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7
 
本期主题:三界虚妄 但是一心作







《大乘起信论》云:「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。」
一念不觉,根尘识起;六道纷然,轮回不休。
若能随时收摄,安住于无为,当下即是净土,即得解脱。


庄严菩萨净土

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三年级 星坚法师


  《维摩诘经》中,舍利弗曾问释迦牟尼佛,为何在秽恶充满的娑婆世界成佛?佛陀便以足指按大地,刹那间三千大千世界即刻转变为清净庄严的净土。佛以自身实例证明世界乃唯心所现,众生由于心垢染不净,看到的便是众恶充满的秽土。而佛的心清净无染,所见所闻便是功德庄严。

菩萨净土由心生

  同样的时间、地点,每个人却处在不同的法界当中。在出坡时也常常可见到两种状况,有人时常计较他人事情轻松,自己做得又多又辛苦,因而住着在疲劳、情绪当中;然而,也有人把握珍惜发心修福、护持大众的机缘,而感到法喜充满。由此可见,法界由心呈现,每个人都具备改变自己法界的能力,只要从起心动念处用功,当下就能趣向更好的法界。

  在《维摩诘经》中佛进一步开示,应当如何修行才能够成就菩萨净土:「直心是菩萨净土,菩萨成佛时,不谄众生来生其国;深心是菩萨净土,菩萨成佛时,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;菩提心是菩萨净土,菩萨成佛时,大乘众生来生其国……。」想要成就菩萨净土,便要从因地中学习菩萨行持,背诵《毘尼日用》就是学习将自己提升到菩萨的法界。把握生活中每一零碎时刻,从洗手、穿衣、吃饭、礼佛……学习菩萨在一举手、一投足中,发起「当愿众生」的愿心,以慈悲、布施、利他的心念,转化过去处处自私、抱怨的种子,时时刻刻如是发愿,必能成就如菩萨般殊胜光明之果德。

念念众生成菩提

  开山祖师曾开示:「我们想成佛、成菩萨,就先要跟众生结缘。」初初规划法会时,一想到有七个坛场、一万多张的椅子要布置,心中便充满压力、烦躁。此时更要提醒自己「当愿众生」,想到有一万多人要来共同参与法会,能够成就上万人诵经、供养、礼佛的功德时,一万张椅子便不再只是要完成的坡务,而是殊胜、无量的福田。

  在大寮煮菜也是同样的发心,洗菜、切菜、大火烹调虽然辛苦,但只要思惟这份斋食是上供十方佛、中奉诸圣贤、下及六道品,不论是发心的人或食用斋食的人,皆能具足色、力、命、安、获无碍辩的上妙功德,自己的发心就会很有意义。

  当我们住着于境界的表相,就容易被烦恼牵着走,若能明白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的道理,从中培养觉察、返照、作主的能力,即能不再将情绪、想法等心中虚妄的影子当真。境界现前时,以觉照心提起慈悲、善念,便能放下心中的纠结、执着,烦恼自然化除,利他自然成就。

  瞎堂慧远禅师云:「学道之士,要先正其心,然后可以正己正物,其心既正,则万物定矣……善学道者,先治内以敌外,不贪外以害内,故导物要在清心,正人固先正己。」心是万物之源,成凡成圣都是这念心使然。若一念不觉,心生恶念即是烦恼的因;若能时时安住觉性,念念清明,寂照一如,就是成就净土的功德源泉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