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6
 
本期主題:慧觀離瞋向光明







經云:「劫功德賊,無過瞋恚。」
一切法緣起性空,因緣無常生滅,瞋心亦是虛妄不實。
時時以正觀智慧如理思惟,以佛法的智慧化解瞋惱,
不落憎愛兩邊,人生即是光明,當下解脫自在。


退讓的智慧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星熹法師


  常言道:「人生不如意事,十之八九」。當遇到不如意時,我們是以什麼樣的心念在面對?是坦然接受、還是怨聲載道?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常會因為一句不中聽的話就起瞋心,或遇到不順自己想法的境界而起無明煩惱。然而,仔細思惟,這些話或這些事件在自己這一生當中,到底佔了多重要的地位?歸根結柢,其實是自己一直放不下,而讓這些話、這些事件縈繞不去,因而瞋恚惱怒。

一念瞋心起 百萬障門開

  《三藏法數》云:「瞋恚者,謂於違情之境,不順己意,心生忿怒也。」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張大眼睛、怒目而視地看著自己,心中是否會感到緊張害怕?佛法云: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。」我們因為有貪、瞋、癡等煩惱,才會在世間輪迴,無法出離生死、解脫自在。不管之前做了多少善事、功德福報,只要瞋心一起,火燒功德林,再多的功德法財也不夠用,同時也會造作惡業,種下墮惡道的因。

  在六度中,對治瞋恚心的法門就是修忍辱,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一個「忍」字。世間人不知道要忍,遇到不順心的境界,就無法克制地發脾氣;遇到順心的事情,便得意忘形。

 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要如何來修持忍辱呢?《瑜伽師地論》云:「云何忍辱,謂由三種行相應知,一不忿怒,二不報怨,三不懷惡。」忍,就是忍心不動,當面對不順己意的境界時,檢討反省自己是否起了瞋恚心?是不是起了計較、分別、嫉妒、記恨的心?還是能以感恩、讚歎的心,虛心接受和自己不同的意見與做法。

安忍以伏心 順逆皆不動

  在清朝時,大學士張英的家人因重修舍宅,為了一道牆與鄰居發生爭執,所以寫信給當時在京當官的張英,請他讓官府幫家人做主。但張英收到信之後,回信寫著:「千里修書只為牆,讓他三尺又何妨?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」家人收到信後,便主動將院牆退讓三尺,而鄰居知道後也退讓三尺,這樣一來,二家之間便空出六尺的巷道。這正是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」的智慧,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立場不同之時,如果我們能退讓一步,從對方的立場來看事情,以不計較、感恩的心為他人著想,他人一定也能感受到,進而化解紛爭、瞋恚。

  因此,修行當把握兩大要領,一個是能,一個是所;能是能忍之心,所是能忍之境。當時時作主守著自性,守著自己的真如佛性。內心要能夠安忍,忍種種順逆之境,這念心要如如不動,保持清楚明白、作得了主,安住實相。因此要隨時提醒自己,在逆境中要忍,才不會和他人有衝突而造業;在順境中也要忍,才不會志得意滿。不論是順境或逆境,都要直下承擔,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心念,修行定能有所成就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