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6
 
本期主題:慧觀離瞋向光明







經云:「劫功德賊,無過瞋恚。」
一切法緣起性空,因緣無常生滅,瞋心亦是虛妄不實。
時時以正觀智慧如理思惟,以佛法的智慧化解瞋惱,
不落憎愛兩邊,人生即是光明,當下解脫自在。


止觀雙運離瞋恚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翱法師


  「守口攝意身莫犯,莫擾一切諸有情。無益之苦當遠離,如是行者能度世。」在佛陀時代,世尊教導弟子,一日三摩頭,默誦此偈,提醒自己於日用中要守護三業清淨,遠離一切苦,修行才能有所成。

無益之苦當遠離

  何謂「無益之苦」?在佛法中,一切諸苦皆源自於眾生的無明煩惱,因而起惑、造業、受苦;惑是根源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是六種根本煩惱,再濃縮、聚集則是貪、瞋、癡三毒根,既然是毒,何來有益?例如,現今社會以「瞋心」最為嚴重,每日大大小小新聞事件,許多起因來自於不和、紛爭,稍有一句話不對,或是一個眼神不對,都有可能招來橫禍,這就是所謂的「無益之苦」。

  過去在宋代有兩位禪師,一位是黃龍慧南禪師,一位是雲峰文悅禪師。一次結夏安居時,兩人共同行腳參方至荊南鳳林寺。文悅禪師喜愛找人辯論佛法,有一天與人辯論時聲音大而喧鬧,黃龍慧南禪師則在一旁端坐閱經,泰然自若,有如不聞、不見。待喧譁聲過後,文悅禪師走至黃龍禪師桌前,睜大眼睛的怪罪他:「你在這裡裝模作樣,是在學善知識的氣度、心量嗎?」黃龍禪師聽後,立即起身向文悅禪師作禮表達感謝,隨後又坐下來繼續閱經,如同平常。

  當我們面對他人給予境界考驗時,要如何向黃龍禪師學習不起瞋心而如同平常?

善修止觀息瞋心

  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若有人來,節節支解,當自攝心,無令瞋恨,亦當護口,勿出惡言。」是以佛法教導我們,面對境界,當修止觀,令這念心不散亂,收攝意業不起,那麼身、口二業即能不造作諸業。

  修止,將妄想、雜念止息,故五停心觀中──「多瞋眾生慈悲觀」,以慈悲心來對治、降伏瞋恚之妄心。修七周緣慈,反覆思惟七種冤親之境,分別給予功德、快樂之祝福,令自己對怨憎之人、親近之人皆能同等平視;修四無量心,以菩薩之行門──慈、悲、喜、捨四無量心,緣無量的眾生,令心擴展無量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拔濟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

  修觀,以正慧思惟、觀照,如蕅益大師云:「內不見有我,則我無能;外不見有人,則人無過。」常自思惟沒有能瞋的我,亦沒有所瞋的境,無能、無所,何來的瞋心?即能不斷而自斷瞋恚之根本煩惱。這念心能止能觀,即能定慧具足,自利利人,同得清淨。

  解鈴還須繫鈴人,既然明白起惑、造業、受苦皆由自心而起的道理,自當勤加守護三業,遠離瞋恚之苦。從長養慈悲心、培養定力、增長智慧做起,常自反省檢討,如曾子所言: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見他人之過如見己之過,以慈悲心度化之;修習止觀法門,知一切境界皆是虛妄,唯心識起;若能達到絕對的境界,無有能所,即能照破虛妄,契此本自清淨光明之真心,內外一如,法界即是清淨光明,無有一切諸苦障礙,亦令一切眾生光明無礙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