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4
 
本期主題:廣行布施福無邊 身心安樂契菩提







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布施之福,是涅槃道之資糧也。」
慳貪是障道之因,多欲苦本。
以清淨、無求之心廣行布施,在歡喜付出、慈悲利他中,
必能捨除貪愛執著,成就無上菩提。


無相布施福慧圓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三年級 星堅法師


  從佛的本生故事中可見,世尊在成佛前,以全部身心投入救拔眾生之中,進而達到三覺圓滿的果德。身為佛弟子,我們應如何學習佛菩薩的行願,在積極利他的布施中增長福慧,成就究竟圓滿的勝果?

  其實放眼生活周遭,處處皆是布施己身、利益眾人的因緣。當同學文具用完時,一枝筆、一張紙的財施便能解決他人的困境。他人失落、難過時,滿懷慈悲的慰問、鼓勵,便是護念他人的無畏布施。《佛說菩薩本行經》云:「歡喜與、淨潔心與、恭敬與、不望報與……所施雖小獲報弘大。猶如良田,所種雖小收實甚多。」布施的功德不在於所施之物的價值,而在於是否恭敬真誠、清淨歡喜地發心。布施自身的福報、體力與慈悲,成就他人離苦得樂,便是身體力行落實菩薩道。

  例如法會籌備時事繁身勞,不免起煩惱,當下思惟,法會能利益眾生,成就殊勝功德;相比之下,自己的習氣、煩惱多麼微不足道。世間人常言「捨得、捨得」,要有捨才有得。若能不怕吃虧、不求回報,如醫生急救患者般盡力去做,如此慈悲無我的發心,就能破除慳吝、懈怠的習氣,突破自我的極限。

  此外,除了事上的發心,最重要的是了解「三輪體空」的道理。古德云:「所行布施,善達三輪體空。不起施者妄想,不生受者執著,不取中間施物色相。但為安樂一切眾生故,而恆行布施。」反省過去雖然積極努力修善,但往往期待他人的讚歎、回饋;當結果不如意而被指導、批評時,心想:「自己付出這麼多是為了什麼?」於是便陷於他人的評價之中,當心有所住著卻無法得償所望時,便會退失修善的動力。反觀菩薩,不論讚歎或罵詈皆不取不著,以慈悲心布施一切,拔除眾生苦難;為利益眾生,不惜勞苦,恆行布施。

  開山祖師開示:「福德就是善法,修了善法而不執著善法、修了慈悲而不執著慈悲,無我相、無人相,這就是智慧。有了智慧,菩提心就現前。所以,佛法有事、有理,事理相應、事理一如,就是真正的菩薩行。」布施、發心非但不是吃虧、徒勞,反而是透過一次次捨己為人的行持,漸漸放下索取、占有的心。不求個人名利,不計較所做多少,不著我、人、眾生之相,便能突破我執帶來的慳貪執著。藉由事理並進的無相布施,將自私利己化為自利利他,修一切善、不執著一切善,與眾生共同成就福慧圓滿、究竟解脫的菩薩淨土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