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6
 
本期主题:慧观离瞋向光明







经云:「劫功德贼,无过瞋恚。」
一切法缘起性空,因缘无常生灭,瞋心亦是虚妄不实。
时时以正观智慧如理思惟,以佛法的智慧化解瞋恼,
不落憎爱两边,人生即是光明,当下解脱自在。


以慈化瞋利乐行

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懂法师


  《阿毘昙心论经》云:「瞋者,若他侵陵,不能容忍便生恶欲,于众生所极作逼迫破坏,非处生心恼彼,是名为瞋。」在《说文解字》中:「瞋,张目也。」意谓人心中一旦有违逆愤慨之事,则睁大眼眶,怒目直视,故说瞋。瞋心的具体表现之一即是「怒」。怒,奴心也,意谓心不能作主,如奴隶般被烦恼所牵引,导致造恶业,就须承担恶报。

瞋为苦因 障诸善法

  经典中记载,往昔有位沙门在草丛间行走时,突然听到「和尚道人」的呼唤声,寻声仔细一看,居然是一条蟒蛇在呼唤,而心感惊恐。蟒蛇说:「道人请不要害怕,可为我说法以让我脱离蟒蛇身吗?」又问:「你有听过阿耆达王吗?」沙门回答:「有听过。」蟒蛇就说:「阿耆达王是我的前生。」沙门惊讶道:「阿耆达王在世时,立佛塔寺功德殊胜,怎会堕蟒蛇身?」蟒蛇回答:「我临命终时,侍者为我搧风,不小心将扇子砸到我脸上,我因起瞋心,气绝身亡,当下就堕蛇身。」沙门听了十分感慨,立即为其说法,蟒蛇听法后非常欢喜,不食七日,命终便生天道。

  人之所以有瞋恚的烦恼,来自于以「我」为中心的错误知见,遇不顺己意之事,就易起忿怒心。例如他人与自己意见相左时,心中常会生起瞋恼;事后又追忆他人的行为言语,执以为实有,而生忿怒,且不断依着我执妄生分别,故自生恼热,点燃瞋火,在二六时中不断煎熬、轮回、受苦。

  所谓「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。」因瞋恚之心而起忿怨,由忿怨之心起害人之心,有害人之心则造作恶业,不仅诸事不如意,自己身心亦苦不堪言,并横结恶缘,他人见了也不欢喜。如《大智度论》所说:「瞋恚盖者,失诸善法之本,堕诸恶道之因,诸乐之怨家,善心之大贼,种种恶口之府藏。」瞋恚既有无穷的过患,百害而无一利,那么该如何对治瞋心呢?

慈心修观 道果必成

  首先,观行是化除瞋心的下手处。众生因憎爱分别而错解世间一切现象,凡事以「我」为考量,且妄想执着坚固。借由修析空观,思惟一切境界都是虚妄不实,乃暂时假有,仗因托缘而生,不须执着。进一步,学习菩萨大人的心量,慈悲喜舍,转瞋心为慈心。同时,恒思利他,遇事时时替他人想,心中无我,自然能够利益他人。如子贡问孔子:「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」孔子回答:「其恕乎!」恕,如心也。如谁之心?实是如他人之心。

  再者,明白因缘果报之理,所谓「过去因,现在果;现在因,未来果。」今生虽无与人结冤,却事事不如意,是因过去恶业果熟所成,就如回力球般,丢出去和弹回的力道是相对的,要甘心甘受。了达因果法则,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要修忍辱,不要让瞋心生起,所谓「能行忍者,乃可名为有力大人。」如此积极地从因上努力,就能断除瞋恚恼害,断恶修善,广结善缘。

  历代祖师大德皆苦口婆心告诫学人,瞋恚是伤身害命之根本大忌。所以遇令人瞋恼境界时要忍下来,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,并静心思惟慈观,令烦躁心、瞋恚心渐渐消弭,转为不动心、清净心、慈悲心。借由一次又一次地重虑缘真,藉境练心,相信作主工夫慢慢纯熟,则不再被来来去去的客尘影响,免除瞋恚之害。如此,不但化解自身瞋恚之恼,亦可利益一切有情,更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因地本行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