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7
 
本期主題:三界虛妄 但是一心作







《大乘起信論》云:「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。」
一念不覺,根塵識起;六道紛然,輪迴不休。
若能隨時收攝,安住於無為,當下即是淨土,即得解脫。


莊嚴菩薩淨土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三年級 星堅法師


  《維摩詰經》中,舍利弗曾問釋迦牟尼佛,為何在穢惡充滿的娑婆世界成佛?佛陀便以足指按大地,剎那間三千大千世界即刻轉變為清淨莊嚴的淨土。佛以自身實例證明世界乃唯心所現,眾生由於心垢染不淨,看到的便是眾惡充滿的穢土。而佛的心清淨無染,所見所聞便是功德莊嚴。

菩薩淨土由心生

  同樣的時間、地點,每個人卻處在不同的法界當中。在出坡時也常常可見到兩種狀況,有人時常計較他人事情輕鬆,自己做得又多又辛苦,因而住著在疲勞、情緒當中;然而,也有人把握珍惜發心修福、護持大眾的機緣,而感到法喜充滿。由此可見,法界由心呈現,每個人都具備改變自己法界的能力,只要從起心動念處用功,當下就能趣向更好的法界。

  在《維摩詰經》中佛進一步開示,應當如何修行才能夠成就菩薩淨土:「直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不諂眾生來生其國;深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;菩提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大乘眾生來生其國……。」想要成就菩薩淨土,便要從因地中學習菩薩行持,背誦《毘尼日用》就是學習將自己提升到菩薩的法界。把握生活中每一零碎時刻,從洗手、穿衣、吃飯、禮佛……學習菩薩在一舉手、一投足中,發起「當願眾生」的願心,以慈悲、布施、利他的心念,轉化過去處處自私、抱怨的種子,時時刻刻如是發願,必能成就如菩薩般殊勝光明之果德。

念念眾生成菩提

  開山祖師曾開示:「我們想成佛、成菩薩,就先要跟眾生結緣。」初初規劃法會時,一想到有七個壇場、一萬多張的椅子要布置,心中便充滿壓力、煩躁。此時更要提醒自己「當願眾生」,想到有一萬多人要來共同參與法會,能夠成就上萬人誦經、供養、禮佛的功德時,一萬張椅子便不再只是要完成的坡務,而是殊勝、無量的福田。

  在大寮煮菜也是同樣的發心,洗菜、切菜、大火烹調雖然辛苦,但只要思惟這份齋食是上供十方佛、中奉諸聖賢、下及六道品,不論是發心的人或食用齋食的人,皆能具足色、力、命、安、獲無礙辯的上妙功德,自己的發心就會很有意義。

  當我們住著於境界的表相,就容易被煩惱牽著走,若能明白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的道理,從中培養覺察、返照、作主的能力,即能不再將情緒、想法等心中虛妄的影子當真。境界現前時,以覺照心提起慈悲、善念,便能放下心中的糾結、執著,煩惱自然化除,利他自然成就。

  瞎堂慧遠禪師云:「學道之士,要先正其心,然後可以正己正物,其心既正,則萬物定矣……善學道者,先治內以敵外,不貪外以害內,故導物要在清心,正人固先正己。」心是萬物之源,成凡成聖都是這念心使然。若一念不覺,心生惡念即是煩惱的因;若能時時安住覺性,念念清明,寂照一如,就是成就淨土的功德源泉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