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7
 
本期主题:三界虚妄 但是一心作







《大乘起信论》云:「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。」
一念不觉,根尘识起;六道纷然,轮回不休。
若能随时收摄,安住于无为,当下即是净土,即得解脱。


自性觉即是佛

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星叡法师


  在一则寓言中,有人参观了天上和地狱,见到两处的人们竟同样拿着长长的筷子,围着同一锅饭。唯一不同的是,天人们帮彼此夹菜,和乐融融,皆得温饱;在地狱则你争我夺,最终谁也吃不到半点东西。可见万法唯心,所处世界的善恶取决于行为模式,而行为模式则源于心念,因此起心动念正决定了世界的样貌。若懂得觉察、觉照,觉悟当下这念心,即掌握了万法的根本,不再为外境所迷惑。

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

  世界上存在种种生命型态,佛法依其迷悟略分为十法界,包含了觉悟的四圣及在迷的六凡。人道虽苦乐参半,不似三恶道受于剧苦逼迫,亦不若天人易耽溺于享乐,贵在能够发心修行,踏上转迷为悟的解脱之道。

  从前有位屠夫,日日杀生以维持生计。一日见到一位圆领方袍、具足威仪的出家众,忽然心生惭愧,觉得自己造了很多杀业,将来一定会堕入恶道,因此请求师父开示。师父告诉他:「『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』,一切有为法都是缘起性空,若悟到这一念不生不灭的心,就立地成佛了。」他听了马上就契悟无为法,悟到了「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」的道理,说道:「昨日罗刹心,今朝菩萨面,罗刹与菩萨,不隔一条线。」

  反省到自己瞋心的习气也不小,初次筹办法会时因为事事都不熟悉,压力累积之下渐渐看不到众人释出的善意与帮助,只希望快点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,自觉勉强挤出的微笑也掩饰不住锐利的眼神,这不正是罗刹相现前吗?发觉虽然所做的都是善法,但是内心依然有着瞋恚、傲慢的烦恼没有转化。

返照因心 转迷为悟

  人人都知道生气不好,但却难以调伏瞋心,要如何才能像佛菩萨一样慈悲呢?开山祖师开示:「佛法讲慈悲,就是告诉我们要把这个情提升、净化,把心量扩大到无量无边。」知道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的道理,一切法皆从心生,体即实相,无二无别,即能以慈悲心、平等心、无住心含容种种障碍,达到菩萨般的自在。

  仰望开山祖师法相,眉眼之间如菩萨般慈祥安定、心胸宽大,予人不计较一切是非得失之感,让人观之而心生安定、法喜。当自己再次于境界中变得急躁不安、皱起眉头时,与其恣纵瞋心,不如效法佛菩萨以及老和尚的慈悲,多一点利他、为对方着想的心念,因此更能妥善沟通、看到事情转圜的余地,迎来双方都乐见的结果。

  憨山大师云:「修行最初发心,要谛信唯心法门。」十法界种种相状纷然,实则不离当前这念心。如六祖大师所云:「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自性迷即是众生,自性觉即是佛。」故欲离恶道,趣向圣道,当从这念心上去离,反省检讨、觉察觉照当下的心境,与贪瞋痴相应则悔改;时时保持与菩提心、慈悲智慧心相应,如此定能转迷为悟、转凡成圣。更进一步销归自性,收摄到「不思善、不思恶」的这念心上,令一切法还归真如法界,契悟了不生不灭的这念心,才是最真实的自己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