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7
 
本期主題:三界虛妄 但是一心作







《大乘起信論》云:「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。」
一念不覺,根塵識起;六道紛然,輪迴不休。
若能隨時收攝,安住於無為,當下即是淨土,即得解脫。


凡聖由心

文/星煥法師


非關外境 淨穢由心

  過去有一位妙峰福登禪師,有一次在行腳參方途中住進一間旅舍。半夜因高燒口渴,摸黑到廚房找水喝。在一片漆黑中好不容易找到一盆水,就趕快喝下,覺得很甘甜、很好喝,喝完就回去睡覺了。隔天早上起來,又想起昨晚喝的甘美的水,想要再喝,來到廚房一看,竟是一盆又髒又臭的洗澡水,馬上就發吐。在這當下,禪師突然悟到一切法唯心的道理,說了一個偈子:「飲之甚甘,視之甚穢,淨穢由心,非關外物。」

  佛法中告訴我們「心生萬法」的道理,由此可見心為一切法的根本。而一切凡聖因為心的執著、分別、迷悟不同,又可分為十法界: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,此為四聖法界;天、修羅、人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此為六凡法界。不論是哪一個法界,都不離開這一念心,端看自己的心如何作用。起了善念,就住在良善的法界;起了惡念,就入到三塗法界。因此,想要轉凡成聖,轉迷為悟,就應在起心動念處下工夫。

  《宗鏡錄》云:「如人見有糞穢處,傍生見為淨妙飲食;於人所見淨妙飲食,諸天見為臭穢不淨。故知隨福見異,垢淨唯心,業自差殊,食無粗細。」《大乘起信論》亦云:「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,若離妄念,則無一切境界之相。」以佛法而言,一切法如是,本無好壞的差別,但眾生在境界之中有好壞、美醜的妄念,實是自己的心從中又生起分別執著。修行學佛、禪修,目的就是在轉化自己的心念,使心中充滿正向光明,和聖者的法界相應。但在生活之中,究竟應如何落實?

善念成片 入佛法界

  舉例而言,看見了半杯水,悲觀的人會想:「只剩下半杯水。」而樂觀的人會想:「太好了!還有半杯水。」心念不同,隨之造就不同的法界。有一次在飲食間,看見水槽上佈滿了水漬,心生煩惱,於是向身邊的同學抱怨道:「怎麼每次用完都不隨手擦乾淨!」結果,只見同學二話不說,拿起抹布將水槽擦得乾乾淨淨。當下返照到,自己出口埋怨的話語、不滿的心念,並沒有讓事情改善,而且讓自己住在瞋心的修羅法界中,相續不斷;而同學的示現,讓自己看見了即做即了,無有多餘念頭的清淨自在,則成就清淨的法界。自己心生慚愧,發願以後都要如是行。

  《金剛經》云:「一切賢聖,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」無為法就是這一念本具的清淨心,眾生皆有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卻也因為煩惱淨化程度的不同,而有四聖六凡的差別。現在知道了一切法唯心造的道理,在日常生活中期勉自己應時時起善念,依四正勤用功,使善念成片,念念都是善念,念念歸自心,最終入佛法界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