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6
 
本期主题:慧观离瞋向光明







经云:「劫功德贼,无过瞋恚。」
一切法缘起性空,因缘无常生灭,瞋心亦是虚妄不实。
时时以正观智慧如理思惟,以佛法的智慧化解瞋恼,
不落憎爱两边,人生即是光明,当下解脱自在。


止观双运离瞋恚

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翱法师


  「守口摄意身莫犯,莫扰一切诸有情。无益之苦当远离,如是行者能度世。」在佛陀时代,世尊教导弟子,一日三摩头,默诵此偈,提醒自己于日用中要守护三业清净,远离一切苦,修行才能有所成。

无益之苦当远离

  何谓「无益之苦」?在佛法中,一切诸苦皆源自于众生的无明烦恼,因而起惑、造业、受苦;惑是根源,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是六种根本烦恼,再浓缩、聚集则是贪、瞋、痴三毒根,既然是毒,何来有益?例如,现今社会以「瞋心」最为严重,每日大大小小新闻事件,许多起因来自于不和、纷争,稍有一句话不对,或是一个眼神不对,都有可能招来横祸,这就是所谓的「无益之苦」。

  过去在宋代有两位禅师,一位是黄龙慧南禅师,一位是云峰文悦禅师。一次结夏安居时,两人共同行脚参方至荆南凤林寺。文悦禅师喜爱找人辩论佛法,有一天与人辩论时声音大而喧闹,黄龙慧南禅师则在一旁端坐阅经,泰然自若,有如不闻、不见。待喧哗声过后,文悦禅师走至黄龙禅师桌前,睁大眼睛的怪罪他:「你在这里装模作样,是在学善知识的气度、心量吗?」黄龙禅师听后,立即起身向文悦禅师作礼表达感谢,随后又坐下来继续阅经,如同平常。

  当我们面对他人给予境界考验时,要如何向黄龙禅师学习不起瞋心而如同平常?

善修止观息瞋心

  《佛遗教经》云:「若有人来,节节支解,当自摄心,无令瞋恨,亦当护口,勿出恶言。」是以佛法教导我们,面对境界,当修止观,令这念心不散乱,收摄意业不起,那么身、口二业即能不造作诸业。

  修止,将妄想、杂念止息,故五停心观中──「多瞋众生慈悲观」,以慈悲心来对治、降伏瞋恚之妄心。修七周缘慈,反复思惟七种冤亲之境,分别给予功德、快乐之祝福,令自己对怨憎之人、亲近之人皆能同等平视;修四无量心,以菩萨之行门──慈、悲、喜、舍四无量心,缘无量的众生,令心扩展无量,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,拔济一切众生离苦得乐。

  修观,以正慧思惟、观照,如蕅益大师云:「内不见有我,则我无能;外不见有人,则人无过。」常自思惟没有能瞋的我,亦没有所瞋的境,无能、无所,何来的瞋心?即能不断而自断瞋恚之根本烦恼。这念心能止能观,即能定慧具足,自利利人,同得清净。

  解铃还须系铃人,既然明白起惑、造业、受苦皆由自心而起的道理,自当勤加守护三业,远离瞋恚之苦。从长养慈悲心、培养定力、增长智慧做起,常自反省检讨,如曾子所言: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见他人之过如见己之过,以慈悲心度化之;修习止观法门,知一切境界皆是虚妄,唯心识起;若能达到绝对的境界,无有能所,即能照破虚妄,契此本自清净光明之真心,内外一如,法界即是清净光明,无有一切诸苦障碍,亦令一切众生光明无碍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