道了,所以一刻都不能离开这个清净心、这个觉性,时时刻刻都要念念分明、处处作主;「可离,非道也」,离开这个觉性,要想成道,是很困难的。

  修行要明白这些道理,明白以后,心自然就落实了。了解了这个道、这条心路,进一步还要发长远心、发大心、精进实践,在动静闲忙当中,绵绵密密、不断地在这念心上去用功,这一生修行,就不会虚度一生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