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3
 
本期主题:逆境是良师







古德云:「佛祖圣贤,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韝者。」
凡愚以逆境为苦,怨天尤人;智者以逆境为师,磨炼心性。
行者于千万境界中,动心忍性,随处作主,
必能成就解脱,圆成定慧。


化逆境为资粮

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星靖法师


  俗话说:「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」、「不经一番寒彻骨,焉得梅花扑鼻香」。广钦老和尚也开示:「越是会修行的人,越是喜欢在逆境中修。」由此可知,无论是世出世间,逆境都是淬炼身心的一大助缘。

苦集灭道证菩提

  在世间上许多成功人士都经历过一段艰辛的岁月。例如大音乐家贝多芬虽然经历失聪,却始终对音乐创作抱持信心与热情,失聪的因缘反而让他更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,最终谱出了经典的「第九号交响曲」。这些社会上的成功人士面对人生中的逆境时,并非自怨自艾,而是忍耐、接受并且从中学习,使逆境成为人生中的转捩点。种种不如意对于这些人来说非但不是阻碍,反而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、人生历程的一大良师。

  佛法更进一步告诉我们四谛的道理:「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」。面对人生的种种苦,若能如实了知,以佛法的知见思惟、修习来化除心中的烦恼,必定能遇难呈祥,远离苦果,成就自己的道业。

  佛陀时代有位毕陵伽婆蹉尊者,一次,当他于城中乞食时踩到一根毒刺,举身疼痛,但他并没有因此起烦恼,反而开始思惟佛陀所说的教法,入了空定,历经二十一日后烦恼漏尽,成就阿罗汉的圣果。虚云老和尚于高旻寺为求打七,忍自己堕水之苦而不言,即便受常住责罚、病情加剧仍昼夜精勤,最后万念顿息,工夫落堂,于打碎杯子时因缘成熟,大彻大悟。祖师大德面对逆境时不以此为苦,而能以佛法的正知见化除烦恼,逢凶化吉、成道证果。

一念清净能转境

  学生时期精舍的住持法师曾邀请自己担任佛学社社长,但当时只剩下自己一个社员,让自己百般犹豫,深怕佛学社倒在自己手里。但想到开山祖师开创中台时也是胼手胝足,反观自己的烦恼实是承担力与愿心不足所致而感到惭愧。面对自己内心的困境,转念思考,正是只有一人,社团反而有无限发展的空间,便接下了社长的职务,发愿要重振佛学社。现在回头看,虽然担任社长并不轻松,但那段时光不仅稍稍扩大了自己的心量,更种下日后发心修行的种子,全因当时能面对自己内心困境的一念正念。

  同样都是苦境,一般人多加埋怨,世间贤达或出世圣者却不以此为苦,反而能化逆境成助力,其关键在于我们这念心。四祖道信禅师云:「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。心若不强名,妄情从何起。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」境界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,端看我们如何看待它,因此四谛第一个是苦谛,要「知苦」,如实地了知苦,而非随苦境而去。面对苦境,忍心不动,以正知见化除烦恼,往往在未来回头望时,会发现当初吃的苦正是如今成就的助缘。如此,真正能化逆境为资粮,转烦恼成菩提。



单元首页