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7
 
本期主題:三界虛妄 但是一心作







《大乘起信論》云:「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。」
一念不覺,根塵識起;六道紛然,輪迴不休。
若能隨時收攝,安住於無為,當下即是淨土,即得解脫。


自性覺即是佛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星叡法師


  在一則寓言中,有人參觀了天上和地獄,見到兩處的人們竟同樣拿著長長的筷子,圍著同一鍋飯。唯一不同的是,天人們幫彼此夾菜,和樂融融,皆得溫飽;在地獄則你爭我奪,最終誰也吃不到半點東西。可見萬法唯心,所處世界的善惡取決於行為模式,而行為模式則源於心念,因此起心動念正決定了世界的樣貌。若懂得覺察、覺照,覺悟當下這念心,即掌握了萬法的根本,不再為外境所迷惑。

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

  世界上存在種種生命型態,佛法依其迷悟略分為十法界,包含了覺悟的四聖及在迷的六凡。人道雖苦樂參半,不似三惡道受於劇苦逼迫,亦不若天人易耽溺於享樂,貴在能夠發心修行,踏上轉迷為悟的解脫之道。

  從前有位屠夫,日日殺生以維持生計。一日見到一位圓領方袍、具足威儀的出家眾,忽然心生慚愧,覺得自己造了很多殺業,將來一定會墮入惡道,因此請求師父開示。師父告訴他:「『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』,一切有為法都是緣起性空,若悟到這一念不生不滅的心,就立地成佛了。」他聽了馬上就契悟無為法,悟到了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的道理,說道:「昨日羅剎心,今朝菩薩面,羅剎與菩薩,不隔一條線。」

  反省到自己瞋心的習氣也不小,初次籌辦法會時因為事事都不熟悉,壓力累積之下漸漸看不到眾人釋出的善意與幫助,只希望快點完成自己分內的事情,自覺勉強擠出的微笑也掩飾不住銳利的眼神,這不正是羅剎相現前嗎?發覺雖然所做的都是善法,但是內心依然有著瞋恚、傲慢的煩惱沒有轉化。

返照因心 轉迷為悟

  人人都知道生氣不好,但卻難以調伏瞋心,要如何才能像佛菩薩一樣慈悲呢?開山祖師開示:「佛法講慈悲,就是告訴我們要把這個情提升、淨化,把心量擴大到無量無邊。」知道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的道理,一切法皆從心生,體即實相,無二無別,即能以慈悲心、平等心、無住心含容種種障礙,達到菩薩般的自在。

  仰望開山祖師法相,眉眼之間如菩薩般慈祥安定、心胸寬大,予人不計較一切是非得失之感,讓人觀之而心生安定、法喜。當自己再次於境界中變得急躁不安、皺起眉頭時,與其恣縱瞋心,不如效法佛菩薩以及老和尚的慈悲,多一點利他、為對方著想的心念,因此更能妥善溝通、看到事情轉圜的餘地,迎來雙方都樂見的結果。

  憨山大師云:「修行最初發心,要諦信唯心法門。」十法界種種相狀紛然,實則不離當前這念心。如六祖大師所云:「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自性迷即是眾生,自性覺即是佛。」故欲離惡道,趣向聖道,當從這念心上去離,反省檢討、覺察覺照當下的心境,與貪瞋癡相應則悔改;時時保持與菩提心、慈悲智慧心相應,如此定能轉迷為悟、轉凡成聖。更進一步銷歸自性,收攝到「不思善、不思惡」的這念心上,令一切法還歸真如法界,契悟了不生不滅的這念心,才是最真實的自己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