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5
 
本期主题:众志成城,功成始于无我







古德云:「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。」
世间万法,皆须众缘和合方能成办。
了达此理,以无我为基,集众人之力广行众善,
功成不居,心无所着,则能于菩萨利生事业中,成就真实功德。


无我,菩萨行的初始

文/见恰法师


  三千多年前,世尊夜睹明星,开悟证果之后大转法轮,无私地分享真理,度化无数众生。然而世尊却说:「我应灭度一切众生,灭度一切众生已,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。」数千年来,法水遍布五大洲,饶益无数众生。因为无我,所以能大用。

  《论语》云:「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」正是不固执己见、无我的胸襟,至圣先师孔子方能不畏艰辛,周游列国。清末民初的高僧虚云老和尚,历坐十五个道场,重兴六大祖庭,却功成而不居;老和尚抛却己事,专为人忧,以无我利他、不忍众生苦的行持,赢得无数人的崇敬。

观法无我 五蕴皆空

  历数古今中外成大事者,无一不是从「无我」开始。所谓「诸法缘起性空」,世间万法、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而成,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,既非永恒不变,因此为空。言空,并非空无所有,而是说明任何事物,必待众缘和合方能成就。因此若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,很容易为因缘和合所生的假相所迷惑,产生执着,而有错误的判断,如同《楞严经》云:「譬如澄清百千大海,弃之,唯认一浮沤体,目为全潮,穷尽瀛渤。」

  是以,佛陀在入涅槃前付嘱阿难:「一切行者,应当依此四念处住。」四念处即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处、法念处,其中「法念处」能破除认为世间一切为实有的妄执,建立万法万物为众缘假合的正确认知。

  因此,生活中当思惟「人无我」、「法无我」,以转化强大的我执。面对境界生起种种烦恼时,仔细思惟「我」是谁?《心经》云: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故知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随因缘而灭,若认以为真,执取不放,如取空中华,受苦的是自己。因此,当知五蕴皆空,远离无益之苦。

善缘和合 成就大事

  了知万法皆空,不加执取,能让自己看清真相,不为所惑,更进一步应以菩萨发心,明白万法皆是缘起,积极地善用缘起建立因缘、创造因缘、运用缘起,巧作佛事;最后不住缘起,因为知道一切都是因缘和合,心中不执着、能作主,而能回归不动的这念心。

  过去,开山祖师总是不断地赞叹大众:「道场盖好了,都是大众的发心,才有今天的成就,这些都是大众的功德、大众的福报。」从灵泉到中台,从普台学校到中台世界博物馆,海内外广设精舍,中台世界的成就并非一蹴可成,从无到有的艰困,难以言喻;然而开山祖师未曾有一丝一毫的抱怨、未曾说过一个苦字,总是将功德归大众,好事给他人,在言传身教间为「无我」做了圆满诠释。

  开山祖师曾以「随缘十四句」指导大众:「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;缘去缘来,缘生缘灭;随缘任运,知进知退;广结善缘,开创新机;善缘和合,成就大事;得之勿喜,失之勿忧;坚住正念,任心自在。」让吾人在日用间,得以思惟并加以收摄身心,更是从无我到成就众人之事的良方。

  有「我」,执取不放,乃烦恼根本,后患无穷;从「无我」开始,放下执着,天地宽阔;进一步谛观无我,善用因缘,不论顺逆,都是修行向上提升、乃至圆满菩萨行的契机。无我,正是善缘和合、菩萨行的初始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